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癌症以五年為存活率計算單位。乳癌較樂觀,以十年為一期;但有一種癌,至今仍是無法「治癒」,只能「緩解」;而且是以六個月、一年,來「清點」存活患者。從發現到死亡,平均只有短短一年四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世界每年約廿五萬死於此症者中,中國人竟佔了近三分之二,這,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隱形殺手——肝癌。
肝是人體內最大、最重、溫度最高、耐久力最強、功能也極複雜的器官。中研院院士、台大肝病權威宋瑞樓教授形容它是人體的「化學工廠」——它負責製造一千多種酵素,使體內各項新陳代謝得以順利推展;它也產生凝血素,儲存鐵銅等多種微量礦物質及維生素。更重要的,它同時也是負責體內過濾、解毒、排除各項雜質的「環保工廠」。
心臟出問題,可以裝置人工心臟;肺臟功能失常,也有人工肺瓜代;但肝這麼一座精奧難解的「工廠」一旦損壞,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這也就是為什麼肝病特別令醫學界束手無策的原因。
根據統計,中國人罹患肝癌的機率,較世界其他各人種平均高出廿倍。在台灣地區,肝癌已經連續數年,高居男性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一位,每年有近四千人死於此症。和肝癌有密切關聯的肝硬化也穩居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第六位,每年奪走近三千五百人的寶貴生命,而這兩者往往合併發生,更使得病情加速惡化、難以治療。
令人害怕的是,肝癌與肝硬化都是早期症狀不明顯、預後(診斷疾病後,對患者之復原機率所做的預估)又不樂觀的「隱形殺手」。等到病患因右上腹有腫脹感、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抑鬱焦慮……等症狀去檢查時,往往已是藥石罔效。以末期肝癌來說,存活期約只有三至六個月,而肝硬化要想拖上五年,機率也只有一半。
只要是華人聚集區,B型肝炎感染率與肝癌易發率都明顯偏高。原因究竟為何?迄無定論。(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中國人之癌?
為什麼中國人罹患肝癌的比率特別高?儘管致癌機轉尚未完全明朗化,但醫學界已一致公認:B型肝炎病毒絕對是主要「元凶」。肝炎感染率高的地區,肝癌罹患率也相對提高;而在台灣,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肝癌病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兒童肝癌患者帶原率更達百分之百;而病理解剖也已發現肝癌細胞中往往有B型肝炎病毒DNA(去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組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主控遺傳複製)嵌入,這些都成為「肝癌是B型肝炎最可怕的後遺症」這句話的有力鐵證。
大致說來,歐美肝硬化患者雖多,但多肇因於酒精過量;而在台灣,除了山地鄉鎮外,酗酒並不嚴重,且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肝硬化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的事實看來,B型肝炎與肝硬化也脫不了干繫。
B型肝炎的危險性由此可看出來。遺憾的是,在全世界華人區域,不論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B型肝炎都是公共衛生上的一大威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估計,歐美的B型肝炎感染率約百分之十,帶原率更低至百分之○.二;日本稍高,感染率也不過百分之廿到卅,帶原率百分之二。相較之下,台灣學齡前兒童感染率百分之卅以上,到四十歲時,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其中百分之十五至廿會成為帶原者,也就是說,全台灣一千九百萬居民中,有近三百萬人不僅本身在病毒的威脅下生活,而且隨時都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肝病權威陳定信教授指出,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可分「水平感染」及「母子垂直感染」。
所謂水平傳染,是指藉「體液」——血液、精液、唾液、汗水等——為傳染途徑,例如注射、輸血、穿耳洞、共用牙刷、餐具,而又正好皮膚或口腔中有傷口……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從這點看來,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和愛滋病竟有幾分相似。
美酒固然令人醉,但想到它對肝臟的殺傷力,還是少飲為妙。(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吃路邊攤的「下場」?
至於一般認為「不吃路邊攤、使用公筷母匙就不會得B型肝炎」,省立基隆醫院柯富德醫師表示,這項觀念嚴格說來是錯誤的。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建仁也指出,唾液散佈B型肝炎的可能性有多大,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說來,經口或糞便為傳染途徑的是A型肝炎,也就是俗稱的「傳染性肝炎」,台灣地區雖然有近百分之九十的高感染率,但因為A型肝炎沒有嚴重後遺症,對人體威脅不大,醫學界對它的「戒心」並不高。
B型肝炎既然與飲食衛生沒有絕對關聯,和遺傳、體質也無關,那為何全世界的華人地區都深受其害呢?
陳建仁教授提出「假設」:在「若干」年前,因為某一種「未知」的原因,華人地區曾有過一次大規模流行,感染了許多少女或母親,連帶殃及她們的新生兒,因此造成這幾代中國人普遍高感染率的情形。
這個「假設」中的「未知原因」,陳教授懷疑是針頭不潔。在帶原者眾多、針頭消毒觀念並不普遍的情況下,造成大感染並非不可能。
「未知原因」儘管尚待查證,但有一件事卻是千真萬確的——母子垂直感染的確是感染率較高、危險性也最大的感染途徑。
陽明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張仲明與國外合作,成功地培養出B型肝炎病毒,對基礎研究極有助益。(張仲明提供)(張仲明提供)
母子垂直感染為主要途徑
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編印的手冊指出,若是孕婦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效價高於二五六○或e抗原呈陽性(表示體內病毒數量極多),則新生兒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率會被直接感染;更糟的是,由於所謂的「胚胎免疫耐性」——即胎兒對於在母親體內碰過的東西不會產生抗體或排斥作用,這些被感染的新生兒極有可能註定終生帶原。以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較非帶原者高出二百倍,以及愈小帶原(五歲以前抵抗力尚弱之時)愈危險的事實來說,遏止母子垂直感染實在是防治B型肝炎、乃至於避免肝硬化、肝癌的第一道防線。
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七十三年七月起,對母體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呈陽性的高危險群新生兒展開免費預防接種,在出生廿四小時之內即注射一劑由已帶抗體的血液中提煉出來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直接注入抗體以對抗病毒。陳定信所長形容這種免疫法是「病毒與抗體賽跑——誰跑得快誰就控制新生兒」!
但是外來的抗體並不能持久,因此在免疫球蛋白之外,新生兒還須在出生後一周、五周、九周,接種三劑疫苗,至十二月大時,再追加一劑,刺激體內自行產生抗體,以獲得終生免疫力。
這一套儀器,可以自動讀寫檢驗結果,是榮總進行肝癌大眾篩檢計畫的利器。(陳品君)
從小做起,根絕B型肝炎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衛生署又將這四劑疫苗接種推廣至所有的新生兒,包括母親未受感染、或感染後痊癒而帶有抗體者。這項全面新生兒肝炎疫苗接種所費不貲,但準時施打,效果將可達百分之九十。可喜的是,在各衛生機構及學校全面宣導下,近兩年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生兒接受疫苗接種,學齡前(二至五歲)兒童也有近三分之一自費接種,這些受過疫苗保護的新生代,發生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應可大幅降低。
一般而言,在全省近三百萬帶原者中,真正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究竟是少數,為什麼這些人會「雀屏中選」?除了B型肝炎外,還有那些是可能的致癌因素,這些都是全世界醫學界正極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榮總研究部韓韶華主任特別提出一個觀念:「B型肝炎不僅是傳染病,同時也是免疫病。」換言之,對於一個抵抗力正常的人來說,肝炎病毒入侵並不可怕,因為體內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自然會吞噬被病毒侵犯的肝細胞,同時也殺死病毒。所以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肝炎患者在經過一次急性發作(症狀類似感冒,會倦怠、噁心、頭痛發燒等,表示免疫系統正在發揮作用)後,一舉殲滅病毒,產生抗體,就算度過危險了;而大多數的人症狀輕微,竟連自己也不易察覺。
黃麴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原因之一,常吃豆腐乳、醃瓜、花生麵筋等食品,會增加危險性。(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一種免疫病
這些幸運者,藉著免疫系統自然產生抗體,從此脫離病毒威脅;而在另一極端的,則是所謂「健康帶原者」——他們的免疫系統「失靈」,對病毒入侵視若無睹且能與其和平共存,所以儘管他們會散播病毒,自己卻是安全的。
「免疫系統正常或是失靈的人,都能躲過劫難,怕就怕免疫系統想殲滅病毒,卻又火力不夠」,陳定信所長指出,於是病毒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攻擊,患者也就不時出現倦怠、食滯、抑鬱、體重減輕等症狀,超過六個月未能痊癒就稱為慢性肝炎,而在這漫長的病毒與免疫細胞抗爭過程中,無辜受害、發炎壞死的,卻是正常肝細胞。
對於慢性肝炎,醫學界迄今尚無特效藥,但患者若能注意營養及休息,多半都能自然「緩解」,恢復正常。可惜有些人在慢性肝炎期間仍然不知保養,而產生嚴重後果。
陳定信所長指出,若是慢性肝炎破壞的地方正好是肝臟重要部位,肝臟的基本結構就可能發生不規則變化;而肝細胞被破壞後會自行再生,一面破壞一面再生,久而久之就有凹凸不平的顆粒形成,同時肝內纖維組織也大量沈著變硬,成為肝硬化。此時患者倦怠、食滯、抑鬱等症狀會加重,上腹部長期有飽脹感,更甚者皮膚表面還會出現蛛網狀微血管擴大。有這些症狀出現,就表示病情已相當嚴重了。
這時由於肝細胞的持續再生能力仍強,久之可能有些細胞會失去控制,而大量增生為癌細胞,這中間的機轉雖然不明,但百分之廿至廿五的肝硬化會轉為肝癌,因而肝硬化可說是肝癌的前驅疾病,這是醫界公認的。
肝炎三部曲
雖然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肝癌患者沒有肝硬化情形,但一般說來,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確是中國人肝癌患者的標準「三部曲」,因此陳所長強調,「瞭解自己的B型肝炎帶原狀況,是保護自己的先決條件。」
當然,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較非帶原者可高出二百倍之多,但「病毒性因素」即使可能是「元凶」,卻也不是惟一因素,其他「非病毒因素」——包括煙酒、藥物濫用、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家族肝癌、內分泌,乃至情緒、壓力等,也都在導致肝癌中,扮演「幫凶」的角色。
根據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建仁與美國約翰霍蒲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梁賡義合作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天喝一瓶啤酒或一杯米酒以上的人,罹患肝癌的相對危險性是常人的五.七八倍;而每天抽煙十一至廿支的人,肝癌發生率為常人的一.九倍,若抽廿支以上,則增為二.九五倍。
煙酒會降低人體免疫機能、妨礙消化系統吸收養分、更使肝臟「解毒」的工作負擔加重。在台灣,男性應酬多、壓力大,再加上男性的荷爾蒙——睪丸酮也證實有致癌危險,因此儘管男女B型肝炎帶原人數差不多,但男性肝癌罹患人數卻是女性的八倍、肝硬化是四.五倍。無怪乎榮總臨床生化研究員蕭廣仁要將肝癌高危險群定義為:「B型肝炎帶原者、男性、四十歲以上、特別是曾經罹患慢型肝炎或肝功能不好者。」
吃出毛病,肝臟負擔不起
除了B型肝炎帶原率高外,中國人習慣亂服成藥,而少數不肖廠商在食品中添加各式各樣防腐劑、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都會增加人體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不過目前醫學界最懷疑的,還是東南亞濕熱氣候中常見的一種因黴菌汙染而產生的毒素——黃麴毒素。
台大醫院教授林東明指出,黃麴毒素常在發酵的食物(特別是豆類製品)中出現,像是臭豆腐、醃瓜、醃豆、陳年發潮的米等。澎湖的肝癌死亡率較台灣本島偏高,可能也和當地人嗜食蔭花生有關。無論如何,避免吃不新鮮的、醃漬或發酵的食物,是防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肝病是國人的一大威脅,因此政府從民國七十一年起,將B型肝炎防治列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成立肝炎防治委員會,由衛生署統籌執行防治工作,國科會則推動有關的各項基礎及臨床研究。目前在療法上尚無突破,而由於肝病症狀不明顯,要要求患者「自覺」有病、自動就醫,的確並非易事,因此在對已帶原者的「防」、「治」上,都還得進一步努力。
下鄉找病人
為了幫助民眾,陽明醫學院、榮總與防癌協會合作,於民國七十四至七十五年,利用濾紙片採血,以郵寄方式,在南投縣鹿谷鄉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區篩檢,為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檢驗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濃度(有近三分之二的肝癌患者,其甲種胎兒蛋白濃度會明顯升高,故可做為早期診斷肝癌之指標),結果在一千八百九十四名檢體中,證實有四人罹患肝癌,如今這四人都已順利完成手術切除,由於肝癌都在五公分以下,屬早期發現,預後也蠻樂觀。
鹿谷鄉的「豐碩」成果,使榮總更有信心進行在南投信義鄉、仁愛鄉,以及國姓鄉的大眾篩檢工作。主持這項計畫的研究員蕭廣仁表示,以公共衛生觀點來看,這些山地鄉環境衛生不佳、住民又多酗酒,各種肝病罹患率都較平地鄉鎮高;再加上地處偏遠、醫療資源匱乏,因此優先選擇山地鄉做為篩檢目標,是別具意義的。將來整項作業嫻熟完備後,還考慮以群體醫療中心為據點,全面推廣;而同屬肝癌易發區的香港,也正考慮向榮總學習跟進。
「大眾篩檢」中所發現的四名患者,的確是不幸中之大幸者。由於早期肝癌仍以腹脹、倦怠、體重減輕等症狀為主,不易察覺,且肝癌細胞增生迅速,高危險群必須每隔三個月至半年做一次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濃度測定或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而早期發現,也未必能順利做手術切除。至於等到出現腹水、黃疸,甚至肝休克(肝臟功能喪失,嚴重衰竭,患者呈昏迷狀態)就太遲了。
肝癌是中國人的心腹大患,在國內醫學界多年努力之下,不論在B型肝炎防治、肝病的臨床或基礎研究上,都足臻世界先進水準。僑居美、日的華僑,專程回國求治的也不在少數。但這樣響亮的名氣並不是醫學界想要的,如何能動員全民,從消滅「國民公敵」——B型肝炎開始,逐步使肝癌發生率降低,真正與先進國家看齊,才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