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臺北近郊石牌的榮民總醫院,無論規模、制度、設備或醫生素質,在國內皆首屈一指。它也是國內四所一級教學醫院之一,肩負醫療、教學、研究三重任務。這所原為榮民設立的公立醫院,服務對象早已擴及榮民眷屬、公保、勞保及一般民眾;為進一步擴大醫療服務範圍,最近並成立中部地區最具規模的榮總台中分院。
榮總佔地約七十四公頃,醫師員工四千多人,素以規模大、設備好、口碑佳著稱。建築物間還點綴著流水、垂柳、曲橋、紫蓮、涼亭,是一所環境幽雅的現代化醫院。
榮總的醫師素質高、年紀輕,科部主任多曾出國深造,專科醫師半數以上也曾出國進修。所有醫生的平均年齡是卅四.三歲。
榮總建院初期的醫師主要借調自國防醫學院,因此目前的醫師人數以國防醫學院畢業的佔多數,其中包括許多僑生。此外,國內任何醫學院的畢業生也都可以在榮總找到。唯才是用,無學派之分,可說是榮總的一大特色。

榮總院區內環境幽雅。
一所大規模的公立醫院
榮總隸屬於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是一所公立醫院。退輔會的主要任務是輔導退除役官兵就業、就學、就醫、就養。其中為了照顧榮民的醫療保健,曾在全台各地設置十一所榮民醫院;又為進一步加強醫療設施,使病患獲得更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於是有榮民總醫院的誕生。
經過多年的籌建,榮總於民國四十八年正式開幕,最早只有六百張病床,服務對象也只限榮民本人。後來為使院內完善的醫療設備能讓社會各界共同享用,逐漸增加病床,並從民國五十年開始,將服務對象先後擴及公保、勞保、一般民眾及榮民眷屬。從民國五十五年起,凡是榮民住院,除需付少許伙食費之外,所有醫療費用全免。
民國五十七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在國防部長任內,對國內醫療發展情況十分關心,曾召見當時的國防醫學院長兼榮總院長盧致德、榮總副院長鄒濟勳、及三總院長鄧述微,表示有意將榮總、三總、國防醫學院擴展成國際一流的醫療單位,要三位負責人回去擬定發展計畫。當時的鄒副院長便為榮總擬定五年計畫,爭取到新臺幣三億五千萬的經費,建造中正樓、第二門診大樓,及增購其他設備,進一步擴展榮總的規模。

榮總院區內環境幽雅。(楊永山/楊小萍)
擴展業務,成立台中分院
四年前盧致德退休,由鄒濟勳接掌院務。鄒院長從副院長到院長任內,對榮總貢獻良多,使榮總業務、聲譽,皆蒸蒸日上。今年十月卅一日,也就是先總統 蔣公誕辰紀念日,籌建五年、耗資新臺幣廿五億的榮總台中分院正式開幕,為榮總創下新的里程碑。
鄒院長指出,成立台中分院,主要是為了照顧中部幾個縣市約十六萬的榮民及眷屬,使他們有病時能就近醫治,不必老遠跑到台北。另外台中地區有幾個醫學院,例如中山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等,台中分院願意和這些醫學院在學術上互做交流,共同把中部的醫療水準進一步提高。
前不久,北港媽祖廟財團法人捐出新臺幣二億五千萬,準備成立一所四百個床位的醫院,目前醫院正在興建當中,完工後有意交給榮總經營,但並未被鄒院長接受。
鄒院長解釋其中的道理說:「一個醫院只有建築物或病床是不夠的,還要購置儀器設備,要訓練良好的醫護人員,需要極其龐大的經費。就拿榮總台中分院來說,八百個病床花了廿五億,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算,媽祖醫院四百個病床,必須有十二億的經費,目前還短缺九億五千萬。」

榮總院區內環境幽雅。(楊永山/楊小萍)
醫院只有病床是不夠的
鄒院長並指出,建醫院不僅是建築師的事,還得有醫師參與,才能符合醫療行為實際的需要。另外人力也很重要,否則開張沒有醫師就不能作業。榮總為了設立台中分院,四年前即開始訓練醫師。但北港居民以鹽、漁民居多,因此醫院收費不能太高;如果太低,經費可能不足,難以找到人才,必須要有財團支持才行。
鄒院長說:「綜合以上幾點考慮,榮總如果要接辦媽祖醫院,勢必要出錢、出力,但榮總沒有這筆額外的預算。而且台中分院剛成立,處處需要支援,因此我們只好婉拒北港媽祖廟財團法人的好意了。」
從鄒院長這番話,我們可以知道,辦醫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賴於各種因素的配合,其中人的因素十分重要。在榮總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人為它奉獻心力,已故前副院長盧光舜就是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盧副院長已在三年前死於肺癌,但卻給社會留下一個醫師楷模的形象。他生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經常為學生爭取出國進修的機會。他對部屬訓練極嚴格,因他認為醫生掌握著病人的生命,不能稍出差錯,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因此學生對他既愛又畏。他對病人無論貧富貴賤皆一視同仁,十分關愛,巡視病房時經常和藹親切地鼓勵、慰問病人,因此病患對他十分感激。
盧大夫同時是個好學不倦的人,他是胸腔外科醫師,對國際醫療學術交流工作非常熱心。擔任副院長時,儘管工作極為忙碌,每個星期至少要開一台到二台的刀,以免醫術退步。他把困難的手術過程口述錄音下來,並做成書面記錄,去世後還把這些私人記錄留給外科部,提供年輕後進做參考。

榮總的手術室擁有新而周全的設備,醫師素質也高,因此手術成功率高。(楊永山/楊小萍)
具有優良傳統
在榮總有許多像盧光舜這樣醫德、醫術皆備的好醫師,他們不僅挽救許多病人的生命,解除病患的痛苦,並為榮總樹立優良的聲譽與傳統。
不拿紅包、不收贈禮,是榮總的優良傳統之一。鄒院長指出,廿多年前,有一位醫師和一位技術員合拿新臺幣一千元的紅包被檢舉開除後,不收紅包、禮物,已在榮總蔚為風氣。榮總每個月都出一份公報,公報上好人好事部份,都有表揚拒受饋贈事蹟一欄。照理說,病患為感激醫師的照顧而贈禮,乃人之常情,但若因襲成風,對經濟情況不佳的病患難免造成不公平。因此為了不致對病患有差別待遇起見,最好不收饋贈。
「但是總統、副總統的紅包我們是收的,因為那代表一種榮譽。」鄒院長說。
由於榮總設備好,醫生素質高,不僅總統、副總統對榮總特別信任,一般人一有病痛,也多半會想到榮總治療,因此榮總經常「人滿為患」,醫生忙著看門診,而減少了做研究的時間。鄒院長說:「我們曾想把每天的門診人數由五千減到三千,使醫生有更多的研究時間,但基於『服務第一』的宗旨,目前還無法做到。」
由於榮總「生意」太好,因此傳出榮總醫師看病草率之說。鄒院長說:「這只是一種推想或特例,一般情況並非如此。我們的門診時間是按公保規定,以初診十五分鐘、復診六分鐘為原則,時間並不算短。而且醫生在每份病歷上一定要填妥主訴、診斷、檢查記錄、處方四項。如果榮總真的看病草率,病人應該就不會再來,可是由門診人數居高不下來看,病人對我們醫生的醫術和態度應仍相當滿意。」

癌病治療中心擁有國際一流的診療設備,圖為以直線加速器治癌。(楊永山/楊小萍)
醫院也要「分工合作」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院的「分工」愈來愈細。就拿榮總來說,有內科部、外科部、胸腔部、婦產部等廿二個單位。由於現在的醫師各有專長,因此碰到有些特殊的病例,就必須要「合作」,由有關部門的醫師在一起討論病情,才能對症醫治。
通常一個人發現身體不適,多半會先看內科。內科部譚總醫師舉了一個病例:有次內科部來了一個病人,他的症狀是發燒、腹痛、盜汗、咳嗽,住院後照X光發現肺上有陰影,而且神智不大清楚,一時無法確知病因。於是內科部主任便立即召集內、外科、胸腔、核醫部等有關部門的醫師會診。大家討論結果,一致認為可能是肝膿瘍,除藥物治療外,並給病人動手術,把肝內的化膿引流出來,結果肺上陰影便逐漸消失。原來肺上的陰影是因化膿部份的細菌已由血液傳到肺部,病情相當危險,幸好醫生及時做準確的判斷,目前這名病人已完全恢復健康。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重病都必須靠外科開刀才能治癒呢?譚總醫師指出,這要看是什麼樣的病,有的病不能開刀或是根本不必開刀,就必須靠內科用藥物治療。病患應與醫師合作,按處方服藥,要有耐心,這樣多半能夠痊癒。性急的人往往期望藥到病除,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會影響醫療效果。
榮總內科部中有個體檢科,登記體檢的人經常排到半年之後。其中有不少是海外僑胞,以香港最多,印尼其次。

榮總對住院病患的食非常著重,設有營養室,像營養均衡、特殊處方、烹調口味以及菜單變換等飲食問題,都設法兼顧,廚房亦充分與之配合。
總統體檢結果健康良好
榮總體檢科遠近馳名的原因是,設備完善,檢查項目多,而且收費低廉。目前檢查時間是兩天一夜,費用新臺幣一萬二千元。
定期的健康檢查,能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治癒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在人事行政局的安排下,行政院各部會正副首長每年都要到榮總做一次身體檢查。今年十一月十七、十八兩日,蔣總統經國先生也在榮總做例行健康檢查,由內科部主任姜必寧主持。檢查結果一切功能正常:體重六十六公斤,血壓為一四○八六毫米汞柱,血糖一三○毫克,核子心臟搏出率為64%。
體檢科的一位醫師指出,如果想到榮總檢查身體,可以直接到體檢科登記,並需繳保證金新臺幣五千元。至於華僑則寫信登記即可,同時可免繳保證金。
外科主任鄭國琪是目前國內傑出的心臟外科大夫,由於做心臟手術的危險性高,精神壓力大,一般醫師都不願走這條路。自稱有點傻勁的鄭大夫接心臟外科後,積極引進年輕醫師加入「開心」行列,目前已訓練出五位主治大夫,其中有二位將派到台中分院,為榮總的心臟外科奠定了基礎。

榮總的婦產部也很有名,護士對新生兒照顧得無微不至。(楊永山/楊小萍)
不僅要延長壽命,也要享受延長的壽命
充滿熱忱的鄭大夫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有限,多做事就是延長生命」,因此他對任何事總是積極主動,興致勃勃。他曾倡議成立開心俱樂部,使手術後的病人與醫生一起多作溝通、聯誼,有助於病患生理與心理的復健,由於效果好、反應熱烈,他決定從今年十二月起,親自帶隊到偏遠地區做心臟醫療服務,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心臟病人就醫。
鄭國琪指出,開心的費用頗高,最少也要新臺幣十五萬元左右,非低收入者所能負擔。因此他想要以募捐的方式,成立個基金會,希望有心人能資助,一同幫助那些沒有錢就醫的心臟病患。
在榮總的病患中,老榮民佔一大部份,其中有不少因中風而半身不遂的病例,必須接受復健治療,以恢復身體正常功能,因此榮總的復健醫學部相當發達。
復健部龔主任指出,須要做復健治療的病人,除了半身不遂之外,還有各型的神經麻痺症,例如小兒麻痺、下肢癱瘓等,以及各種關節疼痛。復健的方式是以各種物理性能,如電、冷、熱、機械、運動、按摩或配戴義肢等,來恢復病人身體的原有功能。
在施以物理治療的同時,一般來說,也要配合職能治療,也就是訓練病人日常起居飲食獨立的能力,例如刷牙、洗臉、吃飯、上下床鋪等,使病人能自己照顧自己,不必增加家人的負擔。
復健醫學做的是接近社會福利的醫療工作,使病人在壽命得以延長之外,不必做個殘廢,而能充分享受延長的生命。由於復健的效果比較緩慢,有些病人會變得暴躁、沮喪,因此醫生必須耐心地鼓勵病人,拿些成功的病例激發他們的信心。病人接受榮總復健科的治療後,大都能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並恢復部份或全部的工作能力。

榮總的婦產部也很有名,護士對新生兒照顧得無微不至。(楊永山/楊小萍)
核醫部在國際醫學上佔有一席之地
一般而言,榮總可說是目前國內最進步的醫院,對尖端醫學的開發非常重視。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核醫是醫學新興的學門。民國六十年榮總成立國內第一個核醫部,使我國醫學邁入新的境界。
核醫學是一種最新的診斷方法,把放射性同位素混在藥物內,經由口服或注射進入人體,利用核子醫學儀器,能夠追蹤出身體那個部份有毛病。放射性同位素和X光都是用來診斷病源位置,但兩者之間的差別是,X光是從體外向體內透視,放射性同位素則是從體內對外放射信號。
那麼放射性同位素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核醫部主任葉鑫華指出,同位素有很多種,放射時間有長有短,做為醫學用的同位素只有幾小時的放射時間,所以對人體不致造成損害。
目前榮總核醫部在國際上也很有名,尤以肝臟核子醫學在國際醫學上佔有一席之地,葉主任經常出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榮總核醫部也是我國培育核醫人才的搖籃,三總、長庚、馬偕等醫院的核醫從業人員,多出自榮總的訓練。
在發展尖端醫學之際,榮總對發揚古代傳統醫學亦不遺餘力,設立針灸科,從事針灸醫術的研究發展。目前已設計出無菌包裝針,用後即丟,有效防止多項傳染疾病,為我國中醫史上一項創舉。

一位熱心的護士,帶一位患心臟病的小病人,在院區內散步和曬太陽。(楊永山/楊小萍)
面對現實,抵抗癌病
目前癌症在我國十大死因中佔第二位,因此各大醫院莫不花費很大財力、物力、與心血,去研究、醫治這種難纏的疾病。榮總也不例外,設立了癌病治療中心。
一般人聽到得癌就以為得了不治之症,「談癌色變」是目前人們的普遍心態,癌症真的那麼可怕嗎?癌病中心主任陳光耀說:「我們有很多癌症治癒的病例,癌症並不見得全是絕症。」
陳主任指出,患癌者有幸有不幸,有的人在很短時間內,花少量的金錢就治癒,也有人終告不治死亡。但是有許多死亡是因人為的延誤造成的,並全非醫藥不行。因此,陳主任呼籲大家,如果沒有萬全的把握,不要隨便為癌症病患出主意,找偏方或密醫,使病人放棄正當治療途徑,耽誤就醫的時間。
陳主任強調,早期治療對癌症的治癒非常重要,第一期和第四期癌症治療成敗率相差非常顯著。
如果一個人患了癌病,該不該瞞著他呢?陳主任主張應該告訴病人實情。「因為只能瞞得了一時,病人遲早會從家屬或醫療人員的言行,或治療的方式查覺。因此不如讓他知道,這也是尊重病人的一種表現,讓他能及早對自己的工作、家庭做適當的安排。我們的經驗是,剛開始病人知道自己得癌症時確實很痛苦,但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後,便逐漸能面對現實,和醫生充分合作,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在一般人看來,癌病的治療情況似乎沒有什麼突破。陳主任表示,癌症有很多種,各種癌病的治療方式,多少都有些進步,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就拿目前佔我國婦女罹患率最高的子宮頸癌來說,已經可以找出零期癌,零期癌的治癒率在99%以上。
對抗癌症是一條艱苦的路,不僅醫療人員要努力,也有賴大眾的合作。陳主任感慨國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夠重視,有病不看,或不肯和醫生合作,使得有些原來單純的病也變得複雜難治,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

小兒科病房的護士特別有耐心,圖為護士小姐為小病人量體溫。(楊永山/楊小萍)
小病請勿找「重症醫院」
鄒院長說:「醫院是為救人生命、解人痛苦而設」,榮總一直透過多種途經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的醫師任教於附近的陽明醫學院,致力於醫學人才的培育;不惜耗費巨資購買最新的儀器設備;經常派員到國外進修;以及台中分院的設立等,這一切都是為了照顧更多的病患,也因此贏得大眾的信任。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榮總門診人數早臻飽和,醫師負擔過重,也相對減少做研究的時間,難免有違榮總設為教學醫院的宗旨。因此有人認為,大醫院因人才多,醫療設備好,適合診療複雜難纏的病症,屬於「重症醫院」,像傷風感冒的小病痛,似乎可就近找可靠的醫生治療,不必老遠跑到榮總排隊等候,利人利己,值得大眾三思。

電腦斷層攝影機,也是榮總所擁有的最進步的診斷設備之一。圖7:復健部病人在做胸腔復健。(楊永山/楊小萍)
留住好醫師——鄒院長的管理要訣
榮總佔地廣、規模大、醫藥員工多,而且「臥虎藏龍」。管理這樣一所大醫院,不僅是門學問,也是一項挑戰。鄒濟勳院長有他一套經營的方法原則,他說:「醫院設立的基本目的是救人生命、解人痛苦,這要靠經驗豐富、醫術高明的醫師才能做到。因此如何請到、並且留住好醫師,是我當院長的第一要務。」

復健部病人在做胸腔復健。(楊永山/楊小萍)
行政經驗豐富
鄒院長畢業於軍醫學校大學部廿二期,他本是一般外科醫師。民國卅五年,他擔任上海空軍醫院院長,從此和醫院行政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歷任台南空軍醫院、台南第四總醫院和台北第一總醫院(三總前身)院長。
民國四十八年榮總成立,鄒濟勳便由三總院長調任榮總副院長。當時榮總院長由國防醫學院院長盧致德兼任,盧前院長對鄒院長十分倚重,經常把院內重要事務交給他辦。因此四年前盧前院長退休時,鄒濟勳便順理成章地接任院長職務。
鄒院長認為,一所醫院的儀器設備是否新穎、齊全固然重要,但如沒有好醫師適當地操作使用,仍不能發揮作用。因此他對醫師特別看重,不僅要請來好醫師,且要設法留住他們。
鄒院長說:「要留住好醫師,首先就要考慮到醫師也是人,也有升官發財、吸收新知、求進步的慾望,希望受尊敬及職位有保障。因此身為院長,我儘量設法在待遇、進修、尊嚴、安全四方面滿足醫師的需要,但如果對方另有高就,執意求去,那麼也不能強留。」

榮總早已以電腦處理龐鉅繁雜的院務。(楊永山/楊小萍)
提出專勤專薪制
榮總是一所教學醫院,教學醫院的醫師負有醫療、教學和研究三重任務,工作十分繁重。為了使醫師能專注於院內事務,鄒院長提出專勤專薪制,調整醫師的待遇,但希望他們不要在外兼差開業。
目前多數醫師都已響應這個制度,但仍有少數醫術高明的資深醫師不願簽約,仍繼續在外兼差或開業。
鄒院長說:「對於這些不肯專任的醫師,我沒有再勉強他們。原因是一個醫師的訓練不易,起碼需經七年的醫學院、四年的住院醫師、一年的總醫師訓練,才能培養出一個專科醫師。如果強迫簽約,對方求去,也是醫院的損失,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我的構想是,繼續說服這些醫師成為專任,如還是不成,則改聘為特約醫師,不佔編制。」
目前榮總的專任醫師每月的待遇從新臺幣七、八萬到十多萬不等,比未專任前提高約一倍多,但仍不能和一些私人醫院相提並論。鄒院長說:「因為榮總是個公家醫院,有一定的預算,我們不能一下子開口向政府要太多錢。」
儘管待遇不如私人醫院,但榮總仍能留下許多一流醫師。鄒院長指出四個原因,第一,榮總的設備好,人員素質高,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工作,可以不斷求進。第二,榮總是個教學醫院,醫師在醫院附近的陽明醫學院作育英才,清高且有成就感。第三,榮總待遇雖比不上大型私人醫院,但到底已足以過中等以上的生活。第四,兼差究竟辛苦,而且經常看些小病,缺乏挑戰性,難免有大才小用之憾。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癌病不一定是絕症。圖為癌症病患照射鈷六十。(楊永山/楊小萍)
分層負責,事半而功倍
對於榮總內部管理,鄒院長採分層負責。他說:「榮總有一七四一張病床,每天平均有五千人左右的門診,一百多個急診,如果我事必躬親,恐怕只會疲於奔命,事倍而功半。」
鄒院長指出,在美國有些醫院的院長不是醫師出身,而是學醫院管理的,只懂行政,毫無臨床驗經,因此造成「通才管不了專才」、院長與醫師壁壘分明的現象,院務的推展受到阻礙。在國內則很少有院長不是醫師出身的,但醫師當院長,也可能因不善處理行政工作,而在管理上發生困難,可說兩種系統各有利弊。
鄒院長說:「當年我擔任上海空軍醫院院長時,就感到自己和臨床工作逐漸脫節。當時我想,當院長就該把院長的角色扮演好。於是就利用一個機會到美國學醫院管理。」
由於久不做臨床醫療,而且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分工愈來愈精細,一個人也不可能對每科部的工作都深入瞭解,目前鄒院長的作法是,把各科部的工作,無論是醫師評鑑或設備儀器的購置等,都交由主任負責,至於主任人選則由院長親自決定。
鄒院長說:「我選擇各科部主任有幾個標準。首先他要有責任感及領導能力。其次是他在本身的工作範疇內必須是個權威醫師。第三,他的外語能力要好,才能順利推展國際學術交流工作。最後,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擔負重任。」

核醫部的診斷儀器:數位型大視野閃爍攝影機。(楊永山/楊小萍)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像榮總這樣一個大醫院,難免有時會發生醫療糾紛。對於病人的批評或控訴,榮總都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處理。
鄒院長說:「我經常告訴醫院同仁,對病人的建議要心平氣和的接受,以做為改進院務的參考。因為榮總是所國家醫院,不是私人財產。大家應捐棄個人成見,以服務為目的,為求院務發展而努力。」
鄒院長處理院務可說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他曾提出「四房政策」,希望院內的茅房、廚房、病房、開刀房都能確保清潔。
鄒院長說:「這看來似乎是芝麻小事,但事實上非常重要。中國人向來對茅房和廚房的清潔衛生不太重視,尤其是公廁常給外國人不好的觀感。因此我希望榮總在這些小地方都能注意到,把茅房、廚房提昇到和病房、開刀房一樣的乾淨,使榮總無論從大處、小處來看,都是第一流的醫院。」

(楊永山/楊小萍)
膽大心細,冷靜實際——外科部主任沈力揚談外科醫師
開刀是外科醫師的工作重點,一個重大手術的成敗,常直接關係病人生命的安危,那麼一個外科大夫必須具備何種特質,才能在手術房內,無論面臨任何情況,都能應付裕如呢?

(楊永山/楊小萍)
膽大心細,臨危不亂
榮總外科部主任沈力揚指出,開刀房裡,常會出現意料不到的情況,例如大出血,或實際病情與預期有出入,這時就要靠大夫做正確的臨場判斷,千萬不能亂了手腳。因此他認為一個外科醫師必須「膽大心細」、「臨危不亂」。
沈主任說:「動手術雖然具危險性,但目前有許多疾病得靠開刀才能根治,而且治療效果直接明顯。一個外科醫生,通常是個性較急,做事乾脆,喜歡『快刀斬亂麻』,才會選擇外科。所以如果在醫院裡,看到走路抬頭挺胸、速度快、而且噪門大的,多半是外科醫師。」
但是沈主任特別強調,外科醫生的個性雖然傾向急於立見分曉,但處事過程應是謹慎小心且具耐性的。他舉例說,一個顯微外科大夫,經常要在顯微鏡下坐一天;這種動靜之間情緒的控制,及要在慌亂情況下隨時保持冷靜的工夫,主要是從訓練和經驗中培養出來。
要做一個有把握的外科大夫,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為了讓自己醫術能更上層樓,沈力揚於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曾赴美接受神經外科訓練,並在美國通過考試,取得專科醫師資格。
對一個外科醫師來說,除了專業訓練外,臨床經驗也非常重要。經驗的累積能使醫師的技術更純熟、判斷更正確。但一是個經常往人體上「開刀」的人,看慣人間生、老、病、死,與五臟六腑、鮮血淋漓,會不會因此對生命的看法和一般人不同呢?

(楊永山/楊小萍)
不開不必要的刀
沈主任說:「記得第一個病人死在我手中時,我很難過,還陪著家屬一起掉眼淚。那時我當實習醫師,病人因急性肝炎引起急性萎黃症,這種情況通常都救不活,但我仍想盡辦法去救,結果還是徒勞無功。我想那樣一個病例,我現在大概不會去救,這並不是說變『冷酷』或『麻木不仁』了,救人是醫生的職責,基本上他是熱愛生命的,只是職業上的訓練,使他懂得如何控制感情與處理情況,變得較冷靜、實際罷了。」
沈力揚指出,手術在醫療方法中,應屬於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因為開刀本身對病人就是一種傷害,都有基本的危險性存在。因此「不要開不必要的刀」,就成為每個外科醫師應奉行的圭臬。
沈主任說:「一個醫師不該為了三件事開刀:一是為錢,二是為練刀,三是為滿足好奇心。」
至於什麼樣的病況才該開刀,就是靠醫師的正確診斷。沈力揚指出,診斷愈久正確性愈高,但也可能延誤開刀的時間。因此一般原則是寧可誤診,也不要耽誤。
人體是複雜的,病人病情的嚴重性也不一,即使再好的醫師,也有可能有判斷錯誤的時候,或救不了病入膏肓的病人。
沈主任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生病的父親要兒子去請個好大夫替他看病,兒子問父親如何判斷醫師的好壞?父親說回答,你看他身後跟的鬼少的就是好醫生。兒子便四處去找,發現每個醫師身後都跟著不少鬼,好不容易才挑中一個只跟一個鬼的,結果把他父親一醫就醫死了。原來這個醫師是剛出道的,早上才看過一個病人。
沈力揚指出,這雖然只是個笑話,但也可以看出醫師不是萬能神仙,只要盡力,就可以問心無愧。
努力提攜後進
沈力揚說:「從醫多年,我身後也跟了不少『鬼』,但是大概沒有『冤死鬼』。當我用盡知識、經驗、能力去救一個病人仍救不活時,難免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相對地,如果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救回來,也會有種價值感。多少年來,我就活在這兩種感覺當中。所幸價值感遠多於無力感,神經外科開刀死亡率在5%以下,算是相當低了。」
在一個教學醫院中,沈力揚認為,一個資深醫師有責任做提攜後進的工作,以培養接棒人。一個資深的外科醫師有義務帶著年輕醫師開刀,由容易的手術帶到困難的手術,最後再讓他「單挑」。
沈力揚說:「在外科部我們不希望只有一、二個英雄,我們希望每個都是英雄。」
但求無我,勿吝付出——精神科主任沈楚文談精神平衡之道
一般人常會把「精神病」和「神經病」混為一談,究竟這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呢?在工商業社會裡,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常會有緊張、焦慮、神精質的傾向,該如何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
精神病不是神經病
榮總精神科主任沈楚文指出,「神經病」指的是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腦瘤、中風等,至於一個人言行舉止異常,應該屬於「精神病」的範疇。
沈大夫說:「許多人之所以會把一個精神異常者誤稱為『神經病』,是因許多神經方面的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和精神病非常類似。」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女孩突然晚上睡不著,容易緊張,經常亂喊、亂跑,後來眼睛上吊、四肢僵硬,他的家人一直當她是精神病,後來才知道是腦膜炎。
那麼我們如何判別何種精神病症是由神經疾病引起的呢?沈主任說:「如果一個人一向很正常,突然間精神狀況發生劇烈的改變,就要多加注意。」
沈主任指出,儘管醫學發達,但仍有其極限,神經方面的疾病有時很難查出。X光和核子掃瞄都只能看到表淺的腦部,現在新儀器電腦斷層設備,能由各個角度照出腦部的情形,對檢查神經疾病很有幫助,但仍有些病因查不出來,例如血液中化學物質的改變等。
至於精神方面異常,例如焦慮、不安、妄想、多疑,除少數情況係因神經疾病引起之外,多數屬於心理問題,更無法用儀器查出病因,只能靠心理輔導或觀察等方式治療。
精神病可以治癒
沈楚文指出,精神病通常可分兩大類,一種是精神錯亂,例如狂躁症、精神分裂、更年期精神病;另一種是精神官能症,例如失眠、胃痛、恐懼、神經質等。精神錯亂與個人體質、家庭環境有關,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小,因此患者數目少有增減。然患精神官能症者近年來數目增加很多,這和社會型態改變,人與人間競爭激烈、生活緊張有關。
沈大夫說:「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有患精神官能症的傾向,但只有極少數因精神異常明顯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的人,才須接受治療。」
有人以為精神錯亂無法根治,其實不然。沈主任指出,目前有很多藥可以治精神病,但初期可能醫生為了先減輕病情,藥量開得較重,病人會產生行動遲緩、四肢發抖等副作用,於是有些病人家屬會懷疑藥效。其實任何一種藥物都不是仙丹,可以立服見效,也不可能完全沒有一點副作用。只要能和醫生密切合作,隨時調整劑量,很多病人都已治癒,恢復正常生活了。
治療精神病的過程中,除了靠藥物外,病人本身及家屬的合作也很重要。沈大夫指出,一個精神病患通常都比較懶散、退縮,再加上家人保護過份,經常不願面對現實。因此病人家屬應鼓勵他多與人來往,多做點事,儘量活得像個正常人一樣。
至於精神官能症的患者,通常都是自我要求高、責任感重、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容易患得患失的人。
對於這種人,沈大夫的建議是:敞開心胸,多去接觸、嘗試一些新事物,或是多交些新朋友,試著與人交換內心的感受,將會發現很多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世間許多煩惱、痛苦其實都是自找的。
沈大夫說:「凡事不要太鑽牛角尖,很多緊張就會消失。鑽牛角尖的來源常因孤立,因此多參加活動,人就會變得開朗。開朗的人不但自己開心,別人看了也高興。」
他強調,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吝於付出。一個只知「取」而不知「予」的人,把注意力全都放在自己身上,凡事斤斤計較,當然就不會快樂。另外對事不要太求完美,偶而犯點小錯並無大礙。要知道人非聖賢,凡事只求盡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