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加力,這個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亞省省會、擁有九十萬人口的邊境大城,華裔在此不過戔戔萬餘人(純華裔約二千人、混血者約八千人),卻掌握著城中鬧區六成以上的土地。近五年,不少台灣廠商在有意來墨投資時,又看上這個令他們倍感親切的地方。究竟,墨西加力有著怎麼樣的中國傳奇呢?
黃權,一位五十開外,和氣木訥,簡單的衣著下常是一雙白休閒鞋,還總是把眼睛笑得眯成一條縫的中國商人,很難令人聯想到日進斗金的企業家。但近幾年來,幸運之神似乎一直眷顧著他:每天天剛亮,他擁有的位在美國境內,同時又是美墨海關入出衢道上的兩家大型超市,便陸續湧進一批批來美打工、趕著買早點的墨西哥人;每到傍晚,同一批下班返墨的人潮又湧進店裡,採購著比墨國境內便宜一成、樣式又多的日用品。人來人往,兩家超市一年便為黃權帶來了近兩千萬美元的營業額。

這家位於美墨通關衢道上的「新興超市」,為黃權帶來滾滾財源。(張良綱)
廿年前,黃權的生意可並不好做。「那時我經營小小的批發生意,每天工作十七、八個鐘頭,一天的營業額也不過卅多美元……。」黃權細細道來:一九六五年,為了躲避共黨,廿八歲的他和廣東鄉親們從香港來到北美洲,美國既不得其門而入,只有轉赴位於美墨邊境、華人匯集的墨西加力市(俗稱米埠)。
一年後,他轉往舊金山,半工半讀地修懂了英文,又攢下八百美元,回到墨西加力做起華人擅長的小批發生意。廿年過去了,篤信「努力、儉省、買房、買地」等中國傳統經營理念的黃權,如今在加州擁有多筆房地產;半年前,他還斥資七十五萬美元,在墨西加力的姊妹市——位於美國境內的加力西哥市——鬧區買下四英畝土地,準備開設超市,和緊鄰的全美連鎖超市K-Mart一較長短。
黃權的故事並不傳奇。發跡於墨北墨西加力市,有餘裕後再「跨界」到美國加州發展的華裔巨賈為數不少:黃姓、李姓、周姓、何姓……,隨手拈來,比比皆是。有趣的是,當年他們都以小雜貨鋪起家,如今現代化的大型超市及購物中心,則是他們不約而同的「最愛」。

(張良綱)
一九五○年代以前來自大陸的老僑,在墨市發展的成績,由幾個數據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六成以上的鬧區土地掌握在華人手中;七十多家口味道地的中國餐館,往往是墨國名流應酬聚會的場所;卅多家一字排開的鞋店中,觸目都是來自台港及大陸的流行女鞋。當然,新近才開幕、位於城中心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也是華人的大手筆。
老僑在此已成氣候,而近五年才來此投資設廠的台灣商人,則又有另一番展望。
正如黃權開設的超市,靠的是位於美墨邊境的「地利」,新來的台灣廠商也是如此。四年前斥資六百萬美元開發台灣在此的第一座工業區——雅格美工業區——的朱亨湧就是一個例子。
雅格美工業區預計容納一百家廠商,目前已完成整地工程,並有三、四家台灣廠商開始運轉。當然,千里迢迢來此投資,他們看中的不僅是墨國勞工便宜(一小時一.六美元,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環保標準寬鬆,最重要的還是與美國市場只有一道柵欄之隔,不但省運費、不受台灣配額限制,還足以「近水樓台先得月」。
「以最新的『五百小時流行趨勢』來看,現在產品的流行週期非常短,因此,誰最靠近市場,最先掌握消費者反應、抓住流行動態,誰就能奪得先機」,兩年前來此,以生產休閒椅及皮包為主的前廣穎企業總經理李日和指出。

(左)墨市新建的超大型百貨商場,也是華商的大手筆。(張良綱)
各路英雄,所見略同。因此所謂「雙廠作業」——母公司設在美國境內,生產工廠則設在墨國境內——在美墨邊界大為盛行。據統計,目前共有一千八百八十多家來自世界各國(主要是美國)的廠商採用這種模式。
橫亙三千二百多公里的美墨邊境,於是產生不少工商大城:瀕臨太平洋,和美國聖地牙哥互為姊妹市的提瓜拿市,有五百卅家外資廠商;與德州接壤的朱瑞茲有三百廿家;墨西加力則以一百五十餘家居第三位。而墨市會成為第一座台灣工業區雀屏中選之地,包含了朱亨湧的特別考慮。
一來墨西加力是墨國北下加利福尼亞省的省會所在,人口九十萬,勞動力充足。二來這堿O科羅拉多河的出海口,水力充沛,同時在市郊卅公里處,還有一座美洲最大的地熱發電廠,電力不虞匱乏。客觀條件之外,最讓人「貼心」的,則是墨西加力的上萬名老僑已在這異國土地上,經營了一個便於華人生活及發展的環境。
口味道地的中國餐館、超級市場中成排成列的中餐材料,安頓了民生大事;老僑們雄厚的經濟實力,則奠下合作發展的基礎。老僑的事業很廣,從鞋業、成衣、雜貨、五金……乃至於大型的百貨賣場,自成一個行銷系統。而他們目前銷售的貨品,也有許多來自台、港和大陸。「和他們合作,雙方都有利」,自稱從老僑身上學到很多的朱亨湧指出。

鬧市中一字排開的鞋店,是華人事業的一大特色。貨架上的鞋多半來自港台與大陸。(張良綱)
已在當地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老僑,與挾亞洲小龍經濟成果而來的新華商,共同組成墨西加力今日的華人面貌——富裕、明朗、欣欣向榮。這和第一批華人初到墨西加力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
追溯起來,華人竟是墨西加力的開埠先鋒、建城元老。這個傳奇,還要從九十年前說起。
那時的墨西加力,是一片熱帶荒漠,夏季華氏一百廿五度的高溫,足以令人畜窒息。除了小小的新河兩岸有少數印第安土著聚居外,舉目望去,四周一片死寂。
一九○一年六月,美國科羅拉多河的水閘築成,河水引經此處出海,從此墨市漸從一片荒漠化為綠洲。而早在這之前,墨國政府就已將北部荒蕪地區開放,租界給外國——尤其是美國——公司開發經營,這時最負盛名的兩家公司——路易士公司及科羅拉多河開發公司,不約而同地「相中」墨西加力,於一九○二年進行聯合開發。
一九○三年,墨西加力引進第一批為數不詳的華工,以每天工資美金五毛、伙食費二毛半的低微待遇從事開墾。事實上,早從一八八○年代開始,廣袤的墨國北境荒漠上就已遍佈著從中國東南沿海引進、俗稱「豬仔」的契約華工。一八八二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後,從美國加州南部轉移過來的華工更是數以千計,他們在棉田、麻園、銅礦坑、煤油廠等地方做著艱苦卑屈的工作,還不時遭受瘴疫襲擊和業主凌虐,死傷相當的慘重。

(上)早在一九二○年代,墨市的華商便已成績斐然。圖為華墨商務公司的歷史照片。(張良綱)
就單以墨西加力來說,「根據記載,平均每開發十公頃處女地,就要奪去一個華工的性命」,任教於墨國北下加省省立藝術學院,並將華人開墾墨市的經過紀錄出書的書畫家歐陽民沉痛地說。尤其當時交通不便,華工乘船從墨市南端的安塞那達港(華人俗稱苑埠)入境後,要翻山過嶺,步行廿多天才能穿過酷熱的沙漠抵達墨市。人地生疏,加上有時人口販子胡亂指點方向後便棄置不顧,使得途中就饑渴而死的華工不計其數。墨市南部的估加畢山脈俗稱「支那山」,正是因為枉死此山的中國人實在太多了。
大量華工來此開墾後,很快地,墨西加力就成了道道地地的華人城:一九一九年,當地華人已有九千多人,而墨西哥人不過區區七百人!佔有絕對多數的華人,逐漸從奴工角色蛻變出來,從事各種小營生買賣,進而掌握了全市的經濟命脈。那時的墨市,「唐話」(廣東話)處處可聞,「唐文票據」可做合法支票,唐人組織——中華會館、致公堂、海晏公所、各縣邑會館、各姓氏宗祠……更在鬧市中櫛比鱗次羅列著。每到黃昏,廣東茶樓及中國式戲院中便揚起鑼鼓絲竹之聲,叫賣紅豆沙、杏仁餬的小販穿梭其間,此時墨市別號「小廣州」,是華人在此地的全盛期。

(下)平均每開發十公頃土地,便奪去一位華工的性命。如今華人在此的地位,實在是先人血汗換來的。(張良綱)
可惜好景不長。一九一八年八月,當時的下加利福尼亞省總督根都將軍電令墨市市政府,規定以後外人入境必經省級單位核准,並且須繳納人頭稅,從此華人入境就多了許多障礙。其後墨國政府更提供種種優惠措施併發放土地,鼓勵內地的墨國人民「移民實邊」,墨市的中墨勢力於是大幅消長,主客易位。
墨市華人仗著「開埠元勳」的地位,雖然遭受此種排擠,但日子還算平順。同一時期,散佈在墨國北部其他城市的華人,可就遭逢著一波波更大的打擊。
一九一一年五月十五日中午,墨北工商大城托雷翁發生暴亂,城中近半數——三百多名——華人慘遭殺戮;一九一五年,另一大城馬德羅斯塔發生內亂,暴民又乘機洗劫了城中鬧市,並且屠殺二百多名華人;同年七月,墨西哥革命軍和窮人在卡納內阿市砸毀擄掠了四十家大型華商公司,根據事後統計,損失高達五十三萬美元……。
為什麼謹慎保守,只知埋頭賺錢的華人,會成為墨西哥人的眼中釘?答案很明顯:「問題不在於華僑對墨西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華僑為自己創造了什麼」,旅美學者,對墨西哥華人史有深入研究的胡其瑜指出。

中山會館的華人開埠紀念碑牌,是歐陽民自己釘製的,其下還有香爐可供祭拜。(張良綱)
胡其瑜分析,從十九世紀末年起,華人在墨北許多大城中,都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外國勢力。在華人沒有進入墨西哥社會前,當地只有二個階層——高高在上,掌握大農場、大礦場的白人企業家或墨國貴族,以及在其腳底下卑微討生活的奴工。
令墨西哥人不平的是,同樣以奴工角色進入墨國北境開墾的華人,竟然在短短十多年間,憑藉著鄉親宗姓間的相互提攜,以及代代相傳的經商本領,擺脫奴工身分,自成一個新興的「小資產階級」,從飯館、洗衣店、雜貨舖到為數眾多的鞋廠、服裝廠,華人實際上掌握了墨北民生經濟的命脈。
為了趕走經濟上的入侵者,墨人排華有其背景。而在打殺劫掠之外,一九一六年之後,排華方式又有新花樣:各地方政府制訂了諸如不准華人自由旅行、不准華人經營蔬果肉類生意等各式各樣的歧視性法規,藉此限制華人發展。
種種歧視性的地方法規固然令華人動輒得咎,但他們展露驚人的韌性,熬了過來。根據統計,一九一九年至二一年間,短短三年,共計六千多名華人湧入墨西哥;在墨北許多城鎮中,華人仍然經濟力量雄厚。直到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大蕭條開始,墨國失業人數暴增、社會騷亂,排華運動於是重又興起,而且比以前更嚴苛、更徹底。
在這次排華中,諸如「禁止中墨通婚法」、「衛生法」和「百分之八十工作法」等相繼出籠。所謂衛生法,是限定華人只能販賣某一種主要商品,不能混合經營;同時肉類蔬菜必須經過檢查、取得許可證後,才可在公營市場的攤位上販賣。所謂百分之八十工作法,則是外國業主雇用的員工,必須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墨國國民,這對一向喜歡雇用自己鄉親的華人來說,影響甚鉅。

(上)周朝亮(圖右)父子在此經營已有五代。其父周如超是僑界領袖,對華僑教育有重大貢獻。(張良綱)
一九三○年代初期,排華達到最高潮,許多華人攜家帶眷、各奔東西。有人設法轉往美、加或中南美洲其他國家,有人則厭棄了異鄉生涯,返回故鄉;只有少數華人忍辱吞聲,留了下來。
事隔半個世紀,排華的陰影已逐漸遠去。尤其一九六○年代美墨邊境劃為自由貿易區後,此地的外國廠商數量日增,風氣也日見開放,種族歧視的惡夢不可能重現。如今,儘管華裔人數不到墨西加力市的百分之二,但他們在此已重新擁有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七十多家中國餐館、五十多家雜貨店、卅多家鞋店,加上五、六家大型購物中心,華人經濟仍然繁榮如昔。
近些年來,老僑生活優裕後,多半選擇越過邊界,在美國置產、居住,並將子女送往美國讀書、就業。正因為美墨邊境一百公里範圍內,人來人往尚稱方便,於是白天通過墨國海關前往墨市上班,傍晚則夾在長長的車陣中,通過美國海關,回到墨市對岸的美國加力西哥市居住的老僑,為數不少。

(下)勞力充足、工資低廉,是美墨邊境工業區吸引外國廠商的一大誘因。(張良綱)
這種往返美墨兩國的生活方式,同樣為新到的四、五家台灣廠商採用。於是雙方往往中午在中國餐廳見面寒暄,晚上回到同一個住宅區,平日則各自在美、墨兩國商場衝刺。儘管彼此成長背景和事業重心不同,甚至語言溝通也有一點障礙——老僑以廣東話和西班牙文為主,台灣商人則講國語和英語,但在比手劃腳間,雙方的默契與好感已經建立。
老僑在此奮鬥近百年,新到的投資廠商則資歷尚淺,尚未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台灣經驗。但正如朱亨湧常說的:「我們可以從老僑身上學到很多。」或許,結合兩股力量,未來華人在墨西加力更有一番榮景可期。
〔圖片說明〕
P.103
這家位於美墨通關衢道上的「新興超市」,為黃權帶來滾滾財源。
P.103
美墨邊界的高速公路早晚都可見長排車龍。許多華人已習慣美、墨兩頭跑的生活。
P.105
鬧市中一字排開的鞋店,是華人事業的一大特色。貨架上的鞋多半來自港台與大陸。
P.104
(左)墨市新建的超大型百貨商場,也是華商的大手筆。
P.106
(上)早在一九二○年代,墨市的華商便已成績斐然。圖為華墨商務公司的歷史照片。
P.106
(下)平均每開發十公頃土地,便奪去一位華工的性命。如今華人在此的地位,實在是先人血汗換來的。
P.107
中山會館的華人開埠紀念碑牌,是歐陽民自己釘製的,其下還有香爐可供祭拜。
P.108
(上)周朝亮(圖右)父子在此經營已有五代。其父周如超是僑界領袖,對華僑教育有重大貢獻。
P.108
(下)勞力充足、工資低廉,是美墨邊境工業區吸引外國廠商的一大誘因。
P.109
朱亨湧的雅格美工業區,未來可望為來此投資的台灣廠商提供一個自己的園地。

朱亨湧的雅格美工業區,未來可望為來此投資的台灣廠商提供一個自己的園地。(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