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干年來,除了內閣改組和選舉之外,國建會的召開一直是頗受各界矚目的政治活動之一。在七、八天的會期中,學人的建言或紮實可行、或迭有新創,往往是新聞報導中的主菜,更常被納入政府施政中。
今年的國建會仍一如往例受到注意,只不過傳播界的批評倍於讚揚,連帶地使主辦單位意識到,過去廣受捧場的菜餚,是否不再適合國人口味?
攤開八月初的報紙,偌大的標題如「國建會留不留?」、「國建會何去何從?」、「國建會可功成身退!」等比比皆是,國建會似乎身陷輿論界的重圍中。
針對一面倒的負面評論,國建會學人自覺已盡力建言,不應受議,乃主動邀約記者舉行座談,進行澄清與說明。但在你來我往過招之後,雙方仍各守陣線,相持不下。
如今會已落幕,波濤暫歇。面對正反兩面的爭論,不禁令人想起國建會的往昔風采。

行政院長俞國華曾赴國建會各分組聆聽學人建言,並在開、閉幕式致詞。
另一種言論管道
我國於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之後,對外關係節節受挫,對內經濟與對外貿易情況不甚良好。政府為使國家從遽變中挺立,乃於民國六十一年召開「國家建設研究會」,邀請海內外學人貢獻智慧,提供建言。
根據行政院青輔會統計,國建會至今已召開十六次,共約邀請過三千多人次的學人參與。歷年來學人提供的建議案共有五千七百多項,「百分之八十的建言已為政府採納,且多數納入政府施政計畫。」國建會副召集人吳祺芳說。
這些數字背後蘊有深遠的涵意。
從整體來看,以往國內輿論受囿於時空因素,對多數問題常無法暢所欲言。而每年參加國建會的學人,卻能突破重重禁忌,屢有爆炸性的建言,形成一段「言論假期」。學人的直言、敢言,為保守的政治環境注入活力。政府對各方面的限制,也因察納雅言,而逐漸開放。
最簡單的實例是解嚴。原本在民國七十五年的國建會期間,尚被列為「暫不可行」的建言,已在去年「實現」,並且隨即開放大陸探親,政策明快果決。
負責國建會總其成工作的青輔會代主委蔣家興舉出,近年經由學人建言後已付諸實行之項目包括:製定選舉罷免法、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改票據法、實施加值型營業稅、放寬東歐貿易限制,成立中央及省市環保單位和設立空中大學等。它們的執行,對全國的影響既深且遠。

今年國建會總領隊柯如蘇和各分組領隊邀記者座談,以澄清傳播界對學人的誤會。(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第一類接觸
國建會提供建言之外,還有延攬連繫海外人才的任務。
由於我國有一批為數頗眾的學者專家,分散在各先進國家,這是其他國家鮮有的人力資源。國建會的另一功能,就是借助他們的專長,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蔣家興代主委說:「國建會就是個觸媒劑。」
本屆國建會副領隊,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李文朗比喻道:「學者出國多年,不太瞭解國內情況,請他們回國參加會議,等於第一類接觸。」
他並舉例證明,現在新竹科學園區裡的負責人之中,有百分之八十曾參加過國建會。他們對國內情況進一步瞭解之後,引發其回國服務的動機。
參加過國建會的學人回到僑居地後,成為我國對外關係的一股力量。由於目前我國和若干國家的正式外交關係無法突破,「他們在世界各國為我政府說話,做扎根的工作」,李文朗說。
由此看來,國建會確已達到「為國建言、連繫人才」的設立目的;那麼輿論界的批評豈非空穴來風?
今年國建會的爭議處,主要在於分組、議題選擇和背景資料提供等工作,無法盡如人意。

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工所為國建會學人簡報。(王煒昶)
缺失有待改進
國建會開辦後每年都設政治組;在七十二年大幅改變,以尖端科技為研究主題,取消極熱門的政治外交組。今年的分組恢復為政治社會組,但卻沒有正式面對目前亟待解決的外交和大陸兩大議題。
再者,我國於解嚴後言論尺度大開,一些以往列為禁忌的問題已是處處可聞,等於天天在開「國建會」。分組、議題選定如果不能確切對準焦點,反使學人的言論侷限一隅。對一般大眾而言,這些「建言」已是老生常談,也難怪要被冠上「大拜拜」之名。
另外,各分組背景資料提供過遲,致使某些學人由於所學不同,更因出國多年,對國內情勢不甚瞭解,致所提意見不切實際。
針對上述缺失,蔣家興代主委提出初步的改進構想。他說:「未來國建會分組的議題,將針對目前或未來可能遭遇之重要實質問題,提出明確的研討議題,或依問題研擬解決方案或專案計畫。」
在遴選出席學人時,將就專題公開徵求論文或建言,並要求其提出對該專題可能提供的資訊、後續研究計畫,以作為邀請之審核標準,期使學人之專長能與議題密切配合。

國建會學人參觀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王煒昶)
勞資雙獲利益
今年國建會固然有不足處,但也不能完全抹殺其貢獻。事實上,學人的許多建言,確是針對目前文化、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問題,提供良策。
今年國建會主題是「邁向國家建設的新時代」,針對此主題,學人提出不少建言。
面對日愈嚴重的勞資糾紛,學人以為應建立健全的工會組織,以避免有些人利用勞資糾紛,以達個人的政治目的。
美國密西根州長亞裔諮詢委員會副主席何啟建表示,現在政府、工會和資方等三方面的勞工行政人員,對本身工作的定義並不瞭解。他認為應該在大學各科系,廣開勞工行政與工會概念等相關課程,因為勞工問題是全面且普遍存在的事實,無法避免。
政大教授柴松林則希望製定「不平衡罷工法」,即一方面生產,一方面罷工。重點為:若勞資爭議協調不成,在某種條件下向仲裁機構申請罷工;罷工期間繼續上班,但工人薪資及資方所有營業收入交仲裁機構監管;若協議達成,工人獲補工資,資方所得發還。
為了避免「民主工會」被少數既得利益者把持,而變質為「獨裁工會」,李文朗建議,應盡快製定政策,以防止工會基金及管理權,落入少數人手裡。

民眾環保意識高漲,必須覓妥良策,以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經濟才能持續成長。(王煒昶)
環保目的不在消滅工業
在民眾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大家都不希望工廠蓋在住家旁邊,也不希望垃圾丟在住家後院。面對眾多棘手的環保與產業發展調和問題,學人曾針對五輕、六輕的設廠,提出兩全之法。
由於石化工業兼具破壞與貢獻雙重角色,五輕、六輕設廠,想要達到零汙染的程度似乎不太可能。台大農經系教授陳明健認為,要真正解決此問題,必須走向地方化,讓民眾瞭解五輕、六輕是什麼,並尊重他們的意願。
他認為必要時可以舉行直接投票,以決定是否要在當地設廠。另外成立公害法庭,以彌補現行環保法令不足,使糾紛獲得客觀的仲裁。
為了讓環保做得更徹底,中鼎工程協理曾聰智希望工業界、政府和民眾能緊密配合。即工業界應積極、公開表明整治汙染的決心並付諸行動;政府要盡速完備法令,健全環保組織,維護公權力;民眾則需瞭解,無法只要環保而不要經濟成長。
李登輝總統曾於八月初指示經濟部在二、三個月內,解決五輕、六輕的設廠問題,學人建言或可派上用場。

國建會曾對愈演愈烈的勞資糾紛,提出可行建言。(王煒昶)
盡速製定大陸政策
談到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擔任加拿大電力局計畫主任的耿慶武認為,業者對於投資方向的選擇,不僅要看到明天,更希望看到十年、廿年之後台灣可能的發展。所以政府應有完整的大陸政策,提供業者參考。
例如紡識業,目前大陸已威脅到台灣,我們是要放棄?還是轉到大陸發展?或到其他地區投資?如果不知未來的大陸政策為何,業者要如何決定其方向?
「對大陸,不一定要馬上開放,但不能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耿慶武表示,今天我們考慮大陸政策,瓶頸往往在於「安全」二字,這聽起來很實際,卻又很抽象。
他提到,今天我們要保障台灣,不要只想到用武力,國際力量才是可觀的。
以美國為例,她絕不會讓日本、西德面臨赤化的危機,因為如此一來,整個科技、生產力都跑到共產國家,自由世界等於是兩倍的損失。
以台灣今天的經濟規模,也是自由世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美國當然也不會坐視不顧。
所以安全問題,不能說完全不考慮,但絕不要讓它綁著手腳,限制自己的發展。
加強文化輸出
文化組學人在討論加強文化輸出,以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議題時,師大教授余玉照認為,應該籌設「中華文化基金會」,來推動「中國研究所」及其他有關文化輸出的工作。
他並認為我們應該有系統的將中國的經典翻譯成各國文字,並設立「翻譯獎」及「中華民國翻譯學會」,以加強推動翻譯工作。
為使出版事業國際化,學人建議出版有關我國書刊的國際性書目及書報雜誌,多在國外促銷。
其他的建言尚有推展台灣民俗演藝如傀儡戲、南管等,在國外舉辦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年等活動,支持對國際具有巨大宣傳效果及文化交流的大型藝文演出等。
學人動口,政府動手
今年國建會結束後,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經濟、財政、交通、科技、衛生環保等八個分組的學人共提出千餘項建言。(已由主辦單位匯集成一百零四頁的小冊)它們雖未必是全新的構想,其中也有些已在實行中,但是,「學人們心血的結晶,必定會納入追蹤、考核」,蔣家興說。
行政院長俞國華在會期中,曾親臨各分組聆聽學人建言。他十分感謝並肯定學人們的辛勞。對於建言,院長指示,可以採納的要盡快辦理;否則要告訴原提案人原因為何。
針對本屆國建會所受到的批評,身為本屆國建會總領隊的美國動力技術公司總裁柯如蘇,在總結報告時說:「國內動的太快了,因此我們建議當局,可以在今年會後重新評估國建會的功能,我們相信一個新的格式、新的作法,會更適應目前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