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是最平淡也最幸福的滿足。當稻田面積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日漸減少,每天吃飯的人們,也越來越少聞到來自農田的陣陣稻香了。
幸好在台灣各地仍有許多人堅持守著田、守著土地,甚至回歸不用農藥的耕作方式,讓稻田有了更多生機與生命。他們保留的不只是台灣農村的美麗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也重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石門地區因為梯田多,耕作面積不大,當地小農仍然使用傳統的「脫穀機」。

新竹南埔的農夫正在替稻田翻土,這時從土中翻出的小蟲,總會吸引許多白鷺鷥前來覓食。

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最快樂,夏天在田邊抓蟲,是最難忘的童年回憶。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農村青年與改行務農的「新農人」採用自然農法耕作,以自種自銷的方式,為稻米生產走出一條新路。

北台灣石門地區的農夫,將一塊梯田開放給民間團體體驗農事,希望更多人能因此珍惜米飯的得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