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楊貴妃最愛吃荔枝,唐明皇為了取悅她,不惜千里驛傳,快馬加鞭趕送進京,以保荔枝的新鮮。之所以如此,是因當時荔枝的產地僻處嶺南,中原人不易獲得,加上產量少、貯存不易,荔枝在當年國人心目中,是一種珍貴的水果。
如今本地的荔枝,粒大、核小、肉厚、果甜,產量亦極豐,每至夏季,國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吃到許多價廉物美的荔枝,這得感謝農業專家多年來辛勤不懈地致力研究與實驗。
荔枝的皮色紅豔、果肉晶瑩、味甘多汁,古人形容它「剝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絳雪」,由此可見國人對荔枝的喜愛。
荔枝在植物學上,屬無患樹科,是多年生常綠喬木。原產於我國嶺南,以粵、桂、閩、臺四省栽種最多。除我國外,印、泰、南非、澳洲、美國加州、佛州等地,也都有栽種。
我國大約在距今兩千年前的秦末漢初,開始懂得吃荔枝。根據古籍記載:荔枝原是南越朝貢中原的「蠻果」,漢武帝食之成癖,還特地在上林苑堳堣F座「扶荔宮」,專事栽種由南方移植來的荔枝樹。

圖1:水果攤上豔紅的荔枝,引人垂涎。
滋味佳妙,為之著迷者大有人在
荔枝在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傳說,是唐明皇為取悅楊貴妃,不遠千里傳送荔枝的故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多少說明瞭當年關山迢遙、驛道漫漫,千里傳送荔枝的辛苦,荔枝亦從此有了「妃子笑」的雅稱。
古籍裏記載的「荔枝狂」,是明朝的宋裡,他嗜食荔枝成癖,每天都要吃下一、兩千顆才覺過癮。他不僅飽食荔枝,還要遍嘗佳品,並且集結同好,到處找尋好品種,整理、記錄在「荔枝譜」上,成為後代研究荔枝的重要史料。
荔枝性喜高溫,發芽分化期需日照足、雨量少、濕度低的環境,結果期需充足的水分;因此土質深厚、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最適合。臺灣新竹以南、高屏以北的山坡地,因氣候晴朗,冬天陽光足、雨量少,很適合種植。

圖2:果肉晶瑩的罐頭荔枝,制什錦水果盅,悅目又可口。(鐘永和)
本地荔枝由大陸傳來
約在清乾隆年間,臺灣開始種植荔枝,品種多由大陸傳入,分株頗多,如今在屏東崁頂鄉、新竹香山火車站附近、臺北市東園區的陳家老宅,都可見到當年移株的百年老荔枝樹。
民國五十年間,臺灣省農復會有鑑於臺灣的氣候、土質,很適合種荔樹,因此委託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開始辦理荔枝的選種、試種工作,這是本省有計畫推廣荔枝種植的第一步。
目前已退休的前嘉義農試分所技正張振宙,及興大園藝系教授黃弼臣,是當年推動這項工作的兩大功臣。
當年臺產荔枝品質極差,不僅核大肉少、皮厚味酸,且因農民栽植意願低落,產量極少。黃、張兩人率領一群農業專家,首先著手荔枝品種的蒐集,並且逐步汰劣換優,希望能試種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

圖3:把荔果成串剪下,又是豐收的一季。(鐘永和)
致力推廣「黑葉」荔枝
經過兩、三年的埋頭苦幹,他們擇定果肉爽脆、含糖分極高的「黑葉」荔枝,進行推廣種植,此亦成為目前臺灣坊間最常見的品種。
今年已七十六歲、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園藝系的黃弼臣指出:「當年選擇種植黑葉種的原因,並非因黑葉品質最優,而是經多方試驗後,發現它的根質最堅韌,較不怕風災雨害,最適宜本地的環境,且產量最豐。」
擔任推廣工作的張振宙,則致力教育農民如何種好荔枝。

荔枝果型渾圓,顏色豔紅,適宜入畫,圖為齊白石所繪的荔枝。(鐘永和)
探討過去無法種好荔枝的原因
他從農試所保留的許多相關資料,及觀察農民的種植方法中發現,光復前本地農民種不好荔枝的原因,在日據時代農業研究人員的誤導——他們教導農民以種植溫帶水果的方法來種荔枝,以訛傳訛之下,農民竟都在冬天不適當的時間內灌溉及施肥,使得該在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的荔樹,無法按序生長,產量因此無法增加。
幾乎在同時,黃弼臣也找出了早年農民栽種意願低落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繁衍荔樹的苗木。為解決這個問題,他發明荔樹的壓條繁殖法,取代古老的播種、扦插繁殖法,不僅節省種植空間與生長時效,也使荔樹的發育,更能承襲母株的優點。
經過突破後的荔枝栽種,從此進入另一階段。在農業專家有計畫的宣導下,果農開始懂得如何正確地種荔枝,荔枝因而年年豐收,種植面積也次第增加,從民國四十九年的兩百多公頃,到六十年時增至兩千公頃,七十年更增至六千餘公頃。
年年豐收的荔枝,不僅為果農帶來財富,也使消費大眾享受到物美價廉的鮮果。但農業專家仍不滿足,他們還在繼續努力,期使臺產荔枝不僅產量更豐,品質也要更優。這個目標從改良荔枝品種、分散產期做起。
嘉義農試所技正顏昌瑞說:「荔枝生長期很短,大部分的品種一年只有二個月的結果期,且荔枝不耐久存,因此消費者一年最多只有七、八兩月可吃到荔枝。此種情況常使荔枝在初上市時售價高達每臺斤一、兩百元,盛產時跌至五、六元。暴起暴跌的情況,嚴重影響農民收益。」
致力使產期分散
「如讓產期分散,農民便能不因荔枝一時供應量太多而降價脫售,消費者也更有口福。」顏昌瑞說。
農試所專家首先收集全臺各地的荔枝品種,發現有些品種,如三月紅、玉荷包、高雄早生,自五月起即可採收,但因品質不夠好、產量又不豐,所以種植的人很少。農試所專家於是加以研究、改良,並推廣種植,從前年開始,五月起就有荔枝上市。
「早熟荔枝品質仍不穩定,有待繼續改進」,顏昌瑞說,「目前另一個加強的重點,是小核荔枝的研究。」
農業專家在蒐集品種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品種的籽核較小,便將它們集合起來,予以雜交、改良,使荔枝籽核愈小、果肉愈厚,且肉質更細。
小核荔枝因性較嬌嫩,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目前產量還不穩,只佔所有品種的20%左右。
研究、推廣小核種荔枝
農業專家現正致力加強小核種的抗病性,以提高它對環境的適應力,並作延長生長期的研究,期使產量進一步提高。
小核荔枝的研究,引發了一個極有趣的問題——既有小核,可不可能經由研究改良,使荔籽的小核減至最小,甚至無籽呢?
顏昌瑞說:「目前農業技術進步很快,各種改良、交配方法日新月異,荔枝由小核變無籽的可行性很大,而且我們已著手進行這類研究,說不定三、四年後,消費者就有『無籽荔枝』可吃了。」
進一步發展鮮果外銷及加工
荔枝的果性嬌嫩,不耐貯存。古人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失」的說法。
近年來,產量大增的荔枝鮮果,雖因消費者的垂愛,尚未有滯銷的情形,但為未雨綢繆,農業單位仍積極為將來勢必日益增產的荔枝找尋出路。
荔枝外銷與鮮果加工,是近年來進行的兩大要項。
民國六十九年,臺灣省青果合作社首度辦理荔枝輸日,共輸出十三萬箱,成果頗佳。只可惜後勁不繼,因農民不懂維護品質,及貿易商貯運、保鮮技術不佳,而使荔枝銷日的好景瞬間即逝。
臺灣省青果社運銷組長黃恩雄指出,推展荔枝外銷,今後要從:建立產銷秩序、嚴格管制品質、改進保鮮技術著手。
荔枝的鮮果加工 ,如今坊間可見的有荔枝乾、荔枝罐頭、荔枝酒等。
荔枝乾是將鮮荔枝脫殼、去籽,經殺菌、曝曬而成。荔枝乾可當零食吃,甜中帶點酸味,十分可口。荔枝乾也像龍眼乾一樣,可加在年糕、糯米飯、糯米粥中,做成各類甜點,風味極佳。
荔枝罐頭是將鮮荔枝剝殼去核,經殺菁後,浸泡在糖水中而成。也有人把荔枝連核制罐,並把糖水濃度降低,如此可使荔枝肉不易變紅、色澤較佳,且更能保持鮮荔枝的風味。
荔枝酒是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出產的水果酒,喝起來酸酸甜甜的,滋味極好。
選購荔枝,先看品種
在新鮮荔枝大量上市時,消費者要如何選購呢?
研究荔枝達四十餘年的黃弼臣說:「先選品種,再選果實。」
荔枝佳品是小核種,例如「糯米糍」及「玉荷包」。但因市價高,水果販有時會以其他品種來假冒,區別的方法是:(一)先看果皮顏色,果皮暗紅無光澤的是一般品種,鮮豔亮麗的是小核種。(二)再看果皮形狀,突起顆粒較粗、間隙較寬的是小核種;顆粒細緻、間隙較窄的是一般品種。
至於一般品種的優劣,判定方法則在果型肥滿、果皮較紅。果實大而飽滿,以手輕壓有彈性的,滋味較好;果皮愈紅,則成熟度愈佳,但不宜轉黑,轉黑的已不新鮮了。
食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李錦楓指出,荔枝含有豐富的維他命、醣類、蛋白質,及磷、鐵等礦物質,營養價值很高,冰鎮後食用更為可口。但因荔枝吃多了會上火,因此似不宜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