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了廿幾年,阿芳沒有一天對自己的鼻子覺得滿意過。除了有事沒事動手捏捏,為使它高翹一點做些無謂的努力外,她也常為整型醫院的隆鼻廣告動心。直到最近,看到國科會公佈的國人身材調查結果,她終於釋懷了——她一.六公分高的鼻子,比國內女性的平均還高了○.○二公分。
生活中,你可能會碰到一些不愉快的經驗——

15~64歲國人平均身材。(張良綱)
小女生的身材更好了?
試穿成衣時,選的襯衫寬緊相當,袖子偏長到指尖;挑件長褲,褲頭、臀圍寬鬆適宜,可惜褲腳太長,七分褲變成九分褲。
台北市沅陵街的鞋店,高跟鞋、休閒鞋、布鞋……應有盡有,各家店號的鞋碼也是五花八門,但試了半天卻找不到合腳的鞋,往往足長合適了,鞋寬、鞋深卻不對。
「眼鏡族」配眼鏡,近視、散光全測準了,鏡框大小、式樣也合臉,只不過正式上臉時,鏡框滑到了鼻翼。
搭車的經驗更常見,明明是個沙發沒破、靠背也很不賴的好位子,然而坐不到半小時,就腳麻腰酸了。
這不只是出在消費者身上的困擾,製造廠商也有疑惑。以下是二個例子:
五十一歲的江晃輝是一家年營業額新台幣好幾億元的機車公司開發部經理,負責設計機車外型。他常有一個困擾:「現在年輕人的『標準』身材到底是怎麼樣?」
這問題對他的工作十分重要。江晃輝表示,國內機車市場向以廿歲至卅五歲的青年為主要銷售對象,過去他設計機車手把、座椅高度等時,都以他自己的身材——一百六十六公分——為標準,眼看著年輕人身高有往上竄升的趨勢,機車生產規模也愈來愈大,「總要有個標準了吧!」江晃輝說。但「標準」在那兒?
二、三年前,國內一家著名的女性內衣廠商推出少女系列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美中不足的是,小號尺碼的庫存量卻超過百分之八十,行銷企劃人員搔頭苦思,想不出問題出在哪裡?

長人「擠」公車,只好將就了。(張良綱)
合身的要訣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講師王明揚指出,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想穿戴些什麼,多半自己動手,衣服、鞋子總是為穿者特別做的,不會有不合身的問題。
現在不一樣了。工商時代大量製造的商品,只提供幾個尺碼,可是每個人身材都不一樣,往往腰身合了、褲管太長,領口剛好、袖子太短,或鞋子大小對了,鞋面卻嫌窄……,如何使每個尺寸的最多數使用者覺得舒服,有賴於「人體資料」的蒐集與研究。
人體資料庫除了一般人熟知的身高、三圍、手腳長之外,若要細分,光是頭部就有頭圍、額寬、瞳孔距、鼻長、鼻高、人中長、唇厚、唇寬、耳長、耳寬等廿餘個測量數;手也有手肘長、手掌長、手掌寬、手肘寬等近十個長度;而軀幹上的測量要點包括兩乳寬、肚臍高、肩寬、兩肩峰距等……;全身大大小小的測量項目近百個。
「有些名稱,一般人可能聽都沒聽過」,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黎正中說。

芸芸眾鞋是否能讓女「足」都穿得舒服呢?(張良綱)
他人「長短」馬虎用
最早的大規模人體計測,是美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製作軍服而做。發展到第二次大戰後,人體計測資料已被廣泛應用在國防科技上,如飛機駕駛艙、砲塔、氧氣罩、潛水艇及飛行衣的設計等。
除了美國,目前人體資料庫建立得比較完整的,還有歐洲各國、日本等,應用範圍也擴及各項工業產品的設計。但在我國,人體資料庫的建立卻還在起步階段。
「這是因為我們有『外援』」,王明揚表示。
「外援」主要是來自日本。
「反正中國人的身材和日本人差不多嘛!」國內一家著名西服公司的設計經理謝富生說:「取他人『長短』,再補上自己的經驗,馬馬虎虎啦!」
目前國內成衣界的人體資料,還有一部分來自歐美。百姿百服裝公司設計師彭湘雲指出,國內外銷的成衣,大部分是代工,只要按買主提供的設計圖做就行了。這些尺碼也流入國內市場,由於不合國人身材,許多外銷成衣店的大號衣服,只有觀光客惠顧。
能夠拖這麼久不建立人體資料,還拜流行之賜。一位業者指出,近年流行寬鬆的服裝,也不講究合身,按已有的尺碼依樣畫葫蘆,何樂不為?

人類使用工具,除了講究美觀外,最重要的是合身。(張良綱)
一樣吃米,不一樣的身材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主任李寧遠指出,人體的發育其實有極強的本土性,因遺傳基因、氣候環境、飲食方式、生活習慣等而不同。即使中國人和日本人都以稻米為主食,體型相近,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很多不同。
以地理位置來說,台灣地區位於亞熱帶,年平均溫度高於日本甚多,這使中國孩子的青春期來得較早,影響之下,中國少女的胸、臀圍平均都比日本少女來得大。而在生活習慣方面,日本人習於跪坐在榻榻米上,所以他們的小腿較粗短、臀部較扁平……。
與西方人比較,差異就更大了。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所長簡曜輝表示,西方人身材壯碩,光是身高就比中國人約高十公分,手長腳長,屁股也比較翹;臉則較窄長瘦削,鼻子突、眼睛凹……,凡此種種都與中國人大不相同。
因此,對臀圍一樣的中國人、日本人和美國人,同一條西褲通常不會三個人都合身。
第一個中國人體資料庫
三年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黎正中、黃雪玲、講師王明揚,首度為國人身材建立資料庫。由於年齡和性別是影響人體尺寸最大的因素,研究小組遂選定年齡分佈和性別比例與整個台灣地區最相近的台中縣,作為抽樣母體。這項研究歷時兩年,耗資新台幣一百六十萬元,共有九百九十三位、從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台中縣民參加計測。
測試並不是用皮尺一個個量身,而是請受測者穿上緊身衣拍照,再由照片上依比例算出各項數據,得到頭部(頭長、頭寬、額寬、眼寬、耳高等)、軀幹(胸、腰、臀的寬厚等)、四肢(手長、腳長等),九十六個部位的「尺寸」。
測量結果以每五歲為一組統計,例如,廿歲至廿四歲的中國人平均身材為——
男:高一六九.八一公分,頭高二四.二四公分,肩寬四四.九一公分,臂長七六.六九公分,腿長一○四.六五公分,三圍分別是九二.九三、七三.○九,及九四.二八公分(即三六.五八、二八.七八,及三七.一一吋)。
女:高一五七.二九公分,頭高二二.七一公分,肩寬四○.八二公分,臂長七○.七九公分,腿長九七.五八公分,三圍分別是九一.三八、六八.九五,及九三.五八公分(即三五.九八、二六.三六,及三六.八二吋)。
身高、三圍變化大
以各年齡組來看,變化較大的是身高及三圍。
舉例來說,六十到六十四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一六五.三六公分,女性則為一五三.一二公分,顯示國人身高「代有長進」。
以民國六十一年農業復興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前身)所作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身高體重調查報告」,和這次的研究結果相較,也印證了這一點。十六年來,十五歲到十九歲的男性變化最大,由平均一百六十三公分增至一六八公分,約「長高」五公分;女生組則以廿歲至廿四歲變化最大,從以前的一百五十四公分,「長高」了三公分。
三圍方面,不同年齡組女性的胸、腰圍改變尤其大。
以胸圍來說,在發育期間的十五歲至十九歲少女是卅五.一吋;然後隨年齡漸增,廿五歲至廿九歲的成熟女性,多了一吋半;卅五歲至卅九歲的中年婦女突破卅八吋大關;到了六十歲以後,平均達卅九.四吋。
女性腰圍方面,與年齡俱進似乎是意料中事;特別的是,以廿四歲為分水嶺,腰圍不增反減。從受測者身份看來,十五至十九歲組別中,大多是在學學生,腰圍平均為廿六.七吋;廿歲至廿四歲則多已步入社會,比較重視身材,腰圍平均瘦了○.四吋。此後每下愈況,卅歲至卅四歲的生育年齡婦女,逼近二九吋大關;六十至六十四歲更是驚人,達卅四.五吋。
男性則以腰圍的增減最明顯。在十五歲至五十歲間,他們的腰圍要比同年齡的女性粗一.五吋上下;四十五歲至四十九歲,肚子隨事業「凸顯」,平均達卅三吋。五十歲後有縮小的趨勢,六十歲至六十四歲為卅二.一吋。
人中長幾許?
把皮尺放大到臉部,這個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在中國面相學上最喜歡談論的、象徵壽命長短的人中,男性總平均為二.○三公分,平均壽命較長的女性卻短一點,只有一.七公分。常被用來判定為人是否厚道的鼻寬,男性是四.四四公分,女性為三.九七公分;代表福澤厚薄的耳長,男性是六.五一公分,女性則為五.七四公分;而「嘴大吃四方」的嘴,到底能有多大——樣本中名列第一的男性為七公分,女性不過六.五公分。
職業的不同,是否會影響身材?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黃雪玲表示,從實地調查中可以發現,台中港儲運中心的男工人就比清水鎮公所的男職員身材好——肩寬、胸厚、腰圍小。
代有「材」人出
身材好的標準,和流行其實脫不了干繫。楚王時的細腰、漢武時的燕瘦、明皇時的環肥、以至現在凸凹有致的高朓健美,代有「材」人,各領風騷。
流行細腰的時候,有女子因節食勒腰而亡;流行胖的時候,沒有「減肥」這回事。在台灣地區生活的中國人未來身材的變化,也無疑將與世界潮流同步——流行往那裡走,身材就往那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