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長許水德有「教育市長」之稱,他是學教育出身的,在就任市長後,大力推動文化建設工作,並以辦教育的精神處理市政——著重溝通,並以循循善誘方式,爭取市民的體諒、支持與配合。
學教育出身的高雄市長許水德,也以辦教育的精神處理市政,他說:「教育講究循循善誘,不但要傳道、授業,還要為學生解惑;這種精神發揮在市政上,就是要『耐煩』,不厭其煩地與市民溝通,瞭解他們的問題,也讓他們體諒及支持政府的做法。」
因此,他開闢隔周星期六上午舉行的「市民時間」,市民只要登記,就可與他當面對談;他也經常抽空參加里民大會,瞭解大眾的需要,並當場闡述市府的立場。
他為了呼籲計程車司機注重衛生及禮貌,曾為全市一萬二千名司機,分六梯次舉行座談會,每次他都親自上臺講話:「我們努力開闢風景區,就是希望吸引外人來旅遊,如果遊客一坐上市內的計程車,發現車裏骯髒,司機態度惡劣,甚至還會敲竹槓,這樣的名聲一傳出去,以後還有誰敢來?不是自掘墳墓嗎?……」

高雄市長許水德。(楊永山)
苦學出身的「市長伯」
許水德是位相當「鄉土」的地方首長。他說話用詞不太修飾,對販伕走卒亦可親切交談,一點沒有架子,因此市民都喊他「市長伯」。
由於花在與民眾接觸、溝通的時間很多,許市長每日行程均排得極滿,晚上皆需帶公文回家看。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辛苦,應該留點時間思考及休息,他說:「市政建設的推廣,需要民眾的配合與支持,怎能不多接觸、多溝通呢?而且,思考必須以民眾需要為根據,不能憑空設想,是不?至於休息,老實說,我從小苦慣了,現在也不覺得特別累。」
民國十九年,許水德出生在左營一個貧苦的家庭,母親早逝,父親以賣豆花、豆漿為生。從懂事起,他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得起床幫忙磨豆子、送豆漿。高中二年級時,就兼家教半工半讀。
他的課業成績始終很好。小學以全校第一名畢業,接下來以第一志願考取高雄中學初中部、雄中高中部、師大教育系,乃至後來的政大教育研究所及公費留考,每考皆捷。在很難專心念書的情況下,如何能讀得這麼好呢?
考場無往不利,只因功夫下得深
許市長說:「很簡單,就是認真。除課堂認真聽講外,考前我都『開夜車』念書。」
他自小愛讀書,不為別的,只因好成績,可使他得到榮譽感與價值感。別人的便當有菜有肉,他只有白飯;別人有新衣、新書,他只有接收捐贈的舊衣、舊書;……生活上的磨難,亟需以學業上的表現來平衡。
學校師長也對他特別照顧,初中、高中的學費,都是當時雄中校長王家驥掏腰包代繳的。許水德在感恩之下,矢志學教育。
大學畢業後,他曾任高雄教育局督學,深受當時省教育廳長潘振球的賞識。後來他認為自己所學不足,又進入政大教研所專攻教育行政,修完碩士學位,並於民國五十六年考取公費,赴日攻讀博士。
翌年,屏東縣教育科長出缺,潘振球電召他回國任職,他即自此踏上仕途。
當時適逢政府施行九年國民教育,國中入學人數激增,原有的初中容納不下,他大力建設新校,寫下一年成立十三所國中及三所國中分部的記錄,也因此榮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首創國中補校教育
許水德自己最得意的,倒不是這項記錄,而是他在接下來的高雄市教育局長任內,首創國中補校。
「高雄勞工多,而且當時多半都只有小學畢業,我認為也該提供他們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在四所國中開設補校,採自由入學、低學費方式,吸引勞工就讀。由於成效良好,後經省教育廳在全省推廣。」
或許是設立補校的做法,將實施教育的對象,由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擴大到社會青年,表現出他對社會工作的關心及能力。民國六十四年,他奉派出任臺灣省社會處長。
「社會工作雖與教育相關,但畢竟『隔行如隔山』,剛接事時我十分惶恐。」許水德說:「因此,我立刻進入『備戰狀態』,每日用心研讀書籍、文件及各種有關的資料,以儘快進入情況。」
人生就是努力,努力就是幸福
就這樣,在社會工作上,他從外行到內行,並且愈做興致愈高。他說:「我認為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專業知識累積豐富,做起事來能得心應手,自然就會有興趣。我因此也深深領悟一個道理:人生就是努力,努力就是幸福。」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許水德亦對國內公平、開放的教育制度深懷感謝。他說:「因為有機會受教育,方得以開發出我的能力,以後才能在社會上與他人一較短長。」
高雄市多的是草莽型的創業英雄,加上勞工人口多,因此大部分人較不重視知識。許水德常藉各種機會,苦口婆心地提醒市民重視子女教育、規勸青年學子用功讀書。
「我們的教育制度,提供大家公平競爭的機會,環境愈差的,就愈應努力讀書,才能改善自己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他說。
許水德在接掌高雄前,曾擔任王玉雲及楊金欉兩任市長的秘書長,協助推動許多市政建設,如街道規畫、興建文化中心、地下水的整治……等。
他說:「高雄市是有計畫的發展,因此硬體建設都按部就班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也的確加速了前進的步伐;然缺點也就在硬體發展過快,軟體建設卻非一蹴可幾。這是目前高雄最大的問題。」
致力提高居民生活素質
因此,許市長在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上任後,就以「提高生活素質」為施政重點。
目前許市長積極開闢市區附近的觀光區,如萬壽山遊樂區、民俗村、海上公園、旗津海水浴場等,都正在規畫中。他說:「大力發展觀光,一方面固然是因高雄要繼續發展成國際都市,希望多吸引觀光客前來;而更主要的目的,則是為市民提供休閒場所。」
許市長還計畫將中正文化中心四周寬廣的人行道,規畫成「書香街」,擺滿書攤,吸引大眾來看書、買書。
「高雄沒有大書店是最遺憾的事。我希望有人能來開家圖書百貨公司。它除了本身要『貨色齊全』外,最好是店中沒有的書,也可為顧客代購,這樣市民買書就方便多了。」
積極推動文化建設
「自然,要有大書店,就須培養市民的閱讀習慣。」許水德說。因此他推動各區成立圖書館,在文化中心地下樓還設有兒童圖書館,希望自小培養孩子們看書的習慣。
為了提高文化水準,高雄市政府每年還舉辦長達二、三個月的文藝季活動,且不惜耗費巨資,邀請世界級的交響樂團、舞團參加演出。
但是,每次去觀賞的,都是固定的少數人,與「藝術落實到大眾」,似乎還有段距離。許市長說:「文化建設是種長期性的工作,短期內自然不能見到成果。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一定會漸漸造成風氣的。」
或許也是與學教育有關,許市長一向屬於「溫和派」,行事都是循序漸進,而不喜「下猛藥」。
行事溫和,相信「事緩則圓」
以他最近整頓攤販的行動來說,事先經過一番宣導,而且只取締幾條重要幹道,留下一些「餘地」;此外,攤位並已規畫好,供攤販租用設攤,納入管理。
「這只是第一階段的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未來將逐漸擴大掃蕩地區。我覺得『漸進』是種很好的做法,一方面警力集中,可以貫徹執行取締工作;另方面也讓攤販有時間考慮及安排轉行或接受管理。」
有人批評這種緩和、謹慎的作風,不夠有力。但許水德以為,用激烈的手段處事,容易產生激烈的反應,亦可能橫生枝節,反而「欲速則不達」,不如「事緩則圓」。
許市長在家也是位「好好先生」,加上他太忙,家事幾乎全由太太楊素華女士作主。他們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家庭生活美滿。
許太太也是學教育的,目前任教於高雄工專。在她眼中,「水德兄」——他們夫妻相差七歲,她一向如此稱呼許市長——是個對工作極認真、甚至狂熱的人。
他對工作有狂熱
由於地方民眾有任何活動,都喜歡市長蒞臨,以增光彩,因此許市長幾乎連周末、周日都在風塵僕僕地奔波。
許太太看了心疼,就暗中交代秘書,假日活動盡可能地推辭婉拒。此後的幾個星期,市長果然有了禮拜天,能在家休息。但「好景不常」,市長覺察到活動少了,追問秘書,知道實情後,下令不必顧慮星期幾,只要時間許可,活動儘管安排。
許太太說:「後來,我也被他的工作熱誠感動了,就不再勸他多休息,只有常為他熬點營養品、提醒他吃維他命丸,不再要求他早點回來,因為我們已有了一個默契:他不僅是家中的『水德兄』,更是高雄一百廿六萬市民的『市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