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倆佰甲到小間
小間書菜的前身是一個有60年歷史的碾米場,歇業廢棄了十多年,倆佰甲承租用來儲米的穀倉,因為空間不敷使用,轉讓給彭顯惠開二手書店。
有勇氣在偏鄉開一家獨立二手書店,背後靠強烈的「需要」支持。
「開書店是因為自己需要。」彭顯惠表示,她自幼體弱多病,就是以讀書為消遣;求學階段在東華書局打工時,業已萌生開書店的夢想。隨後進入職場,做平面設計,無論是設計書籍封面或雜誌版型,也多和書脫離不了關係,對書的深厚感情,不言可喻。
位處鋪書網絡很難到達的偏鄉,小間的二手書源,多靠傳播吸引而來的舊雨新知「運送」,大家隨身帶來三、五本書換菜,各取所需、各得滋養。
因為是主人的需要,因此,書店主人的靈魂與個性十分鮮明:小間只收購與販售主人喜歡的書類。「我只收哪天萬一書店關門,我願意帶回家的書。」彭顯惠言簡意賅地說明。
書店主人偏好軟調性的文學類別,如:小說、詩集、旅遊美食文學、攝影、食農、童書等;金融、理財類書籍則敬謝不敏。
她說,自己最不樂見的是,有人懶得把小間不收購的書再帶回去,硬要塞給小間處理,「我不需要,不代表其他地方不需要。」彭顯惠還是希望這樣的書籍一樣可以在別處找到知音。
來客拿出帶來的3本小說、1本詩集讓彭顯惠過目,得到她:「可以啊!」的回應,於是懷著興奮之情開始挑選想交換的蔬菜,揀了一顆高麗菜心、二顆蕃茄、白與綠花椰菜各一,外加一包花生糖。彭顯惠看了一眼,回答依然是:「可以呀!」
「以物易物」究竟標準為何?怎樣可以、怎樣又不可以?「沒有標準,隨興!」彭顯惠回答。
用這種隨興、沒有標準的標準經營一年多,小間書菜竟也能達到「自己養活自己」的損益兩平境界。

由廢棄碾米場改裝而成的小間書菜,在質樸中展現女主人的美感與設計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