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趾燒」是我國華南一帶用低溫鉛釉所燒製的一種軟陶。它有色彩豐富和可塑性大的特色,因此很早就傳入台灣,成為廟宇的裝飾品。清代末葉,它已在廟宇裝飾中大放異彩。日據時代「葉王交趾燒」又曾被送往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被視作亞洲民間藝術的稀世珍品。然而由於時潮的轉換和歲月的侵蝕,如今我們僅能從極少數古老廟宇和私人收藏中,一睹「交趾燒」的風采神韻。發思古幽情之餘,不禁慨嘆絕技的不再。這項傳統民間藝術的保存與發揚,實需要更多有心人的關切和參與。
在自由中國台灣,民間藝術品的精華,泰半保存在一些古老的廟宇中。敬天崇神的信仰,使人們將廟宇建得雕樑畫棟之外,更裝飾得琳琅滿目;任何一面牆、一根柱子,都曾費盡巧思,似乎要將人間最美好的藝術品,都裝飾在神明的身邊,因此廟宇中處處可見民間藝人的才華。
通常我們走進任何一座百年以上的古廟,都可在山門內外兩側看到兩幅壁飾:長方形的框中,嵌有許多色彩鮮麗、造型傳神的陶作,或為「八仙過海」,或為「孔明獻城」……,一組又一組為人所熟悉的民間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人物大多神情各異,生動活潑,而其衣著服飾,以及點綴其中的動物花卉,則都釉色鮮麗、豐富,並且璀璨剔透——這就是有名的「交趾燒」。廟壁上每一組交趾燒作品,都彷彿是一個世界的縮影,也是一座「橋樑」,它以親切動人的手法,縮短了鄉民與神祗之間的距離;五彩繽紛的釉色,足以吸引鄉民的喜好;而生動傳神的敘事效果,更不著痕跡地散播了勸善教孝的功能。

嘉義的林添木老先生,是交趾燒的「傳薪人」。(楊永山)
集塑造、繪畫、燒陶技藝於一身
「交趾燒」的製作,通常由藝匠先就民間故事情節,設計其中各種人物、動物與佈景等的造型,然後以黏土一一塑出、陰乾、素燒,接著就每一素坯所需的色彩,描繪上各色的鉛釉,再度入窯以攝氏八百度左右的低溫烘燒即成。這種燒陶的方式,可能與唐三彩有淵源;就近代來說,又與廣東「石灣窯」陶作有類似之處。它們都屬低溫鉛釉的軟陶系統,但「交趾燒」在製作過程上,仍有獨特之處。
「交趾燒」作品,多半只塑大半面的前身,後面一概挖空。這種做法有二種原因:其一是可減少烘燒的時間,以防止脹裂;其二則是燒成後,可在挖空處灌進水泥,以便黏貼在廟壁上。此外,「交趾燒」作品無論人、獸,皆將身首四肢分開燒製,再組合成型。這是由於彼時藝匠,多在大約直徑一尺的私人小窯燒製,因窯內徑道窄小,所以必須拆開來燒。另有一說,則以為交趾燒人物頭部、四肢的膚色,與衣飾上華麗的色彩,可能需要不同的溫度火候,因此有分開的必要。
無論如何,製作「交趾燒」牽涉的技藝很廣,藝匠必需兼有塑造、雕刻、繪畫與燒陶多方面的工夫,缺一不可。通常一座廟所需裝飾的件數,多達百餘件,甚至上千件。一名藝匠若想保持作品的藝術水準,他往往窮其畢生精力,也只能為幾座廟宇貢獻心血。然而更令人遺憾的,是花費了如此心血燒製的「交趾燒」,因屬低溫軟陶,極易損毀;偏偏台灣氣候潮濕,廟宇經過五十年就得翻修一次,敲打整建之餘,壁上的「交趾燒」往往難逃被毀的惡運。藝匠心血結晶保存不易,加上時代變遷,後人學藝難精,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就趨於沒落;而廟宇的牆飾,也為石灰、磁片拼貼而成的「剪黏」技法所取代了。

殘存在古廟中的交趾燒壁飾,現代人替它加繪了鮮豔的背景,十分可惜。(楊永山)
「嘉義交趾」特具地方風格
台灣的民間藝術,無論在精神或形式上,都與大陸一脈相承,「交趾燒」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在台灣又注入了濃厚的地方色彩,使自成一格,令人讚嘆。其中尤以嘉義「葉王」作品為甚。
「葉王」本名麟趾,祖籍福建漳州,一般人尊稱「王師」。在嘉義、台南一帶,或許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宋官窯,卻絕沒有人不知道「葉王交趾陶」。關於他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最為後人樂道的,是雕造馬爺的一段軼事。相傳葉王在雕造嘉義聖王廟馬爺像時,附近恰好有一匹馬,常來到廟前空地翻沙,葉王便就近取這匹馬的形相來塑造。完工後舉行開光典禮時,那匹馬突然狂奔到廟前撞壁而死,然後魂附塑像之中,經常顯靈。這雖是附會之說,但也可見當時民眾對葉王所製陶像的神似,是多麼的崇拜。
台南縣志也稱譽葉王:「製品悉能形神畢肖,色彩則濃淡相勻;光澤陸離奪目,恍如琥珀翡翠,精巧絕倫」。可惜經過百年之後,失落的失落,毀壞的毀壞,如今葉王精品已難見到,只有台南的慈濟宮、震興宮、樸子的媽祖廟,尚存少許作品。此外,日據時代拆除嘉義聖王廟,廟中的葉王陶大部分被日人取走,少部分則流入民間為私人收藏。目前在嘉義、台北兩地都有收藏者,但是由於此物價值連城,為免其他愛好者上門要求轉售,他們都不願公開展示,只肯在好友之間,展示欣賞。
真正的葉王精品,在行家眼中是無價之寶,除非遇到真正的識貨者,才有可能考慮割愛。但往往不談價錢,而以其他藝術珍品作為交換。而在古董市場中,有不少贗品冒充葉王之作,售價在新台幣十萬元左右。但行家一眼便能視破真偽。

台南震興宮的交趾燒「番抬廟角」之一(本圖由台灣畫刊社提供)。(楊永山)
葉王陶返璞歸真,質樸淡雅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葉王陶收藏者表示,葉王作品的獨到處,在於線條柔和渾厚,釉色質樸淡雅。因為一般交趾燒作品,大多華麗繁縟,不比葉王能「返璞歸真」,簡單俐落之中,表現出高雅的風格。如本文圖中「竹林七賢」作品,人物雖衣袂曲摺,但只費極少的刻痕,就表現出飄動感。其次,葉王心思特巧,經常有出人意外的手法,也許不合常規,但新奇、大膽,另具特色,仍教觀賞者稱嘆不已。另如附圖中「竹林七賢」之一,竟採用了背面的造型,這在一般藝匠中是絕不敢採行的。此外「王爺」的比例也很怪異,頭部特小,身軀卻龐大無比,乍看之下似不合理,但其中自有一股逼人的氣勢,令人不得不承認它的獨到之處。此外,葉王所塑的交趾燒人物,表情也絕少相同,個個傳神至極,一般鄉人也懂得欣賞。

葉王作品「竹林七賢」,現僅存四件,分別在不同的收藏者手中,拍照不易。(楊永山)
嘉義有一位「交趾燒」傳人
葉王生前未傳弟子,堪稱絕技的「嘉義交趾」也就此成為絕響。而隨著經濟繁榮、工業進步,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都在時代潮流中趨於沒落,「交趾燒」也不例外。如今廟中所見,盡是豔光四射的彩色玻璃剪黏。當初辛苦習藝的陶匠們,也紛紛轉行。如今恐怕唯有嘉義的林添木老先生,仍然擎著這爐香火,維繫住「交趾燒」這個即將絕傳的民間技藝。
林老先生十四歲便拜師學習傳統建廟工夫,兼做陶像,並學會製作交趾燒的技術。嘉義一帶,經過他親手裝飾建造的廟宇約十餘座。後曾改行經商,只在閒暇時,用「交趾燒」技法燒製人像、玩物等藝品。前幾年,林老先生有感於年事已高,兒孫各有所成,他手中這世代相傳、幾成絕響的古老技藝,有失傳之虞。於是他收了十來位有志於此的嘉義年輕人為弟子,重又終日與陶土、窯爐為伍,與弟子們一塊兒燒製出一件件造型精緻、設色華美的交趾燒來。
交趾燒的製作過程極其繁瑣,必須具備極大的耐心;這群年輕人不憚其煩,且有志重振昔日「嘉義交趾」的聲威。其中不少人更埋首苦研葉王釉色的配方,甚至燒成的作品也與葉王釉色相似。至此,「交趾燒」的古老技法是傳襲下來了,但終究與「重振嘉義交趾聲威」的目標有段距離。

葉王作品「竹林七賢」,現僅存四件,分別在不同的收藏者手中,拍照不易。(楊永山)
灌注現代精神,重振「嘉義交趾」聲威
一位對交趾燒頗有研究的收藏者表示,當年葉王作品之所以能聲震全台,乃因他在傳統的「交趾燒」技術中,注入了新生命。因此,今人模仿「葉王陶」雖至維妙維肖的地步,仍不能算成功。除非能突破舊有的形式,呈現新的觀念和新的精神。他進一步指出,現代「交趾燒」有二個途徑可以發展:其一,是運用「交趾燒」釉色豐富的特性,製作花盆、印盒……等日常裝飾用品,使這種古老的民間技藝,與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其二,是脫離仿古,走向純藝術的創作,將「交趾燒」的特色,以時代的精神展現出來。
但這種期許,恐非一般工匠所能辦到的。藝界人士盼望有大專藝術、工藝或陶藝科系的師生,也加入這個傳揚交趾燒藝術的行列,透過他們所接受的完整藝術訓練,具有豐富的藝術思想,在習得傳統的製作技巧後,將技藝與涵蘊結合,交趾燒或能在現代陶藝家手中,呈現新的活力,重放異彩。

葉王作品「竹林七賢」,現僅存四件,分別在不同的收藏者手中,拍照不易。(楊永山)

葉王作品「竹林七賢」,現僅存四件,分別在不同的收藏者手中,拍照不易。(楊永山)

葉王交趾燒人物極為傳神,尤其是臉部表情的捕捉,後世尚無人能出其右。(楊永山)

葉王交趾燒人物極為傳神,尤其是臉部表情的捕捉,後世尚無人能出其右。(楊永山)

葉王交趾燒人物極為傳神,尤其是臉部表情的捕捉,後世尚無人能出其右。(楊永山)

葉王交趾燒人物極為傳神,尤其是臉部表情的捕捉,後世尚無人能出其右。(楊永山)

古廟一經翻修或重建,交趾燒作品便被取下由私人收藏,這些作品多為李鐵拐、濟公活佛、哪吒太子…等民間故事人物。(楊永山)

古廟一經翻修或重建,交趾燒作品便被取下由私人收藏,這些作品多為李鐵拐、濟公活佛、哪吒太子…等民間故事人物。(楊永山)

古廟一經翻修或重建,交趾燒作品便被取下由私人收藏,這些作品多為李鐵拐、濟公活佛、哪吒太子…等民間故事人物。

古廟一經翻修或重建,交趾燒作品便被取下由私人收藏,這些作品多為李鐵拐、濟公活佛、哪吒太子…等民間故事人物。(楊永山)

古廟一經翻修或重建,交趾燒作品便被取下由私人收藏,這些作品多為李鐵拐、濟公活佛、哪吒太子…等民間故事人物。(楊永山)

現代陶藝工匠以交趾燒技法燒製花盆,古樸可愛。(楊永山)

林添木及其高足高枝明的作品。(楊永山)

林添木及其高足高枝明的作品。(楊永山)

清末民初的交趾燒作品「燕山教子」。(楊永山)

據說交趾燒與廣東石灣窯有很深的淵源。這三件人物作品便是石灣窯陶作,與交趾燒人物確有類似之處,但風味顯然有所不同。(楊永山)

據說交趾燒與廣東石灣窯有很深的淵源。這三件人物作品便是石灣窯陶作,與交趾燒人物確有類似之處,但風味顯然有所不同。(楊永山)

據說交趾燒與廣東石灣窯有很深的淵源。這三件人物作品便是石灣窯陶作,與交趾燒人物確有類似之處,但風味顯然有所不同。(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