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高粱酒、貢糖、海上公園,人人都知道這是金門。
童年沒有風箏、民宅不超過三樓、家家有防空洞、十點後不能自由外出、四面環海卻沒有海水浴場……,這是金門人腦海中的金門。
距離大陸只有二千多公尺,與廈門相望,金門原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島;在政府遷台後,它卻因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了整軍經武,家家有防空洞、人人要當兵的前線。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改變,九月底金門將終止戰地政務,金門人也將脫去軍事外衣,學習自治。
歷史與地理的遇合,使金門從邊陲變為前線,由貧瘠變為富裕;當現在大時代又帶來轉變的契機,它將出落成何等模樣?
我還記得,八二三砲戰打起來的那天下午,我在庭院打籃球,金黃色的夕陽投射在老屋馬背形屋脊上。那一年金門花生大豐收,農家大大小小都下田採收。老人家說,金門的豐收年往往也是戰爭年,民國廿六年日本人來時,金門漁獲也豐收到賣不出去——金門高中教師許維權回憶。
由民國六十年代進入七十年代,在台灣經濟起飛最快速之際,金門卻仍終年不斷受中共砲擊威脅。雖然後來中共已固定採取「單日打、雙日停」,以及只在晚上發射在空中就引爆的「宣傳砲彈」,金門軍民仍都練就出遠遠就知道砲彈與自己距離的本事。
而且宣傳彈也具殺傷力,因此每逢單日,家家戶戶會早早吃過晚餐,躲到自家防空洞。等砲擊結束,小孩們也會趕緊跑去看誰家受創。加上有時中共也會不按牌理出牌——金門人說是「丟些點心過來」,因此房子被炸毀、居民受傷的事仍時常發生。「對生命、財產還是有不小的威脅」,四十八年次、從小躲防空洞的倪國炎說。
砲擊還為金門的菜刀業創造了第二春。根據統計,由民國卅八年到四十七年,金門一共遭到四萬多發砲擊,是全世界最短時間內遭受砲擊次數最多的地方。加上後來大量的宣傳砲彈,金門菜刀業者遂興起「廢物利用」的點子,撿拾和收購不鏽鋼製的砲彈做材料,「金門菜刀」也因此名聞中外。今天金門金城街上的金永利菜刀店裡,仍擺滿上百顆中共的宣傳砲彈。
多年來,金門就和戰爭有關的一切結著不解之緣;但今天,金門人則努力想掙脫與戰爭長相左右的過去。

(上)現存的五十三座風獅爺,透露了金門多風的訊息。(張良綱)
「八二三」改變金門
有人形容位在福建省南邊海疆上的金門,形狀似掉在海上的一支啞鈴。兩頭寬、中間蜂腰處僅四公里,東西長也不過廿公里。「橫直三步」是金門人以閩南語對這個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小島的形容。
這塊在世界地圖上幾乎不存在的地方,與澎湖、台灣、馬祖一向是防衛中國東南方的前哨站。民國卅八年國軍由大陸撤退,在此與中共發生古寧頭、九三砲戰等大小戰役。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爆發,金門全島遭中共包圍四十四天,情勢危急中,美國與我簽訂協防台灣海峽條約,一度論及棄守金門。最後在軍民拚死卻敵下,金門得以固守,台灣的安全也因此鞏固。而這一仗不僅是國軍可歌可泣的歷史,也改變許多金門人的命運。
民國四十七年之前,「台灣居民對金門仍很陌生,許多金門人也不知道台灣」,今年七十幾歲的金沙鎮老鎮民代表陳子明說,金門與廈門最近處,舟船往來不過卅分鐘,過去金門缺乏的物資都由大陸運來,也有不少金門人就在廈門經商,每天往返兩地。明末清初,金門人也曾大量到東南亞謀生,直到八二三戰役之前,人們仍不斷往返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人在「南洋」立業。

構築於太武山裏的擎天廳,是舉辦勞軍活動的主要場地。(張良綱)
軍民合治
八二三戰爭發生,金門人第一次大規模和台灣接觸。當時有六千名金門人撤退到台灣,國中、國小也一度遷校台灣。在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下,台灣成為金門的「大後方」。金門因位居前線,卅八年後已負起保衛大任,實行軍管。四十五年更增設直屬金門防衛司令部的「戰地政務委員會」管理縣政,實施軍民合治,縣長由軍職人員擔任,一切以「金馬地區實驗戰地政務施政綱要」為依規,走上和台灣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軍方主導的各項建設也同時在金門展開。特別是民國卅八年與四十七年兩度擔任金門防衛司令的胡璉貢獻尤大。他首先在金門五個鄉鎮設立小學,和建立了金門的最高學府——金門高中;接著帶領軍隊開築了金門兩條主要的外圍環狀道路與中央公路;設立菸廠、酒廠,鼓勵農民種高粱,由酒廠高價收購;而酒瓶包裝又帶動金門陶瓷廠與印刷廠的營運,今天金門酒廠的淨收入已佔金門全縣總收入的一半。
軍民一起努力的另一個成就則是廣植樹木。由於明末清初鄭成功曾在金門大量造船,島上材質較佳的樹,如樟木,幾乎全被伐光,使金門「一起風,眼睛都睜不開」、「民國五十年代乘軍機到金門,見到的都是黃沙一片」,作家丘秀芷說。

金門位置圖 製圖:蔡智本〔圖表〕。(張良綱)
海上公園
為防風定沙、改良土質、充實水源,做長久之計,金門開始由台灣大量空運苗木,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廣植耐旱的木麻黃。不僅軍人,學生、老百姓全有任務,實施種樹責任制。許多在金門服過兵役的人都記得,在當時極度缺水情況下,連漱洗後的水也涓滴留下來澆樹。
如今,由飛機上看到的金門已是一片綠海。不僅風害減少,微氣候改變,降雨量由過去平均一年一千公釐增為一千二百公釐。軍方更廣挖湖泊、圍堤成堰,以利蓄水。以前曾有「女孩子不願嫁到浦山」的說法——因為當地打出一桶井水都要花不少力氣——也已成過往。根據縣政府建設課調查,金門地下水也由每分鐘出水五十加崙增為一百五十加崙。今天水源不僅足夠供應全島,種樹蓄水對土壤改良也貢獻不少,金門已能種出多種果蔬自足。
同是離島的澎湖縣一直想效法金門植樹,但除了天然條件不同,「金門的樹更是軍民貫徹戰地任務的結果」,金門縣政府民政科員傅仰土表示,過去金門還曾一度禁止農民養羊,以免啃食、破壞苗木,這對不是戰地的澎湖恐怕很難仿效。
可以說,拜距廈門還不到三千公尺的地理位置之賜,海峽兩岸對峙後,金門在軍方帶頭進行建設下,構築了今天的戰備堡壘及「海上公園」的外貌。但在金門開發為戰地模範縣的同時,戰地的陰影也無可奈何地籠罩著金門人。

今年七月金門與台灣的直撥電話開放,在此服役的阿兵哥與金門百姓皆大歡喜。(張良綱)
沒有風箏的童年
基於生活上的需要,金門幾乎家家有防空洞,高樓則需設砲口。不論性別,十八歲後人人都得加入金門自衛隊,每年接受近一個月的集訓。戶戶有槍支、鋼盔、軍服,隨時在備戰狀態。
生活上的不便更多。基於國防安全,晚上十點宵禁後,馬路上處處拒馬,必須憑證通行;街上沒有路燈,一片黑暗;即使學子半夜苦讀,家中電燈也須裝上特殊防罩以免光源外洩。
由於怕民房成為砲擊目標,戰地法令規定新蓋樓房不能超過三樓,離海岸線五百公尺的地帶不准新蓋建築。許多沙灘埋有地雷,因此金門雖然四面環海,卻沒有一個海水浴場。有些金門小孩偷偷到「安全地帶」如廢棄碼頭游泳,「軍人就會吹哨子」,深具經驗的中央通訊社金門辦事處記者倪國炎說。他表示,兒時沒有放過風箏、養過鴿子,連家中擁有一個籃球、汽油桶都必須申報登記,因為籃球與汽油桶都可能成為與中共聯絡的工具。
而金門也缺乏各種娛樂設施。在戰地勤儉建軍、節約能源的原則下,限制私人擁有冷氣機、汽車、摩托車……。金門人到台灣則須像出國一樣辦理「出入境證」,除了透過軍方及縣政府安排的特殊訪客,無人能得其門而入;只有公務人員對外交通可搭軍機,平常只有靠軍隊的運補艦,雖然免費,但在狹窄的船艙中巔簸廿幾個小時,許多人一路吐到台灣。金門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發起人李增城表示,往來台、金頻繁的學子均記憶猶新,「每年暑假成群結伴到台灣考大學,往往還在暈船暈得昏頭轉腦,就得上考場。」
金門地小、資源少,人口外移本是常態。加上因為是戰地,金門不對外開放,因此除戰地政務委員會主管的酒廠、陶瓷廠、印刷廠,金門沒有別的工廠。大部分人務農或以小生意為生。而到台灣受完高等教育的金門子弟,回家鄉除了當公教人員,很少能學以致用,加上民國六十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工作機會多、生活又自由,不僅學生,一般人也紛紛奔赴台灣工作、定居。

各種具有金門風味的陶瓷品,是金門參訪團最愛的紀念品。(張良綱)
人口外流,客廳長草
據統計,民國四十七年金門還有六萬多居民,如今只剩四萬多人口,而在台灣落籍定居的金門人則高達十五、六萬。今年卅四歲的黃延麒就說,當年和他同屆高中畢業、來台灣考試的三百多個學生中,後來回金門的不到廿人。
新聞局國內處科員許志麟的父親,則特地將位在金城中興路的家蓋成三個店面,計畫分給三個兒子經營,結果三個兒子都在台灣扎根。「這幾乎是典型的金門模式」,許志麟說,許多人更由於存著「反正小孩將來要去台灣」的想法,因此盡可能在台灣購屋置產。相對金門則「十室九空」,當地很少買賣房地。許多人家鄉下的老房子,「放著餵蚊子,客廳都長草」,許志麟形容。
金門靠近北方的村落,更因歷經戰火,形同廢村。譬如幾次戰役均首當其衝的古寧頭,早先因為靠近廈門,加上華僑接濟,洋樓不少;但後來為戰爭破壞,又在中共砲擊射程內,原來三個村有七、八百戶,如今僅剩幾十戶。老家仍在古寧頭南山村的李增城,每次回金門,走在荒湮漫草間,「就像在演恐怖電影」。
戰爭陰影造成的蕭條,在金門外圍村落歷歷可見。「所幸由於軍隊不斷調防駐守,還為金門帶來一點生機」,金門學人、工研院材料研究所研究主任吳成典認為。
這也帶來了另一些城鎮的興起。

貢糖亦是金門主要特產。(張良綱)
「山外」靠阿兵哥起家
在金門東南方、遠離中共砲彈射程,又有太武山屏障的金湖鎮,民國四十七年前仍是一片飛沙走石,沒有對外聯絡的道路。後來北方金沙、金寧鎮居民逐漸往此地遷移,加上太武山大批駐軍的消費能力,如今鎮上的中正路、復興路櫛比鱗次的二、三百家商店——當地人總稱「山外」——成為金門最繁華的地區。
今天經營小型商業活動的人口佔金門百分之五十,而商店「九成的生意來自阿兵哥」,中興路一家錄音帶店的女老闆說。
民國六十八年以後,中共改採統戰策略,對金門砲擊的攻擊減少,金門人戰地的壓力稍解。但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政府宣佈解除戒嚴,不久又開放大陸探親,兩岸局勢趨緩,金門人的生活才有了明顯轉變:七十六年,國防部同意遠東航空公司開始飛航台、金之間,軍方原本擔心平素金門人搭慣免費軍艦、軍機,遠航恐怕沒有「生意」可做。卻沒想到,遠航由初始一週三班,變成一週五班、七班,現在一天來回六個班次,還常一票難求。由於班次來往頻繁,金門已開始興建民用機場。

被稱為「小東區」的山外,軍人是主要消費群。(張良綱)
第一條有路燈的道路
金門戰地委員會也順應潮流,如今宵禁已延至十二點,並開放私人擁有汽車、收音機等「奢侈品」。公務員在今年七月開始,不需要每週四固定收視軍中的莒光日教學,而且除了十九到卅五歲的役齡男性外,其餘人只需要身分證就可進出金門。
今年金湖鎮「山外」出現了金門有史以來第一條有路燈的道路;過去金門為了方便裝甲車行走和毀損後易修補,只有水泥路;如今在居民較多的地區,道路也加鋪柏油,以利私人交通工具往來。更重要的是,今年六月底,民用電話可以直撥台灣。
交通與電訊開放,一下拉近了台灣與金門的距離。台灣的生活習慣、豐裕物資、甚至商店的裝潢方法,在短短一、二年內大量引進金門。
經營唱片行的楊應祥表示,如今只要一早傳真訂貨,趕上早上的班機,下午新貨就已經上架。金門也出現了早上由台北出貨的鮮花店。「山外」的街道上更出現了卡拉OK、MTV,以及與台灣相仿的各式餐廳、茶藝館,因此被金門人比擬為台北市繁華熱鬧的東區,而稱為「小東區」。

金門高粱酒每年為金門帶進五億新台幣的收入。為避免「與民爭利」,屬於軍方的金門酒廠由今年起,已不直接對消費者銷售產品,這樣的鏡頭,成為歷史。(張良綱)
以台灣為師
另一方面,金門居民對生活自由度的要求也逐漸趨向比照台灣,欲脫離戰地束縛。
譬如原來裝設在比較空曠農地上的反空降樁,已有居民主張拆除,以利農作。基於國防需要,過去軍方無償廣徵的農地、民房,如今也面臨居民索討;甚至追溯過往,向軍方爭取賠償八二三戰役中被租借的漁船、拆掉的房子。對能提出土地權狀、徵用證明者,軍方一一還諸民眾,但許多因戰亂遺失借條等缺乏憑證的索賠事件,則造成雙方的爭執。
政治參與的思想也漸萌芽。民國七十三年金門開放國大代表自由競選,也設立了類似縣議會組織、具有諮詢縣政權利的「諮詢委員會」,但因縣長仍是官派、諮詢委員只有諮詢權,沒有預算審查權,而引起居民異議。今年五月台灣地區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金馬防衛司令宣佈金門二度戒嚴,更發生前所未有的金門人結隊到立法院抗議事件。
民主在金門也變成不能不走的路。今年七月,政府宣佈在九月底取消金門戰地政務,以後金門縣長、議員將完全民選,回歸民主憲政。

製作貢糖的主要原料花生也是金門主要農作物。(張良綱)
卸下「軍裝」的煩惱
在金門人企盼卸下著了卅多年戰衣、回歸平民身分的同時,金門也面臨許多需要調適的問題。輕者如過去金門人不需繳所得稅,十八歲以上男子雖然接受自衛隊訓練,卻不必服兩年義務役等,未來都必須與一般國民盡同等義務。
「短期內金門可能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金門縣政府建設課長張忠民舉例,為保護金門產業,過去金門酒廠以每公斤廿八元的價格全數收購農民種的高粱,不足之數才向外進口;而由台灣進口高粱,每公斤不過六、七元,價格相差四倍之多。九月以後,戰地政務法令取消,金門沒有理由不開放高粱及其他農產品進口,屆時產量少、勞力缺、成本高的金門農業,「大概要拋荒了!」張忠民憂心地說。
原由金防部掌管的許多縣政有關業務也將逐漸交回縣政府,甚至目前完全由軍方負責維護的道路、樹林也將易主。縣政府業務量增加,而金門籌措財源的方法又極有限,生活環境未來能否維持目前品質,成為另一隱憂。

農民將高粱鋪在公路上,讓來往車輛輾壓後再來收拾果實。(張良綱)
命運取決於大環境
在金門人眼中,取消戰地政務,也表示兩岸關係逐漸緩和;不少人擔心:如果駐軍數量減少,將影響生計。「別看這『山外』發展得很像個樣,阿兵哥一走,馬上整個垮掉」,店面位在「山外」的楊應詳開門見山地說。
但對未來金門的發展方向,金門人也已描繪了一張藍圖。不論是公務人員、一般百姓、還是身在台灣的金門人,看法都相同:開放金門,以它神秘的色彩及戰爭舊跡吸引觀光客,找到一條可以開發財源的自立之道。
在去年九月,兩岸紅十字會人員在金門就遣返大陸偷渡人員的方式、路線等簽定「金門協議」;其後金門又成為遣返大陸偷渡客的轉運站。因此,更有人提議:「乾脆讓金門做為兩岸交流的中繼站」。
但在金門的知識分子看來,金門要發展觀光,或要由「前線」變成兩岸的「跳板」,「並不決定在金門人手中」,金門高中教師許維權認為,金門的未來取決於大環境——兩岸關係——的發展。
出身金門的現任縣長陳水在也認為,兩岸關係仍充滿變數,因此金門還不能毫無顧忌地開放。九月以後,戰地政務結束,國防部與內政部仍將擬定一個特別法來規範。
金門人都認為金門正處在改變的時候。但站在浪頭上的金門,要奔往那一個方向?未知與各種滋味雜陳,正足以代表大多數金門人目前的心情。
〔圖片說明〕
P.6
(左)清朝浙江提督、金門人邱良功奏請朝廷為其母親建立的母節孝坊,已被文建會列為一級古蹟。
P.7
(上)現存的五十三座風獅爺,透露了金門多風的訊息。
P.8
構築於太武山堛瑰漱挳U,是舉辦勞軍活動的主要場地。
P.9
今年七月金門與台灣的直撥電話開放,在此服役的阿兵哥與金門百姓皆大歡喜。
P.9
金門位置圖
製圖:蔡智本
P.10
各種具有金門風味的陶瓷品,是金門參訪團最愛的紀念品。
P.10
貢糖亦是金門主要特產。
P.11
被稱為「小東區」的山外,軍人是主要消費群。
P.12
金門高粱酒每年為金門帶進五億新台幣的收入。為避免「與民爭利」,屬於軍方的金門酒廠由今年起,已不直接對消費者銷售產品,這樣的鏡頭,成為歷史。
P.13
製作貢糖的主要原料花生也是金門主要農作物。
P.14
農民將高粱舖在公路上,讓來往車輛輾壓後再來收拾果實。
P.16
在許多戰役中首當其衝的古寧頭,已成金門最蕭條的地區。圖中這棟華僑出資、具南洋風味的民宅,在八二三砲戰中一度被中共佔為指揮據點。
P.18
民國四十二年,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為表彰在各項戰役中犧牲的官兵,建立了莒光樓。它也是今天到金門參觀訪問者必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