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蠣是一種美味營養的海鮮,歐美人士甚至稱之為「海中牛乳」,中外人士都喜歡吃它。本地的牡蠣養殖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由於漁業當局有心人士的研究與推廣,使得牡蠣養殖方法不斷進步,不僅品質改進,產量大增,並且正試行牡蠣苗的外銷,使得沿海居民的收入增加,生活大為改善。
營養好吃的蚵肉
牡蠣俗稱「蚵」,是一種外被二枚貝殼的軟體動物,攝食海中的浮游生物為生。由於適應力強,幾乎全世界的海域都有生長。本省的西海岸,北自新竹香山,南至屏東東港,都是最適合牡蠣生長的地方。野生的牡蠣常附著在淺海的礁石上,形體瘦小沒有什麼採收價值,平時市場所賣,都是由人工精心養殖的牡蠣。
牡蠣去殼後,裏面的蚵肉濕漉漉、軟綿綿的,外貌並不起眼,但吃在口中卻鮮美無比,所以國人都嗜食它。牡蠣並含有多量的蛋白質、鈣,及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價值非常高,所以很多歐美人士稱之為「海產的牛乳」。
常有人說「中國人最懂得吃的藝術」,這可以在牡蠣的吃法上得到印證。無論是蒸、煮、炒、炸、煎、醃或是生吃,我們都有本事把蚵肉烹調得滋味鮮美,再加上各式各樣的配料,吃法真是千變萬化,各有巧妙不同。舉例來說,「蚵仔生」是把剛剝出的蚵肉,用冷開水洗淨,冰鎮之後,拌以醋和薑泥,滋味美妙。其他像「蚵仔煎」、「蚵仔酥」、「蚵仔麵線」、「蚵仔湯」等等,也都很受歡迎。肥腴的牡蠣,吃起來極為可口。
養殖方法日新月異
蚵肉的大小和氣候、水溫、水中懸浮物、鹽度、潮流、養殖密度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河口是最適合牡蠣生長的地方,因為河口不但時常有豐富的有機物質,而且有適量的淡水流入,調節海水鹽分的濃度,使牡蠣成長得快。通常,以夏、秋兩季收成的牡蠣最為肥滿好吃。
牡蠣養殖在本地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插枝」是傳統的養殖方式。業者把竹枝一根根的插在淺灘上,讓蚵苗自行附著成長,由於插枝法的養殖場是在淺灘上,退潮後牡蠣會浮在海水之上,就無法繼續攝食,所以成長緩慢,大約一年才能收成。目前彰化鹿港部份地區還保持這種傳統的養殖方式,漁民利用每天退潮的時候下海巡視,扶正傾倒的蚵枝,被流沙埋沒的則予以升高或移開重插,摘除牡蠣的害蟲「蚵螺」,並收取蚵枝上已成熟的牡蠣。
以前鹿港漁民的雙腳、雙肩再加上一根扁擔、兩個竹籃,就是他們幾公里的運蚵工具,現在則由牛車、機動三輪車所取代。為了爭取工作時間,漁民算好潮汐漲退的時辰,預先在海邊等待,一旦潮水退了,大家就爭先恐後的跟著潮水前進,各就各位展開工作。晨霧中、夕陽下,裝滿了蚵的車隊滿載而歸,一路綿延,景象極為壯觀。


傳統方式漸被淘汰
傳統的牡蠣養殖方法有許多缺點。業者為增加產量,把蚵枝插得很密,不但花費勞力,而且影響牡蠣的攝食,以致營養不足,蚵粒瘦小。加上海水流動不良,年代一久會造成泥沙堆積、地盤升高的結果,而形成廢灘,香山附近的蚵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香山是新竹縣的一個小漁村,也是本省最北的牡蠣養殖區,生產的牡蠣直接供應台北市場,一度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養殖場的地盤升高之後,漁民只好另謀發展。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所長余廷基知道這種情況後,親自到香山實地觀察,發現在廢灘之後有一條寬闊的潮溝可以利用,於是把「抑制蚵苗」引進香山,重為香山居民帶來生財之道。
余所長從事水產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幫助漁民改善他們的生活。所以漁民們若有養殖方面的困難,只要一通電話,他總是立刻親自或派人前往解決。三十年來,他一直在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抱負心的驅使下,默默地耕耘。目前他所研究的水產項目包括了牡蠣、鱘、鰻及其他各種養殖魚類的品種改良,都有很好的績效。尤其在牡蠣養殖方面更是成就非凡,並且博得「牡蠣大王」的美譽,「抑制蚵苗」就是他研究的成果之一。

受過考驗的抑制蚵苗
抑制蚵苗,是把八、九月間採收的秋苗,縮短浸水時間,並接受強烈北風及大浪的侵襲,抑制了蚵苗的成長。這樣培育出來的蚵苗,抵抗力和生長力都大大的增加,移殖時就不會有大量死亡的情形發生。余廷基說:「當時我把抑制蚵苗帶到香山時,心中抱著必成的信念,因為我覺得我所做的工作,代表的不只是我個人,而是整個政府漁業當局。這個方法的成敗就是我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政府的信心。」
當時在進行時,由於漁民都很保守,雖然水產試驗所免費提供了十萬個帶有抑制蚵苗的母殼,但是香山居民卻不敢輕易嘗試。那段日子,余所長真是寢食難安,滿腦子所想的都是如何把香山居民從工廠勸回養殖場,重新建立對養蚵的信心。好不容易,他終於說服了吳秋菊等十二戶居民,以共同投資經營的方式試養五百坪,每坪四十串,共二萬串。余廷基並且親自輔導他們採用平掛式和垂下式兩種養殖方法。四個月之後,就能夠收成了,全場淨賺了新台幣七十多萬元。其他村民見狀,紛紛改變心意,「重拾舊業」。現在香山居民每年養蚵的收入已是以千萬論計,當年破敗的土磚屋都改建成高樓,浴室裡也鋪上了彩色磁磚。生活上得到巨幅的改善,他們對余所長的感激之情,可以想像是極其深重的。

機器取代人工
垂下法和平掛法可以說是牡蠣養殖方式的突破。垂下法是在較深的內灣及潮溝等處,搭建像絲瓜棚的養殖架,棚架上垂直的用塑膠繩掛著「蚵串」。平掛式和垂下式差不多,只不過把蚵串改為橫掛而已,適用於較淺的地方。
搭設蚵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靠人力把粗重的麻竹深深插入沙底,這工作會累壞三、四個壯漢,所幸有機器幫了大忙。用柴油機帶動抽水機抽出海水,經鐵管沖灌入沙底,順勢就可以不費力的把麻竹插入,把蚵架搭好。蚵架一定要搭得牢固,才能經得起風浪的考驗。
除了平掛法和垂下法,余廷基還在嘉義布袋一帶推廣浮筒式的養殖法。這種方式是用發泡塑膠製成圓桶型的浮筒,綁在棚架的四個角落,再用錨加以固定(也有漁民廢物利用,以汽油筒代替浮筒的)。這種方式由於抗浪性強,適合較深的海域採用。
嘉義布袋的牡蠣養殖場景象和鹿港、香山都不相同,漁船和塑膠筏是當地業者的運輸工具。出海後航道兩旁的垂下式棚架首先映入眼簾,接著看到的就是浮筒式的養殖架。無論是那種方式的養殖架都搭著顯眼的長竿當作路標,以免漁船誤撞。尤其是浮筒式的養殖架會浮動,標竿上都綁有不同顏色的布條、竹圈作為標記以免混淆。採收時,業者很熟練的站在棚架上,撈起海中的蚵串,放在塑膠筏上,動作乾淨俐落。

養蚵的附帶收入
養殖架下經常聚有魚群搶食牡蠣的排泄物,這些魚類就成了漁民的額外收入。在這兒經常能看到漁民坐在塑膠筏上悠閒的垂釣著。浮筒式的蚵串常年浸在海水中,攝食豐富,所以長得又快又大,據估計七十多天就可收成。而且這種方式還可減輕蚵螺的侵食和河水汙染的危害。
提起蚵螺和河水汙染,實在是牡蠣的兩大剋星。前者由來已久,後者則是近年工廠林立,排出廢水含有化學物質的結果。據估計,每年被蚵螺蠶食的牡蠣約三千噸,價值一億八千多萬元。余廷基教業者用「彈震拌落法」及「噴水沖洗法」剿除蚵螺,發現效果比用手摘除要好的多。「彈震拌落法」是利用蚵螺逃生的本能,震動蚵串,使蚵螺脫離牡蠣。噴水沖洗法是利用水壓噴沖蚵串,使蚵螺脫離牡蠣,然後把舖在蚵棚下塑膠布收集的蚵螺掩埋。至於河水汙染的應對之策,除了把養殖場向較深的海域擴充外,還得靠有關當局的管制和防範。
還有一點也是常讓漁民擔心的,那就是颱風的來襲。颱風所帶來的巨大風浪往往會把養殖架打翻,搞得血本無回。所以漁民必須趕在颱風季節之前採收牡蠣,浮筒式的養殖架則要拖回淺灘。余所長的研究工作也經常為海浪所苦,辛苦搭好的試驗棚若被海浪吞噬了,過了研究的季節,只好明年再來。

愈來愈像漁民
生長在基隆海邊的余廷基,從小就和漁民建立深厚的感情,立志為他們服務。現在他的目標逐一達成,他自己也愈來愈像漁民了。他黝黑的皮膚,長滿厚繭的手腳,吃苦耐勞、多做少說的個性,使得漁民都把他看做「同行」,見到他時就認為他也是個養牡蠣的,哪知道他就是「牡蠣大王」余廷基呢!這個不愛提自己姓名的人,是真正瞭解漁民辛苦的人。
辛苦雖辛苦,卻掩不住收成的喜悅,每次把牡蠣運回家的時候,也就是漁民最快樂的時候。接下來開蚵的工作多半由婦女來做。她們戴上手套、拿著蚵鑽、拉一把小椅櫈坐下,就開始專注的撬開蚵殼。
一般蚵殼上都附有好幾隻牡蠣,只要是長成的,一隻也不會漏過。別看她們「咔嚓、咔嚓」的做得好順手,如果一不小心會弄得皮破血流呢!這個工作既麻煩又費時,不過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方法取代。挖出的蚵肉要放入涼水中,以防牡蠣水份滲出,而且要盡快出售,以免腐壞。交易完成之後,一籮籮的牡蠣就連夜被送到附近城鎮的餐館或市場。

用處真多
牡蠣不但肉可食用,還可製成蠔油。就連蚵殼也有用處,除了大型的殼可用來採苗外,小型的殼可磨粉做成飼料中的鈣質添加物,可說是一舉數得。近年來由於國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國人對牡蠣的需求量也愈來愈大,產生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價格也比十年前漲了一倍以上。自從各國實施兩百浬經濟海域政策以來,淡水和沿海養殖業的價值日趨提高,牡蠣養殖也因此前途似錦。
目前國內牡蠣產量雖然供不應求,尚無出口的可能,但是牡蠣苗的輸出卻是十分可行的。民國六十三年,幾百萬抑制蚵苗在日本試養的結果,發現生長的速度比日本當地的蚵苗快兩倍半。由於某些技術上的問題尚待克服,今年三月間日本牡蠣商將再度來台,帶走另一批蚵苗再度進行試養。如果試養結果良好,蚵苗真能外銷的話,漁民的收益可望再大筆增加。

研究上不斷尋求突破
余廷基對牡蠣養殖的貢獻,使他曾得到農業研究發展基金五萬元的獎金。他說:「五萬元雖然不是個很大的數目,但是給我莫大的鼓勵。」研究工作是無止境的,得獎對余廷基來說,只不過是再接再勵的開始。目前他正致力於「一口蚵」,也就是一殼一牡蠣的試驗,如果能夠成功,業者就可免掉開蚵殼的麻煩,顧客也可吃到隨剝隨吃的新鮮牡蠣,更可能因此打開牡蠣的外銷市場,把本省的牡蠣養殖業帶入另一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