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月十七日,經濟部長陳履安率領了一個十六人的隊伍前往印尼訪問,考察當地的投資環境。
在國人紛紛前往較熱門的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投資之際,這個東南亞國協的老大哥,握有那些「利多」條件可以角力呢?
擁有面積二百零二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七千五百萬的印尼,盛產石油、木材、煤礦及各種熱帶產物。由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向以「東協」領導者自居。而這種優渥的條件對投資者而言,無論從天然資源、勞力及市場的角度來看,都十分令人心動。
「在眾多外資當中,台灣商人尤其佔盡便宜」,印尼力寶集團海外投資與服務部門經理吳榮森說,印尼的經濟資源幾乎大部分掌握在當地華人手中,而這些經濟實力強大的華人,最喜歡和文化背景類似的台商合作生意。
無怪乎去年九月,印尼工業部及投資協調委員會在台北舉辦一場投資說明會,一口氣吸引了六、七百家廠商前往參加,其中有一半的人只買到「站票」。
「去年一年,雅加達市區兩家台商最愛光顧的飯店——City Hotel、Jakarta Tower,住客率幾乎百分之百」,駐印尼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秘書陳寬享說,這些旅客全是來談生意的。
根據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的統計,自一九六七至一九八八年止,台灣赴印尼投資總額為十億七千萬美元,居外人投資第六位。若單以一九八八年計算,投資金額則達九億一千萬美元,僅次於西德(見附表)。但在東南亞國家中,台商的投資喜好地點依次為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印尼並不是第一志願。

台商在印尼生產的藤製傢具,走的是外銷歐美的路線。(黃麗梨)
郎有情、妹有意
值得注意的是,一九八九年的投資件數遠超過前一年,但金額減少了,「家數雖多,但投資額都不大」,陳寬享指出。雖然如此,台商在印尼的投資意願比以前增加不少。
據我國駐印尼經貿代表處表示,在泰國投資熱逐漸冷卻,而馬來西亞以發展高科技為工業重點的前提下,有充沛勞力、低廉工資等良好條件的印尼,可望成為中小企業赴東南亞投資的「後起之秀」。
「要不是台幣升值、工人難找,你以為我這麼大把年紀,還願意離鄉背井往外跑嗎?」六十開外、滿頭白髮的王俊腄A在台灣做了卅六年腳踏車,去年五月不得不把「旭光」這塊老招牌搬到印尼來。
台灣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積極向外尋求生路,剛好碰上這幾年為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貨品流通、提高產業生產力,而猛向外資拋媚眼的印尼政府,這一來「郎有情、妹有意」,自然掀起一股投資熱潮。「最熱門的地點是雅加達附近,其次是泗水和蘇門答臘的棉蘭。」陳寬享說。
在這股熱潮中,有人順利在彼岸「開張」,生產營運也很快上軌道;有人吃虧上當,資金一去不回。「照我算嘛,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廿!」金港木業董事長巫能振,早自民國七十二年即和印尼搭上線,購買木材回台灣加工,三年前,印尼木材禁止出口,他也只好逐「原料」而居了。

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印尼吸引外資的一大籌碼。(本刊資料)(黃麗梨)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知己知彼」,鼎揚實業印尼藤製品廠廠長李耀武認為,所謂「知己」是指清楚自己到印尼投資是為了延續企業生命,因此,台灣原有的基礎得穩住。「如果『孤注一擲』,很可能因為摸不清印尼那邊的狀況,弄得『兩頭落空』。」
所謂「知彼」是事先對投資環境作詳細評估。李耀武在正式「出征」之前,曾花了一年時間考察東南亞各國投資環境。
他歸納出,馬來西亞的公共設施、銀行金融體系相當完備、周延,工人素質也不錯,相當值得電子相關產業「下聘」,缺點是工資水平稍高(最低日薪約六.一美元),種族問題也引以為憂。
泰國,政局安定,人民篤信佛教,個性溫和,少有種族糾紛,工資也低廉(最低日薪二.七美元),唯港口飽和、道路不足、交通擁擠、通訊設備缺乏、聯絡困難。
菲律賓,距離近、溝通容易(菲人多能講英語,華人多講福建話),且工資不高(最低日薪三美元),但光是政局動盪就足夠令投資者裹足不前了。
「其實,我也想過到大陸投資,不過,一來法令還沒通過,二來那邊說翻臉就翻臉,風險也不少,所以,幾經考慮,還是選了印尼!」李耀武說。
「對象」決定之後,照例「身家調查」一番,就印尼人力供應、原料取得、電訊、交通、資金融通、投資法令各方面,進行深入了解。

印尼工資相當低廉,雖然素質不太高,但也稱得上勤勞守本分。(黃麗梨)
工資低、人力豐
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印尼政府政策走向不穩、法治鬆弛,種族關係緊張,對華人不甚友善。在經濟政策上有「國有化政策」,出資比例有嚴格規定,並有雇用當地人的限制。
其中,尤以與中共復交和排華意識高漲,最影響我國廠商的投資意願。
「但從另一角度而言,人力的確也是印尼最吸引人的一大資源」,高林實業雅加達分公司資深副總經理葉建伯說,按照印尼勞工局的規定,每人最低日薪是一千六百盾(約合一美元),只有台灣的十五分之一,實在很吸引人。「不過,台商為了避免工人流動,給的待遇都比本地工廠好。」
以李耀武的工廠為例,本地工人日薪一千八百盾,另附有五百盾伙食費、七百五十盾交通費,每個月的全勤獎金、醫療津貼各五千盾。「沒訂加班費,是因為印尼人不會為了賺錢而『虐待』自己。」

像這樣的廠房,一坪的月租只要五百元新台幣。(黃麗梨)
「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至於原料,也比台灣便宜很多,所以,需要很多人手,又能運用當地原料的行業,像是做鞋、陶瓷、木刻、玩具、洋傘、腳踏車、傢具等,都很適合來印尼」,巫能振說,他跟印尼鋸木廠購買木材,成本比台灣低百分之四十。所以他在此開發生產的項目,以人工、木材用得多,配件用得少的產品為主。
配件用得少,主要是因為印尼缺乏生產零件的衛星工廠,每個產業所需的零配件,大都得自己一手包辦才行。
「何況,『土產』的零配件也不一定能用」,王俊葖媊部A初到的頭幾個月需要用的零件,最好先從台灣帶來,然後慢慢在當地尋找可用的替代品。「來了快一年,工廠裡大概還有三分之一的零配件靠台灣供應。」
缺乏衛星工廠固然造成困擾,但起碼還能想辦法解決,倒是電訊一旦中斷,可就「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
從事貿易工作的葉建伯深知其苦。「這兒的電話多,交換機少,電話不通是很平常的事;加上行政效率差,修理非得上月不行。有的公司電話和傳真機接在一起,電話一壞,對外業務簡直陷入癱瘓。」
為了服務客戶,葉建伯眼見電話不通,只好親自開車跑一趟。「可是印尼的交通狀況比台北好不到那兒去」,印尼的道路規劃、交通措施、人民守法精神都有待改善。
通訊狀況不好,很容易貽誤「商機」,「最好是擔任決策的負責人親身到印尼『坐』鎮指揮」,巫能振說:「錢來人不來,做不到當機立斷;可是人來錢不來,也可能前功盡棄。」

為了因應台商的需求,印尼有些公司也成立了專門以台商為對象的服務部門。(黃麗梨)
人來錢也來
印尼力寶集團台北辦事處負責人馬國維說,到印尼投資,資本的規劃起碼要比在台灣的時候寬鬆,「出外做生意,一切從零開始,萬一初期生產銷售不順利,要向銀行貸款,銀行以沒有業績為由拒絕,你也沒轍。」
「如果人來錢也來,下一步就是找『在地』合夥囉!」巫能振說。
目前,印尼法令尚不准外人獨資,所以,找個具有印尼籍身分之個人或公司合資,成了一道必要手續。同時依印尼規定,初期外資可持有百分之八十的股權,但從第十五年起,則必須轉讓至百分之四十九以下。
為了不讓企業易手他人,投資人各展奇招。「有些台商乾脆叫台灣親戚歸化為印尼籍,由親戚出面成立公司」,陳寬享說,台灣承認雙重國籍,因此這種做法不失為「釜底抽薪」之計。
不採這種做法的人,還是免不了要和當地人打交道。遇到個老實可靠的,雙方倒也相安無事;可是,如果碰到不按照遊戲規則的,就只有大家撕破臉,不歡而散,甚至血本無歸了。

需要大量人工、木料的傢具業,很適合在印尼發展。(黃麗梨)
防人之心不可無
「找財力雄厚的當地集團合作,會比較有保障。可是台商多喜歡自己當老闆,不願意合資,又偏愛私下找門路,所以,吃啞巴虧的機會就大一點」,馬國維說。
「像我,寧願先小人後君子,找到合夥人,就先訂契約」,李耀武表示,他公司「股東」的資金是向公司借的,契約中講明,「股東」平常不拿「好處」,只有年終分紅。「至於『紅』分多少,也事先由雙方認可的會計師明訂出來。」
有了合夥人,就可以一邊提出投資申請,一邊找地設廠。「奉勸台商在購買或承租土地前,先查明『出身』,看看是不是不得變更用途的農地,或天然資源保護區。」吳榮森還建議,睜大眼睛端詳土地權狀,因為偽造的土地權狀多得滿天飛。
此外,印尼土地所有權為公民獨享,外國投資人必須等正式申請案獲印尼政府許可後,才能以合資公司名義購買。如果在未獲准投資前,就先購買,便只能借印尼朋友之名登記,等到投資案通過後再過戶給合資公司。萬一在這段期間出差錯,也只好自認倒楣了。

為了因應台商的需求,印尼有些公司也成立了專門以台商為對象的服務部門。(黃麗梨)
入境隨俗
「向印尼政府租加工區的廠房,問題會單純得多」,巫能振認為台商「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到印尼投資時可稍作修正。像他,便在雅加達近郊的加貢加工區租了五個廠房,佔地約四千五百坪,月租才七十萬新台幣。他訂的租期長達廿五年,頭一年還可以享受免租金的優待。「全區五十個廠房,大概有七成被台商租了。」
同樣也在「加貢」承租廠房的李耀武指出,加工區內有警衛駐防,安全無虞。「以前在外面設廠,曾經碰過歹徒拿卡賓槍衝進來要保護費。」同時,廠堹吨H手時,園區管理局也會代為招募,招募來的勞工必須遵守園區「不能罷工」、「不能服用禁藥」等規定,如有違規情事發生,園區也會主動聯絡勞工局處理。
到外地投資,管理當地員工本來就是件棘手的事。李耀武說,他初到印尼時,語言不通,只好請當地華人擔任「中介」,扮演橋樑角色。後來才發現,印尼人根本不理會華人的話。所以,他只有一邊勤練印尼話,一邊加緊訓練本地幹部。
「印尼人做錯事,你最好不要當面直接糾正,繞個圈子,找印尼幹部去疏通較有效」,王俊葳﹛A印尼人天性單純,做事聽話,但反應差一點。有一回,他叫一個印尼人清除工廠門前的雜草,印尼人隨口答應,卻久久不見行動。王俊葥搕u人幹嘛不動手?「老闆沒說什麼時候開始做呀!」搞得他啼笑皆非。
但話說回來,給印尼工人的工資本來就比在台灣低,怎可能要求對方資質要好,又只拿一點錢呢?

印尼人也「隨俗」地打起卡來了!(黃麗梨)
異鄉生活難排遣
李耀武也說,印尼人數字觀念不佳,就連廠裡卅、四十種零件都無法全部弄清楚。「不得已只好用錢來鼓勵他們,只要一個月不出任何差錯,薪水就多加五萬盾。」
錢或許對當地員工有鼓舞作用,但卻沒辦法打動台灣幹部。
由台灣永豐餘紙業、中華紙漿和印尼紙王黃奕聰合資的永吉紙廠,現有台灣去的員工二百多人,這二百多人的薪水總額和其他三千多名本地員工的全部所得不相上下。「高薪也不能使他們長時間待在這兒,為求公平,只有採兩年輪調的做法」,該廠副總經理蕭貽德說。
「如果在台灣月薪三萬,到了這兒,我再多加給他四萬五」,巫能振以二倍半的高薪吸引員工,但效果不彰,目前只有七個單身漢願意留下來「打拚」。
「主要是生活太苦悶了」,他說。
印尼禁止華文書報進口,因此看見華文的機會少之又少。「剛到印尼來的時候,我常常夢見自己到重慶南路書店買書」,吳榮森說,長久下來看不到華文報紙、雜誌的滋味,很難用言語形容。
加上印尼國營電視台節目內容乏善可陳,更讓這些外地人覺得日子難以打發。少數幾家「卡拉OK」,雖然全播放國台語歌曲,氣氛營造得也和台灣一樣,但終究無法填滿這些「過客」的心靈。
「沒事,從台灣來的『師傅』們就聚在一起喝酒、打牌,這樣一來,生產力當然會打折扣」,李耀武覺得這些「老手」的工作品質,遠不如在台灣來得好。
怎麼留住他的心?
擔任金港「單身宿舍」舍監的巫能振,乾脆採軍事化管理。「早上吹起床號,臨睡前晚點名,跟當兵差不多」,巫能振甚至規定他們按月寄多少錢回去,「總不能辛苦半天,沒有代價呀!」
人在異鄉,長途電話費總省不下來。「兩、三天打一通,一個月差不多要三萬台幣。」巫能振表示。為什麼不把家人接來呢?「孩子要念書,這堥S有華文學校」,他指出,很多員工不願意來,多少也是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吳榮森的女兒現在就讀雅加達國際學校,「下課回來,我跟太太再教她國語」,吳榮森不希望女兒連國語都不會講。
去年印尼工業部初級部長Ariwibowo來台訪問時曾經提到,印尼政府已經原則決定開放華文書報進口,並同意華文學校設立。不過,截至今天,尚無進一步進展。
「如果這兩個問題沒解決,那麼即使保障台商權益的投資協定簽下來,我想也很難真正留住台商的心」,巫能振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