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華是政府送給大家的一份禮物
上期曾在本欄中提到:
「……社會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在自己的領域中努力尚嫌不足,如何才能多探知萬事萬物,跟上時代的脈動,甚至還能瞭解人性、體貼人情呢?一本精心製作、充分體會讀者需要的綜合性刊物,應能幫很大的忙!」
「在此意念下,我們開始為擴展讀者的視野而努力,希望能透過種種不同的編輯內容,為讀者的生活多開幾扇窗。這些『心靈之窗』包括了:政治、社會、教育、工業、商業、管理、科技、軍事、文學、藝術、醫療保健、環境保護、傳統文化……等。」
「這樣包羅萬象的內容,均經悉心處理、去蕪存菁,希望能幫助讀者在忙碌之餘,只要靜下心來讀這一本書,即能獲得許多有用的知識,開啟許多新的觀念,並體會許多單純真摯的美……。」
「簡單地說,我們一直在努力編一本好看又有益的書,期使讀者讀來愉快又能增進智慧,使大家都能豐富、開闊、有深度、有愛心,因此有能力經營合理又幸福的生活,進而締造一個和諧安樂的社會,與有活力、有發展的國家。……」
許多讀者讀過之後,來信詢問:既然光華是一本公辦刊物,怎麼會以上述內容為編印宗旨?光華的風貌,又為什麼與其他公辦刊物不同?政府辦這份刊物,究竟有什麼目的?……
簡單說來,政府不同機構辦的不同刊物,多各有特定的發行對象,也有特定的訴求目標。而光華的發行層面要更廣些,它是一本對海內外所有中國人發行的雜誌,它的編印宗旨,在增進政府與民間暨全體同胞之間的溝通與瞭解,進而產生和諧、團結的凝聚力,共謀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在此觀點下,我們深信,提供新知、啟發觀念、帶動思潮,使大家都能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並能掌握生命的方向,就必能經營合理、幸福的生活,也必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執著努力、服務奉獻。
因此,我們最終的目的,如上期本欄所言:「是帶動大家及時的奮發與努力,使國家在各方面都成長精進不已,使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昂然活躍在世界舞臺之上,再也不要受上一代所受過的委屈與痛苦!」
各位親愛的讀者,請您細細翻閱本期的內容,或者您有興趣,還可審視過去歷月來的光華,相信您終會瞭解——光華是政府送給大家的一份禮物,它,好看又有益!
(二)我們的企業文化
在上述用心之下,光華工作同仁雖確有極其誠摯的理念與抱負,但在執行上仍非一蹴可幾。傳播事業通常的情形是,負面報導有聳動性,比較容易贏得大眾的注意;而正面文章就比較難做,一般人會覺得太平淡。雖然本刊從不諱言種種問題,並且在探討問題時力求周延、深入——不只剖析問題,亦盡力提供解決的建議;但這種文章終究缺少刺激性。因此,本刊若想建立權威性與擴增發行份數,實較一般民間刊物為難。
但我們仍然願意以上市銷售作為試金石,寧在本身的侷限下,投入現實的市場競爭,竭盡所能爭取讀者的支持與肯定。
我們的確揀選了一條自討苦吃的路。
於是,年輕、經驗不足、待遇不豐、機動性不高、執意採「自訪自寫」路線的本刊同仁,必須鼓舞起非常的熱情與幹勁,同心協力一起奮鬥。
在這種情況下,真是一群傻人在做傻事,大家靠下述信念支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本社的「企業文化」:
「沒有精熟的職業技能,沒有高度的敬業精神,沒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就是一種恥辱!」
「批評不如建議,建議不如服務!」
「以自動自發的精神來創造環境,勿等環境改變了才肯發憤努力。要知道,蹉跎的乃是自己的光陰與自己的生命!」
「樂觀奮鬥,鍥而不捨,不成不止!」
「絕對的責任!絕對的榮譽!」
「在執著奉獻並求取進步的過程中,其實得利的是自己!」
「光華——要開啟你渾沌的思想,要帶領你正確的工作與生活的方向。
光華——要幫助你、磨練你、提昇你,使你從此養成不斷吸收、思考、分析、歸納、去蕪存菁……的習慣,並因此具備良好的組織與判斷能力。
光華——要琢未成器的玉,要亮不亮的星星!」
……………………………………
這些「高調」,在光華全體同仁追求、實踐的過程中,漸漸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理所當然地身體力行,並確信那不是「高調」,而是「真理」!
(三)本期書中的重要內容
——今年三月廿一日,蔣經國先生在國民大會總統選舉會議中以一○一二票當選連任,得票率高達99.02%,充分顯示他在總統任內的政績,獲得朝野一致的肯定,民眾對他下一任期的領導,也充滿信心與期望。
經國先生一向關心全民的福祉,他經常風塵僕僕地出入城鄉,以實地瞭解民眾生活的現況,並採訪民意民瘼,因此得到民眾由衷的敬愛。
本月廿日他將宣誓就職連任,本刊特登出他歷年及最近到民間訪視的圖片,一方面表示慶賀之忱,一方面祝福他在未來任期中,政躬康泰,繼續領導國家衝破橫逆,走向不斷進步、發展的坦途。
——軍人身繫國家之安危,肩挑衛民之重任;精壯的三軍,正是一國國力強盛的表徵和保障。
過去「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觀念,已隨時代的變遷、軍人素質的提昇、軍人形象的提高而改變。許多有志青年投身軍旅,因學有專長、敬業樂群,不僅在軍中嶄露頭角,亦成社會上的中堅人物,甚受大眾尊敬與推崇。
本社特別舉行了一個座談會——「英雄來自四面八方」,邀請各軍種、各單位的優秀青年軍官參加,他們都曾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工作崗位上有傑出的表現。由他們回顧從軍生涯的談話中,我們不難揣摩出目前國軍進步的實況。
——發展行為科學的目的,在研究人類的行為;而管理的目的,則在協調或約制人的行為,以共同追求或達成某一目標。因此,行為科學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國內對行為科學知識的引進已相當普遍,但如何進一步實際運用到企業管理上,則有待加強。
在運用的過程中,有兩點應特別注意:一是如何將各種行為科學知識,根據企業本身的特性,予以印證與運用;二是亟待建立一套屬於自己、有別於西方的行為科學理論,並衍生出適合本國企業的管理靈感與方式。
——面臨管理升級挑戰的國內企業,身背兩個沉重的補給袋:傳統價值觀念和現代經營理念,要如何權衡取捨,才能留下分量適當的口糧,使自己爬得高也耐得久呢?
——提及插花,一般人都會想起日本的「花道」。尤其國內生活水準日高之後,許多婦女勤學插花以添生活情趣,惜所學多不出日本花道「池坊流」、「小原流」之屬。
其實日本花道源自我國唐代的插花藝術,然而大家對什麼才是「中國傳統插花」?卻往往說不出所以然來。
四月初,「中華婦女蘭藝社」應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辦「中國古典插花藝術展」,使國人眼睛為之一亮: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原是這樣清幽、典雅、博大精深!
——從臺北乘公路局班車到三峽,車過土城,入眼便是一條清澈的溪流,山路自此順溪蜿蜒;伴著淙淙水聲,眼前山色也蒼翠欲滴。
下車沿街而行,小鎮市街同樣依溪迆邐。置身三峽,無論所到何處,只要凝神傾聽,總會傳來潺潺水聲。
——中國早在十一世紀的南宋時代,即發明養珠技術,是世界上最早會養珠的民族,後因無人承襲、發揚光大,而逐漸失傳。
臺灣四面環海、氣候溫和,養殖業也十分發達,很適合發展養珠。近年來民間在水產研究單位的輔導下,興起一股養珠熱潮,為我國失傳已久的養珠技術重續生機。
(四)本期因為稿擠,「課外學藝」、「你出錢,我出力」系列報導及「讀者來函」,均又停一次,敬請讀者鑒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