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罷歐洲大陸,帶著法、德等國堂皇壯麗的皇宮印象,再看英國白金漢宮,不免要驚訝於它的單調樸素。英國人卻有他驕傲的解釋:這是因為英國民主發生得早,皇宮興建還得要國會批准,因此不好大興土木、過度奢華。對照聳立泰晤士河岸的西敏宮來看,國會在英國政治史上的權威地位,果然不可輕待。
兩年前,當法國人大肆慶祝革命兩百週年,並對其民主生活之高壽沾沾自喜的時候,國宴中的貴賓之一,前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卻一秉其好鬥脾性,當眾指出法國革命之血腥殘忍,未若英式漸進民主,才是人類政治理想的金字招牌。

「民主的生活方式」屢遭挑戰,時需救護。圖為二月七日早晨白宮大道政府所在地遭到愛爾蘭共和軍迫擊砲攻擊後警方的忙碌景象。(胡克禮)
民主本非一朝一夕即可公佈實施的。儘管有人把民主母國的國會歷史遠遠上溯到亞瑟王時代,但其間由雛型到成熟,尤其與皇權的爭鬥,也好比一段八千里路雲和月。
而皇室終於交出實權的智舉,不但使他們至今享盡榮華,免受歐洲堂表親戚們走上斷頭台的悲慘結局;更教大英子民為這段光榮傳統驕傲不已。
直到今天,每到西敏宮國會大廈開議日,女王照例要將一頂象徵權力的皇冠交給國會。年年行禮如儀,未敢稍怠。
除了開議儀典,國會堻B處充滿了綿延世代的百年傳統:議長先生和書記官的假髮和長袍;「可敬的尖頭鰻」們所使用的特殊語法代號……,它們與牛津街上的新潮時裝、溫布里球場的瘋狂音樂會,一同呼吸著廿世紀末的空氣。
國會裡的繁文褥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大排長龍。不久前,這也是一窺民主母國議會堂奧的唯一途徑。
因為國會大廈裡向來不准拍照採訪,就連廿世紀橫掃家庭、所向披靡的電視,也不能不嘆侯門似海,投訴無方。門外記者躍躍欲試、前仆後繼,門婼悀蓬q惶應戰、兵來將擋。他們為此足足辯論了半個世紀,直到八○年代呼聲再起,情況才有了轉圜的跡象。

(上)儘管也有人覺得它們「不合時宜」,議長先生的假髮和法袍到底是光揚其歷史,增長其權威不可或缺的傳統象徵。(下議院新聞室提供)(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議員們起初多數不表贊同。前首相佘契爾夫人就是極力反對的死硬派之一。鐵娘子的口頭禪「不!」如常使用在國會轉播的辯論中。她在回敬工黨黨魁「何以閣下如此害怕轉播國會議事?」的質疑時,鳳眼圓睜、鏗鏘有聲地答道:「我這是為了國會的好名聲著想,我不覺得電視有一天會進入國會,就算他們真轉播了,大家看到的也不過是電視堛滌篞|,它將與你我所知的國會相去甚遠!」
另一位工黨資深議員,卻老實不客氣地指出首相夫人此說矛盾,因為她顯然對自己上電視是十分熱中的,「她甚至被傳授如何挪動尊臀,以能在電視上看起來好些!」
全場哄然。說時遲,那時快,保守黨的忠實戰友立即拔刀相助,「這位可敬的尖頭鰻,您或許還不了解,閣下其實為我們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那就是電視能改變行為的威力。」
他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多數反對者真正的隱憂:擔心電視將改變議事廳堛瘧釣かS質和傳統。他們因此寧可讓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會,反倒成為世界上最晚允許電視進入的地方——甚至落在蘇聯的後頭。

(下)西敏寺下議院議事廳空間並不大,兩黨對峙雄辯,距離極近。議員們辯論時,有尖銳凌厲的一面,亦不失詼諧幽默,氣氛非常生動。議事台上橫架於前的,就是「泰山」力拔舞弄的國會權杖。(下議院新聞室提供)(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有識之士對這種眷戀傳統,懼怕「變動」的心結,其實不無疑問。一位工黨議員形容他每次行經倫敦塔,都不免懷疑:塔外的「牛壯士」(Beefeater,至今穿著都鐸王朝制服的獄吏)還真相信他們是國王衛士,而不是觀光裝飾?同理,一成不變的國會,是否也有淪為廿世紀民主「牛壯士」的危險呢?
另一位議員則指出,自從代議政治在雅典誕生以來,選民與代議士之間的鴻溝日益嚴重,尤其在國會有式微趨勢的今天,電視轉播或能拉近這道鴻溝。否則,他形容,「國會將成為一個封閉的辯論俱樂部」——會員們不過是用特殊的語言、規矩,顧盼自得、互相取樂的一群化外之人罷了。
問題是,當電視這個玲瓏「傻子箱」,已成草民百姓生活堣ㄔi一日或缺的親密夥伴,長達半世紀之久;不想在國會袞袞諸公的眼裡,「那個新奇的電器盒子」,卻猶是足以「腐化我大英文明、品味、道德」的奇技淫巧。一位資深議員堅信在這玩意兒發明之前,「這個國家曾經快樂、健康得多。」他接著問道:「難道諸位可敬的英倫紳士,當真應允這個粗鄙之法通過實施?」說來慷慨激昂,義憤填膺。

擔心收視率?日前國會宣戰辯論轉播,在晚間肥皂劇前如常中止,迭遭觀眾抱怨連連。(胡克禮)
對電視媒體大表懷疑的議員,其實不在少數。更實際一些的,則擔心國會議事會因此降至加拿大的演出水準——議員們並不針對彼此議題你來我往,痛快辯論,反倒像對著電視機前的親愛觀眾發表演說。如此一來,國會議事豈不淪為肉麻的黨派政見播送網?
這個電視恐懼症的另一個心結,則是議員與電視人的互不對眼;後者自稱民主公器,卻老嫌民主掌門人是「低等族類」,無怪乎議員諸公要對之疑懼有加了。一位可敬的尖頭鰻就曾經在議壇語重心長地嘆道:「諸位仕紳忍將國會議事這個至愛的古風傳統,交在螢光幕後那個操縱大局的詭異電視製作人手堙H」
另一位資深議員則對這等斤兩的肝膽氣度不以為然。他表示:「如果我們連電視製作人都掌握不了,又談什麼監督政府運作?」再說,如果這些保守的傢伙如此瞧不起電視,怕它扭曲了國會議事美學,那麼報紙文字記者和廣播記者,難道就不扭曲事實了嗎?

國會轉播規則極嚴,全景和發言者特寫是最常出現的取鏡,一旦議場失序,鏡頭立刻轉向議長,直到恢復平靜。(胡克禮)
可敬的尖頭鰻事實上是嘗過苦頭的。早在十八世紀報章還不准報導國會議事時,一位「尖頭鰻雜誌」發行人即因「獨家」刊出國會辯論而遭重罰下獄。不想殺雞儆猴的結果,卻是眾家記者此後不再「報導」辯論內容,卻仍一秉其關心國事之初衷,編寫創作各種國是辯論,以應廣大市場的好奇。
此君一語點著痛處,引起不少戚戚迴響。另一位議員也為電視打抱不平:「如果電視攝影機能來拍拍記者席的話,大家就可以看到報社記者可憐的出席率。」稀奇的是,報上的國會新聞每天仍然洋洋灑灑,大作連篇。「我真不明白報社何苦要設國會記者,如果太陽報(編按: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小型報)設有國會記者,是不是閣樓雜誌也該派個代表X?」與其叫這些人來晃蕩,當然不如讓電視攝影機來轉播要接近事實些。
可敬的紳士們終於達成妥協:多數議員認同了電視進國會這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家裡那個方盒子裡將呈現的結果,將不由「詭異的電視製作人」作主,而必須由國會諸公督導掌握。一九八八年,由各政黨議員十九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開始擬訂章程規則。
專用頻道,電子冷宮解決了轉播與否的問題,接下來是怎麼轉播?播些什麼?才能公平客觀。很多人擔心,如果電視上只充斥著首相黨魁和前排議員(內閣及影子內閣),選民會不會因此誤以為他的議員偷懶翹班?事實上,他可能在個別的委員會裡摩頂放踵,不遺餘力。
然而,要顧及議事廳與委員會、執政黨與反對黨、前排議員與後排議員之間的「公平客觀」,唯一的方法似乎只有設立專用頻道全程轉播。一位議員甚至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妥善保存發揚偉大的民主範本,以滿足天安門前可憐學生的民主饑渴。
此公兼善天下的懷抱令人肅然起敬,可惜未能引起廣大迴響。下議院院長的看法實際得多,他表示,即便解決了技術與財政問題,「大多數人還是只會收看電視新聞節目,並由此得到國會議事的印象。」更悲觀一點的,則預估專用頻道的命運會是——「每人一生收看五分鐘就轉台的電子冷宮。」
議事廳淪為娛樂業話又說回來,難道諸位可敬的尖頭鰻真希望電視攝影機巨細靡遺,詳細轉播國會議事的「每一細節」?卻又不然。
很多議員恐怕國會進入家庭後,選民將會在電視上看到時而零落可憐的出席率、議員們偶發的失態場面,以及旁聽席或恐發生的「意外加演」……。辯論的焦點於是又回到了電視攝影機改變人類行為的威力。
關於觀眾「加演」,最有名的例子是數年前上議院試行轉播時,由三位同性戀支持者由廊廳沿繩索演出「天降神兵」的戲劇化場面。許多議員認為此類情事防不勝防,國會就此將轉屬「娛樂業」項下。與其如此,一位議員表示:「不如就把議事廳讓給喜劇演員去亮相,咱們另找地點正經議事吧!」因為即使訂出不准拍攝失序場面的規則,也實在違背人性,「林肯在劇院遇刺時,你能教攝影機只管繼續盯住舞台嗎?」他說。
極力贊同轉播的議員卻也振振有辭——「如果國會真是國是辯論的重心,我們就不該害怕民眾來此表達他們的憤怒」,一位議員強調,「如果他們不透過國會,卻跑到布魯賽爾(歐市總部),或BBC去站崗抗議,那才是我們該擔心的。」
左翼高喝紅旗,泰山怒耍權杖失序場面這筆陳年老帳,倒不好全掛在外來草民的頭上。議事廳埵蝡a楚楚的議員諸公,在國會史上的不良事蹟,才叫斑斑可考。遠的罄竹難書,近的歷歷在目,其中又以工黨領銜主演的「迎面摔紙」,與保守黨一炮而紅的「泰山事件」,最為可歌可泣。
一九八五年,卅名左翼議員忽然在國會議事當中聚集中央,集體抗議,其中一名更拿起紙片,就往正在發言的政府官員臉上摔去。此舉震怒議長,中止議事,也寫下國會失序史新章。然而反對黨為平衡這段不甚光彩的黨史,總愛援引「泰山舞劍」史來回敬保守黨的揶揄。
原來早在七○年代工黨當家執政時,左翼議員曾經在議事廳中打起擺子,高唱紅旗。當時一位怒不可遏的「反對黨」議員忍無可忍,居然一個箭步上前,就舉起議事檯上象徵議會權威的數尺權杖(Mace)當眾揮舞,扮起「洋鍾魁」來。
而這位壯士不是別人,正是日前一馬當先,挑戰首相席位未果的當今環境大臣韓叟泰——人稱「泰山」。當然,許多人說他之所以壯志未酬,與他當年怒揮權杖,壞了形象,有密切關係——誰放心選出一個甚至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首相呢?
修法從嚴,試行一年特別委員會鑑此嚴陣以待,以「非關議事程序,一律不准上鏡」為原則;制訂嚴法以免不當行為出現螢幕。反對者當然又有話說:如若不讓失態行為上鏡,選民又如何能在下次選舉中以不投票來「懲處」失態議員呢?何況失序這東西到底不是打從電視發明以後才問世的。比較起過去的光榮歷史,泰山耍杖還算小意思,上個世紀的國會老前輩更有辦法——他們甚至把權杖弄出了議事廳!
無論如何,一九八九年,轉播特別委員會仍舊公布了嚴格的轉播規則,實際轉播工作則交由民間獨立傳播公司執行,特別委員會聘請總監督導執行轉播規則;並決定由同年秋天開始試行一年,再作考量。在這一年當中,BBC與獨立電視台均在新聞節目外,利用每天下午的時段,播放國會辯論現場轉播。
莞爾一笑解紛爭嚴苛的規則當然引來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叫苦連天。也有反對過度嚴苛的議員認為,種種限制其實反而扭曲了事實。就以「只能拍發言者,不能拍反應者」這條規定來說,在某次辯論中,一位反對黨議員曾對當時的首相佘契爾提到:「如果你也在牢堳搮L……」這時候另一位議員低聲說「她真該!」不巧他正坐在麥克風附近,於是引來全場譁然,攝影機轉向議長。但在場的人都看到佘契爾本人的反應其實是莞爾一笑,而電視觀眾卻可能誤以為議場因此失控。
此外,在特別委員會的堅持下,為避免電視取材過度簡化議程,僅挑「刺激的」報導,或截取某人一兩句話斷章取義,因此規定所有報導都必須交代整體背景。這在電視新聞有限的時間內,觀眾難免對冗長的背景說明感到不耐煩。但媒體工作人員多願遵守規則;觀眾也在防止扭曲的前提下接納了這樣的方式。當然,在其他時段較長的新聞雜誌或專題報導中,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漂亮的成績單試播一年之後,各式各樣的調查研究開始評估試行結果。
根據統計,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國會報導率,在試行轉播後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每天下午的現場轉播,收視率雖不能說是一片全紅,但也有了可觀的基本收視群。
尤其是每週兩次的「首相問題時間」更是轉播最成功的部分,它收視的第一次高潮是佘契爾辭職事件期間,當時有人懷疑事件淡去後,能否繼續維持漂亮的成績單。說來遺憾,拜波斯灣戰事之賜,每星期二、四下午,電視開機率仍然高居不下。而新首相上任之後,英國觀眾開始有更多機會看到首相之外的官員展現辯才丰采。
尖銳刺激的議事廳辯論,能得到高收視率,其實並不意外,可喜的還是討論專題細節的特別委員會議事小組的轉播,也相當成功。研究指出,這一部分報導的增加,使得公眾更注意到小組功能,從而促使政府官員與官僚體系在制訂決策與執行時,更加在意委員會的意見。
野馬脫韁,爭相亮相至於大家擔心的鬧場行為,實驗的結果是:攝影機的確威力無邊,因為可敬的尖頭鰻面對鏡頭後的表現,果然異常可敬。而調查亦顯示,選民所鍾意的議員,乃是那些詞鋒銳利,理路清晰,又能冷靜對待反對意見的昂然紳士。一位BBC資深政治編輯表示,他非常驚訝如今星期天上教堂時,可以聽到一般人對政治興趣濃厚,他們顯然也比過去了解得深入多了。
而議員諸公對兩黨報導的平衡,一般說來還算滿意,只是有些議員抱怨其他小黨幾乎給擠出了螢幕畫面。因為電視台的國會轉播節目通常在四點結束,而這時候兩大黨外的小黨議員根本還沒機會開口。
一項由里茲大學所作的研究報告則顯示,前排議員(內閣首長)出現頻率最高,是新聞報導的寵兒。但這個結果大家多能接受,也無從避免,因為他們到底是決策者,也是大眾關心的焦點。它帶來的副作用則是「脫韁野馬」的驟增——後排議員為了出線亮相,往往在「問題時間」中不著邊際地為打廣告而發問,或藉此大作該黨宣傳。
薑是「老」的辣?總體來說,由國會最後一次投票結果,贊成國會繼續轉播的議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看來,一年來的實驗是相當成功的。當然也有人警告說,試行期間電視台編輯老爺們的確頗為自制;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會在將來無度需索。無論如何,未來,攝影機仍將在特別委員會的監督下常駐議場,最終目標則是專用頻道的全程轉播。一位反對到底的死硬派至此不肯妥協,他說:「……生命裡有許多東西是穿比不穿更誘人的,國會尤其如此」,言下不勝遺憾。
有趣的是,當國會諸公仍在辯論電視媒體究竟是否改變議場議事型態時,一年來的轉播,卻有改變其他國家國會議事型態的趨勢。至少愛爾蘭共和國已經決定採用類似制度,甚至不必經過試行階段。此外,根據倫敦泰晤士報的報導,西敏宮的國會轉播在美國不但大受歡迎,許多的國會參議員還要求比照實施「問題時間」,而華府官員居然也覺得,這比略嫌枯燥的美式議程更民主哩。
〔圖片說明〕
P.78
克倫威爾曾經將意圖關閉國會、重振王權的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後來自己卻成大權獨攬的獨裁者。國會大廈旁的雪中銅像,訴說著民主的辛苦路。
P.80
「民主的生活方式」屢遭挑戰,時需救護。圖為二月七日早晨白宮大道政府所在地遭到愛爾蘭共和軍迫擊炮攻擊後警方的忙碌景象。
P.82
(上)儘管也有人覺得它們「不合時宜」,議長先生的假髮和法袍到底是光揚其歷史,增長其權威不可或缺的傳統象徵。(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P.82
(下)西敏宮下議院議事廳空間並不大,兩黨對峙雄辯,距離極近。議員們辯論時,有尖銳凌厲的一面,亦不失詼諧幽默,氣氛非常生動。議事台上橫架於前的,就是「泰山」力拔舞弄的國會權杖。(下議院新聞室提供)
P.84
擔心收視率?日前國會宣戰辯論轉播,在晚間肥皂劇前如常中止,迭遭觀眾抱怨連連。
P.85
國會轉播規則極嚴,全景和發言者特寫是最常出現的取鏡,一旦議場失序,鏡頭立刻轉向議長,直到恢復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