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心裡醒來的笛音
許坤仲有感於口鼻笛可能失傳,早在2000年開始在山地門鄉地磨兒小學,教小朋友吹口鼻笛。文化部後來推動「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透過甄選與考核,以師徒制的方式,可以有系統地培養製作工藝與吹奏口鼻笛的藝師。第一屆研習有成的藝師,就是許坤仲的次子伊誕.巴瓦瓦隆。
1986年伊誕在神學院的民俗音樂課,帶著它向師生們展示排灣族特有的樂器,但排灣族口鼻笛對他而言,不只是傳承部落的文化與價值。自2004年開始貼近紀錄自己的父親許坤仲,拍攝排灣族口鼻笛記錄影像時,伊誕深刻體會到口鼻笛伴著父親一生;但直到他學會製作自己的笛子,吹奏出〈叫心裡醒來的笛音〉等曲調時,他才真正聽出了父親內心情感的世界,那一份煩惱、那一份雀躍,以及在母親去逝後,父親的寂寞煩憂,在口鼻笛的樂音互動中,也因此拉近了父子的距離。
「部落在面臨現代化的過程,鼻笛聲音的純粹,更能觸動接觸現代文明的我們,思索保留整個族群的文化與價值。」精通族語的伊誕,2020年4月帶領近70位族人展開尋根之旅,造訪北排灣族的發源地──大姆姆山下的舊大社部落達瓦蘭遺址,沿著河谷翻山越嶺都是竹林,讓族人了解,原來排灣族口鼻笛就是如此地依傍在自然環境中順勢而生。
伊誕說,鼻笛最早只有一個孔音,吹起來好似貓頭鷹的叫聲。隨著孔洞的增加,可以吹奏出山泉瀑布的流洩聲,或是竹林碰撞的聲音。在眾聲喧嘩中,仿聲自然的鼻笛,最是貼近大自然的樂音。
伊誕在禮納里部落推動「斜坡上美術館」,串連20個藝術工作室,不定期舉辦展演、講座,相互分享交流。他自創的紋砌刻畫,以古老雕刻技法再畫上顏色;相關畫作系列作品,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的「當有一天風不再吹了」畫作,都是基於排灣族文化脈絡的創作。
學習口鼻笛技藝也是如此,「不久之後,當我成為耆老時,我也可以據此傳授給下一代。」伊誕詮釋著自己的角色。

藝生余衛民在屏東大同教會免費的課輔班中,教小朋友吹奏口鼻笛。(余衛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