
聽姜成濤唱民歌,覺得那真正是中國的民歌。他那充滿感情的聲音,配上豐富的表情,戲劇性的動作,唱出了民歌的鄉土風味。他是正式受過聲樂訓練的,也下過極大的苦功,卻立志整理中國民間的音樂,發展中國的唱法。過去幾年,他幾乎年年都回國開演唱會,唱中國民謠給他熱愛的祖國同胞聽。而今他更結合旅居海外的音樂家,組成了漢聲樂團,要將大漢之聲,唱遍異域他邦。

豐富的表情,戲劇性的動作,是姜成濤演唱民謠的註冊商標。(子敏)
一位傑出的民謠演唱家
在台灣提起姜成濤,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那個常穿黑色長袍,唱中國民謠唱得動人心弦的反共義士。
民謠演唱已經成了姜成濤的註冊商標。從民國五十八年首度回國演唱開始,這期間不知有過多少回演唱會了。但今年的八月二十五日晚上,在國父紀念館由他擔任的中國民謠獨唱會,依然為台北市的音樂季掀起了高潮。
他戲劇性的表情、感人的歌聲,像一陣宜人的春雨,滋潤了滿場聽眾的心田。
能唱民謠的聲樂家很多,能帶給愛樂者感動的也不算少,而姜成濤正是一位既能唱民謠,又能將民謠唱得傳神、唱得教人感動的傑出歌唱家之一。
在這次民謠獨唱會中,姜成濤一共演唱了十八首我國各省民謠。為他伴奏的,是他的老搭檔陳澄雄和中興國樂團。
唱民謠,是姜成濤的「絕活」。每一首歌他都能把握個中韻味,唱得絲絲入扣。
姜成濤一出場,就給人一種親切無比的感覺。他身著黑色長袍,腳登布鞋,對觀眾給他的熱烈掌聲,不住地回以打拱作揖的道謝,臉上盡是憨厚爽朗的微笑。這位山東漢子發散出來的濃馥的鄉土氣息,叫大家打心底湧出一股親切感。

豐富的表情,戲劇性的動作,是姜成濤演唱民謠的註冊商標。(子敏)
唱作俱佳
他唱「太陽出來喜洋洋」、「好久沒到這方來」,唱得爽朗熱烈,叫人覺得滿場的空氣都歡騰起來了。
他唱「李三寶」、「李有松」、唱作俱佳,生動異常。
他唱著「李家出了個李三寶,說起那個李三寶真不好,天天在家睏懶覺,田堣s頭不去哎跑。……」一邊唱一邊帶著表演,煞是詼諧逗趣。唱著演著,突然雙手一背,「唉!」得一聲長嘆作結。惹得全場觀眾爆笑如雷,掌聲歷久不衰。
中場休息後由陳澄雄鋼琴伴奏演出的三首民歌,是整個音樂會中最柔情感人的一段時光。「我等你到天明」歌詞是這樣的:「塔里木河水在奔騰,孤雁飛繞天空,黃昏中不見妳的身影,從黑夜等妳到天明。啊,那羊兒睡在草中,山腳閃著一盞孤燈,我的姑娘啊,從黑夜等妳到天明。」,姜成濤將這首新疆民謠,提昇到藝術的境界,唱得纏綿動人。「在銀色的月光下」,是相當流行的一首民歌,歌詞也極美:「在那金色沙灘上,灑著銀色的月光,尋找往事的蹤影,往事蹤影迷茫。往事蹤影已迷茫,猶如幻夢一樣。妳在何處躲藏?背棄我的姑娘。妳在何處躲藏?背棄我的姑娘。我騎在馬上,箭一樣的飛翔,飛呀飛呀我的馬,朝著她去的方向。」唱出了那旖旎明媚的月夜,教聽眾不由得感到迷醉。
他唱「想親娘」,唱得真摯感人。在場不少家長帶了小朋友,大家都安安靜靜的去體會想念親娘的那份孺慕之情。

豐富的表情,戲劇性的動作,是姜成濤演唱民謠的註冊商標。(子敏)
二首「安可」曲
演唱會結束了,可是觀眾的掌聲卻不止歇。於是,在「安可」聲中,姜成濤再度出場,唱了一首家喻戶曉的「天上人間」。民歌唱完了唱小調,風味自又不同,於是掌聲又響動起來。
姜成濤再加唱了一首他自己作詞、作曲的「你早,台北!」,作為獻給台北市音樂季的獻禮。當他唱完後,台北市長李登輝從觀眾席中站起來,快步走到台上,和他緊緊的握手。觀眾們又對這感人的一幕,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作詞家黃瑩說:「聽姜成濤的民歌,看他演唱時的神采,恰似故舊天涯相逢,骨肉異地重聚,真令人感動!這是因為他是用西洋發聲法,加上道地的中國腔,聽來十分親切。」
過去我國的聲樂家,大都用西洋唱法唱中國民謠,難免唱得非驢非馬,連中國人自己也聽不懂。姜成濤認為中西發聲法,無論在咬字、呼吸、共鳴、口型上都有極大的差異。西洋的唱法雖然容易學,要深入卻難,即使學了幾十年,仍是跟著別人走,無法顯示自己的風格。因此,他唱民謠時,擷取了西洋發聲法的優點,卻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唱腔,創出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

蔣總統接見姜成濤夫婦。(子敏)
搜集豐富的民歌資產
姜成濤致力於收集中國民歌已經很久了。從一九五一年初抵巴黎開始,他就深具用心地在做這件任重道遠的工作。他的志願是想把中國的音樂遺產有系統的整理出來,打入國際,在世界樂壇佔一席地位。
巴黎圖書館藏有很多中國民謠的資料,姜成濤埋首其間,將它們分類整理。他也整理古曲,譬如唐樂府、宋詞、元雜曲等。古曲沒有五線譜,姜成濤費心地把工尺譜翻成五線譜,可以鋼琴或國樂器伴奏,原本不能唱,僅止於「欣賞」的古曲,於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此外,他也鑽研戲曲。他對崑曲、平劇、粵劇、漢劇、說唱,甚至歌仔戲都曾下過功夫研究。去年還特地回國拜張天玉為師學大鼓。姜成濤對於民間戲曲的領會,對他演唱民謠古曲有很大的幫助。他說,很多中國東西,不適合用西洋唱法唱,融合戲曲唱法後,在咬字及其他方面的處理,與唱西洋藝術歌曲就不同了,因而更有中國味。
坎坷的童年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一蹴可幾的。而姜成濤的奮鬥過程,尤其辛酸備嘗。
姜成濤說他是一個從小在貧困多難中掙扎的苦孩子。每次回國開演唱會,在路上看到放學回家的小學生,一個個健康活潑,無憂無慮地背著書包,一路上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的回家,他心裡難免會興起一種說不出的羨慕和感慨。
姜成濤的童年極不愉快,一直在顛沛流離中渡過。逃日本人、逃共產黨,從家鄉山東煙台到河北天津,從天津到青島,從青島到香港,再從香港回到天津。由北到南,由南到北,這一長串的顛沛旅程,便組成了他童年的全部回憶。
為了維持生活,他拾過驢糞,也曾憑著大嗓門,賣過油條、驢肉。
後來他進了北平音樂學院,隨應尚能習聲樂。在音樂學院的老師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應尚能,他也一直視應作恩師。這人一生為藝術,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卻仍不免慘遭被鬥的命運。
音樂學院畢業後,姜成濤被分派到上海歌劇院工作。可有沒有多久,就遭到「下放勞改」的命運。那段日子又是辛苦萬分,白天勞動,晚上開會檢討;不開會的晚上,就要辦晚會唱歌慰勞農民。
荒年時的慘況
最苦的是有一年逢著饑荒,天天吃麥桿子磨成的粉,與玉米一塊吃。營養不夠,很多人得了水腫、肝腫,肚子挺得老大。姜成濤說:「那時候,每個人看起來都是胖胖的,可是沒走兩步路,就要停下來喘口氣。有的人下田勞動,走走就『叭』地一聲,一頭栽到地上,永遠都爬不起來了。人死了,沒有棺材,就拆下門板,幾個人抬著到山邊,挖個洞埋了,然後大夥兒抱頭痛哭。倒並不是在哭死者,而是哭自己,不知道那一天會輪到自己一頭栽下去,便再也爬不起來。」雖然已是多年前的往事,姜成濤談起來,依然是心有餘悸。
民國六十二年,姜成濤冒著九死一生,逃到了香港。他到處打工賺錢,來維持生活。正好那時流行黃梅調,於是他考進邵氏電影公司幕後代唱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中,祝英台的父親,就是他幕後代唱的。
儘管香港是自由地區,可是離大陸太近了,他還是沒有安全感,夜堭`做惡夢,怕被抓回去。於是靠打工攢下的一點錢,他託人從巴黎寄來巴黎音樂學院的准考證,動身前往巴黎。
在巴黎音樂學院求學期間,他一直是半工半讀,白天上課,晚上就到餐廳當跑堂。
路見不平,打出一個老婆
有一回,他為一位廚師打抱不平,痛揍了老闆一頓,結果工作丟了,卻因此得到一個妻子。
原來,廚師為了報答他的「見義勇為」,回台灣以後,就熱心地幫他物色對象,介紹台東的蔡美秀小姐和他通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魚雁往返,姜成濤終於覓著機會回台灣來求婚。
這是民國五十八年的事,當時他正第一次回國演唱。這段千里姻緣曾轟動全省,報上天天刊載他回國相親、求親的經過,讀者好像在看連載故事似的,每天從報上看到婚事發展的情形。
終於姜成濤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了互相扶持的伴侶;他一直一人獨唱的流浪者之歌,從此有了柔美溫馨的和聲。
憑著夫妻倆胼手胝足的努力,現在他們在巴黎羅浮宮前的一條著名街上擁有一家珠寶店,營業情況很好。姜成濤在生活上是不需再發愁了。店堛漕ぁL就全部交給太太管,他自己則繼續為發展民族音樂奔走努力。
他說:「我熱愛我們的國家、同胞和五千年的文化。雖然長年寄居在國外,但是我的心一直在祖國。就因為我從苦難中來,所以才知道自由生活的可貴;就因為我寄居在海外,才知道自己祖國的可愛;就因為我是個演唱者,才知道民族文化的重要。所以我早已下定決心,要為發展和復興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而獻出我一生的力量。」
德不孤,必有鄰
姜成濤是不會孤獨的。在一次中國僑胞的聚會中,四位旅居歐洲的音樂家:維也納的曾乾一,義大利的伍蓉、呂麗莉、楊淑靜,談到他們也有相同的想法,而且大家都覺得孤軍奮鬥的力量和成果,遠不及團體的力量大。於是他們組成了「漢聲」樂團,希望為國家、為中華文化盡一分力量。
「漢聲」的成員中,姜成濤和曾乾一是男高音,伍蓉和呂麗莉是女高音,雙生雙旦,能夠演出獨唱、二重唱和四重唱。楊淑靜是鋼琴演奏。他們將演唱西洋樂典和中國的民謠、藝術歌曲。
姜成濤說:「美國和中共建交後,海外學藝術的人都特別希望能為國家多做一點事。特別是最近二、三年,中共對海外大搞統戰,不斷派遣大規模的藝術團體到世界各國表演,表面上是打著藝術的旗號,實際上是在做政治宣傳。我們在海外的藝術工作者實在不能再沉默了,我們不能容許中共打著復興中華文化的旗號,卻幹著毀滅中國文化的勾當。我們要站在海外第一線與他們對抗,我們要竭盡己力,能做多少算多少!」
大漢之聲聲遠揚
今年春天,「漢聲」樂團首度在義大利演出,曾受到熱烈的歡迎和讚譽。今年秋天開始,他們準備在歐洲展開一連串的巡迴演唱活動。明年夏天,他們將回國演出中國歌劇「甜姑」,並將在香港藝術季中演出。
從苦難中成長的人,不免較一般人更睿智些。一個藝術家如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執著求進,已屬難能可貴,可是姜成濤所想所做的,又要比一般更多一點。在功成名就之後,他未曾允許自己耽於安逸之中,他不僅一直用自己美好的聲音演唱動人的歌曲,並且潛心整理中國各地的民謠與古樂曲;他不僅在異域努力宣揚中國音樂之美,並且結合多位志同道合之士,切實履行他們愛國家、愛同胞與愛中華文化的抱負。他們一起唱出了大漢之聲,要讓那許多悅耳動聽的中國歌曲,傳遍異域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