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汪會談,為兩岸民間交流的制度化,跨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以下為本刊選摘的有關報導及評論:
海基會闡述辜汪會談簽署協議之意義
為兩岸事務性協商建立成功模式
文.嚴智徑、章琦瑜、劉淑婉新加坡報導
海基會於「辜、汪」簽署協議文件後發表書面聲明說明「辜、汪會談」簽署協議之意義與內容。
全文如下:
壹、前言
兩岸民間交流日益密切,對於交流中所衍生之事務性問題,有必要透過商談作出妥當的安排,以使交往更為順暢有序。海基會、海協會成立以來,就「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及「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進行了長達年餘的磋商,終於能由雙方紛歧的立場中,凝聚共識,作出雙方可以接受的安排,並在今天正式簽署,為兩岸事務性協商建立了成功的務實模式,可以說意義深遠。此外,兩會基於年來運作的經驗,在這次會談中也簽署了「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以建立兩會制度化之聯繫協商方式。
貳、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
一、兩岸民間交流頻繁,為主張權利、受領各種給付或定居、居留等事由,須提出各種證明文件使用於對方的地區,但是,因為雙方法律體系不同,尤其,大陸地區幅員廣大,機關眾多,難以辨識文書的真偽,若從寬認定可能影響到真正權利人之權益,如從嚴認定,則又怕造成民眾種種的不便,因而有必要透過簡便的查驗程序,以利文書在兩岸使用。
二、以往雙方未能相互提供辨認文書真偽的方法,海基會在受理文書查證案件後,須向大陸發證單位行文,查證文件往來費時,而且效益不彰,導致不少困擾。
三、本次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雙方同意相互寄送涉及繼承、收養、婚姻、出生、死亡、委託、學歷、定居、扶養親屬及財產權利證明書副本,以供核對。將來查驗文書真偽就可以「比對」方式加以確認,不必再以「函查」方式辦理,可以更有效地為民眾提供服務。對於公證書以外的文書,雙方也同意個案協商,並提供協助。相信這個協議簽訂後,對於長期以來困擾兩岸之文書查證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參、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一、兩岸目前雖然可以透過第三地傳送一般信函,但尚未開辦掛號信函,因此寄送重要函件尚有困難,主要是因為雙方尚未就開辦之範圍以及所涉及之查詢、補償問題作出安排。
二、本次簽署「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雙方同意開辦掛號函件之範圍包括信函、明信片、郵簡、印刷物、新聞紙、雜誌及盲人文件之相互傳遞。掛號函件仍將透過第三地區傳遞,如有遺失等情形,雙方同意相互協助查詢,並於收受查詢函後三十日內答覆。如確有遺失、毀損等情形,雙方將各自對寄件人補償,不對帳求償,以求簡便。兩岸掛號函件開辦後,民眾可安心地寄送重要文件,權益將更有保障。
肆、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
一、兩會自成立以來,除就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文書查證及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問題有幾次會商外,對於其他業務上之聯繫多係以電傳或信函為之,雖然解決了一些個案,發揮了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及穩定兩岸關係的功能,但是在整體運作上,仍未盡令人滿意,自有必要由兩會建立制度化之聯繫與協商方式,以增進兩會之功能,並有效地解決兩岸民間交流所衍生之問題。
二、「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之主要內容,係建立兩會制度化之聯繫與會談方式,原則上由海基會董事長與海協會會長、海基會副董事長與海協會副會長或兩會秘書長,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就兩會會務進行會談;處長與主任級以上人員每三月就主管業務,或具時效事宜隨時進行事務協商;雙方並指定副秘書層級人員作為緊急事件之聯絡人,此外,雙方會務人員因會務聯繫進入對方地區時,亦應相互給予入出境等便利。
伍、結語
本次會談,雙方已簽署前開三項協議,並定期生效實施,海基會期雙方能本於務實之精神,遵守並履行協議,如果在履行中發生疑義,也能即時磋商解決,以使兩岸之民間交流更為順暢有序。
(聯合晚報四月廿九日)
兩岸高層會談背後的結構性條件
文.徐宗懋
當辜振甫碰到汪道涵,折騰了大半陣子,終於出現了這個鏡頭。兩人笑著臉應邀面對不同角度的鎂光燈,正式拉開兩岸高層會談的序幕。
對大陸、台灣、國際間以至於東道主的新加坡均呈現某些不同及某些一致的意義。
中共以經濟理由要求「三通」
汪道涵首先「關於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問題」的談話主張,充分體現中共在這次會談的切入點,即主張兩岸呈現全面的經濟合作,實踐「三通」。這種提法既符合目前的潮流與客觀條件,進而也可擴大為共同「振興中華」的政治性步驟。這反映出為什麼大陸海協會上回在北平要將「辜汪會談」由「民間性」、「事務性」、「功能性」中再加上一條「經濟性」的理由,主要是由經濟到政治之間存在廣大的解釋空間,汪道涵完全可以在「經濟性」一事上居於高度的主動。
然而中共談判內容與地位並非只是策略奏效,而是建立在當前兩岸經貿熱絡交流以及國際和解事實的基礎上。中共僅是順勢而為,自然強勁有力。
中華民國經濟部去年發佈的一份資料顯示,自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以來,台灣對大陸轉口貿易由十五.一億美元迅速提昇至七十.四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由百分之一.八三升至百分之四.八。隨著台灣對大陸投資額的增加、投資技術與規模的擴大,以及大陸本身經濟繁榮提供的生意機會,台灣對大陸經貿的依賴程度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
經濟部在同一份資料反對對大陸出口設定警戒線,主要原因有:
一、大陸最近經改開放以來,成為全世界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各國爭相把握、加強拓銷,如自行限制,將喪失良機。
二、我國經濟日趨自由化,廠商基於利潤動機尋求有利發展機會,似無法以政府措施加以限制,否則招致民怨。
三、出口一直是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因分散市場政策,美國市場減少,幸賴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的快速成長,始能維持現有的經濟成長。
上述分析的後兩項其實是帶著政治性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降低大陸熱擋人財路,並不受人民歡迎,或者降低大陸熱,台灣現有的生活水準不升反降,任何主政者都要付出政治代價。今年起,投資大陸更達致前所未有的熱點,大至大企業在大陸設廠投資,小至一般市井小民也要貸個百來萬台幣去大陸作點小生意。這些事情所衍生的問題都要解決,台灣內部也存在要求政府出面解決的巨大壓力,不解決就等著吃虧。此外,一九九七年離現在只有四年時間,到時候台灣飛機、輪船開到香港在政治主權的意義上,與開到上海完全一樣。這些都是無可迴避的,今天不推動解決,屆時不是自我傷害就是「束手就擒」。
「國際大氣候」推動兩岸會談
以上是台灣不可避免走上談判桌的「國內小氣候」。至於「國際大氣候」則更是一目了然。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其經濟發展實際上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不只是台商,全世界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資本家正全力向大陸市場衝刺,美國、西歐、日本也不願意落人之後,紛紛走向大陸市場。這種投資行為往往也包含著透過經濟交流將中國大陸納入全球和平體系的政治目的。因此刻意激起對抗將違反各國利益,各國多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走向和解,海內外華人基於情感和使命感更是希望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整合成一個超級中國經濟圈。這種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期待對兩岸的直接接觸會談也產生了心理與實質的推動作用。
東協對辜汪會談予高度關注
而這中介角色不是美國、日本,而是落到不足三百萬人口的華人為主的小國新加坡身上。這個華人小國領袖李光耀先生基本上進行的是華人世界大串連的工作,主觀推動力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客觀上則是提高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對區域和平做出貢獻。由於新加坡位於馬來種族世界,控制馬六甲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拉攏台海兩岸的工作必須處理地低調技巧,不能給鄰國一種把中國人勢力拉進南洋的誤解。馬來西亞方面,總理馬哈地正雄心勃勃實踐其邁向先進國的大目標,正全力以國家的力量推動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對新加坡加強與中國人世界的經濟目標應可理解,甚於印尼目前並無明顯反應。然而可以確立的是,整個東協國家對台海兩岸在其成員國新加坡舉行會談,必然予以高度的興趣與關注。
「辜汪會談」的背後其實存在著就是上述內外的大背景、大架構。客觀上推動台灣與大陸的會談,並非一兩人能夠憑主觀意志主導左右。因此儘管台灣方面有諸多政治安全的顧慮,屢有對大陸熱降溫的呼籲,也有因政治派系摩擦產生的人事紛爭,導致海基會秘書長人選幾度更換,甚至現任董事長辜振甫已表示將不再續任,秘書長邱進益對個人去處也有動搖;但是台灣與大陸走向談判桌的總趨勢卻不可能稍緩,因為其背後客觀的推動力實際上愈來愈雄厚可觀。
這是個台灣所面對的局勢,而身為台灣一分子的民進黨也不例外。民進黨宣達團來到新加坡發宣傳冊子、喊口號、激起小風波,希望引起國際視聽的重視。但這些動作較之台灣內外的大方向動力則顯得力道有限。民進黨反對兩岸高層會談的背後真正敵人並非國民黨,甚至也不一定是共產黨。而是那些將兩岸三通直航視為黃金萬兩的大企業、中小企業、保險業、房地產業、服務業、航運業和個人。這就是民進黨自己所宣稱代表的台灣人民,也就是民進黨自己的權力來源。
化疑慮為動力,考驗我方智慧
十年前,中共提出三通主張,台灣一般人會視為統戰花招。今天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兩岸首度高層會談中以「經濟性」的理由提出三通課題,還要提供一大堆的開發機會,台灣內部卻有可能浮現期待的心情。這是中共在整體評估下的有計畫、有步驟的談判手法,明顯地掌握著主要的籌碼。台灣的難處也正在基於安全,政治上有意拖延,但又清楚意識到拖也有可能帶來更不利的局面。其間反映的也正是兩岸會談所包含的結構性條件。如何突破這個難處,甚至化為動力,而又能兼顧安全的考量,正考驗著我朝野的智慧與毅力。
(中國時報四月廿八日)
邱唐過招,六大議題你來我往
文.何善溪新加坡報導
台北與北平的「民間代表」邱進益與唐樹備在新加坡的談判充分反映出國共兩黨的亦敵亦友爭鬥,綜觀這次兩岸的會談,台北的談判訴求是台商保障及平等互惠,而北平的訴求是中共人員進入台灣和加速統一步調。
在雙方複雜的對談中,虛虛實實令人眼花撩亂,本報將這次整個談判中雙方的主訴求和談判的技巧作一整理,讓讀者能夠進一步清楚國共兩黨的代理人在新加坡做什麼?國民黨要什麼?共產黨要什麼?
這次雙方談判所提問題很多,在許多問題上有了共識,但是也有不少問題仍是各說各話,共識面上最大的部分是台北海基會與北平海協會的制度化聯繫,並且有對等的人員開會。
在此之外有許多議題,雙方唇槍舌戰、爾虞我詐,以下為談判主題上的交戰。
(一)保障台商與經濟交流
台北方面鑑於台商在大陸有諸多不便之處,因此提出八項企業界的要求,希望列入辜汪會談最後的公佈文件之中,邱進益要求國務院有關保障商人的二十二項規定,選擇若干載於文件中。
唐樹備知道邱進益最想要的是這件事,因此,拿另外一件事情來交換,唐樹備提出在台灣召開兩岸經濟交流會議,由於唐樹備已將海協會的十四位理事換成中共國務院台辦的政府官員,使他們有雙重身分,因此,如果在台北召開經濟交流會議而又由唐樹備領軍,就變成中共官員以民間身分進入台灣,唐樹備也成為中共高官入台第一人,唐樹備此一目的在於逐步突破台灣的三通限制,一步步的進入台灣。
邱進益告訴唐樹備可以考慮開經濟交流會議,而唐樹備希望時間越快越好,邱進益則一再延遲時間,同時邱進益需要的台商保障,唐樹備也沒有明確回答。當邱進益把保障台商的價碼拉高成為一種「協定」的形式時,唐樹備明白告訴邱進益「你沒有資格來和我談這個問題」,他認為大陸商人無法入台,台灣也不給保障,何以中共要以具有國際規約形式的協定來保障台商,而拒絕協定之求。
不採「協議」方式仍要保障台商,邱要求保障的項目載於文件之中,而邱把經濟交流會議時間一再延遲,從下半年最後改口成為明年,雙方因而在經濟交流和台商保障議題下無法達成協議。
(二)大陸巡迴服務團
這個議題是由台北主動提出,這個構想是希望將台灣的工商管理乃至各種有成就的經驗,藉著巡迴服務的機會提供給大陸參考。邱進益說「上次在北平時我向唐樹備正式建議,他當時點頭說這個想法不錯」。這次新加坡談判,邱進益又再度提了出來,結果如何呢?
那天談判桌上,北平海協會的鄒哲開說,「我們不是已經答覆你們了嗎?」,坐在旁邊的主談人唐樹備則一句話不說。邱進益說「這是談判用語,意思是拒絕了」。
唐樹備事後的解釋是這樣的,台灣一些好的經驗大陸已不斷吸收了,台灣好的是可以借鑑,大陸不但吸收台灣也吸收其他各國經驗,不過對於這個構想「照我看可以先搞雙方的經貿交流再說」「這個問題以後看看實際狀況,再討論」。唐樹備暫時拒絕了台灣的提議。
而邱進益的看法,「我認為他們是在擔心台灣給他搞和平演變,我向他解釋台灣在這件事情上不帶政治目的,但是……」。邱進益的體會是,中共害怕台灣經驗之外的「反攻大陸」。
(三)備忘錄與紀要之爭
「辜汪會談」之後,辜老與汪老二位先生要共同發表一份文件,台北與北平爭了很久,台北希望叫做「備忘錄」,而北平希望稱為「紀要」。
在一場記者會中,一位外國記者問邱進益「你們為什麼爭這個,我看不懂,看起來兩個名稱好像都一樣」,全場記者都笑了。只要是台灣與大陸的記者大概都懂他們在爭什麼,他們在玩什麼文字遊戲。
台北方面認為,「備忘錄」是比較具有規範性和約束性,在國際上近於條約、法律,也是可以公開的。而台北反駁北平說,「紀要」則是「屬於一項會議紀錄,比較沒有約束力,也可以不公開」。
北平方面則認為,「備忘錄有國際間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規範之意,北平、台北都是一個中國,怎麼可以弄成國際間的形式」。
(四)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最早,這是由台北方面提出的要求,希望台灣在大陸的商標、專利、著作等項,均能被保障。
不過,由於北平方面一直對這件事沒有回應,因此邱進益也沒有準備要談這件事。
這次,唐樹備主動提出來這個問題,希望就兩岸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進行討論。
邱進益的反應是,中共這一手是有政治目的的,因為中共是世界上各種智慧財產權的締約國,但是如果跟北平談下來,中共會希望我們成為他的一部分而受到國際的保障與規約。因此,邱進益是對於唐樹備所提的意見沒有積極回應,不過他說,台灣已準備好一個案子,隨時可以談。
(五)聯合開發大陸資源
這是唐樹備主動提出的要求,他希望雙方能夠合作,共同開發資源,並且由大陸經常性的提供給需要資源的台灣。
唐樹備這次主動提出此議,並且非常希望台灣考慮這個建議,因為這是雙方經濟利益上互補之事。
邱進益並不反對這是一個經濟互補的合作行為,但是這個建議能否被台灣接受則有很大的變數。
變數是「中共是不是有陰謀」。邱進益認為,這要看對大陸是不是有信心,如果大陸沒有誠心,台灣依賴了大陸的資源、能源,它一下子切斷後會如何呢?
(六)入出境的爭執
台北與北平都同意雙方民眾應該入出境便利,結果,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又為了名詞的問題起意見。
台北方面希望用「入出境」的名詞,而大陸方面則要求用往來便利的字樣,因為入出境這個名詞便成兩個國家的問題。
最後雙方同意在文件之外,另外去找一個辦法來討論這件事。
(中時晚報四月廿六日)
海外媒體看辜汪會談
文.張逸帆.中央社
「經濟學人」評「辜汪會談」:同床異夢
五月一日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尚未完結的故事之一」,四月廿六日至廿九日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是台海兩岸關係的新起點。不過兩岸對這次雙方「首次近官方的談判」期望有所不同。台灣方面,希望藉此解決兩岸交流頻繁而衍生的實際問題;北平方面,則盼望雙方建立交流管道,透過這管道改變兩岸的政治環境。
「經濟學人」進一步指出,這次「辜汪會談」,台灣重視的是台商在大陸投資的保障及台灣的安全,而北平最希望的是統一。隨著雙邊交流頻繁,台灣的居民漸漸了解,兩岸日趨密切,比昔日保持距離更加危險。
雖然兩岸都稱這次會談為「非政府」的事務性談判,但是兩岸的主談人都與當局領導人的關係密切。台灣的代表辜振甫是李登輝總統的好友,並且是中國國民黨中常委;中國大陸的代表汪道涵則與中共總書記江澤民關係密切,因此「辜汪會談」可說是「代理高峰會」。
「經濟學人」又說,這次會談,台灣方面特別強調「國際地位及政治關係不在討論議題內」。為了確保台灣的代表遵守承諾,民進黨甚至派遣了一支代表團前往新加坡,深恐「國民黨會在秘密談判中將台灣出賣了」。結果證明,民進黨是多慮了,中國國民黨此次會談的目的,確實只是針對兩岸因商務往來而產生的實際問題。
不過,即使是事務性的問題,仍不容易達成共識。針對聯合聲明的措詞,「辜汪會談」就延到了第二天。對於台灣所關心的台商投資保障,北平方面拒絕改變原有規定,也拒絕簽署「非官方」的協定。北平方面希望直接通航,但是「這牽涉政策及法律的改變,台灣方面視為太政治,而拒絕討論」。
根據「經濟學人」的觀察,北平將此次會談視為「政治」,認為是「朝向其收回台灣的長期野心之途徑」,但是為了開啟對話的管道,北平方面這次未提「統一」。
不過從汪道涵所說「政治是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技術」一句話,顯示中共還有更長遠的打算。由於台灣方面只把這次會談視為「在困難的政治環境中擺平實際問題的方式」,因此「辜汪會議」可說是「同床異夢」。
美國:敵對雙方更加密切
紐約地區主要的美國新聞媒體,對「辜汪會談」大抵持關切態度;三天來均對這項新聞作了廣泛報導。
媒體在報導中,一再強調「辜汪會談」是國共雙方四十多年來的首度高層接觸,以突顯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華爾街日報」廿九日指出「會談是在雙方同意,彼此持不同意見下結束」,最能代表美國媒體對此次會談所持的看法。
英法:有助化解敵對情勢
英國「金融時報」廿九日以廣大篇幅報導「辜汪會談」的結果。報導說,此次會談有助於化解台灣兩岸的敵對情勢。
該報說,台北和北平的代表簽署的協議,「可能是朝解決世界較難處理的衝突之一(指台海兩岸對峙),所邁出幾個試探性的腳步」。
法國許多主要報紙廿八、九兩日來均以顯著篇幅報導「辜汪會談」,咸認為這是海峽兩岸四十四年來首次對等談判,深具歷史意義,對雙方關係和平演變具有正面價值。
俄國:談判解決行政問題
俄羅斯的主要新聞媒體廿九日對「辜汪會談」作了評論與報導。
「消息報」廿九日報導說,談判的主要目的在解決「行政,而非政治問題」。
「共青真理報」則具體地報導中共在談判過程中所提的「三通」和經濟合作倡議。而俄國電視台報導指出,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新加坡達成的四項協議,為雙方關係帶來重大突破。
印尼:台灣經驗帶來改變
「雅加達郵報」卅日報導,台灣發展成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之一的成功事實,確實有助說服中共打消以武力奪取台灣的任何念頭。
該報在社論中指出,台灣成功地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可能也是促使中共改變對台政策的重要因素。
香港:兩岸關係跨一大步
「南華早報」卅日社論說,台海兩岸在經過四十多年的疏離和對抗後,廿九日簽署歷史性四項協議,雙方關係由此向前邁進一大步。
(中央日報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