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見識不多、思想不豐、識字不多的孩子而言,情節單純、善惡分明、一目了然的漫畫集,正合脾胃,於是成為他們探觸書本世界的「啟蒙師」。
不論是有固定人物與時空、故事性強的連環圖畫,或是滑稽突梯、引人發噱的幽默性漫畫,由於人物景物具象,又有鮮活的表情、動作,看來不僅省力,而且引人入勝。
及至年齡漸長,涉獵漸多,通常人們還是很難忘懷那先入為主的興趣與感情;或者也是基於反璞歸真、由繁入簡的心態,仍然會喜歡漫畫中那種簡單純稚的表達方式,以及歷經塵世風霜後、尤感彌足珍貴的幽默感。
我國的漫畫工作者不算多,嚴格說來,整體表現也不夠好,但其中仍有些堅守崗位、始終執著畫筆,為孩子、也為成人塗抹個不停的漫畫工作者。由於他們的貢獻,我們才能從小看到老,在可愛有趣的漫畫世界裡,始終擁有一份屬於童稚的純情與歡樂。
四郎、真平、哭鐵面、笑鐵面、阿三哥、大嬸婆、牛伯伯、牛小妹、小亨利……,這些漫畫中生動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曾伴著我們長大,並深映在我們的腦海裡。
老夫子、烏龍院、肥龍過江、機器人、小叮噹……,則是這一代小朋友所熟悉的,他們在書報上看連載,也捧著專輯邊看邊笑。
這些漫畫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或有不同,所提供的趣味與歡樂則一。
漫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幾十年來亦始終如一。

圖1.2.3:老畫家梁中銘以畫國際政治漫畫見長,圖1.2.為他早年的作品「馬林可夫的聯合國旗」和「畫餅棄饑」。(鄭元慶)
漫畫與連環圖畫同中有異
漫畫與連環圖畫都是運用簡單的線條和文字,或敘述一些悲歡離合的故事,或以比喻、象徵、誇張的手法,表現幽默、諷刺的趣味。
一般人多把漫畫和連環圖畫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間有所不同。
連環圖畫有故事性、延續性,造型比較平實,兒童及青少年是主要讀者。
漫畫的人物造型誇張,常戛然而止,以令人驚訝的結局,達到幽默、諷刺的效果。表現方式直接的適合給小朋友看;如果拐彎抹角、寓意深刻,則只有成人才看得懂。
由於連環圖畫有故事性,需用較多的畫面才能交待清楚,因此多以成冊的型態出現。
漫畫的故事性弱,以單幅或成組(三至五張)的畫面,來表達「一針見血」的感覺;由於篇幅有限,卻要說出「千言萬語」,因此最能看出畫者的功力。
漫畫和連環圖畫的共同性則是,能超越時空、常理,任思緒飛馳,趣味性很高,能讓讀者緊繃的心緒得到鬆緩,和武俠小說、卡通影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1.2.3:老畫家梁中銘以畫國際政治漫畫見長,圖1.2.為他早年的作品「馬林可夫的聯合國旗」和「畫餅棄饑」。(鄭元慶)
漫畫和插畫亦有所不同
也有人將單幅漫畫與插畫視為一物,也是不正確的。最大差別在於漫畫有畫者本身的見解,且用簡單的線條表達;插畫則是為了配合文字內容而畫,說明性和裝飾性較強,表現手法也趨於精緻繁複。
漫畫起源甚早,18世紀的英國已有漫畫出現。在國內,五四運動之後,畫家豐子愷自日本引進漫畫和連環圖畫的觀念和技法,此二者的創作風氣遂開始在國內萌芽。
在北伐、抗戰、剿共期間,漫畫多半被用做政令宣導的工具,其中梁鼎銘、又銘、中銘三兄弟,在我國早期的漫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圖4.5.6:牛哥的牛伯伯、牛小妹系列漫畫曾風靡一時。圖5.6.則為他所繪的時事漫畫。(鄭元慶)
早期漫畫多用來宣導政令
黃埔建軍時期,為了擴大革命宣傳,當時的校長先總統 蔣公,曾指示編印「黃埔畫報」,以提高師生士氣為宗旨,由梁鼎銘主編,二位弟弟負責畫報內的漫畫單元,而以「打倒帝國主義、肅清軍閥、擁護國民政府」為主要內容。
抗戰初期,梁中銘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陣中畫報」,繼續以漫畫激發抗日的民心士氣。
抗戰勝利後,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張樂平在「大公報」連載的連環圖畫「三毛流浪記」。由於當時大家的生活普遍都很苦,也沒什麼娛樂,三毛的遭遇,使讀者愁苦的情緒得到一個宣洩的孔道,同時產生了移情作用,把他當成自家人,甚至有讀者寄衣物、金錢到報社,指名要捐給三毛。
中央政府遷臺後,國內漫畫曾呈現短暫的蓬勃。當時的中央日報社社長馬星野,聘梁中銘、梁又銘主編漫畫版。梁中銘畫國際政治漫畫,梁又銘畫連環圖畫「土包子下江南」,稍後又有牛哥加入畫「牛伯伯打游擊」,均極受歡迎,當時中央日報的銷售量一支獨秀。

圖4.5.6:牛哥的牛伯伯、牛小妹系列漫畫曾風靡一時。圖5.6.則為他所繪的時事漫畫。(鄭元慶)
政治漫畫「曇花一現」
今年已七十九高齡的梁中銘回憶道:「韓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擔任盟軍統帥,但戰果並不理想。有一天我就畫了一幅漫畫,將麥帥畫成一條家犬,而把北韓及蘇俄畫成兩條虎視眈眈的野狗,表示麥帥遇到強勁的對手了。總編輯看到畫稿後,認為構想很好,但當時我國仰賴美國之處甚多,怕刊出後得罪美方,就送交社長馬星野先生裁決,結果馬社長決定刊出。」
事後馬先生對梁中銘說:「我知道畫漫畫如果顧慮太多,根本就無從下手。你儘管畫,至於要不要刊登,登出後會不會有事,就由我來負責吧。」
後來政治漫畫未能再有可觀的發展,主要是因我國社會比較保守,國人心態又比較嚴肅,對政治話題太敏感,顧忌頗多,因此漫畫家不熱中畫政治漫畫。
從民國四十五至五十五年之間,是連環圖畫的全盛時期。當時電視、電影等娛樂事業不發達,聽廣播劇和看連環圖畫成為最普遍的消遣。
當時出現許多有名的連環圖畫家及作品,例如:牛哥的「牛伯伯打游擊」、童叟的「破棉襖」、陳光熙的「七爺八爺」、洪昆明的「一千零一夜」、陳海虹的「小俠龍捲風」、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劉興欽的「阿三哥與大嬸婆」、陳定國的「呂四娘」、陳弓的「王老五別傳」……等。

圖4.5.6:牛哥的牛伯伯、牛小妹系列漫畫曾風靡一時。圖5.6.則為他所繪的時事漫畫。(鄭元慶)
牛伯伯、牛小妹曾是耳熟能詳的漫畫人物
牛哥是早期漫畫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對日抗戰時,以畫抗戰宣傳漫畫起家,反共愛國意識極為鮮明。共黨作亂時,他畫了「牛伯伯流浪記」,描繪當時老百姓被中共迫害、四處流離的情形。
他筆下的牛伯伯頭上長著三根毛,露出兩顆大門牙,上身穿著短掛,足蹬大皮鞋,一副土堣g氣、憨厚篤實的模樣。
到了臺灣後,牛哥繼續畫「牛伯伯打游擊」與「牛小妹」。牛伯伯扛著槍,整天「反共抗俄」;牛小妹也是同類型漫畫人物。許多忠貞的軍中志士看後產生了共鳴,小朋友也看得津津有味,牛哥聲名大噪,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漫畫家之一。
隨著時代變遷,「牛伯伯」事蹟對新的一代逐漸失去吸引力,已「退隱」多時。牛哥後來以費蒙為筆名,寫了很多間諜小說,並且仍然勤畫不輟,主持大華晚報漫畫版多年,也教了許多學生,他們的作品一起在每日刊出的漫畫版中「爭奇鬥豔」。
大華晚報的漫畫版是該報的一項特色,刊出的內容很多元,有時事漫畫、連環漫畫,還有配以詩文(或打油詩)的「詩畫展」趣味性頗高,也培植出不少人才,像小董、趙寧、陳弓……等。

圖1.2.3:劉興欽不但是漫畫家也是發明家,圖1.2.為他的作品「阿三哥與大嬸婆」和「手型創意畫」。(鄭元慶)
劉興欽以畫大嬸婆、阿三哥聞名
牛哥之後的劉興欽,以畫阿三哥、大嬸婆聞名。他畢業於師範學校藝術科,曾在國小執教。
他回憶說,當時盛行由香港進口的小本連環圖畫,稱為「小人書」,內容多屬怪力亂神,有的小朋友看了竟離家出走,上山求道,教育當局便禁止兒童閱讀。
雖然明文禁止,但事實上小人書對兒童的誘惑力太大,而且不給他們看,又讓他們看什麼呢?
劉興欽有鑑於此,使命感油然而生,便決定「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畫了一冊「不要看連環圖畫」的連環圖畫,把小朋友看了內容不佳的連環圖畫的種種壞處畫出來,許多父母都紛紛買來給孩子看。
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況下,劉興欽一夕成名,便辭去教職,開始全力畫漫畫。

圖1.2.3:劉興欽不但是漫畫家也是發明家,圖1.2.為他的作品「阿三哥與大嬸婆」和「手型創意畫」。(鄭元慶)
畫出鄉下人進城的寶氣之事
他先以軍中生活為藍本,在新生報畫「軍中樂」,然後又推出「阿三哥與大嬸婆」。
阿三哥與大嬸婆是一對鄉下人,人物造型極具鄉土氣息。在當時正在蛻變的社會中,特別容易引起共鳴。
劉興欽說:「我是鄉下人,剛到都市時有點心慌意亂,因此顯得土裏土氣,也發生了許多趣事。事後想來自己都覺得好笑,就塑造了這兩個人物,把那些鄉下人進城的經驗畫出來。」
後來新生報請他畫科學漫畫,劉興欽便又創造了「小聰明」。
顧名思義,小聰明是個很聰明的小孩,科學常識豐富,很喜歡從科學的角度,幫助朋友解決難題,畫中灌輸小讀者許多科學方面的知識。

圖1.2.3:劉興欽不但是漫畫家也是發明家,圖1.2.為他的作品「阿三哥與大嬸婆」和「手型創意畫」。(鄭元慶)
從漫畫家走上發明之途
為了畫小聰明,劉興欽讀了許多有關科學的圖書,也常向人請教;日積月累下來,他對科學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萌生許多構想。
後來他繼離開教職之後,也離開漫畫崗位,而專門從事發明,到目前為止,已取得百餘項專利權。
把專利權賣給有意生產的工商業者,十幾年下來,劉興欽賺了不少線。或許因「動極思靜」,最近他又把注意力轉回漫畫上,不僅開設繪畫班,教小朋友畫漫畫,並在中視「我愛卡通」節目中,推出「手型創意畫」單元,教小朋友如何以拳頭或手掌為標準圖形,用四個步驟畫出牛、蛙、花、羊等動、植物,由於簡單易學,極受小朋友歡迎。
劉興欽出自師範藝術科,又當過小學老師,因此教小朋友畫畫很有一套,談起來也頭頭是道。
他說:「我希望能提高下一代對繪畫的興趣和能力,因為,繪畫是創造發明的基礎,凡是涉及創意的事,如:建築、服裝、髮型、室內……設計,及雕塑、繪畫創作,都必須具備繪圖能力,所以我很想盡一己之力,做一點為國家培育創作人才的扎根工作。」

圖4:葉宏甲筆下的四郎、真平,是許多小朋友心目中正義的象徵。(鄭元慶)
四郎、真平是令人難忘的漫畫人物
今日年紀在卅左右的人,小時候大概都看過葉宏甲的連環圖畫;而且不僅是看過,並為之深深著迷——每個禮拜都在熱切期待漫畫週刊快快出版,同學間也喜歡談論四郎、真平、哭鐵面、笑鐵面等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的變化、進展。
葉宏甲當年在小朋友心中,可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他曾在日本學過美術設計,回國後,有出版社請他畫連環圖畫,但他對出版社提供的故事大綱不滿意,便自己編創。
由於從小喜歡看中國古典小說,他對諸葛孔明的足智多謀、楊四郎忠貞不二的印象最深,便融合二人之長,塑造了故事中的主角——諸葛四郎。
諸葛四郎是屬於天才型的人物,於是他又設計了較平實的真平和他搭配,真平是取「真誠平實」之意。
故事中,四郎、真平都是忠良之後,他們的家人都被魔鬼黨陷害,於是展開一連串為父報仇及除暴安良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情節有「諸葛四郎大破魔鬼黨」、「諸葛四郎大斗雙假面」。
四郎、真平在故事中以俠客姿態出現,加上情節懸疑、緊湊,曾風靡一時。
後來因為盜版太多及審查尺度轉緊等關係,葉宏甲「封筆」了廿年,靠做些美術設計工作和寫劇本維生。
八年前,葉宏甲因車禍住院,有位為他診治的醫師知道他是四郎、真平的創造者之後,便熱心建議他將作品再版。
葉宏甲蒐集了約三分之一的舊作(共五十餘冊)再版,銷售情況頗佳,買書的多是中年人,一方面是想重溫舊夢,一方面也想讓孩子看看自己當年著迷不已的漫畫故事。
當年每週盼呀盼的,也只能看一小段,如今一買就是好多套,看來自是過癮許多。但是,由於葉宏甲早已遺失了原稿,如今是以印刷品製版再印,線條似乎被簡化了,看來不夠細膩精緻,效果不夠理想,頗令人感到可惜。

圖5:趙寧自畫像。
連環圖畫沒落,漫畫代之而起
從民國五十五年之後,連環圖畫逐漸走下坡。
漫畫學會總幹事李沛分析原因:除了電視、電影的興起,搶走不少讀者外,出版商盜印成名漫畫家的暢銷作品,並大量翻印日本的連環圖畫,使得市場混亂,國內漫畫家的酬勞低落,逐漸降低了創作欲。由於創作欲低落,久而久之,少見精彩新作,內容多半貧乏、因循,更使讀者對國內的作品喪失興趣。如此惡性循環下來,終使連環圖畫市場被「日貨」所充斥。
連環圖畫至今未有明顯的起色,但漫畫方面逐漸現出蓬勃的生機。
民國六十一年起,報章雜誌上陸續竄出不少漫畫新秀,所繪作品新穎、活潑、生動,充滿現代人的幽默,極受好評,他們是:陳朝寶、趙寧、洪義男、敖幼祥、老瓊、魚夫、蔡志忠、朱德庸、沙勇……等人。
陳朝寶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雖是專攻水墨,但很喜歡畫漫畫。他曾帶著漫畫作品向皇冠雜誌發行人平鑫濤毛遂自薦,很受平老闆賞識,便開始在皇冠開闢漫畫專欄。

圖6.7:趙寧的作品經常搭配打油詩,詼諧有趣。(鄭元慶)
畫漫畫得筆法精練、表達能力強、對事物觀察入微
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現實生活,第一次推出的主題是現身說法的「求職記」,由於筆法純熟,表達方式詼諧且淋漓盡致,立刻受到矚目。
有人把漫畫視作難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但陳朝寶不以為然。
他相信,漫畫真要畫得好,能廣泛引起讀者的共鳴,且有層出不窮的點子,讓人不僅看不膩,還不斷有驚喜之感,則畫者不僅要有純熟的畫技、深諳表達的技巧,還得對萬事萬物都有興趣,肯用心觀察,並不斷汲取新知,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如此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亦能激發靈感,畫出有趣味、有深意的作品。
目前陳朝寶旅居巴黎,潛心作畫,但仍對漫畫不能忘情,於是把在花都的見聞畫出來,寄回皇冠雜誌刊登。他以東方人的眼光與心態看巴黎風土民情,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免發現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由他筆下畫來,更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圖6.7:趙寧的作品經常搭配打油詩,詼諧有趣。(鄭元慶)
趙寧的詩畫展堪稱一絕
趙寧的漫畫、打油詩、幽默文章堪稱「三絕」。而他認為三者之中,以漫畫的傳播力最大、也最直接。
趙寧曾拜牛哥為師,因此筆觸、人物造型皆與牛哥作品有些類似。
他當年也與牛哥眾弟子一起在大華晚報發表漫畫作品,並搭配打油詩,自成一格。由於他的文學根基頗佳,寫打油詩風趣又押韻,圖文相得益彰。
例如以「留學」為題的漫畫中,他畫了二老以淚眼望著牆上三幅戴方帽的子女照片,搭配如下的打油詩:「老大加利福尼亞,老二路易斯安那,老三奧克拉荷馬,二老福摩沙彰化。」表現子女遊學在外,雙親孤單寂寞思念兒女的心情,幽默之餘,也叫人感受到那份心酸。
後來他自己也赴美深造,寫下留美心得「趙寧留美記」,寄回國內在大華晚報上發表,每篇文章並配上一幅漫畫,保持一貫圖文並茂,及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趙氏風格。
趙寧說:「一幅好漫畫,抵得過千言萬語,讀者只須看上一眼,便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什麼樣的漫畫才稱得上好呢?他認為,除了畫技,最重要的是要有內涵、有意境,而不只是直截了當的滑稽場面,或尖酸刻薄的諷刺。
內涵、意境,是相當抽象的字眼,簡單來說,就是「畫」之有物。如何才能「畫」之有物呢?趙寧也主張要具備豐富的學養,平時要多看書、多吸收,凡事有自己的見解,作品才不致流於浮泛膚淺。

圖1:洪義男近作「蘭嶼飛魚祭」中的「頭髮舞。(鄭元慶)
洪義男愈畫愈起勁
拘謹木訥、帶著濃厚草根氣息的洪義男,從事的卻是與藝術相關的繪畫工作,他的作品以筆觸細膩、線條柔美見稱。
洪義男念高中時,哥哥正在念師大藝術系,引發他對繪畫的興趣,便很用心地跟著哥哥學,奠定了繪畫的基礎。他的性情內向,可以很沉靜、耐心地經營畫作,因而形成精細柔美的畫風。
高中畢業後,他去服兵役,役畢考進光啟社當過一陣子美工。因為不喜歡上下班的刻板生活,不久後他辭職成為自由畫家。
他非常喜歡小孩,也關心如何給孩子一個較好、較豐富的童年,因此有心在自己的本行上為孩子們做點事:不僅為許多兒童讀物畫插畫,並且畫了很多以中國傳統故事為題材的彩色連環畫,極受小朋友歡迎,他也費盡心思把中國成語畫成故事畫,在本刊連續刊載了二年多。
但類似東西畫多了,難免覺得一直在炒冷飯,心中不再滿足,因此他有一度曾儘量少接稿約,而花了很多時間去四處旅行,尋求新的素材。其間,他較常去的地方是蘭嶼。
蘭嶼正處在從原始進步到現代文明的過渡階段,保有許多特殊的風土民情,也有不少尷尬有趣的現象,洪義男除了寫生外,也拍攝許多記錄照片,並到圖書館借閱有關資料,以漫畫的幽默筆調,諧而不謔地畫出「蘭嶼飛魚祭」。
洪義男說:「以前畫插畫、中國古典故事或成語故事畫時,都有固定的內容可供遵循;畫蘭嶼系列漫畫時,則需要自己構想情境,自編自畫,困難度較高,但也因此較具挑戰性,畫起來挺有意思的。」
十多年來,洪義男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收入自然也不穩定。但他始終能在漫畫工作上執著用心、日新又新,這都得感謝他開美容院的太太,在精神和物質雙方面無條件地支持,他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專心求發展。

圖2:洪義男自畫像。
敖幼祥因烏龍院一舉成名
近年來,漫畫的流行風潮愈演愈盛,主要是因報章雜誌對漫畫重視的程度提高,相繼開闢版面刊登新秀的作品,使得許多年輕人受到鼓勵,紛紛大顯身手。
近二年來的漫畫旋風,是起自敖幼祥在中國時報連載的「烏龍院」,聯合報見狀乃推出老瓊的「賢伉儷」和蔡志忠的「肥龍過江」對抗。今年初,中國時報再出新招,推出魚夫的時事漫畫,使漫畫界呈現一片好景。
復興美工畢業的敖幼祥,曾在日本人開的卡通公司畫卡通。後因公司不景氣,便轉而畫漫畫,投稿到民生報,「超級狗皮皮」是他的處女作。
「超級狗皮皮」並非很受歡迎,但當時中國時報正在尋覓漫畫人才,覺得他有潛力,便主動邀請他在中國時報開闢漫畫專欄,於是有「烏龍院」的誕生。
敖幼祥說:「烏龍院的構想是來自當時風行的功夫喜劇片,我便塑造了幾個很寶氣的功夫人物,他們湊在一起,產生了一大堆令人捧腹的笑料,真是在大擺烏龍,因此便取名烏龍院。」
由於烏龍院是每日連載,為了想素材,敖幼祥幾乎每天都要苦思到三更半夜。他說:「靈感絕不會憑空而來,必須嘔心瀝血後,才會有新點子產生。同時,平時看書報雜誌、電視電影,和朋友聊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要十分留意觀察,創作的泉源才不致枯竭。」

圖3.4:敖幼祥和他的成名作「烏龍院」,其中充滿令人發噱的笑料。(鄭元慶)
「賢伉儷」親切又寫實
「肥龍過江」是蔡志忠的作品,路線和烏龍院大致相同,都屬於老少咸宜的趣味漫畫;而「賢伉儷」的讀者則以成人為主。
老瓊筆下的「賢伉儷」,專門描繪現代夫婦間發生的大小趣事,親切又寫實。
老瓊是聯合報的美術編輯,平時創意頗多,因此當中國時報推出「烏龍院」時,報社要她也試著推出一個漫畫專欄。
她想到,與人一生關係最密切的是家庭,而夫妻又是家庭的主要份子,於是便塑造了一對柴米夫妻,描繪他們夫妻相處的各種趣事。其中也道出許多夫婦相處的問題,例如喜好不同、意見不合、外遇事件……,可謂畫盡世間夫妻百態,刊出後反應極佳。
看了老瓊的作品,在莞爾之餘,也常令人得到一些啟發。尤其是已婚男女,應可把這個專欄當做借鏡,檢視、修正自己對另一半的態度。
在民生報畫「杜鵑窩」的朱德庸,甫自世新編導科畢業,雖未正式學過繪畫,但他去年曾參加漫畫學會主辦的漫畫大賽,有不錯的成績。年來經過不斷的操練,想像力、創造力亦漸強,而走出獨特的風格。
他的「杜鵑窩」是描繪瘋人院裏病患生活相處的片斷,反映人們處於競爭壓力下的言行與思想。
讀高中時曾替出版社畫漫畫的沙勇,當完兵後原想發揮此一技之長,但由於市場小、酬勞少,就改行往建築廣告方面發展。最近,由於生活已無後顧之憂,又加上報章雜誌逐漸重視漫畫,乃重拾畫筆,在中國時報畫「出外人」。劇情是描寫鄉下人初到城市,面臨創業維艱的各種酸甜苦辣。
魚夫是國內少數時事漫畫家之一。他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老師看他很可造就,便特別訓練他;在上說話課時,還要他把同學說的內容畫出,並給予指導。

圖3.4:敖幼祥和他的成名作「烏龍院」,其中充滿令人發噱的笑料。(鄭元慶)
魚夫以審慎的態度繪製時事漫畫
魚夫就讀輔大經濟系時,常和同學談論國家大事,因為從小有繪畫基礎,便把感觸畫成漫畫,在政論雜誌上發表,因而引起中國時報的注意。畢業後即入時報專欄組,負責繪製時事漫畫。
報社是晚上上班,魚夫就利用白天時間,從廣播、電視、晚報上,瞭解當天發生的新聞,初步選出幾條可用漫畫表現的題材。晚上到報社上班時,就提出和專欄組主任、撰述委員慎重討論,然後決定選擇那條新聞,及如何處理才動筆。
時事漫畫的層面廣,敏感度高,因此必須小心處理,以免刊出後對國家或個人造成不良影響。魚夫反對時事漫畫走偏鋒,對個人或政府、政黨惡意攻擊,因為這種過於主觀的傳播方式,可能會把讀者導入歧途,並破壞社會的和諧。
然而身為一個時事漫畫的從業者,他也希望國內政壇人士能有被幽默的「雅量」,當他們成為漫畫中的主角時,也能以「平常心」視之,如此創作的園地將會更為廣闊。

圖1:老瓊的漫畫十分幽默,多取材自日常生活。(鄭元慶)
期待更多更好的漫畫作品出現
時代不斷在改變,社會已由農業型態轉變為商業型態,大家對事物的衡量標準亦逐漸改變。早期連環圖書、漫畫中的那種簡單、節奏慢、及較粗略的表現手法,似已不能滿足現代讀者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應是曲折、緊湊、精緻的作品。如果國人不能自行「生產」,「外國貨」難免大量充斥,這也是日本連環圖畫風行一時的主要原因。
如欲進一步改善國內漫畫、連環圖畫的創作環境,必須要有報刊雜誌提供更多的創作園地,供漫畫家施展;並給予合理的報酬,以吸引更多年輕新秀投入這個行列;繼而從「量」中產生「質」,應能有助於提昇我國漫畫及連環圖畫的水準。

圖2:老瓊作品「賢伉儷」。(鄭元慶)

圖3.4.5:在報社上班的魚夫和他所繪的政治漫畫。(鄭元慶)

圖3.4.5:在報社上班的魚夫和他所繪的政治漫畫。(鄭元慶)

圖3.4.5:在報社上班的魚夫和他所繪的政治漫畫。

三位漫畫新秀的作品。圖1:沙勇的「出外人」。(鄭元慶)

圖2:蔡志忠的「肥龍過江」。(鄭元慶)

圖3:朱德庸的「杜鵑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