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受獎人,今日棟樑才
到今年一月六日,學田基金會屆滿四十周年,總計資助了二千二百零三名學生,其中包括十四名博士、廿九名碩士。國民黨副秘書長宋楚瑜、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魏鏞,及國貿局長蕭萬長等,都領過它的獎學金。
宋楚瑜副秘書長回憶,他在民國五十二年得到二千四百元的獎學金;當年木柵土地一坪才二、三十元,這份獎金簡直是一大筆財富。
四十七年得獎的魏鏞主委則用這筆錢「買很多想讀的課外書」;蕭萬長則除了將獎金拿來註冊、買書外,還分給幾個經濟拮据的僑生及社團共享,「第一次嘗到助人最樂的滋味」。
不少受獎人均表示,在過去的社會環境下,能領到學田獎學金真是一大福音,「一方面是它的金額大,一方面是它的規定——得獎之後只要成績保持,可連續得獎」,一名受獎人指出,這使得很多人無後顧之憂,可安心向學。
活基金,錢滾錢
四十年來,學田基金會提供出來的獎學金不斷增加,去年就發了約二百五十萬元;行有餘力,還不定期資助一些文化活動,如六十七年贊助興建美國加州聖荷西市的中國文化公園中山堂。「這得歸功於基金會強大的營運能力」,教育部獎學金管理委員會一位人士指出。
目前國內各財團法人提供獎學金,多半是將一筆基金存在銀行,生利息運用,經費固定;學田獎學金則將關西那塊地,用「企業化經營」。
目前這一千三百公頃土地,除了由林明成直轄的大永興業外,並租給兩百多戶人家種茶、柑桔、地瓜,還有七百多公頃造林。基金會將這些所得穩紮穩打地轉投資,買股票、房地產,以錢滾錢。像民國六十五年,基金會出售直屬的卅公頃林地的木材,把錢拿來買南京東路如今永琦百貨公司的十一樓,光是租金收入,提供每年約兩百位受獎人的獎學金就綽綽有餘了。
獎學金的方式該變了?
目前國內各大專院校都撥出學雜費收入的百分之五做為獎學金,加上各財團法人提供的獎目,類別不少,總金額也不小。以獎學金種類最多的台灣大學來說,給獎的金額便高達六千二百萬元,平均百分之卅的學生可領到獎學金。
而獎學金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卻似乎有了改變。民國四、五十年間,國人生活較清苦,獎學金發揮了濟窮、助學、培養人才的作用;現在一般人都負擔得起子女的教育費用,學費也漲了,每年幾千塊、一萬塊,通常不過讓孩子有多一點「零用錢」,積極效用有限。
目前擔任學田基金會執行副董事長的林明成也有同感。他表示:「或許改變方式,把受獎人數減少,金額提高,並和國外著名的學術機構合作,每年資助幾個名額出國進修或研究,更能合乎現在的需要。」而以學田獎學金的經營方式,經費隨國民所得俱進,又不受貨幣貶值影響,當更有實力來改變獎學金的給獎方式。
如果這樣做,那麼關西的那塊林地,除了養出博士、碩士外,也許還能養出斐聲國際的學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