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是從什麼時開始的呢?或許是從曾經為他們而活,如今各自婚嫁的兒女離開老家開始的。
這時候,老伴最好。
親愛我已漸年老,
白髮如霜銀光耀。
可嘆人生譬朝露,
青春韶光易逝老。
唯你永是我愛人,
永遠美麗又溫存。
唯你永是我愛人,
永遠美麗又溫存。
——白髮吟
「白頭偕老」是傳統上用來祝賀新人的吉祥話。但根據歷史學家推估,在二千六百年前的東周時代,由於嬰兒夭折率高、時常流行可以導致大量死亡的傳染病,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十八歲;到了漢武帝時是廿二歲;而在距今二百六十餘年的清代乾隆皇帝時,也才增長至廿八歲。夫妻共到白頭,難矣!
到了今天,活到「白頭」已是尋常;至於「偕老」則意義更深:來一個「黃昏之戀」——不論是單身者尋求第二春,或與結褵多年的老伴再譜一次戀曲。

結褵近四十年,以往夫婿跑船相聚少,如今相依相扶過日子,舒高興與老伴舒美琴樂得呵呵笑。(邱勝旺)
琴瑟和諧度晚年
民國五十五年元月,當時六十一歲的一代鴻儒錢賓四忽傳喜訊,與曾就學於先生創立的新亞書院的胡美琦締結婚盟。
近來賓四先生年事漸高,又患有眼疾,書函著作,全靠夫人幫助,每天為他讀報、讀稿、改稿、調理健康食品……。二年前,先生臥倒病榻,且一度中風,談話、行動都受影響,但仍不肯停課授學。胡美琦辭掉文化大學歷史系教職,為先生細心整理授課講義。兩人亦師亦友亦夫婦,盡見真情,引為士林美事。
徐國強十三歲離開四川老家,半世歲月都在基層軍隊裡待過,五年前住進位在萬里鄉的台北縣立仁愛之家。一個人的日子過慣了,成不成家他也沒認真想過。
而一位孑然一身老友病重的淒涼情景,使他興起了找老伴的念頭,在與院友徐王氏約會了一年多後,兩年前,他們正式請朋友喝喜酒。
這對年歲加起來近一個半世紀的夫妻,目前養了「四個兒女」——四隻兔子,日子過得幸福又滿足。
卅六年前,日本長崎一位嬌小柔美的女裁縫師,偶為一位中國男子縫補衣裳,竟此緣定三生,嫁為中國媳婦。她的中國名字是舒美琴。
老伴舒高興跑了卅多年的船,五湖四海各處闖蕩,而當他難得在家的日子裡,又要妻子侍候。「作夢都不敢想像,六十歲以後的日子,會有這麼知心體貼的老伴,不知道是積了幾輩陰德,修來的福氣」,舒美琴眼角淚光微閃地說,比起從前,現在噓寒問暖的老伴,判若兩人。舒高興的方臉大耳瞬間泛紅,趕緊陪笑:「都是你的忍容,『頑石』才能有情呀。」

孀居廿餘年,潘三元六十九歲時改嫁劉天恩。她認為不要去比較前後任配偶,「第二春」才能有真正的春天。(邱勝旺)
老人之愛是如何?
俗語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洞房花燭夜的甜蜜喜悅,任誰都不容易忘記;至於兩人共枕同眠的第一千個夜晚何如?卻難有人記得。愛情故事只說兩情繾綣,少談夫妻的長久恩愛。
當一位英俊挺拔的新郎伴著嬌美青春的新娘,並肩站在結婚禮堂上的時候,萬萬沒想過,數十年之後,當青絲換銀髮、皺紋上臉龐、肌肉鬆弛、精力衰退、難免小病痛的日子,兩人的婚姻生活是什麼樣子?
對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日子似乎是很難避免。隨著醫療、營養、公共衛生的日益進步,人們要通過六十五歲的「老齡期入口處」不再是難事,也有不少人活過八十歲。如此歲數比起百年前的夫妻,要多出二、三十年的晚年婚姻生活。
民國七十五年台灣地區人口平均壽命已達七十三.一二歲。依據去年底內政部的統計,台閩地區三百廿餘萬位五十歲以上人口中,有偶者佔百分之七十四,無偶(喪偶、離婚、未婚)的有百分之廿六;無偶的原因以喪偶最多,其中男性喪偶佔百分之八.三,女性達百分之廿六.八。這樣的差距,主因是女性壽命比男性長,而且通常丈夫年歲較長,因此寡居的老年婦女就顯得多。

排排坐,來上課。新朋友、新學問可以擴大老夫妻的生活領域。(本刊資料照片)(本刊資料照片)
「黃昏之戀」應重視
社會擁有愈來愈多的老人,是一個新鮮的經驗。大體上,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問題漸受關注;近幾年來,國內社會、心理、經濟學者討論的角度也頗多,例如「老人福利政策」、「老人醫療設施」、「養老機構問題」、「高齡人力開發利用」、「增加老人娛樂設施」等。
關照面雖廣,不過老年人的感情生活明顯地受到冷落。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簡春安認為,國內的學術研究單位、輔導中心,比較注意新婚夫婦的協調適應、外遇、更年期夫妻的相處等問題。「不過老人的感情問題,絕對值得老人自己、為人子女者,以及即將步入老年期的中年人關心與重視」,他強調。
「黃昏之戀」份外值得關注,是因為現在這一代的老人處在一個家族制度變遷的過渡階段。
「他們是前無古人」,簡春安表示,三、四十年前,「養兒防老」是夫妻奮鬥一生的依靠。在傳統中國大家庭裡,家長是輩份最高或年齡最大者,他們具有很大的權威,掌握一切家務和經濟大權;子女只有服從和尊敬,對父母生養死祭,絕無二話。

病痛是老年人家庭生活的危機之一。這時候最需要老伴。(邱勝旺)
老人的家庭生活重心變了!
時空轉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年輕人出外謀職,國內社會逐漸走向核心家庭。現在雖有不少老年人仍與子女同住,但多已不過問家計;而且以發展趨勢來看,將來很可能愈來愈多的老人無法與子女同居一處。
「老年人的家庭生活重心會逐漸由傳統的上下輩份關係,轉移到老夫婦兩人情感的平行關係」,曾任輔仁大學社會系講師的徐麗君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有美滿、安定的感情生活,對老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另一種對「黃昏之戀」的解釋,是從「家庭生命圈」的觀點來看。這種「生命圈」把婚姻生活分為八個階段:結婚至第一個小孩出生、第一個小孩出生至他二歲半、學前子女在家、學齡子女在家、少年子女在家、子女離家、中年父母無子女在家同居的空巢時期、老年父母從退休到兩人死亡等,而「黃昏之戀」大約發生在第七個階段末期和第八個階段。

老有所終」是大同世界的理想,而使老人家有幸福、安定的感情生活是要件之一。(邱勝旺)
無事一身「虛」
中年父母晚期與老年父母初期是人生旅程的一個轉變。這時夫妻已度過「適應」、「性」、「第一個小孩」、「事業發達」、「更年期」等婚姻危機。兩人一路扶持走過,兒女忽已成人且離家外移,只留夫妻兩人,寂寞孤獨、被遺棄感油然生起,日子怎麼過下來呢?
「我覺得自己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六十八歲的陳蜜香說起她五十二歲那年的黑暗日子,仍不勝唏噓。大兒子遠在美國、獨生女兒嫁作人婦、小兒子在台南念大學,先生又忙著鐵工廠的業務;不再有小孩的事要煩心、不再有人催著要吃飯,好像一生該做的事都已完結,再也沒有什麼值得去拚命努力。無事一身「虛」,經常一餐抵三餐,一天有一半的時間在床上輾轉反側。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多,先生也退休了,陳蜜香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自認還有二、三十年好活,就決定要改變生活方式。首先她和老伴溝通,鄭重表達對生活現況的不滿意,及希望兩個人一起改善。結果他們做了四個「五年計畫」,利用清晨學太極拳、外丹功、扇舞……,去老人學苑重修日文、學英文,參加慈善團體,到美國看兒媳孫子……;「這以後我才知道,老了也不錯,可以做好多事」,開朗健康的陳蜜香滿面笑容地說。
孩子離巢更甜蜜?
一九七六年美國一項名為「婚姻與家庭探討」的研究指出,中等階級家庭在孩子離家後,夫婦婚姻關係反而更和諧美滿。國內沒有做過類似的研究,無法確定情形是否相同;不過,很多子女已長成的夫妻都有同感:青年、中年的生活多在為生計奔波、為子女操勞,夫妻間的話題不外孩子和柴、米、油、鹽;對孩子花費的心力有時甚至超過對另一半。到了老年,子女有了他們自己的生活,一切紛擾、嘈雜過去了,家中又回復新婚時的氣氛——只有夫妻兩人相伴相依。
「也不是說怎樣難分難捨,或像年輕時一樣愛得你死我活啦!」結婚近四十年的作家小民語氣還帶點羞澀:「在一起這麼久了,都瞭解對方的個性,也互相傾聽對方的談話,沒什麼架好吵了,就是互相照顧、做個伴。」
結褵三、四十年的「老兩口」能享受屬於他們的「黃昏之戀」,令人稱羡;相對於此的無偶老人家,晚景倍顯淒涼。
再婚是「薄情」?
「兒女都有自己的家庭,老伴走了以後,連個可以談話的人都沒有,兒子接我去同住,生活起居是有人照應了,但年輕人有他們的世界,我擠不進去,還是覺得孤單。這種感覺,不是過來人是體會不到的」,一位喪偶的老人家說。
十五年前他的妻子過世時,他不過六十初頭,想再結婚,卻遭到子女反對。小女兒最激動,不能接受母親屍骨未寒,爸爸居然就要另結新歡的事。
十二年前,梁實秋教授再婚,也是個轟動一時的例子。
民國六十三年梁教授元配夫人過世,他心情悲愴地寫下「槐園夢憶」一書,以紀念夫妻五十餘年的婚姻生活,真摯深情,感人至深。
次年五月,梁教授與小他卅餘歲的韓菁清結婚。
一時之間,紛嚷質疑不絕於耳。如今,當初廣受矚目的這對新人,論述著文、寫詩、作畫、烹調、養貓……,恩恩愛愛地過了十幾年了。
在中國傳統的婚姻觀裡,夫妻結髮,是一世恩義,如果配偶過世,立即再婚,難免落個「薄情」之名。而男女所受的待遇又有別,太太死了,先生再娶還說得過去;丈夫死了,女子卻必須「夫死從子」,守寡以終。
莫把前後任配偶相提並論
不過這些觀念在近十年中有巨大改變。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從民國六十五年的六十餘萬人,到七十五年突破一百萬;十年來的離婚率也由一比十五(十五對結婚者中有一對離婚),暴升到一比八。由於老人的增多,以及社會對婚姻的觀念趨向開放,老年人的感情生活愈來愈受關心。
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是很多子女、親友會介紹、撮和喪偶老人的第二春;其他常見的尋覓「老伴」途徑,還有參加團體旅遊、慈善工作、宗教活動或同住一個養老院等。有此需要的老人有多少?以專門牽紅線的喜相逢聯誼會為例,在兩萬多名會員中,就有近五千名是五十歲以上的人。
如何使第二春沒風沒雨、真正是個「春天」?守寡廿多年、六十九歲時改嫁的潘三元認為,不要拿容貌、才氣、財富等來比較前後任配偶,是很重要的一點。「怎麼比呢?年輕時,或是門當戶對的媒妁之言,或是轟轟烈烈的戀愛結婚,然後一起養育兒女、創造事業;現在是互相依靠安度晚年,意思不一樣了」,她說。
病痛,是所有老年伴侶的危機,也是互相照料、情感更篤的轉機。老人家易患慢性病,配偶幾乎是無可選擇地必須負起照顧的責任。日日夜夜的看護,往往使人瀕於無法忍受的邊緣。
患難見真情
「剛發病的時候,坐在病床邊看他,我回想過去他生龍活虎的模樣,那實在很痛苦」,四十四年的婚姻生活裡、有三分之一歲月在照顧中風老伴的袁智莊說,前卅年日子,大她十四歲的先生像疼女兒般憐愛她,後面就是她回報的時候。如今老伴周癡行動稍遲緩、說話略模糊,但仍能閱讀書報、下棋散步、訪友話舊……;難怪他的朋友常說:「周癡好福氣,老婆真賢慧。」
此外,共同追憶往事,互相表露歡欣的心情,會為兩人相處帶來動力。
不過,人那能常樂?台北縣立仁愛之家輔導組職員許文照與數十對老年夫婦相處近十年,根據她的觀察——老年夫妻也和年輕情侶一樣,偶而有點小吵鬧、發頓小脾氣,反而更親蜜。「情緒低落、寂寞和遭到誤解的時候,不必為老伴壓抑脾氣」,簡春安也認為:「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情,總比悶葫蘆、互相猜疑好。」
相處時間太多傷腦筋
相處時間的加長,也需要一段時間調適。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曾為文呼籲:「缺乏時間,是婚姻最大的敵人。」對忙碌的年輕夫婦可能如此,但一位結婚四十多年的婦人頗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困惱是兩人相處時間太多了。」
男主人從事業職務退下來,女主人不用趕早趕晚洗衣、作飯、帶孩子,生活重心突然空了。不過,基本上只要重新安排生活計畫,如訪友、與兒女相聚、學藝、出遠門旅遊、參加志願團體……,每天眼對眼的不慣就能消除,且可一起享受老年的餘裕。
錢是另一個問題。夫妻如果對處理金錢的態度不同,一個節儉,一個喜歡買東買西、吃穿享福,大概會有一輩子的爭執。退休以後,固定的收入減少,這方面的衝突更難避免。
簡春安在台中市生命線協會當主任、做個案輔導的時候,常碰到類似例子。他通常這樣建議:老年父母可以把財產分給子女,但是一定要留充分的「老本」;兒女有心,按月送上生活費,固然值得欣慰;但最好自己有足夠安度餘年的本錢,包括食、衣、住、行、育樂、醫藥等方面,這樣日子過起來才踏實、安心。
夕陽無限好,那怕近黃昏!
唐伯虎有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有廿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生老病死,人生所不能免;今人有幸,在歷經奔波煩惱後,猶能藉著現代醫療科技之助,搶到一段晚年,與老伴共度悠遊。
夕陽無限好,誰怕它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