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外銷服務團,以「外貿管道的清道夫」自許,致力掃除出口障礙。該團自今年五月中旬成立以來,深入探討種種有關問題,深受工商界讚許。
外銷服務團是經濟部繼自動化先鋒隊、能源節約先鋒隊與經營管理電腦化先鋒隊後,成立的第四個「特遣部隊」。
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我國正值產業轉型期、國內業者行銷能力偏弱等因素集在一起,形成國內經濟成長遲滯。
為協助工商業安渡難關,促使經濟結構順利轉型,再創出口高潮,經濟部長趙耀東定今年為「經濟行動年」,召集各類專家,成立臨時性的「特遣部隊」,暫定服務期限一年,協助業者解決技術、管理、經營等問題。
他們主動拜訪業者,挖掘、瞭解問題所在,並協助解決。業者對政府的關懷十分感激,這些「雪中送炭」的「特遣部隊」,所到之處普受歡迎。
外服團技術性不高,但牽涉層面廣
與其他三個先鋒隊相較,外服團的工作尤顯複雜,因為自動化、能源節約與電腦化管理的技術性較高,較易立竿見影;外貿則牽涉到財經政策、有關法規、貿易手續、銀行融資、海關作業、出口秩序……,幾乎涵蓋了整個經濟環境,涉及許多跨部會才能解決的問題。僅有五十位成員、臨時編組的外服團,如何能勝任這樣的挑戰?
「我們拜訪業者,瞭解他們的困難及期望,反映給有關單位;並針對業者問題試提解決方案,選擇少數廠商或行業實施,以建立作業模式,成果亦供有關單位參考。若當局認為這些方案可行,仍將由正式體系內的單位負責推動。因此,我們可說是代替經貿機構『出診』,還有強大的後盾。」團長林建山說。
林建山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受趙部長徵召擔任團長,團員則借調自國貿局、工業局、外貿協會、海關總署、賦稅署、商品檢驗局、中央標準局、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銀行等單位,均各有專長。
為了解第三世界,接辦索債案件
五月中旬,外服團成立時,適逢奈及利亞宣告外匯存底用罄,我國許多廠商外銷產品到奈國而收不到貨款。成立第一天,外服團接到十一位廠商請求協助的申請案中,就有八件與奈國積欠貨款有關。因此外服團進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協助廠商收回債款。
當時有人指出,奈國外債問題屬國際事件,被波及國家很多,情況十分複雜,索債非外服團能力所及,而該團該做的事很多,不應在這上面花力氣。
「我們深知向奈國索收貨款非常困難,能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也無所謂,因為索債並非我們真正的目的。」林團長說:「現在已開發國家紛採保護主義,市場拓展十分艱苦,且成果有限,因此未來應開拓第三世界(獨立於民主與共產集團之外,外交上號稱不結盟,多為開發較遲的國家,如非洲、亞洲等地)市場。」
他進一步說明:「第三世界是個深具潛力的市場,但我們對其所知非常有限。奈國走私、套匯情形嚴重,正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典型。我們藉索債行動可增加對奈國的瞭解,做為向第三世界進軍的準備。」
外服團為業者索債的行動,目前已告一段落,業者登記的貨款總額達六千萬美元,已委託一國際銀行代表我方向奈國交涉。
發揮諮詢服務及橋樑功能
承辦「索債」事務時,外服團同時進行其他工作。他們透過登門訪問、寄問卷等管道,多方瞭解廠商產品外銷所遭遇的困難。六月初,並留下半數人手鎮守團部,另一半則在林團長率領下,至中南部巡迴服務。每到一地,他們或個別拜訪廠商、或舉辦座談會,積極與業者交換意見。
外服團高度的服務熱誠,普獲好評。因此愈來愈多的廠商主動至設在國貿局的團部請求協助。至八月底,外服團接觸的廠商已多達二千五百家,處理個案達二千六百多件。
大多數的個案,都是詢問手續問題,例如:如何申請專利、檢驗、融資、海關通關等,都由團中專家一一解答;有的業者反映某些法令、手續繁複,常造成困擾,外服團也已轉陳各有關單位,促請改善,對方也都積極配合。
例如:臺中的電子廠商反映,電子產品按規定須經電信總局檢驗,方可出口。他們每次出貨就得上臺北一趟,費錢費時,頗不經濟。外服團與電信總局溝通後,該局已決定從今年十月起,由臺中電信局代辦檢驗工作,以方便業者。
企業密度太高,產生惡性競爭
大致說來,外服團第一季的工作重點,是提供諮詢服務,及做為業者與有關單位間的橋樑;第二季開始,工作重點便轉為選擇廠商及行業,建立作業模式。
「目前我國外貿的致命傷,是出口秩序紊亂。」林團長指出:「以企業數與土地面積比例來看,我國是全球企業最多的國家。從事進出口的廠商——包括自行進出口的生產單位及貿易商,共七萬四千餘家。在市場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業者多半無力開發新據點,形成彼此間的惡性競爭,不僅無法合作以造成聲勢、爭取利益,反而互扯後腿,往往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情況,極須建立出口秩序。」
各行業出口秩序混亂的原因不一,必須找出關鍵。
目前,外服團選定聖誕燈串、洋傘、熱水瓶、皮包、鑽床與砂輪機六種深具外銷潛力的行業,做為建立出口秩序的試驗模式。
林團長說:「造成出口秩序紊亂的原因,可由產品的質、量與價三方面分析,例如:質差或數量太多,都會使得售價降低;售價一低,業者為謀利潤,只有再偷工減料。三者息息相關,交互影響,因此到後來常會分不清到底那一項是『始作俑者』。我們向國貿局、貿協、各同業公會及業者等處蒐集資料,加以分析,找出根本問題,再對症下藥。」
推動建立出口秩序
以耶誕燈串來說,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產地,產品全數外銷,去年出口總值達一億一千六百萬美元。最近產品輸出量不變,但金額減半,顯示單價大幅降低。經過研析後發現,有些業者見此行有利可圖,盲目投資,產量遽增,形成削價競爭;有些業者為牟利而偷工減料,結果影響了整體產品的形象,價格亦因此滑落。
目前外服團推動耶誕燈串業者「出口合作」——成立驗裝公司,凡通過該公司檢驗的產品,由公司統一包裝、加上標記,以塑造高級品的形象;並協調各廠產量,以達提高售價的目的。如有業者不合作,私下增產,則得不到驗裝公司承認;加上以往形象不良,這些產品勢必賣不到好價錢。業者對這個方案皆表贊同,已成立執行小組,正積極籌組驗裝公司。
再以砂輪機來說,我國產品的世界市場佔有率高達90%,臺中十四家廠商的產量又佔全國產量的95%。在這麼有利的條件下,廠商卻仍惡性競爭相互殺價,平白失去可獲得的利潤。
原來,這些公司各自埋頭苦幹,彼此極少接觸。有些國外買主或貿易商以別家公司的報價較低為由,要求降價,廠商也未弄清虛實,即予讓步,因此逐漸把整個售價都壓低了。
外服團乃邀集各公司負責人聚會,發現他們很多人互不相識,從不互通有無(商情),難怪會被買主矇騙。業者已決定成立聯誼會,由各公司負責人輪流召集,每月聚會一次,避免再讓國外買主及貿商有隙可乘。
兼顧遠程發展與近程的事實需要
外服團推動建立出口秩序頗有成績,固然是件好事,但仍不免令人納悶:不是應走向產銷分工嗎?為什麼外服團還要積極推動生產單位合作外銷?
「產銷分工,是長遠的目標,固應朝此邁進,但亦不能罔顧現實。現在我國大貿易商尚未發展成氣候,眾多小貿商依舊殺價競爭,因此我們採過渡期的權宜措施。未來貿商若能提供較多服務,生產單位經其出口較有利,自會走向產銷分工。」林團長說。
除推動建立出口秩序外,外服團還將致力於:提昇國內產業出口實力、強化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管理作業程序等。
林團長說:「一般人也許只注意到事情表象,我們還要由可見的現象中,找出所以形成的原因及可能發生的影響,呼籲大家注意,並設法消除。」
近幾個月與廠商的頻頻接觸,林團長發現,國際貿易的型態有改變的趨勢。過去業者交易皆透過銀行開的L/C(信用狀)進行,現在則有L/C減少,而D/A與D/P增加的趨勢。(D/A為買方先付款,賣主再寄貨;D/P則相反,這兩種方式多發生在買賣雙方互信的基礎上)。
他說:「我們擔憂的是,國內的貿易法規與制度,皆是以L/C交易為基礎製定、建立的(如要拿到L/C才能到銀行押匯),如何調適,以因應國際情勢發展,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外服團扮演的是『清道夫』角色,要將現存或可能出現的出口障礙,逐一掃除。」林團長說:「我們雖不能直接給業者鈔票——訂單,但正致力於增加他們賺錢的能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