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廿二日為「世界地球日」,國內環保團體與世界地球日同步,廿二日這天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了盛大的地球日活動;許多人也響應地球日,穿著綠衣外出。而在這之前,環保團體也已在社會各階層展開一連串的生態教育。
但地球日要傳達的,不只是技術上的生態保護,或共襄活動而已;要長久的對生態關懷,必須人們在理念上有所調整。
本刊採訪了台灣地球日總召集人、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林俊義,他以知性和感性兼具的情懷,娓娓道出做為一個人對生態與生命應有的尊重,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日的真正意義。
今天大家已漸漸了解生態學橫跨很多領域,在農業、工程各方面也都有機會接觸,但通常都因為實用需要而來接觸生態。
由實用科學導致出來的生態理念,往往有所妥協,但我認為生態關懷是不可妥協的,為什麼呢?讓我就由生態關懷說起。
完整的生態關懷,應該是人、自然與社會三者關係密不可分的。一個社會若缺乏對這三者關係的反省和了解,將是個粗俗、不深入、不成熟的社會。
我們可以把人類對待自然的歷史簡單分為幾期:早期人和自然關係較單純,後來透過資本主義、宗教、社會運動、科技發達……,使人和自然關係發生變化;到今天,大家發現這樣對待自然造成了嚴重後果,導致地球危機,因此又回過頭來關心自然,所以有「地球日」的出現。
事實上,一九七○年世界地球日在美國成立時,還沒有人想到廿年後地球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那時從溫室效應、全球氣候改變、酸雨、臭氧洞、雨林破壞、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到沙漠化、海洋生物匱乏現象……都還很少人討論,並未受到重視。沒有人料到,短短廿年,地球面貌竟有了這麼大的改變。
由人類演化史來看,人是無法脫離自然生存的。不僅實質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精神上亦然。
很多描述自然的書籍都說「自然是智慧」,莎士比亞說:「自然就是我的書。」只要到森林走走,摸摸樹葉、看看蝴蝶,就知道智慧的存在。
即使不由生態學,而由宗教來看,聖經中也說:「和大地說話,大地就會教導你;和鳥說話,鳥會教導你……」「透過自然,就可以了解上帝的存在。」

林俊義期待大家能更深沉地思考,反省環境問題。(張良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美國詩人惠特曼在七十歲時說過:「現在我明白了,創造完人的秘密,是讓人在自然中長大,與大地一同生活。」自然的功夫就在這裡,人的品質和自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常常我們在探討人類生命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許多文學、哲學家的作品可以提供解答。我在學校教「島嶼生態學」這門課程時,想到早期十七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但恩)的一首詩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把自己隔離,
你我都只是大陸的一部分。
每個人的死亡都使我少掉一點,
因為我和人類整體是牢牢不可分的。
不要問半夜的喪鐘為誰而敲,
喪鐘是為你而敲的呀!
詩人深知自己不能脫離自然、人群,因此每個生命的失去,對他而言,都造成損失。
史懷哲醫生上了年紀之後,也覺得這世界若要有希望,就要人類對生命有所敬畏。我們只有對生命尊重,才能談及其他。由我對自然生態的了解,覺得敬畏生命之外,還要讚美生命。之餘還要對生命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奧秘,了解生命中很多事是超越你的控制的,我將之稱為「奧秘生命」,把奧秘當成動詞來用。
只有認識生命中有很多你不了解的神秘性,而你也不能脫離自然、人群而活,你才能更成熟、謙虛,成為一個「好人」。一個不曾感受生命中有不可控制的力量、自以為一切都在掌握中、不了解其他生命對自己重要性的人,會變得傲慢、無知。

(張良綱)
當人與自然脫節
現在的台灣正是一個人與自然完全脫節的社會,大家不了解自然、敬畏生命。自然是幹什麼的?是讓人剝削、開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仍存在許多人腦中。
人們也沒有融入自然——像狄斯奈卡通片中,在森林手舞足蹈——的能耐。有詩人說,他在野外看到花開,感動地想哭都哭不出來,因為那種感動太深沉,反而讓人哭不出來。但我們在教育和成長的過程,都沒有被教過、啟發過這樣對自然的感受。如此我們怎會讚美自然?怎會覺得自然神秘?因而只會剝削,看到動物就是殺、吃,而不懂得欣賞、愛護。
在不正確的社會、人文、科學教育下,產生動植物是依賴人生存或相互依賴的錯誤概念,實際上是人依賴動植物生存,若所有動植物消失,你我也將隨著消失;但若人類消失,恐怕動植物還會額手稱慶。

「人類孕育於綠地,終也要回歸綠地」,林俊義說,當生活環境脫離「自然」,人性也將岌岌可危。左圖為瑞士鄉村(鄭元慶攝),右為台北市區。(張良綱)
我「吃」,故我在
今天台灣的社會已變得缺乏人倫、生態倫理、未來倫理……而只剩錢的倫理。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才知道我的存在。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人的本質,是其他生物所沒有的。可是台灣已變成是:我「吃」故我在!我吃大餐時,才知道我自己的存在;否則就是我逛街、購物才知道自己的存在。這種習慣性甚至已變成許多人心靈的一部分,有人真的是不去買東西、花錢,就會懷疑自己的存在!逛街變成一個認識自己存在、別人存在的活動,和人擠來擠去才知道「噢!原來我還在!」
一個社會扭曲到如此,就是和自然完全脫節的結果。很多人解釋台灣的現象,由政治、經濟、教育、人文等層次來分析,我則認為,這就是一個社會反自然的結果。
人與自然脫節的原因,在於我們是反自然的社會,透過各種經濟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等等,使我們脫離了自然,認為自然無用。
社會一旦反自然,人性就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快要看不到一棵綠樹、看不到廣闊的綠地了,而綠對人很重要,人類是由綠地孕育出來的。在都市生活中,我們常說要到野外走走,排遣一下生活,道理很簡單,我們由綠地來,定要回歸到綠地,絕對不能脫離自然生存。

(張良綱)
反自然導致反文化
但這一代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無法真正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生命性!而脫離自然愈久,面貌愈醜惡,人心愈敗壞,如何創造最好的人?
說句笑話,現在小孩連牛奶那堥茬ㄓㄓF解,問他牛奶那裡來?他說「7—eleven」商店。搞到這樣,這個社會一定違反自然、缺乏生態倫理了。
不僅如此,反自然繼而還會導致反文化現象。文化,是人和自然環境慢慢相互運作結果產生的,一旦自然破壞,文化就無法產生,否則就是產生和環境完全脫節的文化,就如現有的台北文化和台灣這塊土地有什麼關係?
我記得從前在新店有過所謂的「香魚季節」。新店大街小巷的老老少少在那陣子群聚碧潭抓香魚,大家談天說地。但環境破壞、香魚消失,加上其他原因,人與人已成陌路了。

保護自然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與前途,左為台灣的蘭嶼東清灣,右為遭到汙染的東北海岸一角。(本刊資料)(張良綱)
污染只是冰山一角
人性為何不再良善?社會殺人、搶劫惡行為何不斷?因為反自然的結果,人和人也會產生脫節。人和自己也沒有了自我了解的過程,會做出怪異、自暴自棄的行為,因為他不認識自己。換句話說,人和自然關係若不正確,人和人間的關係也不會正確。
反自然的現象,定會將一個社會導向反人性、反文化的方向。我為何關心台灣的環境問題?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等等問題,其實都只是表徵;自然破壞所反應出的反自然、反人性、反文化才是危機所在,才真正令人擔心。
大家都在討論台灣民主化的問題,但不論政治結構改變多大,如果台灣仍然繼續違反自然,台灣社會仍是無法拯救的。
當然,空氣污染令人懊惱、影響健康,可是假如你只關心這一點,仍是很膚淺的。
愛這片土地,先要了解它
台灣的情況看不出生態倫理,生態倫理看起來也很抽象,我舉一個例子吧。美國某個地方,有個小孩在海邊發現一隻斷了腳的海龜,就將牠帶回家。鄰里街坊知道後,大家捐出一點錢,請外科醫生為牠檢查,並為牠裝義肢,然後又造個池塘,讓牠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復健。等牠康復了,村人就讓小孩抱著海龜到海邊讓牠回歸大海,村民齊聲為海龜歡呼、加油,鼓勵牠回到大海!這個景象就是最好、活生生的生態教育!
幾年前有一隻鯨魚跑進聖地牙哥海灣,當牠被引導出海時,所有的人都在海岸邊、電視前歡呼!這件事情之後,也有一隻鯨魚跑進台中港,結果卻靠一個外國記者照會國際保育組織,通知我們外交部要保護,外交部下令台中港務局必須保護鯨魚,防止牠被漁民捕捉。
為了把鯨魚引導出海,必須知道牠的習性,但卻發現國內沒有人研究鯨魚的習性。由北到南的六個水試所,加上海洋、中山大學和中研院動物所,都沒有人研究。
我們說立足台灣,卻對台灣的事知道很少,我們是個島,卻對四周的海洋生物一無所知。年輕朋友知道萊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卻不清楚濁水溪、大肚溪、高屏溪在那裡,它和我們的關係如何?如果我們不教孩子了解這片土地,卻要他們愛這片土地、尊重這片土地,那是不可能的。
簡樸的生活才是永恆
一個社會對自然不尊重,它也就對人、對自己都不尊重。對待自然沒有溫柔、敬畏的態度,不管它經濟多好、政治多清明,仍是不完整的社會。一個社會的文化、經濟、民主程度都反應出它對自然的態度,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社會是經濟、政治很好,但卻是反自然的。
今天台灣經濟很好嗎?錢多並不是經濟好。一個關懷社會、人類的富商,和暴發戶是不一樣的!假如台灣的經濟奇蹟導致今天大家不敢出門、不敢坐計程車,談情說愛要懷疑對方的態度,人的品質低落,四處聲色犬馬,那我們寧可吃粗飯、穿舊衣、過簡樸生活,寧可因為這樣,人與人的關係諧和,大家對自然、文化有期許。
物質生活的目的是要讓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它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我們卻把物質生活當成人生目的,結果大家拚命追求物質生活,忘掉生存的本質,也導致生態環境更惡化,更惡性循環——我們每個人消耗愈多,垃圾、污水愈多。因此簡樸的生活是一條永遠正確的道路。
深沉的生態關懷
人對自然的態度,要由主宰者轉變為: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和我依賴自然生存,必須透過社會的運動、思考、反省,慢慢引導出來。因此地球日更高的目的是,一個理念的改變。社會行為的改變,必須透過理念的改變才有成果。比方需要有一群社會人士在理念上對環保有清晰認知,環保政策才能落實。
今天生態關懷也絕不是幾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因為它牽涉了整個政治、社會、人文的問題,必須透過對整體的了解才能解決問題。我自己也了解,只是一個學者理想化地關心不僅太淺薄,也無法解決問題,這也是我為何加入立委選舉、參與各種活動的原因。
因此我期待大家能用更深沉的情感,關心台灣的社會、環境,更深入地了解,人的問題、文化問題和關懷生態是不可分割的,這樣的關懷,也才更成熟、更完整。
〔圖片說明〕
P.74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在四月廿二日連線舉行了地球日活動。台灣區地球日活動在中正紀念堂展開。
P.75
林俊義期待大家能更深沉地思考,反省環境問題。
P.77
「人類孕育於綠地,終也要回歸綠地」,林俊義說,當生活環境脫離「自然」,人性也將岌岌可危。左圖為瑞士鄉村(鄭元慶攝),右為台北市區。
P.78、P79
保護自然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與前途,左為台灣的蘭嶼東清灣,右為遭到污染的東北海岸一角。(本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