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次的內閣改組中,前行政院副院長邱創煥先生,被調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曾經成為頗受矚目的話題——有人認為這種調動是「降級」了。
而他自己對此說不僅處之泰然,甚至讓人感覺出他隱隱有種得其所哉與躍躍欲試的心情,且隨即積極埋首構思省政。
他在九月初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副院長有副院長該承擔的責任,省主席有省主席要做的工作與應學習的課題;無論如何,我是個喜歡做事、也能做事的人,我會努力盡心把新職做好。」
從今年六月上任以來,新任臺灣省主席邱創煥表現出他一貫謹慎、穩健的作風,立即埋首研究省政。
正式就職的第三天,他便面對省議會省政總質詢。
在長達二周、有七十五位議員、多達七百八十二件的馬拉松式質詢中,他所表現出對省政的瞭解,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誠懇態度,頗得好評。
其後,對二重疏洪道後續工程中洲後村的遷村事宜,他與村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應為本省自治史上所僅見;在海山、煤山二煤礦發生災變後,他率領有關幕僚主動赴議會報告原因、經過及處理情形,也開府會運作的先例。
緊接著,他走訪各縣市展開實地視察,僕僕風塵中,充分表現出對於「學習新課題」的熱切之心。

邱主席近來常下鄉巡視,圖為他在果菜市場詢問蔬菜產銷情形。(楊永山)
極富草根色彩
現年五十九歲的邱主席,早年從一個彰化鄉間的失學少年,憑著苦學實幹,不但取得碩士學位,且歷經要職。這段歷程頗為人樂道,也使他有著「出自鄉村,了解基層」的「草根」色彩。
六月初,邱主席在正式就職的前一日,曾回到彰化縣永靖鄉的邱氏宗祠,祭告列祖列宗。
當年赤足賣甘蔗的農家子弟,如今成為全省一千五百萬省民的父母官,鄉親們欣慰、驕傲之情,溢於言表。道賀的花籃不斷湧進早已張掛紅彩的老家前庭,老老少少的鄉民夾道歡迎,大鼓陣喧天價響,鞭炮之聲不絕於耳。
踏入邱氏宗祠,邱主席抬頭望見卅年前他高考及格、回鄉祭祖時所獻的匾額仍然高懸,而兩旁卻新添了一幅對聯:「創立國鈞績效斐然廉明光省政,煥功桑梓樹人樹德圖治耀家鄉」。
卅年前,邱主席在「小學高等科」(比現在的國中少一年)畢業後,曾失學在家種田。半年後,他方以臺中師範學校短期訓練班結業的資格,在彰化鄉間擔任小學教員。
在教書的過程中,他自修通過普考、高考,然後遵父命回鄉謁祖,感謝先祖庇佑。
此後,他又以高考資格考進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並以政治學碩士進入銓敘部擔任薦任科員,爾後逐步升至科長、專門委員、司長,又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副主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處長、國民黨社工會主任、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及至新任臺灣省主席。

邱主席近來常下鄉巡視,圖為他在果菜市場詢問蔬菜產銷情形。
家教極嚴,養成一絲不苟的個性
這段歷程,可謂仕途坦順。而邱主席予人的印象,也一直是謹慎篤實、公正清廉。
這種作風,肇因於自幼承受的庭訓。
邱老先生過去在家鄉當過很久的村長,處事素以公正嚴明出名,村民均敬畏有加。邱主席形容說:「年輕人老遠見了他就趕忙低頭整理儀容,深怕衣服穿得不平整、或有個扣子忘了扣要挨訓。」
要求村民尚且如此,管教兒女就更嚴了。
邱主席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日據時代他們白天讀日本書,放學回家除了幫忙家務,還要隨父親念幼學瓊林、四書五經;而且要一一背誦,鐵定「今日事、今日畢」。稍有懈怠、疏忽,則少不了有頓皮肉之苦。邱主席說他小時候受的是「斯巴達式教育」。
但也就是這種一絲不苟的教育方式,養成他日後腳踏實地、苦學實幹的一貫作風。

邱主席伉儷去年訪問南非,在參加宴會時先站在南非國花旁留影。(楊永山)
以「鄉下人」本色為學、治事
邱主席自稱始終未改「鄉下人」本色:在生活習慣上是「黎明即起、勤勞節儉」,在做事態度上,則要求「腳踏實地、守本分、負責任」。
直到今天,邱主席還是習慣清晨五點起床,一天工作十餘小時,晚上則一定進書房讀書。吃住日用一切從簡,也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至今未改。
早年,邱主席從國校高等科畢業後,便幫忙家裏下田;「有時候村里演歌仔戲,我就和哥哥扛著甘蔗去賣。」他伸出左手大姆指上的纍纍疤痕說:「這是以前削甘蔗、種田留下來的。」

邱主席伉儷去年訪問南非,在參加宴會時先站在南非國花旁留影。(楊永山)
因無正式學歷,曾四處碰壁
未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教員多去當兵,鄉下出現一陣教員荒,「我種了半年田,竟被找去教小學。於是先去臺中師範受了三個月訓,然後就走馬上任了。」
「教」然後知不足,在教學之餘,他很認真地自修。在書本天地中,他愈讀愈讀出了興趣,因此很想念大學。
「那時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邱主席說,他興沖沖北上報考臺大法律系。臺大職員詫異地問:「你沒有念過初中、高中,怎麼考大學?」
他答道:「你讓我考考看,成績好便錄取,不好就算了嘛!」
對方當然是拒絕了。
民國卅七年二月,他打算參加中學教員檢定考試,但因為沒有師範學校畢業資格而被拒。同年十月,有人勸他參加普考,同樣因為沒有高中畢業證書而無法報名。
「簡直是無路可走」,邱主席毫無怨懟地回憶:「但還好那時候社會很單純,沒有受到什麼樣的引誘,而且父親管教又嚴,否則說不定會去當流氓!」
心情沮喪時,他就讀小說解悶,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幾乎給他讀遍了。
直到民國卅九年,他才知道原來還有普通檢定考試和高等檢定考試,是不需任何資格即可報考的。這時候,他已廿五歲了。
否極泰來,一年中通過四種考試
在一籌莫展多時之後,能發現這條新路,他興奮極了,開始全力準備。但考運不算佳——第一年普檢地理不及格,第二年高檢經濟學不及格。
痛定思痛,他想一定是自己程度不夠好,用功也不夠深,因此決定再下苦功。他當時白天要教書,只有利用晚上讀書。
到了假日,為怕同事相邀出遊時不好意思拒絕,他還想了個「笨」方法:一到周末,就給自己準備點乾糧,然後自外頭把門鎖上,再從窗子跳進去,裝作是回家了,其實是躲在裏面閉門苦讀。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在第二年一連通過了普檢、普考、高檢、高考。
當年高普考及格後,政府並不分發職務,他仍回到鄉下教書,但也因此升任「教導主任」。
「過關斬將」之除,不免信心大增,他已不甘再留在「小池塘」中了,一心想進入學術殿堂鑽研,就此更加留意進修的機會。
一年後,政大在臺復校,政治研究所首次招生,凡是大學畢業或高考及格者,皆可報名。邱主席當時不但考上了,二年後還以第一名畢業。
研究所期間,他最頭痛的是「彎彎曲曲」的英文;但這也難不倒他,「也許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因此很習慣『一切從頭來過』,以勤補拙。」
他的老師張金鑑就曾形容他:「人厚道又實在,讀書做事很肯按部就班地下苦功。」
慶幸得以進入學術殿堂
在此之前,他讀書完全靠自修,沒有老師的指導,比較不能系統化。讀了研究所之後,他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學到治學的方法;親聆老師的講授,並得以時常請教與聆聽教誨;有同學共切磋,彼此交換研讀心得。
研究所畢業後,他進入銓敘部,開始了公職生涯。
從廿八年前擔任薦任科員開始,邱創煥做公務員的心態一直是:份內的事、長官交辦的事,一定全力以赴;不僅要將每個案子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且把速度、精確、品質……當作追求的目標。
此外,他也為自己規定了另外的「份內」之事:無論擔任何種職務,一定要將與業務有關的法規與理論弄清楚。
不斷研究、進修,使識見逐漸提昇
邱主席指出,民主政治的運作,全靠依法治事,唯有熟悉法規、學理,才能徹底掌握要領。
因此,在銓敘部工作時,他將所有人事法規、各國人事制度、我國歷代文官制度、日本歷代文官制度……都加以研究,「這段期間,我翻遍廿四史,將其中與文官制度有關的記載,都做成卡片,一方面加強記憶,另方面也便於日後查考。」他在銓敘部工作十一年,第八年就升任司長,靠的就是這樣的用心與努力。
其後,在黨部負責社會工作、主持省政府社會處、及任國民黨社工會主任期間,他又從頭研讀「國父全書」、「先總統 蔣公遺訓」,整體瞭解三民主義中有關社會福利的思想,還將研究心得整理出書。
內政部長任內,因主辦全國選舉事務,他也對有關問題加以深入研究,且頗有心得。
在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期間,除協助院長處理例行公務外,他的辦公室堆滿國際事務與財政金融方面的書籍,不時抽空研讀。
邱主席表示,對於理論的研究,擔任行政工作者縱然不能成為專家,但至少要有相當的認識與瞭解,「公務員所負的責任,一般而言,總會愈來愈重,甚至漸漸有機會參與決策;為免責任或機會到來時不知所措,不如及早加強學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專業知識足夠,表現出來的眼光、見識,提出的建議,都會顯出高遠的智慧。」
「反之」,他接著說:「年輕人若沒有這種責任的自覺,只會等因奉此,那就是替自己設了限,路會愈走愈窄。」
不同職務,有不同分寸要守
在公職途中逐步爬升之後,如果有機會當上副首長或首長,邱主席主張在此時要特別注意角色的扮演、分寸的拿捏。
他說,副首長要認清自己輔弼的角色,要尊重首長、甘於寂寞;研擬政策時,應盡可能提意見,無論被採納與否,都不可論功勞、搶鋒頭。「這也是一種政治倫理。」他以為。
首長的角色則不同,除要有擔當、有氣魄,能盱衡全局、大力推展業務外,還要做到賞罰分明與放手讓屬下做事。邱主席認為,一個賞罰不明的「濫好人」,或鉅細靡遺、事必躬親的主管,都成不了大事。
「冷靜、從容、沉著、積極、堅定、嚴正、謹慎、忍謗、任怨、平和」,是邱主席在內政部長任內送給同仁的廿字訣,也可說是他對自己政治修為的期許。
喜歡擔任能直接服務的工作
此次出任省主席,議者固然以為由特任官變為簡任官,似有「降級」意味,其實,由實際的角度來衡量,省主席在經費支配和製定決策上,擁有相當的自主權;且省府一年有一千三百多億元的預算,比某些中央部會還多;更重要的,是省主席的工作可直接為省民大眾服務,應比以往有更實際的作為。或許也因如此,他對新職所表現出的,是一種適得其所、興致勃勃的態度。
一般人對邱主席出任現職,還有二種相反的看法:其一以為他出自農村,做過十三年小學教員,與民間有普遍的接觸,應比一般首長更能體恤民情;其二則以為他有十二年在中央服務的經歷,恐難免將使其行政取向以中央為依歸,而不能為地方的利益據理力爭。
承上啟下,以全民利益為依歸
邱主席表示,省主席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既需規畫地方建設,也應貫徹中央決策。其間需要多思考、多研究、多衡量、多協調……,一切應以整體、長遠利益為依歸,努力找出利多弊少(或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案,就不致使中央與地方發生什麼捍格了。
事實上,邱主席認為,十三年的小學教員、廿八年的公務員生涯,都使他對民生疾苦、地方狀況有相當瞭解;而在社工會、社會處、內政部的經歷,所牽涉基層民眾與地方上的問題也極多,使其對地方並未脫節;至於三年半在行政院的經驗,則使他進一步瞭解中央政策的運作;……這些經驗,都將有助於他今後的綜理省政。
「省政措施關係著一千五百萬省民的利害,只要是與省民權益有關之事,都在我的職責之內。做為父母官,我當然要切實體察民情,一切以安定、繁榮省民生活為念。」邱主席說。
地方應做到自立自強、自助人助
到目前為止,邱主席已走訪了十四縣市,聽取縣市長簡報,他大略將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依次列為:農業、道路、排水、教育、人事、垃圾五大項。
下鄉期間,最令他感到難過的問題是:少數地方首長欠缺自立自強、自助人助的觀念,遇事動輒請省府「全額補助」、「全力支持」,而不問自己能籌到多少經費、準備了多麼周密審慎的計畫來配合。
「假如說省府是個大家庭,各縣市就是家中成員。省固然有責任、義務照顧他們,但大家也必須體念家長負擔之重。有些事自己能做的,就自行去做好它;暫時沒有這個能力,也要快速培養,不能老存倚賴之心。自然也不能『拼家窮』——不問自己是否確實有需要,人家有什麼,就也去要什麼,……這樣弄到最後,會變成齊頭主義的假平等,大家都得不到好的支持和發展!」
「何況,還有許多不必花太多錢就可以改善的事,也應該先做好。」邱主席舉例說,縣市政府各單位應明確劃分權責、規畫合理便民的工作環境、簡化民眾申請書的格式、縮短作業流程、和顏悅色接待民眾……。
「此外,有許多事,在地方政府看來是大事,像蓋體育場、活動中心、孔廟……,需要大筆經費、長期規畫;但在一般百姓看來,卻可能事不關己。因此不如凡事先從根本做起,不必急著『擺排場』。」邱主席說。
縮短城鄉距離,致力提高省民素質
對省府這個「大家長」而言,對於爭氣(繁榮進步)的孩子(縣市),固然備感欣慰,但基本上,還是一視同仁、講求均衡發展,且特別要縮短城鄉距離。
邱主席說:「在物質生活上,鄉村向都市看齊,要靠硬體建設,除了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的農村現代化、小康計畫及增建公共設施……外,我以為可藉道路來改變土地特性,使『窮鄉僻壤』藉著交通方便,縮短與各地的距離,得到種種進步的訊息與文化的刺激,應可有效帶起地方的發展。」
此外,邱主席也很重視醫療服務與文化建設,從根本上提高省民身心的素質。
他表示:在精神生活上,鄉村宜保持原有的純樸、勤儉、人情味,然後漸次提昇層次,加強知性。
「提高省民素質的根本之計,當然在教育;但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我們還可藉許多有形無形的社會教育,來加強省民學習、求知、追求進步的精神。比如:社區活動、村里民大會、四健會、農事講習、巡迴醫療服務、圖書車、媽媽教室……等,都是可以傳授技術、推廣新知、啟發觀念的孔道,今後我們要多多利用。」
省政有其一貫性與持續性
邱主席上任之初,許多人關心在新舊交替際,會不會「人去政息」,致使許多過去大力推動的省政工作,因此中輟,甚至改弦易轍?
對於這一點,他一上任即明確表示,省政建設有其一貫性與延續性,前任主席所訂下的年度施政綱要及計畫,自將繼續推行。
他說:「一個首長,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當然要有一番新作為來開創新局;但不會否定已建立的良好制度或工作計畫,如果那樣做,在我看來是違反政治道德的。」
他形容省政建設有其脈絡,「就像接力賽,我的責任是把歷任主席傳遞下來的工作,加上我的力量,繼續貫徹下去,跑向同一目標——為民眾謀幸福、為地方謀發展。」
以邱主席巡訪縣市時所列出的省政第一要務——農業為例,我們可明顯看到這條脈絡:自六十一年中央執行「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方案」以來,省政府即逐步提出配合的計畫。十三年來,歷經三位省主席,最初是謝東閔先生提出「家庭即工場」,目的在增加農民副業收入;繼之李登輝先生提出「培養八萬農業大軍」,則是要培養農業現代化的人才。
而今邱主席提倡「發展精緻農業」,是為配合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需要,進一步走向使農業經營專業化與現代化的目標。
發展精緻農業,力促農業升級
邱主席解釋道,臺灣省有五百多萬農業人口,佔臺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強。而本省的農業,由於工業發展快速,經濟型態與社會結構隨之變遷,農村人口大量湧向都市,農業生產力因之受到重大影響。
此外,農業本身也因受客觀條件限制,未能迅速調整,產生許多問題,包括:土地與勞力之投入出現負成長、技術改進報酬遞減、農業生產結構及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等等,農業成長漸呈緩勢。
邱主席指出,政府自民國六十二年頒佈「加速農村建設措施」起,已投下約新臺幣一千八百億元的補助,仍未能解決一些癥結問題。目前亟需研擬出積極有效的發展辦法,來配合這些短期消極性的保護措施,方能突破瓶頸。
「換句話說,農業本身應能升級、自創新局,而不能老仰賴政府花費龐大經費來補助、保護。我所謂的『精緻農業』,就是在即有的基礎上,再強化各種農業生產條件,比如機械現代化、農友知識化、經營企業化……,以作為生產高經濟價值作物的本錢。」
欲集各方之力,以徹底突破農業經營瓶頸
「在廣義的考量下,目前臺省工業發展的問題,多由經濟部主管,由於其中包涵對外貿易問題,與國際事務有關,也確實有賴中央才能做好;勞工問題是由內政部訂定法律,而由經濟部督促工廠來做。省政措施在這二方面能使的力較少。因此,衡量之下,正視農業問題,才是省府首要工作。」邱主席解釋他那麼關心農業的原因。
此外,據說邱主席走馬上任前,曾晉見總統,而經國先生叮嚀再三的就是——「特別照顧農民」。
「發展精緻農業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個構想」,邱主席說:「我個人不是農業專家,因此要邀集專家學者、農政主管、農民代表、農會幹事……等,大家一起來討論,以期能逐步解決問題,重新出發。」
從薦任科員到省主席,邱創煥先生表現在操守、修養上的風範,以及傑出的行政能力,都是無可置疑、且令人欽敬的。
而作為一個政務官,他的魄力與開創性,卻曾在立法院受到質疑。
究竟他能不能在這個新崗位上,充分展露出「愛做事、且能做事」的特質,就要看未來省政措施的落實與推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