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時代的革新契機,都是以年輕人的理想為動力的。這些理想有成有敗,決定的因素在那裡?在於以下三點:正確認識現實、勇於自我反省、付出適當代價。
以近來流行的自力救濟為例,任何一項個案都有特定的時空背景與人為因素,不是可以輕易論斷是非對錯的。我們需要充分而周全的資訊,足以說明造成某一現象之主觀與客觀的原因。一個結果往往是由許多原因形成的,反之,一個原因也經常引發許多不同的後果。人類社會中的因果關係,絕不像自然世界中的因果關係那麼明確對應。
因此,自力救濟的化解之道在於溝通,而溝通的條件則是專業而深入的知識,足以分辨某一現象的利弊得失,並預估改善的途徑與成效。今日許多難題的形成,有時不是因為沒有專家,而是因為假的專家太多,社會大眾又無由區別,以致輿論混淆,而加深歧見。
其次,自我反省是負責的表現。美國總統甘乃迪(J. F. Kennedy)曾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卻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社會是大家的,任何問題都有複雜的背景,那麼:我在這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我會不會為了一個抽象的理念而忽略了實際處境的困難?如果讓我來做這件事,我有把握做得更好嗎?這一連串的反省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真相,並提出合理的意見。
接著,要付出適當的代價,不能只是袖手旁觀,說些無關痛癢的話。然而,這堜瓵蛌漸N價,並非暗示年輕人立即參與社會行動,而是相反的,要能沉得住氣,謹守分寸,到達自己真正可以貢獻之時。以在學青年來說,順著情感衝動並不難,難的是珍惜求知機會,沉潛奮勵,準備他日以更高的知識與能力投入社會。
經由以上三個步驟,我們的理念將會顯示時代性與可行性。在以這種理想為標竿,從事關懷及批評社會現象時,還有一些觀念值得一併澄清,如自由與多元。
「自由」是一個美麗的字眼,但是涵義卻十分複雜。它首先意指不受外力干涉,可以自己決定行動,如解除髮禁、舞禁,使中學生的選擇尺度加寬了。這種自由是受到法律規章保障的;然而在保障自由的同時,也有相對的約束力量,就是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前提。
由此可見,自由並非為所欲為。民主社會的個人,應該能夠以理性的態度管理自己的事,並為自己的行動負責。自由與責任互相依存:只談自由不談責任,難免搞得天下大亂;只談責任不談自由,久之難免形同迫害。必須兩者兼顧,配合理性的考慮,民主政治的優點才能充分展現出來。
「多元」是自由開放社會的結果。人有不同的知能才性、志趣抱負,與人生際遇,因此就個人嚮往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的分工需要來看,自然會形成多元化的現象。多元化固然有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平衡,提出更多讓人生存發展的空間,但是由此形成的多元主義就值得我們留意了。
任何方面都可以多元化,但是價值上如果多元化就會演變成為價值上的相對主義。沒有絕對的是非善惡,任何行為都可以找到有利的藉口。如此,不僅日常生活行事缺乏共同判準,連法治的基礎也將隨之動搖。
如果我們同意「工作沒有高低,人格才有高低」這句格言,就不得不肯定:生活方式可以多元化,但是涉及人格方面是非善惡的判斷,則必須是一元的。這個「一元化」的內容固然可以討論,但是基本的共同標準則不能沒有。共同標準往往得自傳統,如儒學的教育、家庭的訓誨、宗教的誡律等,經由潛移默化而普遍為人接受,我們沒有理由因為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勢而放棄這些標準。
關懷與批評可以凸顯美好的理想,並相信人間一切應該可以改善。在確定理想時,如果考慮本文所談的一些觀念,則不僅使它得到更廣的回應,也將使它更為可行。
(作者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