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千里環島步道
2006年4月23日,黃武雄、華視總經理李遠(即作家小野),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3人聯袂提出「千里步道」概念,目的在於重建環境倫理、回歸內在價值,發展台灣新文化,並由自稱「不太會騎車,」的周聖心義務擔任籌畫中心執行長,希望能集合眾人之力,串聯起一條千里環島步道。
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的無心破壞,這項運動提出「自然路權」主張──儘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林間古道)進行規劃與連結,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部分還給徒步者與自行車;只有在少數路段,才開闢新路。
經過500多個日子,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社區總體營造組織、生態環保與文史團體,以及學界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已經完成從台北到台東700公里路線探勘,以及西半部的北桃竹苗路線,並希望在2007年底完成全島3階段──平面規劃;實地探勘;實地試走和路線修正──的規劃,最後再做出報告,提供政府未來規劃步道時軟硬體配合之需要,目前僅只北宜段已經做到。
「也有人說,『千里』步道指的是一千個里,要將台灣每一個鄉里串連起來,也要將每一個人與社區串連起來。」不管是實體的道路還是心靈的連結,周聖心夢想幾年之後,台灣會出現一條環島千里步道,沿途沒有阻斷行人走入風景的紐澤西水泥護牆、沒有強光照射的水銀燈,行人可以背著行囊或騎著單車隨意行走,領略沿途山光水色。
「不一定只有101大樓才是台灣的代表,千里步道同樣可以是台灣的象徵。」論及社會運動與公民議題總是侃侃而談的周聖心,堅信台灣民間的力量不會被社會上一時瀰漫的悲觀氣氛感染。而她自己早已從當年不知所措的年輕教師,變身為推動公民運動的堅毅女戰士。

每個人、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單點,而千里步道就是要將點與點、人與社區連接起來。(右一)新竹內灣郊外的天人岩屋,是4天3夜「北桃竹苗」騎行遊的中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