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天真無邪的五歲小女孩,捧著半個蘋果,走到家附近的森林邊「喔喔」地細聲呼喚著,不一會,一隻罕見的、黑中帶白的非洲猴子應聲前來,大大的眼睛透著機警不安。小女孩把蘋果舉向前去,細小的手背裸露了出來。這時屋內的媽媽瞪大眼睛,強忍著不讓眼淚掉下來……。如果,只是如果,那猴兒獸性一發,只消在小手背上稍一搔刮,小女孩就難逃周身內外大出血而死的噩運了啊。
這是電影《危機總動員》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場戲。小女孩是為了捕捉帶有伊波拉病毒的病媒猴而「以身誘猴」的。拉回現實中,這些年來一直在台灣徘徊不去的登革熱,儘管症狀沒有這麼猛烈,但也是熱帶出血性疫疾,和伊波拉性質類似。幸而國內有一群人,慣常在島內南北奔波,以身試蚊地捕捉帶有登革病毒的蚊子而面不改色。他們就是綽號「捉蚊天兵」的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的病媒昆蟲組成員。
十月初的一個早晨,秋陽高照。台北縣中和市樂天宮後山步道口,平日熙來攘往的登山運動人潮,在登革熱陰影籠罩下已然驟減;往常一天上萬元的香油錢進帳,這些天只剩零頭不到。
然而這時,原本靜謐的樹叢中卻出現一群人,其中有幾個電視台、雜誌社的記者們,而戴著斗笠,打扮得莊稼漢似的,則是被這次疫情弄得心力交瘁的童永雄市長。
至於被眾人簇擁在中間,左一聲林博士、右一聲林組長稱呼的,是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中年人;他和兩位高大結實、老當益壯的組員,就是今天的主角,演出的戲碼是「如何抓蚊子」。在民眾避樂天宮惟恐不及之際,「捉蚊天兵」們仗著藝高膽大,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

(右)吸到了!這小小白線斑蚊,就是傳播台灣中北部登革熱的元凶。(薛繼光)
肉身誘蚊的秘訣
到了步道口,一群人停當下來,先拿出剛從美國進口的誘蚊器,再把一包乾冰放置在底部,插上電,讓乾冰釋出蚊子最愛的二氧化碳,請蚊入甕。不過,面對機器,老師傅的動作顯然不太熟練。
的確,三、四十年的抓蚊工夫了,即使在登革熱疫情最猖狂、上萬名病例湧現的民國七十七年,他們不也是赤手空拳奔赴疫區,拿著一張掃蚊網、一支吸蚊軟管,憑著自己的肉身誘蚊上鉤嗎?人體不用搬上搬下,也不像乾冰會在高速公路途上溶化,靈敏度更勝於沒感覺的機器,這點正是師傅們最自豪的。
一切就緒,前一天還叮嚀記者別忘了穿長袖的林鼎翔博士,自己卻穿著輕薄短袖,一面和眾人談笑,一面挽起褲管,試試自己招蜂引「蚊」的運氣。由於蚊子喜愛深色、黑色,為了投蚊之所好,還得故意穿深色一點,更不能塗防蚊水。不過,天然的「肉身誘蚊器」也有高下之別,體溫高的、新陳代謝快的,或是血液中乳酸成分高的,會是蚊子的優先選擇。病媒組裡面的新進成員王錫杰,據說就能對蚊子散發這種「致命的吸引力」。
然而,疫區蚊吻不是很危險嗎?這個問題他們聽後只是笑笑,似乎表示多想無益。幸而仗著身子硬朗,好像還沒有因抓蚊子而抓出病來的。只有資格最老、從民國四十一年就開始這份工作的鍾兆麟師傅,有次直搗鼠穴抓鼠恙,沒先吃四環黴素預防,感染上恙蟲症,據說還差點高燒過頭燒出毛病呢。
「十項全能」,是病媒昆蟲組組員的基本條件。不僅蚊子,包括蒼蠅、跳蚤、白蛉、け央A只要是會傳播疾病的,他們都得去採集、去研究。不過台灣歷來較嚴重的傳染病,譬如早年的瘧疾、日本腦炎,和這次的登革熱,都是蚊子惹的禍,所以他們對蚊子更多一份熟稔拿手。幸好這趟白線斑蚊的採集難度不算高,不像早年調查傳播日本腦炎的三斑家蚊、或是傳播瘧疾的矮小瘧蚊時,曾有整夜不眠不休的記錄——兩人一組輪值上下夜,整夜在山上吊蚊帳誘蚊;一晚上下來,連掃帶吸,收穫豐富,可也把人累壞了。
細細數來,病媒昆蟲組年輕的幾位高學歷新秀固然採集研究的火力也十分強勁,然而組內畢竟三、四十年的「老兵」居多,佔了七位組員的半數以上。這幾年高考招進來的總也待不長,連要訓練各地方抓病媒、養病媒的預備軍,一般衛生所人員都意願不高。只要想想要自己挽起衣袖褲腳,讓黑黑的、一副陰森相、還可能帶有病毒的蚊子撐開吸口刺進皮下,更要耐住一巴掌打死它的衝動,時下的年輕人,恐怕很難做得到吧。

一對墳頭花瓶,正是蚊子休憩孳生的好地方。一般人不會輕易靠近的墓園,卻是師傅們必勘之地。(薛繼光)
白天來,安啦?!
抓蚊子,首先要知道各種蚊子的不同習性,才不會白忙一場。今天要抓的「白線斑蚊」,細長的蚊腳被白色斑點分成一節節、胸部背上還有一條銀白線,它是目前所知台灣中北部傳播登革熱的唯一病媒蚊。
和南部登革熱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一樣,白線斑蚊也喜歡在白天出沒,下午四點到五點,早上九點到十點,是它們吸血的兩個高峰時段;傍晚天色暗了後,斑蚊的吸血活動便會迅速降低。它們最大的不同,是白線斑蚊喜歡野外,埃及斑蚊卻偏好室內;而且埃及斑蚊不耐寒,嘉義布袋就是它們活動範圍的北界。
儘管這兩種蚊子惡名昭彰,一般民眾卻總弄不清它們的習性。常見的是民眾晚上睡覺又點蚊香、又掛蚊帳的,反倒午間休息時一無防備。最近和中和市同時傳出疫情的台中市東海大學,校園中不時可見一襲輕紗、袒胸露背的十月新娘,捧著鮮花到著名的東海教堂前拍照,渾然不知教堂旁的草地樹蔭正是引發疫情的可疑地點之一。一位新郎倌還說,「晚上蚊子才多,白天來,安啦!」
早上十點左右的樂天宮山間,本是抓白線斑蚊的好時機,何況這麼多人鬧哄哄在此,蚊子不應該會錯過「大餐」。不過還要注意,風若大了也不行,一來會把人身上的二氧化碳氣味吹散,讓蚊子無法「聞香下馬」;二來風一起,身輕如絮的蚊子往往還沒叮穩就被吹走了。這時能不能找到一個避風口,就考驗著各位師傅的功力了。
當然,今天情況特殊,即使空手而返也不意外,因為疫情傳出後,這片山林在幾天內被噴灑上數以噸計的殺蟲劑。眾人守候半天,硬是不見蚊蹤,可見噴藥消毒工作做得挺徹底的。

容器中養了水芙蓉等水生植物後,雖然家蚊還是很多,但斑蚊會減少。只是這項策略的有效度和執行方法,仍是眾說紛紜。(薛繼光)
輕手輕腳,善待小嬌客
成蚊不來沒關係,還有幼蟲孑孓可以採。大夥七嘴八舌間,兩位資深師傅已兀自分頭搜尋,在樹叢下、密林裡,仔細翻找一陣,不一會功夫,就搜出包括鐵鋁罐、塑膠容器等五六個瓶罐,顯然是登山者隨手丟下的。「主人」童市長一看,臉上有點掛不住,連說「漏氣!漏氣!自己做還是外行!」原來在此之前,中和市公所已經陸續發動三波搜山工作,其中一次還動員了大批阿兵哥,為的就是要清除這類廢容器,破壞孑孓的孳生源,沒想到漏網之魚依舊不少。
「不會啦不會啦,他們是『捉蚊子師傅』啊,功夫不一樣是應該的」,陪同前來的省衛生處防疫股李復志股長在一旁打氣;林博士憨直的臉上也綻出笑容:「給我們老師傅搜過一次,就可以真正安心了!」
瓶瓶罐罐搜齊,旁邊的人還搞不清底部積著薄薄一層砂土腐葉的水裡有些什麼玄機呢,兩位師傅已從背包裡拿出過濾杓和有柄的小鋁鍋,展開工作。只見他們俐落地濾去砂土,再映著陽光細細審視,果然看到一條條約半公分長,灰細線般的孑孓正以S型扭動著,一忽而跳左、一忽而彈後,動作快得教人眼花撩亂。
師傅們用橡皮頭吸管,熟練地將孑孓一隻隻吸進小鋁鍋裡,初步鑑定蚊種後——果然這些正是白線斑蚊的幼蟲——再放入小玻璃罐中。等會兒回到實驗室,還要滴幾滴豬肝粉和酵母粉混合調製的溶液,為這群小嬌客提供最好的營養哩。
這整套採集孑孓的工作看來不算複雜,可是得輕手輕腳地,先捏住橡皮頭,然後在吸管與孑孓將觸未觸之際,手一鬆,吸進來;若是笨手笨腳的,觸到幼蟲身體,非死即傷,影響了採集成果,老師傅可是會心疼的。

台中工業區和東海大學間,有一條小小的東大溪。溪邊又潮濕又陰暗,還有一積水就成蚊子窩的廢輪胎,要清理到蚊蟲根絕,恐怕要大費工夫。(薛繼光)
世界上的第一次
由於成蚊採集的難度一向比較高,幼蟲採集就取而代之,成為計算病媒蚊密度的主要方式。這次要採的是白線斑蚊,其他什麼熱帶家蚊、翠蚊、白腹叢蚊之類的幼蟲,都不在採集之列,至於如何取捨,就看師傅們的鑑定工夫了。
說到分類鑑定,在這個組裡,甚至在全國蚊蟲界,被尊為「鍾老師」的鍾兆麟都是公認的一等一高手。連頂著博士頭銜回國的副研究員鄧華真,剛開始外出採集時,也要央請鍾老師臨場指導一下。若是碰到進行野外族群數目調查,為避免人為干擾自然生態,必須當場記錄、當場釋放的情況下,就只好隨身攜帶放大鏡式的眼鏡,或是百倍的顯微鏡,以免肉眼誤判。
辛辛苦苦抓幼蟲,不光是為了計算密度指數,同時還指望養成成蚊後,再做病毒分離。蚊媽媽到底會不會把登革病毒遺傳給幼蟲?一直是個難有定論的熱門議題。
當然,能直接採到成蚊更好,把成蚊養個四、五天,等它吸的血都消化完畢後,放到冰箱冷凍庫裡幾分鐘,然後趁蚊子乖乖躺著卻又微微還有一口氣的時候(蚊子一死,蚊體內寄生的病毒也活不長),趕快拿出來,做好性別及種類分類、清算隻數,再去研磨、培養。這樣培養出的病毒,才能確定不是人體血液中殘留下來、而是病毒在蚊體內生根後繁殖出來的,這種蚊子才真有散播病毒的能力。
在這次中和市疫區採集到白線斑蚊成蚊身上,就分離出登革病毒,是世界上首次「直接」證實「白線斑蚊會傳染登革熱」;不同於以往科學家僅從出現登革熱的地區有白線斑紋,推測這種蚊子可能是病媒蚊,而後在實驗室裡藉病毒注射蚊體,觀察結果「間接判斷的。為此,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人還希望來台灣了解呢。

「哎喲,這是什麼啊!」許多人從來沒有機會仔細端詳過孑孓,更別說要分辨出各種蚊類寶寶的不同特性了。(薛繼光)
臭水溝噴藥?無效!
兩位師傅眼明手快巡查一番,成果豐碩,或者說,蚊子的繁殖能力實在驚人。譬如一個口徑約十五公分的玻璃罐中,儘是亂竄著的細細身影,呂良振師傅大略估量了一下:「有喔,一百隻幼蟲是跑不掉的!」看來,最近噴過的重藥儘管使成蚊絕跡,藏身水中的下一代可是絲毫不受影響。不消兩星期,蚊卵化成孑孓,孑孓結成蛹,蛹再羽化成蚊,又恢復滿山蚊蟲飛舞的盛況。
環境學者有鑑於這幾年登革熱肆虐,每有病例發生,疫區附近就要覆上厚厚不知道多少層的殺蟲藥。雖說大部分是速效性的,不至於殘留,但還是令人思之心驚。其實,要斬草除根,讓蚊蟲絕子絕孫,必須從清除積水做起。就像呂師傅,抓得差不多了,手一揚,把鋁罐的積水倒在旁邊草叢中,「水一乾,幼蟲自然死光光!」
把一時用不到又捨不得丟棄的空罐倒置,瓶口向下;或是在有用的盛水容器上加個蓋,避免蚊蟲下去產卵,區區舉手之勞,各地衛生環保單位這些年來說破了嘴,許多民眾依然冷漠以對。有些民眾一看到消毒人員前來,就催著他們去噴灑臭水溝,等聽說斑蚊性喜乾淨,不會屈就在臭水溝裡,滅絕斑蚊還是要民眾配合等等,就不免抱怨連連。
截至今年十月已有一百多名確定病例的中和市,登革熱的發燒程度算是今年的全省第一。探究原因,正像民國七十年率先爆發流行的小琉球、以及七十七年大流行的高雄崁頂一樣,同樣是因為地理關係。由於地處離島或山坡地,當地居民取水不易,家家戶戶都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儲水容器,成了蚊子孳生的淵藪。不過,中和市山坡地的農家世代種菜為生,要翻倒儲水灌溉的缸子罐子,老農們可是要拚命的。既不想傷了民眾生計,又不願危害大眾健康,兩全其美之計何處尋呢?

每有疫情發生,衛生及環保單位就會在病患住家附近展開一次次消毒噴藥;雖可救一時之急,究竟不是正本清源之道。(黃子明攝)(黃子明攝)
歷史悠久的「天狗熱」
為了解開這個連環套,已退休的國內蚊蟲權威,同時也是這個抓蚊小組的開山祖師爺連日清博士,前些日子也趕來中和市視察。有鑑於零零碎碎、東擺西放的小型容器實在無從管理,在他的建議下,市公所「以大換小」,以統一規格的大型橘紅塑膠桶,換下了上萬個小容器。
由於斑蚊偏好的產卵地是積水容器,一般的池塘反而不愛,因此連日清也建議農家在容器中種些水生植物如布袋蓮等,「偽裝」成池塘生態,甚至在裡面養些專吃孑孓的大肚魚、孔雀魚,或不妨在水中加進一點殺蟲藥。
這一套「和斑蚊爭水」的策略,其實是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爭戰事方酣,民眾成天忙著躲警報,俗稱「天狗熱」的登革熱卻隨著從東南亞撤退的日軍登陸高雄港,不久席捲台灣。當時六百萬人口中,竟有五百萬人病倒。那時的病媒蚊孳生源是什麼?就是街道兩旁怕轟炸引發火災而長年儲水的大水槽!後來日籍專家想出「改變生態」這個方法,認為不妨一試,也似乎頗具效果,今天才又派上用場。
值得一提的是,連日清當時還是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在台北帝大(即今天的台大)熱帶醫學研究所中做見習生,為了執行日本政府優先保護日僑的政策,被派到僑民大宅子裡做病媒蚊調查,結果難逃毒蚊魔口。
連日清回憶,當時他整整躺了一個月,高燒、頭痛、全身肌肉骨頭僵痛,「好像剛跑完萬米馬拉松一樣」,吃足了這種「斷骨熱」的苦頭。事隔許多年,連日清才知道那次引發流行的,正是最厲害的第二型登革病毒。不過也因吃過蚊子的苦頭,連博士日後發奮研究,成為國內的登革熱剋星。兩年前他退休交棒,由林博士接續這份抓蚊重擔。
日據時代,除了改變儲水槽生態、注重環境衛生和噴藥外,也沒有什麼更高明的方法。那麼,一九四二年的大流行,到底是怎麼平息的呢?連博士推測,大概是會得病的都得過了,大家全有了免疫力,又幸而沒有其他型的登革病毒入侵,疫情自然發展不下去。同時,第一次得病通常不會有生命危險,這也是為什麼總有民眾不在乎,還譏諷防疫人員:「『天狗熱』嘛,我早就得過,也不過比感冒嚴重一點,何必大驚小怪!」

由於不願「驚擾」祖先,一般民眾家中神龕旁的水生萬年青,有時一年半載都難得徹底換水、清洗一下,成了蚊子產卵的窩,讓防疫人員傷透腦筋。(薛繼光)
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不會致命,怕的是不能迅速撲滅,時日一久,流行的地區越來越多,病毒類型(登革病毒共有四型)越來越複雜,加上現代人活動範圍擴大,結果在島上北中南任何一個地點,都有可能重複染上不同型的登革熱,造成所謂「交叉感染」;在這種情形下引發的「登革出血熱」,若不能早期診斷出來、給予適切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五十。
甚至,不一定要經由交叉感染,憑著南部埃及斑蚊獨特的篩選病毒的特性,病毒會一代強過一代,經年累月後,也有可能第一次感染就引發登革出血熱。這些都是令衛生防疫人員長久以來難以安枕的夢魘!
不幸的是,惡夢似乎越來越逼近現實。
此次中和的規模性流行,就是一項高度警訊:由於病例被叮咬的地點十分集中,不是在這座樂天宮後山,就是在地形相似的其他幾座小山頭,表示病媒蚊已千真萬確在這個北部小城生了根,成了所謂的地方性疫疾。以往疫區多分布在南部,北部則採取事不關己的旁觀態度,這次中和的當頭棒喝,還真教衛生單位措手不及。

黑黑的木匣裏盡是密密麻麻的蚊子,依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分匣而居。它們吸食糖水並在此產卵,有的從「遠祖」過好幾年光陰。(薛繼光)
四出救火,南北奔波
就是此刻,抓蚊小組人在中和,心裡還不免叨念著各地疫情:最近東海大學集中出現第二型登革熱,表示第二型也正式進入流行階段。而繼去年十一名登革出血熱的報告病例後,最近屏東、永和也傳出出血性病例……。
今年入秋以來,令人憂心的壞消息一波波襲來,疫情變化之快,連防疫系統都幾乎掌握不及。以衛生單位的靈敏嗅覺,不難察覺出血熱疫情已如星星之火般,有悄悄延燒的可能。只是,下一個病例會隔多久?在哪裡出現?是什麼原因引發出血熱?患者是在哪裡被病媒蚊叮上的?那裡的病媒蚊指數有多高?又該採取哪種防治法才能根本奏效呢?
疫情四起,身為防疫第一線的抓蚊老將們,這些時日也得四出救火,北中南各地奔波。他們雖不露疲態,旁人看著卻難掩嘆息:抓蚊工作實在不是什麼高深技術,地方衛生人員或許同樣人力不足、也或許經驗差一點、手腳慢一點,不過何妨練習自己做做看?只是他們不親自來露一個臉,地方政府和當地的民意代表恐怕就要開罵,指責中央不重視地方疫情。有誰想過,這麼小小一個病媒組,七個組員輪番跑登革熱疫區,其他病媒昆蟲的長期性、基礎性研究計畫,豈不都得擱置了嗎?
面對現實中一連串無解的問題,有時這群捉蚊師傅也不禁祈禱,希望天氣迅速轉涼,降到十八度以下,如此蚊子體內的病毒活動能力受抑制,就算被叮咬也不會太嚴重。如果天公做美,賜下一個寒冬,連續三、四天在攝氏七到十度以下,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通通凍斃,更好。
無奈空想無益,天助不如自助,還是趁日頭不大,大夥兒體力尚佳時,多走幾個採集地點吧。

一進實驗室,蚊子聞到了「人味」,都鼓動著挨近紗窗邊。尤其鍾師傅的手一貼近,立刻有近百隻蚊子隔著紗窗吸附上來,令人突然感到身上一片麻癢!(薛繼光)
人蚊大戰,勝算有多少?
踏著百來級石階盤旋上山,山路旁散佈著墓園,墓碑兩側照例是一對大理石花瓶。這花瓶可是固定在石板地上的,沒辦法翻動。不過前幾天剛下過大雨,雨水積存,裡面不消說也是孑孓的大本營。
這回林博士一馬當先,一腳踩進墓園,蹲下來,用吸桶吸取瓶中積水。也就在此時,一隻蚊子飛過來,真所謂自投羅網。林博士摒住氣息,靜待蚊吻深深地插入自己的手臂,停穩了,他才小心翼翼地取出吸蚊軟管,瞄準,一吸,緊接著用手指壓住管口,再把蚊子吹進杯身開了一個特製窗口、杯上還記著時間地點的保利龍杯裡。這天早上的第一隻,也是唯一的一隻成蚊,就在眾人歡呼聲中落網了。只見攝影記者把鏡頭調前轉後,想必這隻斑蚊放大後的尊容,會在今天的電視新聞裡引起不少驚嘆吧。
末了,林博士拿出一塊白色藥塊,塞在大理石瓶口,下次再下雨,殺蟲藥順著雨水滴落,孑孓就無從活命了。不過環顧四周,不僅大理石花瓶,樹洞、竹樁、大型樹幹的葉子軸心,每一處都是白線斑蚊產卵棲息的天然居所。這一場人蚊大戰,人類要想戰勝,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吧……。
〔圖片說明〕
P.108
捲起褲管,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隻來襲的蚊子。兩人一組,萬一碰到蛇、蜂窩等特殊狀況,還可以互相支援。左為林組長,右為呂師傅。
P.109
(右)吸到了!這小小白線斑蚊,就是傳播台灣中北部登革熱的元凶。
P.110
一對墳頭花瓶,正是蚊子休憩孳生的好地方。一般人不會輕易靠近的墓園,卻是師傅們必勘之地。
P.111
容器中養了水芙蓉等水生植物後,雖然家蚊還是很多,但斑蚊會減少。只是這項策略的有效度和執行方法,仍是眾說紛紜。
P.111
台中工業區和東海大學間,有一條小小的東大溪。溪邊又潮濕又陰暗,還有一積水就成蚊子窩的廢輪胎,要清理到蚊蟲根絕,恐怕要大費工夫。
P.112
「哎喲,這是什麼啊!」許多人從來沒有機會仔細端詳過孑孓,更別說要分辨出各種蚊類寶寶的不同特性了。
P.113
每有疫情發生,衛生及環保單位就會在病患住家附近展開一次次消毒噴藥;雖可救一時之急,究竟不是正本清源之道。(黃子明攝)
P.113
由於不願「驚擾」祖先,一般民眾家中神龕旁的水生萬年青,有時一年半載都難得徹底換水、清洗一下,成了蚊子產卵的窩,讓防疫人員傷透腦筋。
P.114
黑黑的木匣裡盡是密密麻麻的蚊子,依不同地域、不同種類分匣而居。它們吸食糖水並在此產卵,有的從「遠祖」開始,一代傳一代,已在實驗室裡度過好幾年光陰。
P.115
一進實驗室,蚊子聞到了「人味」,都鼓動著挨近紗窗邊。尤其鍾師傅的手一貼近,立刻有近百隻蚊子隔著紗窗吸附上來,令人突然感到身上一片麻癢!
P.116
將孑孓養大成蚊,分類計數,作為日後的研究素材,有時還要作病毒培養、解剖蚊子,甚或把病毒打進蚊體中,看看蚊子的反應……。實驗室的工作,同樣是一刻不得閒。
P.117
全台灣一百三十種蚊種中,只有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會傳播登革熱。圖為白線斑蚊。(預防醫學研究所提供)
P.117
這就是登革病毒的模樣。(陳豪勇攝)
P.118
由於「捉蚊天兵」們慣常南北奔波出任務,小小一個七人小組難有湊齊團聚的時候,今天的合影留念,已屬難得。
P.119
各位民眾,請仔細檢視您住家內外的花瓶、水罐、盆栽底盤、冰箱底盤……,千萬不要養孑孓啊!

將孑孓養大成蚊,分類計數,作為日後的研究素材,有時還要作病毒培養、解剖蚊子,甚或把病毒打進蚊體中,看看蚊子的反應……。實驗室的工作,同樣是一刻不得閒。(薛繼光)

全台灣一百三十種蚊種中,只有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會傳播登革熱。圖為白線斑蚊,(預防醫學研究所提供)(預防醫學研究所提供)

這就是登革病毒的模樣。(陳豪勇攝)(陳豪勇攝)

由於「捉蚊天兵」們慣常南北奔波出任務,小小一個七人小組難有湊齊團聚的時候,今天的合影留念,已屬難得。(薛繼光)

各位民眾,請仔細檢視您住家內外的花瓶、水罐、盆栽底盤、冰箱底盤……,千萬不要養孑孓啊!(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