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收藏古物,是收購歷代精緻、罕見、價值不菲的銅器、玉器、瓷器等,作為觀賞、把玩甚至保值之用,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玩古董」。企業家徐瀛洲收藏的古物,卻多是先民的日常用器,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古物產生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因此他稱自己的收藏品為「標本」,並歡迎同好前去觀賞研討,目的是為保存民俗文物盡一份心力。
徐瀛洲是國內有名的收藏家,他在雙城街有一幢五層樓的住所,幾乎層層都有他心愛的寶貝。
只要他在家,家中總是賓來客往、高朋滿座,絕大多數的來客都是慕名前來觀賞他的珍藏。他也總是慇勤地敬煙奉茶、熱誠招待。問明客人的興趣所在後,不厭其煩地把收藏品搬進搬出,供來客觀賞評鑑,並在一旁代為解說出處,與客人一同討論研究。遇著意見不同時,他還不時上樓去翻書查證。
除了收藏的豐富,大家也嘆服於他對古物知識的淵博與深入,可以想見非積幾十年執著不易的工夫不足以奏功。但是他對另一件事也同樣地執著——他堅持自己不是古董收藏家,而是古物收藏家。
很多人弄不清楚這個名稱上小小的差異,有什麼好堅持的?
明萬曆年間宜興縣時大彬的作品——持經觀音菩薩。(楊永山)
古董與古物有何不同?
徐瀛洲以為,古董指的應該是比較精緻、稀罕、價值高的古代文物,收藏者多半為賞玩。在人們「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下,古董價值與年俱增,甚至可有「保值」的功能。徐瀛洲卻偏愛樸拙的民間器物,它們在古董收藏家眼中,並沒有太高的價值,但是卻能充份反映當代一般民眾的生活,可作為研究民生文物的依據。所以他認為自己所收藏的是文物的「標本」,故不願「藏諸名山」,而歡迎同好常去觀賞與研究。
徐瀛洲出身望族,是台南縣佳里鎮人。他從大學商科畢業後,就開始做生意,事業上一帆風順。
談起何以對收藏古物有興趣,徐瀛洲說:「我二十五歲那年,正值臺灣光復,日本人陸續被遣送回國。他們有的東西帶不走,就擺在中華路、西門町一帶拍賣。我常去走走逛逛。有一次我看到一些不起眼的舊器物和古錢,顧客出了不低的價錢,主人居然不肯賣,我很好奇,心想這些古物必有可貴之處,就出高價將他們買下,帶回家研究。」
「為了探究這些東西的來歷和價值,我開始尋找相關的書籍來查證。逐漸地,我從為古物驗明正身的過程中得到樂趣。我常想,我們雖然無法親眼看到祖先生活的情形,卻可以一睹、撫摸他們用過的器物,進而從器物的形狀及上面雕刻的文字、圖案,去揣摩他們的生活情況。」
北魏時的供養佛——彌勒半跏像的正反面圖。北魏時的供養佛——彌勒半跏像的正反面圖。(楊永山)
從先民器物揣摩當時的人民生活
說著他取出一尊手掌大的銅製彌勒佛像,佛像質重工細,背面還刻有「供養佛,普通六年……弟子陳弘為亡父母兄弟居家平安敬造……」等字樣。他說:「這是北魏時期,人們為保佑逝去的父母兄弟在天之靈平安,到廟裏奉獻製造的供養佛。」原來,現在一些廟宇裡,讓香客捐錢塑鑄佛像以還願的習俗,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
他又說,古人的日常用品也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過去的事情。他又取來一塊木印章。木印一邊刻有「竹塹郊值博茶春號月日,公議價依時每兩」等字樣;另一邊刻的是「完單年月日」。
徐瀛洲說:「竹塹郊是新竹市清光緒以前的稱呼,所以這木印必是清光緒以前的東西。從這塊木印上我們可以知道:在清光緒年以前,新竹有一間茶行叫:值博茶春號,當時他們買賣茶葉有公議價格,並開有收據(完單)。當然,如果有印本,上面又填有日期、價錢,那我們就可以知道得更多了。」經他一番解釋,這塊黝黑破舊的木頭拿在手中,頓覺份量不同,祖先買賣茶葉的情形也就似乎歷歷在目。
也正因為徐瀛洲收藏古物著重於瞭解它們的文化背景,而不在於器物的精巧、美感及身價,因此當有人稱他為古董收藏家時,他總堅持要解釋:「我收藏的稱不上是古董,只是先民生活器物的標本而已。」
徐瀛洲不但研究各個古物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也研究器物的形體、顏色隨時代改變的原因。茶具演變的研究就是一個例子。
他說:「茶藝開始於唐朝。唐朝的瓷器以白色為主。但白瓷和當時人們所喝的紅茶配起來不夠雅,於是越州窯燒出的青磁便成為茶器中的上品。到宋朝,綠茶出現,使茶具釉色的包容度更廣,因此和綠茶顏色能夠相得益彰的天月釉、青花瓷便一一出現。」
徐瀛洲說:茶色的改變,影響茶具釉色的改變。他又說,自古以來,器具都是應需要而生變化的。
北魏時的供養佛——彌勒半跏像的正反面圖。(楊永山)
為購古物煞費苦心
徐瀛洲收購古物的方式可分三種:一是去古董店買;二是經朋友輾轉介紹購得;三則是自己尋訪。
他說,古董店老闆是商人,以牟利為主,所以往往把東西都說成上品。因此,到古董店買古董,必須要識貨。一開始徐瀛洲也常受騙上當,花了鉅額的金錢買到伎~,但他總淡然處之。他說,這就是繳學費,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徐瀛洲不但在國內的古董店收購意中物,也常趁做生意之便,光顧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地的古物店。他說,中國由於戰亂頻仍,許多民間器物都淪落海外,有些輾轉流入古董商手中。他以為中國人研究本國古物,必然要比外國人容易,所以只要下功夫,經常可以在國外發現被外國人忽略的好東西。
流落在古董店或舊貨店的古物,只要有錢就可購得。至於那些收藏在民家的珍品,要打聽它們的下落已十分困難;如果要進一步說服主人割愛,那就更不容易了。
徐瀛洲為人豪爽,交遊廣闊,他的友人都知道他有收藏古物的嗜好,因此也都主動幫他探查古物的藏身所在。
金砂寺僧八世宜興壺的獲得就是一個好例子:江蘇宜興土質特殊,是製陶的上土。最初那堜珨s的陶器多為缸、盆、甕、壇之類,僅供使用,沒有藝術價值。到明正德年間,宜興縣東南四十里處的金砂寺僧人,取砂土中之細質,捏製成胎,製成茶壺。由於壺型樸雅,壺面刻有壺銘及花卉、章印,並留有作者姓名(過去中國陶瓷製品都出自匠工之手,作者均未留名),被藝林視為藝玩珍品,這就是宜興壺的始祖。
明正德年間,金砂寺八世僧所製宜興茶壺,造型十分古拙。(楊永山)
得來不易的金沙壺
徐瀛洲雖然早就擁有五、六十把名家所燒製的宜興茶壺,但收藏研究金砂寺僧作品的宿願,卻一直未能得償。直到一年多前,他輾轉從朋友處得知,一日本和尚的後代擁有一個金砂寺僧的作品,立刻興奮地前去東瀛拜訪壺主,並透露買意。
壺主先是不肯出售,後經徐瀛洲的許多日本友人幫忙說服,經過幾個月的再三交涉,並出了高價,才將這件中國寶物帶回臺灣。
這個色澤土黃,微微發光的茶壺,壺底雕刻的是「金砂寺八世金沙製」,徐瀛洲說,這即是:「金砂寺第八世僧人用金沙所製」的意思。
壺面刻有兩首詩:
「新茗味清
好菸酒
數煎試品
意如仙」
「共君齡可保千歲
水是南陽菊下泉」
徐瀛洲說,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這位金砂寺僧人不但詩才好,而且懂得水經。根據水經上的記載:南陽地方,載有菊花瓣的泉水是水中上品。
有人問徐瀛洲,那一樣收藏品他最喜愛?他說:「每樣東西我都投下許多時間、精力去獲得與研究,所以都有很深的感情,至於最喜愛那一樣,則經常不同。」他解釋說:「每當即將獲得一樣嚮往已久的東西時,我魂牽夢縈的均是那件古物。但在得到,且對它的身世、背景、用途都瞭解後,我的注意力馬上又轉移到其他器物上了。」
到各地探訪,也常令徐瀛洲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徐宅一樓樓梯口牆壁上,黏有一尊高二公尺餘的交阯門神,其神情威武、氣宇軒昂,許多訪客都讚不絕口。這是徐瀛洲在台南安平一間拆毀廟宇的廢棄物中,撿拾回來補修而成的。在他的收藏品中,類似這樣意外得來的東西很不少,其中以山胞古物最多。
明代建窯所製三足爐、茶碗及宋吉州窯燒製的盤子(最前者)(楊永山)
為山胞保留文化遺產
臺灣光復以後,山胞生活改善,在政府的協助下紛紛移居平地,也因此將許多古物遺棄在山中,任其腐壞。徐瀛洲認為這些東西可以反映早期山胞的生活情形,對研究山胞文化有所助益,於是聘請工人,將山胞丟棄的石凳、石椅、木雕、石雕、木臼、木杵等一樣樣從山區運回;也花錢向山胞購買衣服、飾物、煙斗、匱珠、佩刀等日常用品。
為了收藏山胞古物,他足跡遍及國內各山區。其中雅美族居住的蘭嶼島,由於孤懸海上,較少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保留的原始文物較多,成為徐瀛洲最常探訪的地方,也成就他著書的因緣。
由於徐瀛洲堅持,收藏一樣東西,一定要瞭解背後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因此,數以萬計的山地文物收藏,使他對山胞生活有了深入的瞭解。在尋找資料和查書驗證的過程中,他也發現了許多書籍記載錯誤之處。
四、五年前,徐瀛洲趁赴日開會之便,拜訪了「臺灣山胞民族圖誌」(國際間研究臺灣高山族必讀的一本英文著作)的作者之一:日本學者瀨川孝吉,並指出書上的一些錯誤。那位七十餘歲的老學者對徐瀛洲的發現感到很驚訝,隨即和他赴台查證,事後證明徐瀛洲的指正確實無誤。老先生在感佩徐瀛洲的認真之餘,還請他為「臺灣山胞民族圖誌」這本書的雅美族部份做增補修訂工作。
宜興茶壺中的精品。(楊永山)
以愛心、真誠贏得友誼
蘭嶼本來就是徐瀛洲尋訪山胞古物常去之處,為了增訂工作,他到蘭嶼的次數更加頻繁,每個月都要在島上住上一星期至十幾天。為了和當地居民建立友誼,他帶著許多禮物去拜訪他們,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儀典。起初,由於語言不能溝通,加上雅美族對外人的排斥,工作並不順利。
徐瀛洲並不氣餒,他每次到蘭嶼,就暫時拋下企業家的身份,和雅美族人一起吃芋頭、吃飛魚、喝米酒。除了經常帶點禮物給山胞朋友,也出錢將病重的山胞送往臺灣就醫,或資助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蘭嶼的老先生到臺灣一遊。
有人問徐瀛洲為何這樣做,他說:「這些錢給有錢人用,只不過換來幾桌酒席、幾件衣服;但讓山胞旅遊一趟,卻可以給他們一輩子難忘的經驗。」
真誠和愛心可說是人類相互溝通最佳的橋樑。徐瀛洲也以此贏得島民的信賴。蘭嶼居民把他當一家人,把家裏最好的古物拿出來給他看,也把最神秘的風俗告訴他,使得許多前往蘭嶼採訪的記者,甚至民俗學家,都羨慕他所受到的禮遇,並有人稱他為「蘭嶼王」。
徐瀛洲從事「臺灣山胞民族圖誌」的增訂調查工作已有三年多。他為了做更精確的記錄,自己鑽研攝影技術,把雅美族的每一個活動都用照片記錄下來;對於不知名的植物,則整株帶回臺灣,請教農業專家。
在寫作方面,由於這本書是以英文寫作,徐瀛洲為求語文流暢,特請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生幫他改稿。
去年,為了這本書的加速完成,他把自己所擔任的總經理職務交給屬下,他說:「我的公司制度非常健全,我不需操太多心。」他每天上午到公司,下午回家寫書,常忙到深夜一、兩點。他估計這本書年底可以完成。
二十餘年來,徐瀛洲從最初對古物的好奇起步,逐漸成為古物收藏家;也因對這些古物來源、用途的研究,使他得以一窺歷代文化的堂奧。
他不但開始著書立說,更於民國六十七年和丑輝英、蔡辰洲、許常惠、洪建全等人組織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從事民俗藝術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傳授及出版等工作。
宜興茶壺中的精品。(楊永山)
只買不賣,留給後人觀賞
徐瀛洲收藏的內容包括:古錢、茶具、陶器、瓷器、佛像、玉器、字畫、山胞古物等,共有二萬餘件。就數量而言,可說是國內私人古物收藏之冠。他建造了一棟中國式的五層樓建築,做為古物的棲身之所。每天僅擦拭、整理、保養等工作,就極繁雜。徐宅雖請了兩個佣人幫忙,但所有精巧易碎之物,徐瀛洲都自己動手整理,樂此不疲。
有人說,徐瀛洲能有如此豐富的收藏,是因為他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不錯,充裕的金錢對他的收藏嗜好確有極大的幫助,但換個角度來說,錢財不見得能買到那份耐心、強烈的求知慾以及對祖先遺產的尊重。
只要是對古物有興趣的人登門求教,徐瀛洲毫不吝惜的搬出收藏品,與客人分享其中的奧妙;至於慕名前來買古董的,總被拒於門外。徐瀛洲說:「我費了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收購這些東西,就是希望能把這些文化遺產聚集起來,不讓他們流散各地,怎麼可能再賣出去呢?」
徐瀛洲的最大心願,是成立一個私人博物館,將所收藏的一切東西,開放給大家觀賞,讓更多的人從中體認祖先留下文化遺產的豐富。徐瀛洲對收藏古物的觀念態度與眾不同,也使他的收藏工作顯得格外有意義。
交阯三彩盆子,古人用來放麝香等香料。(楊永山)
北宋龍泉窯豆青三足爐。(楊永山)
舊玉象。(楊永山)
古錢。(楊永山)
舊玉圭殼紋璧。(楊永山)
葉王燒製觀音騎獅子交阯陶。(楊永山)
北宋龍泉窯注水壺。(楊永山)
漢朝的屋頂裝飾陶象。(楊永山)
徐瀛洲不但收藏各式宜興茶壺,亦講究茶藝,常和夫人身著古袍,泡一壺香茗,享受生活情趣。(楊永山)
徐瀛洲拍攝的蘭嶼雅美族婦人。(楊永山)
排灣族頭目綴璃珠禮服,包括禮帽、上衣、腰帶、圍裙。(楊永山)
排灣族的木雕。(楊永山)
裝潢古色古香的徐宅客廳一角。(楊永山)
徐瀛洲珍貴的收藏品璃珠。(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