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近年來在醫藥技術上急起直追,發展頗速,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成功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最近則有新竹縣的青年鍾榮兵,他在一次車禍中撞斷了左腿,國際骨科專家都認為這條腿治癒無望,應該鋸掉;台北空軍總醫院花費一年的時間,動了五次大手術,接好了這條腿。這個例子,再一次肯定中華民國確有最佳的醫術與醫德,也有最優秀的醫療人才。

抬抬腿,周主任滿意鍾榮兵腿部復健的情況。(華台)
二年前,禍從天降
在空軍總醫院物理治療室,看到了拄著柺杖在學走路的鍾榮兵,他以流暢的國語,娓娓道出車禍發生、醫療與康復的經過。
鍾榮兵是新竹尖石鄉泰雅族人,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一日,他受雇主郭佳欣的委托,駕著車自西螺鎮運送果菜準備送往彰化市。途中不幸被一輛北上的大卡車超前挾擠,弄斷了左腿的大腿骨與小腿脛骨。
「醒來時,我已躺在醫院的病房裡;醫生說,必須要把腿鋸掉。」「我不肯鋸腿,鋸了腿,以後怎麼辦呢?我堅持不要鋸腿!」鍾榮兵父母早逝,沒有親人可依靠,鋸掉腿,對他的一生影響極大。雇主郭佳欣是個熱心公益的「里長伯」,為他四處求醫。其後一年多,輾轉在彰化、西螺、北斗幾家醫院就醫,接受了好幾次手術,病情毫無起色。一位醫生甚至下了結論:「要醫好你的腿,比十大建設的工程還艱困!」
郭里長也感於這項「工程」的浩大,一方面向鄉里募集金錢,一方面將這個情況向彰化縣政府反映,請求空軍總醫院義診。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洋港得知這件事後大力幫忙,促成鍾榮兵北上就醫。

鍾榮兵的小腿脛骨中埋入鍊株式抗炎藥,以治療骨髓炎;髖關節部分則換以人工關節。(華台)
一年間,否極泰來
六十八年十月十六日,空軍總醫院接納鍾榮兵,動員全院有關的醫療人員為他會診。在一年間,創造了許多奇蹟,其中策畫治療步驟,主持五次手術,厥功至偉的是骨科主任周裕璘。
周主任是空軍總醫院的資深醫師,民國四十六年他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就被分派至空軍總醫院服務迄今。
現年五十一歲的周主任,出身於醫學世家:父親是內科醫師,母親是牙科醫師,弟弟周裕章服務於空總外科,姊姊周裕璉是台灣省藥劑公會理事,夫人王永珊亦曾任職空總護理部,一門都從醫,各有專精。
回溯去年十月間第一次見到鍾榮兵的印象,周主任說:「他當時又瘦又黑,似有營養不良的現象,國語、台語說不清楚,識字不多,情緒也不太穩定。」
再從專業的角度觀察病況,周主任一一點出傷處:「右腿沒有毛病,左腿的情況很糟,關節脫位、合併關節變形,大腿中斷骨折、無法癒合,小腿脛骨折斷、合併的地方缺失三公分骨長,同時又患有骨髓炎,左小腿皮膚發黑,多處疤痕,循環系統障礙,膝蓋關節與踝關節僵直,這些症狀集於一身,非常棘手。」

鍾榮兵的小腿脛骨中埋入鍊株式抗炎藥,以治療骨髓炎;髖關節部分則換以人工關節。(華台)
接受這項重大的挑戰
「在國外,碰上這種病例,醫院怕引起醫療糾紛,通常是不會接納病人的。」這位骨科專家深深瞭解:治療這條腿是項大挑戰,治癒的機會有多少?何時可以痊愈?全是未知數。
反覆思索,他想通了一點:若有病患斷了手指,醫生尚且想盡辦法為他縫合,更何況是一條腿?鍾榮兵本人堅持不肯鋸腿,周主任除尊重病人的意願外,自己也這樣想:「只要花兩小時就可完成一次鋸腿手術,自然是省事,但是那會讓這個年輕人終生殘缺,當醫生總該有個信念: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放棄。」
周主任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鼓勵自己:「但憑自己的熱心與能力全力以赴,其他的憂慮全交予上帝。」
這個信念,足以撥雲見日,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周主任,擬定了一套治療計畫,準備分段施行手術接合斷骨。
當時,有一位國際骨科專家接受邀請前來中華民國講習三個月,看了許多國內骨科的疑難雜症。他看到鍾榮兵的病況,斷然表示:施行手術,必有許多困難無法克服,成功機會太小,唯有鋸腿一途。

物理治療室是鍾榮兵每天必須去的地方。潘漢仁醫生指導鍾榮兵騎車及練習走路。(華台)
擬出周詳的醫療計畫
病情如此不樂觀,治療計畫仍決定執行。為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周主任把治療計畫、可能遭遇的情況都告訴了鍾榮兵:「每一個步驟若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腿就可能鋸掉,你一定要全力配合,治療過程中有任何疼痛,一定要忍耐。」
這位山地青年輾轉求醫的過程中,已經受過不少皮、骨、肉方面的苦楚,他已是沙場老將,此時他滿心滿嘴地答應了。
按照醫療計畫,先除去左腿中以前在別家醫院釘入的鋼釘,接合大腿折斷的部分,再撤換人工關節,併接小腿脛骨。配合手術的進行,首要的工作是準備鍾榮兵接受手術的條件,如:加強營養與體能,施行物理治療,用電力刺激僵化的肌肉神經系統等。
鍾榮兵今年剛滿二十歲,說話仍帶有孩子的純真和憨直。他描述第一次接受物理治療的感受:「起先我不知是怎麼一回事,等電源觸到腳,嚇得我大喊大叫,奇怪的是電過腳後,關節輕巧多了。」
一年來,鍾榮兵每天接受物理治療,騎腳踏車,學習走路,上下樓梯。如今,他可以自行拄著柺杖在醫院裡閒逛,找人聊天,除手術成功是主要原因,物理治療亦功不可沒。
設定的治療計畫中,較困難的部分是髖關節(大腿與骨盆接合的關節)的替換、脛骨三公分缺失的補救與骨髓炎的控制。

物理治療室是鍾榮兵每天必須去的地方。潘漢仁醫生指導鍾榮兵騎車及練習走路。(華台)
一切採用最好的
周主任為使治療的成效臻於完善,採取兩項原則,其一是使用最現代化的醫療器材,其二是採用最有效的藥物。
例如髖關節的替換,周醫師原擬採用一種最新式德國陶瓷型關節,它最適合年輕人使用;後來因為鍾榮兵關節部分的骨頭有舊傷,怕無力承受,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人工關節。
脛骨折斷且缺失三公分,較費周章。周主任靈機一動,採用架橋的手法,從骨頭斷裂的兩段各鋸開一截骨,把鋸開的骨倒插回去,另外自右腹部切開取出一小段腸骨,填補缺損,搭建成橋。這項手術繁複而有巧思,事後證明效果良好。
藥物使用方面,為了達到絕對控制骨髓炎的目標,採用最新式鏈珠式抗炎藥,埋到骨髓和肌肉組織之中,它的特色是能溶散適當的濃度,殺死病菌。
開刀手術自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間分批施行完畢,物理治療則繼續進行。開刀過程非常順利,每次手術都要耗費六、七個小時。
現在鍾榮兵的腿大有進步,左腿髖關節已經可以抬舉、活動,也可以承受體重;大腿與小腿斷缺的部分已長出新骨癒合;骨髓炎控制的情況十分理想,周醫師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一定可以恢復到和常人一樣,走得好好的!」
周主任並且表示,中華民國的骨科技術絕不亞於外國,只是外國從事研究的人較多,而我國領導研究的人才較少。基於客觀的因素,國內許多醫師把時間、精力花在教學、臨診及個人事務上,較少投注時間從事研究工作,這實在是件美中不足的事。

彈吉他、是鍾榮兵的嗜好。與病友連國珍一塊兒彈彈唱唱,歌聲開朗、歡暢。(華台)
熱愛研究工作
周主任對研究工作卻極為熱衷,除門診工作外,他把所有時間花在骨科醫學的研究上。過去幾年的研究成果包括:民國六十七年,在中華民國骨科會議提出「以電力刺激骨生長」的初步報告;六十八年五月間,在西太平洋骨科會議上發表「磁針刺激骨生長之研究」。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今年九月間,他把研究四年的「脈搏診斷風濕性關節炎之研究」成果公諸於世,這篇研究報告並將在今年十一月間,於智利召開的國際骨科會議中提出。以電力和磁針刺激骨骼生長,以脈搏診斷風濕性關節炎,都是醫學上的新猷,這些成就,無疑可令國人大增光彩。
周主任膝下有一女一男,女兒周莉就讀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兒子周良誠就讀於辭修中學,一家和樂。他熱愛自己所從事的醫療與研究工作,很滿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常說:「當醫生就是一種奉獻。」對鍾榮兵的照顧、醫療,正是他口中「奉獻」的具體表現。
鍾榮兵病情的進步為「奉獻」帶來回報,也為周主任帶來欣喜。
在空軍總醫院醫護人員的口中,鍾榮兵是個聽話、合作的好病人。幾次手術中,肉體的疼痛在所難免,這位勇敢的病人都咬緊牙關忍了下來,從無抱怨,只有滿心的感激,讓所有醫護人員都感覺安慰。

鍾榮兵說:「你看,只用一支柺杖,我也能走得這麼好。(華台)
各方面都有進展
周主任說,住院期間,鍾榮兵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初到醫院時,他情緒不佳,不太理人;現在,他已變得活潑、開朗、國語、台語也都說得很流利,常閱讀書報、彈吉他,和醫護人員、病友們相處極為融洽。
在所有病友中,對鍾榮兵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大學電機研究所學生連國珍,他鍾榮兵口中的「老師」兼「排長」,他是因腿傷休學住院,常指導鍾榮兵閱讀書報、說國語、彈吉他,也談些學校生活的趣事;鍾榮兵興起,就會追憶當年在尖石鄉山中打野豬、山雞的往事。友情,讓病中的歲月走得輕快。
一年間,空軍總醫院為鍾榮兵義診,一切食宿、護理服務完全免費。特殊藥材,如鏈珠式抗炎藥,總成本約新台幣六萬元,是由郭里長向里鄰募集及彰化縣政府的補助得來。
周主任特別強調:「鍾榮兵的腿傷能痊癒,實在是我們的社會太溫暖了——郭里長為他申請送醫,林主席為他寫信,善心的社會人士給予金錢濟助,病友們教他識字說寫,這些都是促使他康復的重要因素。」
鍾榮兵自己則誠懇地表示,出院之後,在社會上一定要好好地做人、做事,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為國家、同胞多做些事,以回報溫暖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