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七月十五的夜晚,平日寧靜的基隆八斗子海邊聚集了數十萬人。黑暗的海面上,無數若隱若現的燈火閃爍著。
這是基隆地區「主普祭」活動的高潮——放水燈。這項民俗活動,已經延續了整整一百卅一年。
十五輛載著竹篾紙紮的「水燈頭」(靈厝)花車,在遊行基隆市區後,緩緩朝著八斗子海邊移動。子時深夜,浪潮拍擊著岸岩,和著道教司公喃喃的咒語,十五座由各宗姓出錢佈置的靈厝,在善男信女的簇擁下,來到卵石累疊的岸邊,靜靜地一字排開。
主普的江姓主祭者,持香代表其它陪祭宗姓朝天祈福:「老大公、好兄弟們,願您誠心、歡喜接納我們的奉獻!」
圍觀的人潮,頓時讓出一條路來,兩名壯丁抬著寫有「慶贊中元」、「慶普陰光」的靈厝,踏著銀紙燒過的火路往海邊走去。這些剪藝精巧的靈厝先是半靠岸上,半置海中,經道僧念誦經語,祈求水中好兄弟保佑該宗姓後,點火焚燒,放流海上。
漆黑的海面,火光燄燄,一幢幢紙厝似有似無地向遠方漂去,原本喧嚷的人潮,也肅穆起來。老一輩的觀禮者合掌低頭默禱;放水燈的漢子直視海面,一臉虔敬。
流水無情,不消多時,閃爍的火光漸漸在海水的瀰漫下黯滅、消失……。

午夜子時,一排引渡水中孤魂的「水燈頭」在道士的梵唱、煙火的同祝下,即將下水燃放。(鐘永和)
「主普壇」歷史悠久
從農曆七月十二日起在基隆市展開的「雞籠中元祭」活動,於普渡(十五日)前夕,「放水燈」的儀式中達到最高潮。
廿多萬本地加上外地湧進的遊客,使港都基隆在五天的慶典中如過年般熱鬧。這項持續一百卅一年歷史的普渡慶典,由當年民間小規模的象徵性祭祀擴大為全市年度重要節慶,從去年起更進而成為全省民俗活動的觀光焦點。
全省的中元普渡活動,除了客家人地區性的大拜拜之外,至今仍保留「普渡」儀典的,一為新竹地區的義民節,另一個就是基隆地區的「主普壇」。
「主普壇」當初設立的原因主要是以迎神賽會賽陣頭的方式取代械鬥的陋習。
墾拓初期的基隆,來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居民常因爭地而群體械鬥,弄得水火不容,冤冤相報。
清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八月,漳、泉二派在魴頂地區產生了一場火併,死者高達一百零八人,為基隆開發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屍骸在地方士紳的呼籲下,葬於老大公廟(即今天的義民祠)。
咸豐四年,漳、泉士紳為了革除這種狠勇械鬥的陋習,決議在中元普渡醮祭時,由地方上十一個宗姓輪流主普因械鬥、渡海及瘟死的先民。經抽籤後排定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十一姓的主普順序,參加主普活動的還包括金山、萬里與三貂嶺、石碇四地區的民眾。

斗燈頂上的銅鏡有驅邪庇福之功,蓮花座形的木雕裏盛有燈油,點燃後可保宗族延年長壽,按俗例,斗燈可引導孤魂照明之用。(鐘永和)
十五年一輪,各家互別苗頭
民國四十五年,地方上人數較少的宗姓聯合成為聯姓會加入輪值主普;民國七十年、七十四年,郭、李與黃姓分別脫離聯姓會,成為今天十五個宗姓輪流主普的情形。
每年輪值的宗姓必須負責全市公普活動的策畫與安排,由於十五年才當值一次,各宗親會無不傾注全族的智慧、財力,希望自己所主辦的活動能比往年更有看頭,這種互別苗頭的心理,反映在普渡活動上,形成不少有趣的現象。
位於中正公園山頂的主普壇是座中國風味的民俗文物館,中元節前夕,主普宗姓會在文物館外裝飾數百盞燈泡與彩帶,並以紙紮出各種花鳥、人物、民間故事供遊客觀賞。
每逢夜幕低垂,彩樓在基隆河的襯托下,閃爍的燈光猶如海市蜃樓,絡繹不絕的遊客沿山路而上,從麥帥公路遠眺此處,人、燈蔚成一片。
一般普渡活動包括豎燈篙、迎斗燈、放水燈、普施孤魂及跳鍾馗等項目,安奉難民骨骸的義民祠(老大公廟)與供奉媽祖的慶安宮是活動的集會場所。

獻上陽間山珍海味,願好兄弟們開懷享用。(鐘永和)
朱門一開,眾魂齊享人間之愛
農曆七月初一,俗稱是地府開鬼門的日子,輪值主普按往例在義民廟龕前準備祭品,由主祭者率領其它宗親陪祭,燃香獻上陽間大餐,恭請好兄弟們享用。
祭禮過程中並請高僧將存放骨骸的一扇朱漆木門打開,象徵放出陰間孤魂,完成「開鬼門」的儀式。鬼門一開,也揭開了「雞籠中元祭」的活動。
慶安宮前埕在十四日當天紛紛豎起「燈篙」照引四方孤魂。但為了怕鬼魂來得太多,祭品不夠享用,一般多半只豎二、三丈高,而且在普渡當夜,由道教高僧「坐座」誦經,敲鼓鳴鐘,將祭品一化為十,十化為百,百化成千,稱為「化食」。
此外,廟中設有祭壇,四面放置十五個宗姓的斗燈,斗燈內有白米,上插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紙製的小洋傘等,可驅邪庇護宗姓平安。斗燈在進廟之前,先在市區遊行一圈,而後跨過廟檻上的爐火,安奉在慶安宮中,斗燈上的油燈一直要到農曆七月結束才熄滅。

百姓所捐之燈,依序掛在廟緣上,夜裏眾燈閃爍,另有氣氛。(鐘永和)
花車遊行看頭多
祭典活動中的高潮,要數放水燈前的花車遊行。水燈有別於燈篙上的紙燈,前者用來引接海中孤魂,超渡他們脫離水牢,後者則是指引陸上的孤魂享用人間祭品。
水燈有多種形狀,所使用的材料多以竹篾為架,上糊油紙。中國大陸北方習慣糊成蓮花樣,因為蓮花是佛祖的法座;南方則多糊成小屋形狀的「紙厝」,門楣上貼有「慶贊中元」或「陰光普照」的紅紙,主普、陪祭的宗族爐主則另制有大型、花俏的「水燈頭」,門楣兩旁再加貼「水路悠悠迎義魂」、「燈光爍爍接陰客」等字樣的門聯。
迎放水燈之前,飾滿水燈的花車與大鼓吹(樂隊)照例還要遊行市街,接受善男信女的祈願,而後才向八斗子海邊「轉進」。觀禮的人潮隨著車隊移動,形成一片人海。
放水燈的活動原本在台灣地區極為盛行,後因日據時代受到限制,至今僅有基隆、新竹新埔地區與桃園一帶少數的村落保有這項儀式。

中正公園上的主普壇牌樓,在暗夜裏發出燦爛的光芒,似乎也指引著孤魂齊來共賞。(鐘永和)
三牲獻禮聊表心意
普渡祭典也愈來愈簡化。以往家家戶戶賽豬公、殺雞宰羊、大宴賓客或擺流水席的盛況,如今則多半鮮花素果,甚至以漢堡、三明治、汽水取代。
目前基隆普渡活動還保存有賽豬公的活動,只是競賽不若以往激烈,大家聊表心意,按個人能力獻上牲禮。
值年的同姓各戶,將餵養的肥豬公宰殺後置於主普壇前廣場供民眾評量,此外並設有孤棚(竹板搭成的架子,用以擺放祭品),其上布滿各戶贊普的祭品,堆疊而成的「肉山」與雞、鴨、鵝、粿米飯、水果、菸酒等物滿滿數排;也有各戶僅以素食製成各種動物形狀或以豆、糖果聊表心意。
普渡當夜十一時,由道士扮演鍾馗,在孤棚上表演十來分鐘的捉鬼儀式。只見道士滿面虯髯,漆黑的面上豹眼炯炯,一會兒念經,一會兒捏著雞隻凌空畫寫咒符,並手趕腳跳,大聲叱喝,陰間厲鬼就在他威猛的氣勢下趕回陰間去了。
主普活動至此也告一段落,待七月卅日,地藏王所管屬的地獄門一關閉,今年輪值的主普宗親也功德圓滿地結束了今年的活動。
據估計,今年參觀的人潮要比往年多出數萬人,光是基隆地區的旅館,在活動前一星期就已被預定一空,許多遠來的觀光客,只得台北、基隆兩地奔波。

孤棚上的鍾馗手跳腳趕,其扮像之威風連人也畏懼三分。(鐘永和)
經費動輒數百萬,傷腦筋!
對宗親而言,要辦好活動,以金錢的來源令人最感頭疼。年年提昇的活動經費,使得江姓宗親們在三年前即著手進行募款事宜。今年所花的四百八十萬經費,泰半來自宗親的樂捐,比起去年林姓所花費的五百八十萬,總幹事江春源認為,「已經是相當節約了!」
通常募款若達不到預計的數字,宗親多半採用百分比方式,按宗親在委員會堜瓴嵽籅甄劓大小收取不足的差額,所幸有不少「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在難得十五年一輪的活動中,會主動捐出自己的私房錢來贊助主普活動,以表達自己「不忘本」的心意。
中元普渡在基隆歷史悠久,雖然宗親每年都得為活動經費大傷腦筋,但為了不使自己在輪普活動中成為逃兵,還是咬緊牙關撐下去。
基隆市長張春熙去年接受林姓宗親的建議,開始以協辦者的身份加入此項民俗活動。市政府在普渡之餘,聯同市內各文教單位同時舉辦傳統民俗技藝表演、攝影比賽與歌唱比賽等,「希望能以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提昇活動的層次,再慢慢的輔導民眾降低迷信的心理。」民政局長儲有科表示。

落幕了...。(鐘永和)
聯絡宗親感情勝過普渡意義
主普祭的迷信色彩究竟有多重?江崇明、江純忠分別就讀於淡水工商、輔仁大學,算是基隆的新生代。小學時代,他們對於一年一度的普渡活動,只記得野台戲、殺豬,和拜拜後的大餐。今年,他們親自參與了宗親主普的籌畫工作。
「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是江姓一份子,有一種使命感與歸屬感」,江純忠表示。
活動辦得成功是所有宗親的榮耀,即使過程中有很多儀式連老一輩的人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年輕的一輩在迷信與爭顏面的矛盾心理下,也分辨不出他們的情結是支持或反對。
靜坐廟前門檻的「老基隆人」與擠成一堆的遊客相對成趣。他們臉上刻畫的歲月,無奈的表情,似乎正代表另一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