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生活步調悠緩的農業社會裡,看戲、聽戲是國人主要的娛樂之一。而眾多民間戲曲中,皮黃戲融合各家之長,成為中國戲劇的主流,有「國劇」之稱;又因興盛於北平,也稱「平劇」,很受大眾歡迎。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電視、電影等娛樂活動的興起,國劇昔日的盛況已經不再。為了將這份豐富的文化資產保存下來,進而發揚光大,許多熱愛國劇的人士正在做各種努力與嘗試,有的由改革國劇本身做起;有的則由國劇教育、培養新秀著手……。他們的方法與途徑雖異,但目標一致:希望國劇能經得起時空的考驗,不斷綿延發展。這些有心人都可說是國劇的傳薪人。
戲劇是迷人的。對中國人而言,國劇不但迷人,更帶著份親切。因為它源自民間,在「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國劇世界裏,不僅融合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藝術,更反映出中國人的思想、文化與情感。
清乾隆末年,西皮與二黃融合,吸收各地方戲的唱腔、身段、劇本,合稱為「皮黃」,並自地方戲曲中脫穎而出,聲勢之盛,超越崑曲。已故的國劇大師齊如山認為,皮黃足以代表中國戲劇的主流,故稱皮黃戲為「國劇」。
國劇發展至清末民初時達到巔峰,看戲聽曲是當時最大眾化的娛樂。戲園子裏,聽戲的人手持一杯清茶,桌上一盤瓜子、花生,隨著琴音與唱腔,大夥兒邊聽邊打拍子,甚至搖頭晃腦地跟著哼將起來。聽到妙處,則擊節叫好,喝采不絕。幾個有同好的朋友也常聚在一起,有的拉琴,有的打鼓,有的引吭高歌,頗為自得。當時的情形,真可謂是「家家彈唱,戶戶弦歌」。

李陸齡、周陸麟在「飛飛飛」中的扮相。(曉陽)
傳統藝術必須賦予新義
然而,社會形態不斷變遷,昔日國劇的地位,今日已為電視、電影等娛樂所取代。多數年輕人從小接觸五光十色的各種新興視聽活動,少有接觸國劇的機會,對它既不瞭解,也就難以產生興趣,以至於多年來,國劇觀眾仍以老一輩為主。因此許多有心人一再呼籲:國劇界需要培養年輕觀眾!
近年來,我們的政府與民間都大力推展藝文活動,而年輕一代在接受大量外來文化的刺激之後,也開始回過頭來,在傳統文化藝術中尋根,並挖掘素材。大家都體認到:要為中國藝術闢出新路,光使用新技巧或沿用舊形式都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中國的內涵,並賦予時代的精神。例如「雲門舞集」的作品,將中國人的情感與舞蹈特色融入現代舞,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舞蹈,不僅得到國人的認同,在歐美的巡迴演出中,更贏得外國人士的欣賞。
傳統戲劇要能適應時代需求,為現代人所接納與肯定,也必須賦予新義,注入時代的精神,才能綿延不絕。那麼國劇究竟應不應該改革?該如何改革?都曾引起極大的爭議。因為國劇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相當完整的戲劇形式,談改良實屬不易,往往多一分離譜,少一分則無功。因此許多國劇界人士雖有改革之心,卻不敢貿然行動。但另也有人意識到,唯有從嘗試摸索當中,才能為國劇探尋出一條新路,於是有「雅音小集」的誕生。
大鵬劇校畢業的郭小莊,創辦了「雅音小集」,和一批熱心人士共同努力,想為國劇注入新意念與新技術,以突破傳統形式。成立以來,推出「白蛇與許仙」、「竇娥冤」、「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新戲,無論劇本、行頭(戲裝)、舞台設計、燈光等,都與傳統有別。雖然各界對「雅音」演出的褒貶不一,但對他們的努力與熱心,都非常感動,也提出各種意見供他們參考。

宇宙鋒」一劇中,趙豔容由趙復芬飾演,孫麗虹演秦二世。(曉陽)
雅音小集的震撼與啟發
「雅音」的演出,引起國劇愛好者的矚目,並引起青年人對國劇的興趣,造成三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迴響,因此引發國劇界產生自省與振興之心。國劇界已意識到,如果本身再不發憤求進,國劇恐將面臨沒落、淘汰的命運。「雅音」的表現,無疑為一向沉寂、保守的國劇界,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近年來,大眾傳播界對維護並提倡國劇也做了若干努力。台灣的三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與中華電視台,在周六或周日下午,都闢有國劇時間。而去年六月,中視公司秉著「發揚國粹」的態度,在每晚八點到九點的黃金時段,先後推出長達五個月的「忠義劇展」與「國劇大展」,除了戲碼演出之外,並配合五到十分鐘的國劇介紹。
除此之外,中視為教導小朋友瞭解國劇,還製作了一個兒童國劇節目「小小臉譜」,每週二下午六點播出。節目內容淺顯有趣,深獲好評,不但小朋友愛看,也吸引了許多成人觀眾。
由於中視對國劇節目的重視,激起另兩家電視台跟進,分別將國劇時間由六十分鐘延長到九十分鐘。三台對國劇節目的製作態度與演出水準,也都較以前嚴謹。
除電視外,報章雜誌也常有國劇界動態的報導。像「國劇月刊」、「梨園雜誌」,更是以國劇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性月刊。又如民生報所闢的「小大姐專欄」,亦是一個很出名的國劇劇評專欄。第一篇刊出「張安平,請注意!」,就很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它突破了以往宣傳與捧人的劇評窠臼,筆調輕鬆俏皮,卻見解深刻,外行人看得懂,內行人則感心有戚戚。張安平再次演出時,為感謝「小大姐專欄」作者吳幼華對國劇的關切,特送票請她看戲,請她繼續多給國劇界批評指教。公正客觀的劇評,是刺激國劇界進步的另一動力。

宇宙鋒」一劇中,趙豔容由趙復芬飾演,孫麗虹演秦二世。(曉陽)
喜見年輕的國劇觀眾逐漸增加
「雅音」在改革上所做的努力,「雲門」對國劇的大力引介,傳播媒介的逐漸重視,再加上梨園行本身的自覺,國劇劇運開始呈現新的活力。舉例來說,國內定期演出國劇的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多年來觀眾幾乎全是老戲迷,但近年來已逐漸出現許多年輕的新面孔。
一個高中女生談到她對國劇的觀感,或可代表許多年輕國劇觀眾的心聲,她說:「我本來對國劇不瞭解,心理上也有點排斥它。後來和同學來看戲,發現國劇內容很豐富,演出很細膩,許多抽象的表演動作實在耐人尋味,愈看愈受吸引,簡直都要著迷了……。」由此可見,年輕一代只要有接觸國劇的機會,他們多半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國劇遺產是如此豐美、深邃!國劇不只是長者的專利品,也是我們共同的財產!
然而,要為國劇闢出一條中國的、現代的道路,畢竟不是易事,除了外界的督促與支持,最主要的,必須從根做起,由劇校教育著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汪其楣就曾說:「我總覺得,戲迷們再大聲疾呼,劇評家寫幾百篇文章,都比不上一個真正好演員的出現。今天國劇要振衰起蔽,要靠這些新演員本身的自強。」
但培養國劇演員並不簡單。國劇舞台訓練的目的,在要求演員能收放自如地控制肢體與情感,儘量減少表演障礙,所以從小就得接受長期、嚴格的艱苦訓練。八年後出科(畢業),只算完成了基礎教育。日後演員能否有所成,一方面要靠天賦——例如嗓子、扮相、個頭(身材)、氣質、領悟力等等,另一方面,則視個人所下的工夫是否紮實與得當,方能隨著年齡、經驗的增長而有所進益。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國內劇校教育的重點,也就以「領進門」的基本訓練為重心。

胡陸蕙在後台「包頭」的情形,與台上飾演楊玉環的扮相。(曉陽)
四個培育國劇新秀的搖籃
台灣現有四所戲劇學校——復興劇校、陸光劇校、海光劇校與大鵬劇校。除復興劇校隸屬教育部外,其他三所劇校分別屬於陸、海、空三軍藝術工作大隊。這是由於政府遷台之初,軍中康樂活動有限,國劇隊的表演,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勞軍節目,演出者多是隨軍來台的藝人。這些當時自娛娛人的勞軍團體,日後即肩負起傳揚國劇技藝、培育國劇人才的重任。
早年國劇演員被稱為「伶人」,與「娼優」並列,社會地位低落,除了梨園世家外,多是清貧人家子弟。而當年培育人才的方式,不外私人授徒與科班教習。私人授徒者,多是已成名的伶人,為積穀防饑而收徒自教,徒弟必須寫下字據,註明學藝與幫師年限。所謂「幫師」,就是徒弟藝成之後,演出收入全歸老師所有,而老師要負擔徒弟的生活費用。科班則相當於今日的劇校,多半附屬於戲班,規模大小不一,學生的生活費都由科班負責,他們一面學戲,一面登台獻藝,演出收入也歸科班所有,以班為家。

胡陸蕙在後台「包頭」的情形,與台上飾演楊玉環的扮相。(曉陽)
目前劇校的教學設備、內容、方式皆有所改進
大鵬的趙榮來老師提起以前的科班生活說:「那時候的生活與習藝環境都不理想,十分刻苦,現在的學生可比我們當年幸福太多了!」
今天的劇校雖然也是過團體生活,但是宿舍設備很好,教學設備也很齊全,有:學科教室、分科教室、視聽教室、舞台,以及休閒設備等。
目前的劇校教育不只在設備上有所改善,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也有相當的改進。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學技學藝之外,還接受一般中學的學科教育。在海光、陸光任教的周惠茹老師表示:「以前的伶人只學技藝,一般知識則付諸闕如,有的甚至識不得幾個字,必須等到出師之後,有了經濟基礎,才有能力私下進修。這一代的孩子真是有福氣,可以學科、術科兼修。」
增加學科教育的目的,乃是鑑於體力與技巧的追求是有極限的,而任何藝術應不只是技巧的呈現,更需有豐富的思想與內涵作為變化萬端的基礎,表演才能深刻感人。大家都希望未來的國劇演員,在接受學識的陶冶影響後,能突破「匠」的技巧層次,提昇到「家」的境界,為國劇開創新局。
技藝傳授的方式也有了改變。當年科班中嚴厲體罰的管教方式已經罕見。今日的劇校老師都能尊重學生,但並非放任學生,老師對學生劇藝的要求仍然很嚴格,如果有動作做不好,就責成他們再三練習,直到做對了為止。在老師傅的眼中,每個學生都好比是塊璞玉,有待琢磨,日後才有可能在劇壇上大放異採。
四個劇校的一般課程大同小異,招收的新生多為小學四年級左右的孩子。每個劇校每屆只收十幾、二十個學生。正因為人數少,老師們照顧、管教比較方便,並且有些老師就住在校內,大家生活在一起,比較容易瞭解學生的性向,故能因材施教。學生的衣食住宿一切免費,因此畢業後要服務一到兩年。表現優異者,可正式簽約加入劇團,從事演藝生涯。
至於劇校錄取標準是什麼呢?復興劇校的曹俊麟老師說:「前些年報考的人少,能唱首『大公雞』也就過關了。這幾年報名人數逐年增加,標準就一年比一年提高。除了筆試外,大致以相貌、個頭、嗓子、柔軟度等為甄試重點。」

雁門關」中的焦贊、孟良、分別由馬維勝、高德松飾演。(曉陽)
坐科八年,接受嚴格的國劇訓練
錄取的小朋友,要接受八年的劇校教育。初進劇校的前兩年,專門練習「基本功」,除了基礎的腰、腿訓練外,還包括「毯子功」與「把子功」。所謂「毯子功」,以練習「翻、跳」為主,為預防學生摔傷而墊條毯子,所以稱為「毯子功」;至於「把子功」,國劇堛漱M槍劍戟十八般兵器叫做「把子」,而「把子功」就是這些兵器的各種打法。
兩年過後,則以學生的長相、嗓子、個性、身材來分科,有「生、旦、淨、丑」四大行當,底下還得細分為:
生行(男性)分——老生(多是年紀較長、成熟穩重的男角)、小生(風流倜儻的年輕男子)、武生(多重武打的英雄或將軍)。
旦行(女性)分——青衣(重唱工,多是嫻靜端莊的大家閨秀或貴婦)、花旦(俏皮可愛的小家碧玉或丫頭)、武旦(武打為主的女英雄或妖精)、老旦(年老婦人),彩旦(三姑六婆型的的女子,常由丑角擔任)。
淨行(俗稱花臉,多為性情粗暴率直的男性)分——銅鎚花臉(著重唱工的花臉)、架子花臉(以繁複優美的身段為主)、武老花臉(以武打為主)。
丑角——多扮演動作滑稽、口齒伶俐的小人物,是戲中甘草。
分科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例如:個子高壯,平常性情豪爽,或者聲音粗厚的,多半分到淨角組;嗓子寬亮,或個性穩重的,可能分到老生組;要是個子嬌小,嗓子甜柔,或性情內向的,可能分入旦角班。分科之後,如果發現不合適,或者因個人興趣轉變,可以由各組老師商量後予以轉科。譬如海光劇校第一期畢業生王海波,她個子高,性情外向,本來分在小生組。但因她不會使用小生、旦角的小嗓(尖細的假嗓),就被調往老生組。後來,淨角班同學教了她幾句花臉腔,被老師們聽到,認為她是唱花臉的好材料,所以再將她調入淨角班,使她成為今日台灣第一位女性花臉,而且十分出色。
分科後仍不可忽略基本功。有人誤以為國劇表演帶有「特技雜耍」的性質,其實基本功的主要訓練目的,並非只是要演員在台上翻觔斗,而是藉著經常的鍛鍊,能自如地表達身體語言。不但文戲如此,武戲演員更要注意這一點,「開打」的武打只算次一等的。「技」要歸於「藝」,而「武」的最高理想是「舞」。

練習「把子功」的情形。(曉陽)
劇校課程有待檢討改進
劇校課程排得很緊,從早上五點起床喊嗓,到了晚上十點半就寢,白天練功、學戲,晚上則上學科課程。劇校的學科比照一般國中、高中課程,包括: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三民主義等。由於學術科兼修,學生負擔太重,因此有人建議劇校的學科內容應該改弦易轍,不宜比照一般普通學校的課程。
教青衣的周惠茹老師以為:「學科教育是絕對必要的,但是,藝術教育畢竟與普通教育不同,最好能另外設計一套課程,以符合實際需要。例如減掉一些有關數理的課程,另加開一些中西戲劇理論、戲劇史、中國文學等課程。並且加強衣、箱、文武場(相當於樂隊)、舞台管理、燈光等方面人才的訓練。不致一旦倒嗓(也稱『倒嗆』,意指在變聲期嗓子受傷),整個戲劇生命就得結束。」陸光劇校童世忠老師則補充:「女孩子在變聲時期恢復得快,甚至嗓子越變越好。男孩子則不然,小時候紅極一時,長大後卻常因倒嗓而消沉喪志,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國劇界『陰盛陽衰』的原因之一。我們要盡可能的教導學生保養嗓子,但如果不幸還是倒嗓,一定要能輔導他們往別的方面發展。」像陸光第一期的畢業生吳陸瑜,就因此改學拉胡琴,現在她已是年輕一輩中最有前途的琴師。

「下腰」的身段,一定得從小練起。(曉陽)
旦角人才輩出的大鵬劇校
目前國內四個劇校都培育了不少個別人才,每個劇校也各有不同的特色。大鵬劇校以「旦角人才輩出」聞名,由於競爭刺激進步,幾乎每一屆都有相當優秀的旦角。像第一期的徐露,是新一代旦角的典範。徐露的青衣戲尤其為人稱道,而花旦、武旦戲,她也能勝任愉快,因此有人稱她「全能旦角」。
郭小莊也是大鵬劇校畢業的,她的扮相俏麗,很肯下工夫苦練。她的花旦戲生動可愛,特別受歡迎,並且能在戲中加入內心刻劃,是個富創意的好演員。還有以「鋼嗓」著名的嚴蘭靜、程派青衣張安平、嗓音甜脆的廖宛芬、後起之秀王鳳雲等,也都是大鵬的名旦角,各具特色。小生方面,則以高蕙蘭、孫麗虹為最出色,前者做表瀟灑,後者憨直可愛。

練「毯子功」,空中翻騰的動作。(曉陽)
復興劇校生角人才多
復興劇校的「生角人才」之多,居各劇校之冠。例如葉復潤,他做表細膩,扮相儒雅。國劇界在男性老生缺乏的情形下,他極被看好。復興畢業的老生還包括崔富芝與曲復敏等。在小生方面,曹復永是當今年輕小生中唯一的男性,扮相瀟灑,嗓音嘹亮,也是「雅音小集」的一員大將。至於旦角方面,以趙復芬、王復蓉為代表。

花旦、武旦必須苦練「功」,圖中是綁的情形。(曉陽)
陸光劇校各種角色皆平均發展
陸光劇校的校風,一向以敬業樂群、不求個人突出、講求整體表現為特色,各種角色都能平均發展。旦角演員中以胡陸蕙、吳陸君最具代表性。胡陸蕙嗓音低沉卻別有韻味,做表細緻生動,混身有戲。吳陸君個性沉靜、嗓音柔和,喜歡程派戲,唱來哀怨宛轉。
生角方面,朱陸豪是陸光力捧的新武生。這兩年來的國劇金像獎比賽,都是由他挑大樑。他的功夫紮實,動作俐落,尤其是認真演戲的態度,更是有口皆碑。
談到武生戲,幾十年前的戲園子裏,演戲時間長,從下午一直演到晚上,觀眾來來去去,秩序不好,所以常把武戲放在前頭填空檔,傳沿至今,武戲仍多半是「開鑼戲」,難免導致許多武戲演員心情鬆懈,不在乎演出成績的好壞。朱陸豪卻總是督促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對每場演出都十分敬謹、賣力。

:綁好後,比個架勢。老師指導練習「毯子功」、「把子功」的情形。(曉陽)
海光劇校以花臉、小生為特色
海光劇校則以「花臉、小生」為特色。像王海波就開了女生學花臉的先例,她的嗓音寬亮,又因為女性花臉少見,很得觀眾喜愛。小生方面,張海珠與呂海琴分別以唱工做表見長,二人都是名小生劉玉麟的高足。其他如魏海敏的青衣、張海娟的老生,亦相當出色。
劇校學生在校八年固然要用功學藝,但日後如想有所成,有待努力之處仍多。坐科八年只是個奠基的過程,如果想在藝事上繼續求進,還得私下拜師學戲,一對一的教習,期能學得師傅的「壓箱絕活」。畢業之後,也有人考入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深造,不過大部份都直接就業、或留校服務。也有的改行拍電影、演電視,甚至有人學非所用,浪費了八年的習藝過程。很多年輕演員常抱怨演出機會少,不易出頭。大鵬劇校的趙榮來老師指出:「就像其他演藝行業一樣,國劇界也免不了有競爭。年輕人要有耐心、有毅力,認定目標,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的劇藝本錢紮實豐厚,就一定能嶄露頭角。演出機會、觀眾的好評,是要靠真本事去爭取來的。」
面對問題,設想改進之道
平心而論,目前國內的國劇環境已比前幾年好得多,但不可諱言仍有許多不盡理想之處。舉個例子來說,國藝中心的演出通常是由五個劇團輪流負責,一個劇團演七、八天,為求變化,吸引更多的觀眾,也為了讓演員都有演出的機會,就天天排不同的戲。而戲碼多半是演出前兩三周決定的。比起國外劇團一齣戲演一季,甚至好幾季的情形,國劇演出就顯得太倉促了。
此外,有些人批評國劇演員不夠敬業,兼差太多,演出時有臨時抱佛腳之嫌。關於這一點,一個二路老生(配角)無奈地說:「外行人不瞭解,誰不想專心一意地好好演一齣戲,誰又喜歡到處奔波?但我們已經是有家有眷的了,不能不顧家人的生活問題。多演出可以多收入,生活是現實的啊!」這也說明瞭為什麼有那麼多劇校學生畢業後,改行演電視、拍電影。
改行、轉業與兼差的現象,日益嚴重,已引起劇團負責人的重視,設法籌措財源或爭取經費,以大幅調整團員待遇,期使團員都能有較豐裕的收入,過安定的生活,劇團也好要求他們專心演戲,不准兼職。除此之外,還打算配合公平的考核制度與明確的獎懲辦法,以達到獎勵或警惕的效果,提昇演出的水準。

:綁好後,比個架勢。老師指導練習「毯子功」、「把子功」的情形。(曉陽)
國劇界也需要人才參與
任何戲劇的演出,劇本都是重要的關鍵,因此在檢討國劇劇運時,就有人批評國劇劇本不合時潮。例如有的前後情節矛盾,有的語句不通,有的沉悶冗長……,而最主要的問題,則是新劇本太少,演來演去都是那幾齣老戲。這得歸咎於這一代有學養、有能力的知識份子,不肯花心血參與國劇劇本的編寫。民國初年如齊如山等人編的劇本意境高、效果好,但是已唱得太多、唱濫了,而老伶工又沒有能力編寫出好劇本,致使國劇界有「劇本荒」之苦。因此如何結合這一代藝文界人士的力量,為國劇劇本的革新擘畫盡心獻力,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
另有很多資深演員建議成立國家劇團,網羅各種國劇人才,以壯演出聲勢,提昇演出效果,必可吸引大眾的關切與重視。除了演員之外,還應包括:舞台設計、舞台管理、音樂、燈光、衣箱管理、劇本編寫、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專家,為發展國劇共同努力。國家劇團的設立,亦可使從業人員的演出與生活得到保障,全心全力投入工作。國家劇團的聲譽建立之後,必能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徵,未能參與者,可以加入其中作為奮鬥的目標,因而兢兢業業,專注於藝事,可促進整體的競爭與進步。
政府遷台以來這三十多年,經濟起飛、社會安定,在藝術文化方面的建設亦是不遺餘力。反觀中國大陸,文革時期,中共給予傳統戲劇無情、狠烈的打擊,中國大陸的老演員們,真是吃足了苦頭。梅派傳人言慧珠,就因拒演樣板戲「白毛女」,備受凌虐而不堪其辱,有天穿著「貴妃醉酒」的行頭,頭上掛著「我要唱戲」的牌子,自殺身亡。其他演員也有很多處境淒涼,瘋的瘋、死的死,劫後餘生的也只能求自保,無暇顧及藝事。雖然,大陸年輕一代的演員在嚴格的訓練與管理下,也能跳得遠、翻得高,但藝事的精髓——熱愛戲劇、願為戲劇獻身的心志,恐怕已蕩然無存了。
在自由中國台灣,雖亦不免面臨環境的變化、時潮的衝激,國劇劇運已不復當年盛況,但總是有人肯耐住寂寞、苦辛,潛心思索傳揚與振興之道,他們各從不同的方面著力,日積月累地,也就漸漸看到了成果。老一輩的盡心竭力傳授,愛好者大力提倡,政府更花下大筆經費培育人才,國劇藝術在此得以綿延發展,有的維持了完整的傳統形式,有的則有了新的面貌與活力。劇校學生一年年有人考進,一年年有人學成畢業,我們期望他們在接受了合理、充實、完整的劇藝訓練之後,不但能有心成為未來國劇演員的典範,更成為承先啟後的傳薪人。

:綁好後,比個架勢。老師指導練習「毯子功」、「把子功」的情形。(曉陽)

老師指導練習「毯子功」、「把子功」的情形。(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