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這兒是個龍穴,在台北地圖上卻找不到她的名字。西門町,只把她的諸多傳奇,烙印在人們的心頭。
如果有機會在行人匆匆、摩肩擦踵的中華路陸橋上駐足觀望,一字排開的中華商場,像一道捍衛西門町的長城,其間自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回望圓環那端的電影街、服飾街,則永遠萬頭鑽動。到了夜晚,詭幻耀眼的霓虹燈更把此地妝扮成台北市最璀璨的一顆鑽石。
人說繁華如夢、滄海桑田,但這樣的感嘆,似乎不屬於西門町。
站在陸橋上,不要動。場景向前推移百年,你於是登臨台北西側城牆,向外眺望。那時候,西門町的名字不叫繁華。
這是繪於清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的艋舺(萬華)古地圖,距今九三年。圖右鋸齒線條是台北城牆;左上角為淡水河;中間那片空白就是西門町。(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是沼澤?或是龍穴?
一百年前,台北的中心環繞著一座堅固雄偉的城牆,這座歷時三年修築完成的四方形圍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和一個小南門,城門旁的階梯可以登上城牆和城門二樓。
由西側城牆望出去,遠遠地淡水河沿岸商船雲集,岸邊雜列簡陋的棚屋,赤腳粗膊的船伕上上下下搬運貨物。
西南方則密集了街道、屋宇和寺廟,龍山寺矗立其中,這是台北開發最早、最繁榮的地方——艋舺(今稱萬華)。
一條鐵道橫亙的北方,也聚集了許多店鋪住宅,人群來往在曲曲折折的市井巷道中,忙碌的程度不減艋舺。那兒是因淡水河淤淺改道而繼艋舺之後新興的市集——大稻埕。
回觀城內,又是一番景象。寬坦筆直的街道上,不但排列了整齊的店鋪住屋和農地,還有許多官署衙門、書院學堂,一看即知是經過規劃的重要商業和行政中心。
然而,在淡水河沿岸、艋舺、大稻埕、西門(寶成門)之間卻圍了一大片低地。低地上一條大水溝流貫,溝旁是零星的農地,其他則遍佈沼澤、墳墓。
西門圓環,攝於民國廿四年。經過四十年的建設,西門町已不再是往日的沼澤地。(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荒丘頹墳,景況寥落
白天,除了洗衣婦人、耕作的農夫和放牛砍柴的牧童樵子行經外,偶爾無所事事的人躺在荒丘頹墳上哼著調子,此外人跡稀少。
夕陽西下,入夜後城門關閉。此地只剩烏鴉聒噪,蟲鳴淒楚,氣氛十分陰森,平添了多少城內居民茶餘飯後話靈異的材料。
西元一八九五年(光緒廿一年),中日甲午戰爭,我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本人佔據台灣後,以台北為軍政中心,展開向台移民的計畫。
初來的日本人集中城內,他們爭購土地,使房價暴漲。經過大興土木建設,城內成為日本人的商業、住宅和軍政中心。
西元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台北市第一棟鋼筋水泥造的六層大樓——菊元百貨公司(光復後改名中華國貨公司,今為世華銀行所在地),就座落於博愛路和衡陽路路口,使日據時期分屬榮町、京町和本町的衡陽路、博愛路和重慶南路,成為城內最熱鬧的高級百貨商店街。
比較起來,靠近西門一帶的景況則寥落多了,附近的土地每坪只值日幣五元。至於一道城牆之隔,西門城外的那片低地,就更乏人問津了。
清朝時的台北市衡陽路。清光緒十一年,巡撫劉銘傳下令整建,鋪設石條及石子路面,兩側則蓋二層樓的店鋪住宅。路中央有「急公好義坊」,因此這條街又叫石坊街;此坊現已移至台北新公園內。遠遠的城樓就是西門城。(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梳妝打扮,後來居上
遲來及有眼光的日本人卻看出這堜~於重要的交通地位,是聯繫城內、大稻埕、艋舺的緩衝地,於是大量購置,有計畫地擴建成商業、娛樂區。
日本人首先擴建西門城外清朝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開闢的道路——通往艋舺祖師廟的新起街(自西門圓環起的漢中街接長沙街),再遷移墳墓,填平溝渠。
次年,又在新起街頭興建「西門市場」。十二年後(西元一九○八年)改建成一棟紅磚砌造的兩層建築。仿八卦的八角造型非常突出,大家俗稱「紅樓」(今紅樓戲院所在地)。紅樓前後留有寬廣的空地,日本人常在市場裡,開辦一些食品品嘗會和蔬果展示會。
衡陽路的民宅,在民前一年水災中大半毀損,日本政府乘機改建為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街景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條路在民國十一年改名為「榮町」。(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龍在發怒,銅牛鎮壓
一九○○年,日本政府認為城牆阻礙了交通和市區的發展,決心拆除。翌年,西側城牆拆毀,原址沿線修築縱貫鐵路和三線道大馬路(即今中華路)。
西門原址則在幾年後成為一座橢圓公園(即今西門圓環),從此打通了城內與附郊。中心還造了一座噴水池,池中四條噴水銅牛。據說當年拆城,許多工人從城牆上摔下而死,當地人認為日本人動了龍穴,龍在發怒。日本人因之以銅牛鎮壓,此後卻成為情人約會、休憩的地方。
自此,城外這片貌不驚人的沼澤地,已然不再是荒墳野塚、乏人問津之處。然而附近地勢過低,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淡水河沿岸(西門國小以西)的地基,一般較城內低二.五公尺左右;兼之淡水河嚴重淤淺,每遇大雨,河水倒灌,區內泛濫成災。至於平時也汙水匯流,蚊蚋叢生,不但隔絕了艋舺和大稻埕,更是西門商業區發展的最大障礙。
博愛路在日據時代叫做「京町」,也是文藝復興式建築,與衡陽路同為主要的百貨商店街。(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走,上西門町去!
一九一四年,一項大規模的填土計畫展開,首先興築淡水河堤防;繼而分別自中崙及八張犁(西園區,特三號排水溝附近)運土填平這塊面積達十二萬坪的低地。工程歷時三年,直到一九一七年五月竣工,再分段鋪設道路、店屋,一個新興商業區大抵成形。
日本人很得意地將這項工程事蹟刻在石碑上以資紀念,立於西門國小前,二次大戰時卻遭到轟炸,碎裂多塊,至今不知去向,為西門町再添傳奇。
長久以來,「上西門町!」一直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它可能指「去看場電影!」,可能是「逛逛街如何?」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也都明白,無論是逛街、看電影,總之,指的是那塊人頭鑽動、熱鬧非常的地方。
哪裡是西門町?人人心知肚明;地圖上卻找不到這個東洋味十足的地名。究竟,西門町明確的範圍在哪裡?
民國十一年,日本人為了更進一步穩固統治基礎,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廢除台北自清朝以來原有的街名,將台北劃分為六十四町。「西門町」從此出現並流傳在市民的口中。
根據日據時期的台北市街圖顯示,當時西門町的範圍,只限於現今從中華路到康定路的成都路兩側街廓;一般人則以西門町作為西門商業鬧區的代稱,範圍包括當時的末廣町、壽町、濱町、泉町和築地町,這五町的日本人還組織了一個「西門會」。現在大致是東到中華路,西止昆明街,北起漢口街,南至成都路。
整齊平坦的街道,新建的屋舍,吸引大批人口遷移居住,西門町因此迅速繁榮起來。
城內這一帶一直是台北的行政、金融中樞所在。(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電影街歷史悠久
「看電影,上西門町」,是其來有自的。中國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地點就在西門町。根據記載,日本在台執政者,為了壓低台灣同胞的抗日情緒,多把日本的種種介紹到台灣。於是在西門町現在的新生報業大樓前面廣場上,臨時架起一間木屋,由日人高松豐次郎所組成的「台灣同仁社」放映自日本攜帶來台的影片。時間是民國前十年(西元一九○一年)十一月上旬。兩年後,才有西班牙人雷瑪斯從歐洲攜帶數十卷影片到上海放映;同年,林祝三也從美國帶回影片和放映機,在北平的打磨廠公開放映。
此外,西門町原有「榮座」(今萬國戲院),是一幢純日本宮殿式的歌劇院,專供日本人觀賞舞台劇,電影出現後,偶爾也放映影片。戰時日本人鑑於電影的傳播效果好,曾利用電影在西門町募集國防基金,馬上得到十萬餘日圓款額,頗為鼓勵電影發展。高松一派的人立即抓住機會,在西門町日本菜館「芳乃亭」隔壁興建「芳乃館」(曾改名美都麗,今國賓戲院),是第一家電影放映館,這個戲院只供日本人欣賞,座席全用榻榻米鋪成,方便日本人盤腿而坐的習慣。相對地,台胞的戲院只能興建在大稻埕,為一棟簡陋的木屋,稱為「芳乃館」別館。
本派本願寺,是以台灣紅檜為建材的仿唐中國式建築。正殿有五百坪,兩廊、周圍庭園共約二千五百坪,為當時西門町規模最大的佛寺,可惜已毀於一九七五年,原地現被違章建築佔據。(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西門情調,東洋風味
此後,「新世界館」(今新世界戲院)興建,和「芳乃館」形成對立的局面,他們各自與日本的日活、天活兩電影公司簽約,取得影片放映權。後來又續建國際館(國際戲院,今改建萬年大樓)、大世界館(今大世界戲院)、台灣劇場(台灣戲院),電影街因之成為西門町的代名詞。
西門町是日本人一手創造出來的商業、娛樂中心,這一帶自然是日本人的特區。民國十五年左右,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是食堂、大酒家、舞場、酒吧、咖啡座。以食堂來說,西式的有新世界館右邊的高砂碑酒間、美都路館;日式小吃館如壽司、佃煮、蒲燒、燒鳥等,在新世界後面的小弄裡,就集中了廿幾家,日本人稱之「片倉通」。
西門市場也以日本人為服務對象,除了正面的八角樓和兩側連結的商店外,前後的空地攤販雲集;橢圓公園中則多小吃露店,入夜後點起一盞盞的燈籠,在廣場上擺開,一片燈海,熱鬧異常,形成有名的「西門夜市」。當時本省人禁止入內遊玩或做生意,所以這裡的夜市和萬華龍山寺、大稻埕圓環的漢人夜市氣氛迥異,來往的男女老幼都是身穿和服木屐,口操日語者,賣的也是日本人的衣服飾品,台灣人稱之為「西門情調」。
昔日西門町的門戶:西門市場,又稱紅樓。為紅磚砌造的八角形建築。(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戰敗歸國,神明火遁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西門町看電影、逛街的當兒,腦中想的可能還是似幻又真的劇中情節;眼下耳裡則是花衫人潮。忽而,滿目琳琅的店鋪街市間,突兀地端坐一對石獅。往裡望去,赫然是個十丈紅塵裡,香火繚繞的媽祖廟。
這是成都路上的天后宮,也是西門町諸多寺廟的僅存者。日據時代,日本人陸續在西門町建了許多日本寺廟和神社,東本願寺和本派本願寺(俗稱真宗西本願寺)為區內兩大寺廟。這兩座寺廟,總社都設在日本京都,是日本人在台灣的佛教中心,本省人則直呼「和尚間」。
至於天后宮現址,原是名為「弘法寺」的木造建築。這些在日據時代守護日人的寺廟,多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或被拆除,或遭回祿。
東本願寺是一所印度風格的寺廟。如今已拆除改建為來來百貨公司、獅子林商業大樓。(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稻荷神社,迎財鎮煞
東本願寺光復後被拆除,原地早先改建店鋪,現已翻建成來來、獅子林百貨和六福大樓。西本願寺光復後改為理教總公所,六十四年清明因祭祀骨灰不慎,引發大火,使這座宏偉的仿唐建築也付之一炬。
西門市場左側的「稻荷神社」,則有不少傳說。其中,有人認為在興建西門町之初,為了鎮壓當地的孤魂野鬼,日本人特地從京都總社請來「狐狸神」坐鎮於此。實際上,「稻荷」是為人們帶來稻米耕作及富庶的神祇,狐狸是祂的信差,在日本人的信仰中,是商業的守護神。日本人把神社設在西門市場的入口,用意非常明顯。
日本人走了,神社關閉了,而西門町卻從來未被冷落。
光復後不久,國民政府遷台,大量人口湧入台灣,而擅做生意的上海人,一眼就覷中這個介於萬華、大稻埕、城內,年輕亮麗的西門町。在他們眼裡,這不就是上海十里洋場的小縮影嗎?
西門町又成了眾人爭搶的地段。比起日本人初到的景況,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公有土地經政府接收外,日本人在回國前將住屋店面私相授受,有的甚至賺了大錢而走;而更多購得的人,日後就在這堶葆斂佴F。
五○、六○年代的西門圓環。在巨幅霓虹燈映照下,噴水池四周成為人們休憩、約會的去處。(李乾朗/戶外雜誌社提供)
中華商場成為西門長城
有錢人在這裡做生意;戰後身無長物的難民也湧向此地,暫在鐵路兩側、西門圓環、成都路一帶棲身。
台北市政府遂委託市警民協會搭建三列臨時棚屋於鐵路兩側,安頓難民。日後住民就地經營一些日用雜貨店,或各式鄉土口味的小吃飲食店。
為瞭解決該區日趨嚴重的違建問題,經過協調,民國五十四年,完成中華商場,租給當地的違建戶,共分八區,分別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名之。每區均為一列長方形的三層樓建築,沿著鐵路東側一字排開,像一道捍衛西門町的長城,成為西門町最醒目的門戶。
一、二樓為大陸各地的飲食小吃和電氣、民俗古玩等專業店,為西門町帶來另一種大眾化的消費型態,也使原本日本味濃郁的西門町成為地方色彩豐富的集中地。
未幾,商人又看上了中華商場頂樓,是絕佳的廣告地段。於是巨幅霓虹燈立體廣告牌又在此一字排開。西門町在一片五光十色、流轉變幻的燈海籠罩下,電影院、百貨公司、餐廳、服飾店……如雨後春筍般激增。
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位於成都路上,它是由以前的弘法寺改建而成,香火十分鼎盛。(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永遠的西門町?
無論你叫她窪地或龍穴,西側城門外的這塊低地上,傳奇從未停止上演。
六、七十年代詭幻的霓虹燈下,年輕人在咖啡屋裡從存在、虛無,談到後現代、解構;失意老去的大明星,從陸橋上躍向疾馳的火車;年輕美貌的女娃兒又在另一個奇遇中圓了明星夢;你可以看到人們飛黃騰達起高樓,也不時聽說哪家的老闆一夜豪賭敗盡產業,……。
台北人的舊夢新愁,就在這裡幕落又啟,演了又演。而西門町的丰姿紅顏難道不會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