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台灣的學術環境
「這個場景,就是模擬宇宙混沌,生命起源的樣子。」裴思達興沖沖地來到宇宙館的休閒空間,指著屋頂的裝潢介紹著,眼中閃爍著對宇宙和生命的崇敬與讚嘆。1999年取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粒子物理學博士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鑽研。2005年到英國雪菲爾大學,由講師到教授,近十年的教學和研究中,裴思達的學術成果更上層樓。
「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很好。」2014年裴思達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選擇舉家回到妻子的故鄉──台灣。他在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任教外,還擔任校內新成立的「粒子物理和粒子天文物理學」小組(PPPA)負責人,在他和研究團隊的努力下,讓台灣高科技的軟硬體實力,受到國際矚目。
走進實驗室,裴思達指著位於天文數學大樓實驗室內的高科技精密儀器,「號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就是2012年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透過這種偵測器發現的。」這是物理界的重大里程碑。在各參與研究團隊(中研院、台大、中大、成大等)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科技部經費補助,建置全台第一座同類型原型偵測器,其所有元件都由台灣生產製造。這台「台灣矽基偵測器(Taiwan Silicon Detector Facility,TSiDF)」在2019年3月正式營運,並於今年1月,在科技部的主導下,結合所有參與的研究團隊,組成「台灣高能物理聯合實驗室」(Taiwan Instrumentation and Detector Consortium,TIDC)。
在多國先進科學家參觀「台灣矽基偵測器」設施後,這項尖端精密實驗儀器,受到來自日本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美國布魯克赫文國家研究所(BNL)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20位科學家的肯定,同時期許這項設施能夠為BNL研究所sPHENIX實驗的追蹤裝置,提供生產空間。
擔任計畫發起人的裴思達表示台灣被世界上最傑出的實驗團隊,歐洲核物理研究中心的CMS 實驗,指定為下一代粒子成像量熱器偵測器的生產基地,未來將提供5,000個感測器模組,而且建造偵測器核心元件的整個製程,都將在台灣進行,這是台灣科技史上重大的榮譽,也是台灣團隊共同的功勞。
2003年,裴思達進入總部位於瑞士的CERN,參與了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為LHC中四個探測器實驗之一。2014年,他加入CMS實驗,並成為高粒度量能器(HGCAL)計畫委員會的副主席。在一個全球逾60所學術機構參與的組織中擔任此職位,無疑是聯絡台灣學術界與尖端科技的橋梁。

研究生手中拿著六英寸HGCAL偵測器模組,和裴思達(左)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