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色情、亂倫、性凌虐,情節聳動的錄影帶,對兩性關係起了多少不良示範作用?有什麼方法能杜絕?是現代社會無解的難題之一。(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男人得意時要找女人點綴、失意時也要靠女人排遣,」這是一位女性作家為「男性如何看待女性」所下的注腳;放在「性犯罪」議題來看,不幸也有其貼切處。了解「狼人」的形成背景和特徵,趨吉避凶、對症下藥,也才有個依據。
「暗夜僻巷,衣著暴露的歡場女子夜歸,引來歹徒見色起意、辣手摧花……」,這樣的強暴迷思,隨著性犯罪研究的展開,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然而,什麼樣的人會成為「狼人」?他們又在什麼動機下犯案?
這個疑問,經過各國警方的抽絲剝繭,目前似已理出一個模糊的影像,對性犯罪者的各項診療實驗也在進行。但隨著案件數量的持續激增、犯罪者再犯率居高不下,性犯罪之謎,恐怕還待社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才能完全解開。
抹不去的受暴陰影
曾在美國精神病院治療過性犯罪犯者的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若璋指出,如果以犯行嚴重的「三級性傷害」強暴犯來看,其形成背景往往有強烈的個人因素,首先就是所謂的「早期『性創傷』經驗」。
數據顯示,近二分之一、甚至更高比例的強暴犯,小時候曾經被大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猥褻或強暴過。如果沒有經過調適和輔導,這可怕的夢魘將終其一生擺脫不掉:小男孩長大後可能「以暴制暴」,搖身變成狼人;小女孩則傾向另一極端,彷彿自此門戶洞開、對自己的「身體界限」不知設防,結果長大後一再被不同的人強暴,成為「重複受暴者」。
其次,強暴犯多半出自不健康的家庭,譬如父親有酗酒動粗的習慣,父母間常有爭吵打鬥,居住環境一再遷徙等。在缺乏適當教養下,這些孩子有的頑劣不羈,有的則被鞭子修理得自卑畏縮。而不管哪一種情形,都可能導致孩子心中內在衝突不斷、疑惑徬徨,但卻無法自己琢磨出正當的應對紓解之道,反倒充滿錯誤認知,譬如覺得「社會都是不公不義、只有拳頭最大」,或是「女人都應該好好教訓」等。以最熱門的概念形容,就是EQ(情緒智商)不及格。
在性格偏差的情況下,可以想見的,這些孩子一生都可能不順遂:課業成績低落、就業情況不如人,連人際交往都出現困難,尤其難有穩定的異性朋友。惡性循環下,更加深了憤世嫉俗的念頭。一些駭人聽聞的「憤怒型」殺手,像是去年中出沒台北縣板橋一帶,攻擊多名女性,並造成二人死亡的刀割癖「割喉之狼」,或是亂刀殺害民進黨婦運領袖彭婉如的凶手,都被歸為這一型。國內曾有統計,「憤怒型」性犯罪大約占所有案例的三成五,加上手段殘暴,在婦女心裡造成的恐懼陰影極為巨大。
當然,「憤怒」和「挫折」幾乎是所有反社會暴力犯的共通因子,但為什麼要選擇無冤無仇的女性作為發洩對象?「女性體弱可欺」是一個最現成的答案,就如同某些摧花辣手在真正犯案前,已有過凌虐小動物的前科。不過,性犯罪者縱然有個人因素潛伏內心,但後天大環境的激化,同樣不容忽視。
物化女性,先占先贏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王麗容指出,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會累積許多對女人的看法,而一些似是而非、甚或極端扭曲的觀點,在色情錄影帶及娛樂雜誌中隨處可見,被性格偏差者吸收後,更強化了他對女性的蔑視和敵意。
「男性看待女性,最根深柢固也最錯誤的,莫過於『物化』女性,」「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負責人鄭玉英指出,在運動場等許多場合,男人打個赤膊不以為意,然而「女性身體卻一向是被遮掩的;既須遮遮掩掩,就表示女體是某人的私產,屬於某人的特權範圍。」
「私產」加上「從父從夫」的傳統,於是有亂倫父親大言不慚地表示,「女兒反正長大也是給別人用,不如自己先用!」此外,古代主人對婢女的權力,可以輕易從工作領域跨越到私領域,姦淫調戲不當一回事。這種心態延續至今,則是某些老板對女秘書懷著「金屋藏嬌」的如意算盤,結果演變為猥褻或騷擾。像這類篤信「權勢是最好的春藥」、「飽暖思淫慾」的高階層狼人,儘管曝光率較低,但卻是最令女性主義者不齒的。
既是「私產」、「特權」,講究「先占先贏」,年輕男孩常以(跟女朋友)「上到幾壘了?」互相誇示調侃,頗有「上了就不怕她跑掉」的得意。最荒謬的是少數女性被強暴後,家人不但不設法隔離、保護受害者,反倒在要到一筆「遮羞費」後,將女兒送入虎口,嫁給強暴者!前兩年「殺夫案」女主角鄧如雯如此,最近傳出的宋七力大弟子強暴女信徒案,竟也是在父親勸誘下,以嫁給強暴者收場。
提防披羊皮的狼!
鄭玉英也提醒,不少性犯罪是假「愛」之名,行侵占之實。在許多案例、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受害的案例中,「強暴」都沒有使用暴力,不軌之徒藉著父執輩、師長、學長等有力身份,擺出寵愛呵護的樣子,涉世未深的女孩在「實在不想,只是不願傷害對方感情、不願意讓對方難堪」的情況下被猥褻,甚至發生性關係,事後才知道自己竟只是被編了號碼的玩物。一位大學女生認識一個「上過七個處女,上過後就一一甩掉」的狼人,就是一例。
鄭玉英同時警告,在許多「約會強暴」的例子中,加害者早就設計好一種曖昧情境,趁著三分酒意、四下無人,看著入了陷阱的女性猶豫不決或驚慌失措,然後半逼半哄地遂其犯行。這與其說是愛或性,倒不如說是享受「貓戲老鼠」的操控和征服的快感!
落到性事層面,兩性「對性事的溝通不良」,也可能是性犯罪的原因之一。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社會心理系副教授羅燦煐指出,傳統兩性間自有所謂的「性愛腳本」,像是男性要主動出擊,女性則應欲迎還拒,以表現端莊女性的矜持等等。而女性很少大膽說出她們對性事的期待或好惡,加上男性有意無意忽略女性的聲音,使得這種「一攻一守」的性愛腳本很少被攤出來檢驗。電影《亂世佳人》中,男女主角白瑞德和郝思嘉激烈爭吵時,白瑞德不顧郝思嘉的尖叫踢打,硬是攔腰一抱,抱上長梯,入了臥房;第二天郝思嘉含羞帶笑、滿臉幸福,正是一個典型例子。
重寫「性愛腳本」女性版
此次本刊調查的結果也顯示,有三分之一(男女皆同)的受訪者認為,只要女性接受了男性的親吻愛撫,就表示她們願意發生性關係。然而在許多案例中,受害女性都表示自己曾堅持「摸摸可以,但不能來真的!」無奈「男性攻勢猛烈,女孩子才會折服」、「女生嘴巴說不要,其實心裡巴不得要」的迷思過於強大,以致於箭在弦上的男生不願接受女性的拒絕,甚至被舉發後還堅不認錯。更有些強暴犯竟會質問已經被折磨得下體撕裂、嚇得半死的女受害者說,「妳喜歡吧」、「我做得不錯吧」!
錯誤的性愛腳本不僅引發犯行,也影響判決。尤其在約會強暴或工作場所性騷擾中,女性已經冒著被指指點點的風險提出控訴了,還是可能不被採信,反被「這是一樁誤會!」或「小倆口別嘔氣了!」輕描淡寫帶過。唯一的辦法是要靠女性提高警覺,「如果身邊的男性常有污蔑、鄙視女性的談吐言行,就要躲遠一點,」王麗容提醒,特別當女性隱隱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勁」時,切忌遲疑,要立刻想辦法脫身!
性犯罪有個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它是一種發洩、報復、占有、操控,也可能是錯誤的求愛模式。正確的情緒疏導與兩性教育,把女性當作平等的「人」來尊重,才是減少狼人的唯一憑藉吧。 □
p.18
在社會的陰暗角落中,依然有許多女性被操控在股掌之上,成為男人的性玩物。
圖為「華西街救援雛妓」活動一景。(邱瑞金攝)
p.20
暴力、色情、亂倫、性凌虐,情節聳動的錄影帶,對兩性關係起了多少不良示範作用?有什麼方法能杜絕?
是現代社會無解的難題之一。
(卜華志攝)

「女人立法」的旗幟下,媽媽帶著孩子上街頭為女性爭權益——揚棄了傳統婦女犧牲奉獻的形象之後,這一代的女性對未來自有新主張。(薛繼光攝)(薛繼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