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華僑足跡的遍佈全球,及華人對傳統與教育的重視,海外有中文學校並不稀奇,但民國八十年二月在馬來西亞成立的檳城台灣僑校卻有些不同。
這是第一所學制、教材、進度完全與國內小學相同,孩子隨時可以回台接續教育的海外華校。它由到馬來西亞投資的台商集資設立,是近年企業界對外投資大增之下的產物。而小小的台灣僑校在眾人的悉心灌溉下,也儼然有了「未來國際人才訓練班」的架勢。
檳城是個美麗的小島,有寬直、潔淨的街道、寧靜的海灘、處處綠蔭,彷如一個大花園。再加上深水碼頭、國際機場及低廉的人力,一向深獲各國投資者青睞。尤其島上百分之七十的居民為華人,因此近年來,當台商紛往海外投資,檳城遂像一塊磁石,發出巨大吸力。
廿年前,麗達電纜率先設立工廠;一九八八年台商開始一窩蜂到了檳城。今天面積不過二百九十三平方公里的檳城島,已有一百三十多家台商投資的企業,雇用四萬多位當地人,密度之高堪稱台商在海外投資第一位。連同眷屬,當地也形成了一個五百多人的台商社會。
「剛來時很不習慣」,八年前全家從台北搬來此地的林太太說起她每天的開門大事,這兒的菜式不多,不夠鮮嫩,根部也沒切掉,還用荷葉或報紙包,「覺得來這麼偏僻的地方真是傷心。」
但慢慢地,林太太發覺這兒的人,不管是馬來人、印度人或華人,都親切友善。「尤其不會偷斤減兩」,她說,人與人間很輕鬆、自在,沒有大城市的隔閡冷漠,以及精神壓力;加上交通、空氣都比台北好,「十個台灣來的,九個會喜歡上這兒。」同樣也是台商家眷的杜太太則看到另一面:先生們喜歡來檳城,是因為太太沒地方買東西、沒機會花錢!
不過,若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可就先生、太太都頭大了。

第一座由台商在海外投資設立,學制完全比照國內的台灣僑校,今年在馬來西亞檳城成立。
旅馬台商辦教育
對於在台灣嚴格、緊湊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台商來說,馬來西亞沿襲殖民時代的傳統,只上半天課,自由的教學方式,實在難以放心。
有些家庭為了孩子教育問題,只好分住二地——主婦、小孩留在台灣,做父親的「空中飛人」般兩頭跑;全家同來的則多讓子女就讀當地英文或華文學校。不過華文中小學用的是簡體字,還得兼念英文及馬來文,小孩的壓力很大。
而英校全用英文教學,乍去也不容易適應,若聽了幾遍還不懂,孩子不只會有學習挫折,也交不到朋友。「尤其父母如果不懂英文,一點忙也幫不上,只有乾著急的份」,王太太表示,學校雖然也會為程度跟不上的學生補習,但都安排在正課時間,「那不是永遠落後一大截?」
事業重心移駐海外,但孩子教育問題沒解決,不管是做老闆或當員工的爸爸們都不能安心。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擁有二百七十家公司會員的中華民國旅馬來西亞投資廠商協會成立,在協會進行的兩次問卷調查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會員認為應該在馬來西亞設立一所和台灣學制、課程、師資程度都一樣的小學。而且據問卷顯示,至少有二百三十位台商願意將子女送進這所學校就讀。
建校的事就此敲定,由旅馬台商協會主辦,地點選在檳城,因為在這塈賳磢熒|員佔了百分之四十八。

新舊建築物並列,是檳城的特色之一。(邱瑞金)
測試耐熱度
為何不連中學一起辦呢?先生為應聘來此工作的吳太太表示,像他這種短期工作者大多打算讓孩子回台灣繼續升學;而長期居留者,則認為念僑校小學主要為了打好華文基礎,以防孩子先念了英文,就不肯學華文;到了中學就可以念英校,以後直接到外國念大學,因此僑中的需要不大。
旅馬台商協會組成的檳城僑校籌委會,七十九年十一月開始籌款,獲得大榮製鋼、泰華工業、宏眲鴔煄B東元電機等一百多家投資廠商及個人的支持,共募得約五十萬馬幣(約五百萬新台幣),八十年二月七日得到馬國政府核准,廿五日正式開學。
開學之前,為了該上全天課還是上半天課,還頗費思量。
既然要比照國內學制,孩子們當然應該上全天班,但當地小學卻只上半天課,理由是下午天氣太熱、學習效果不佳,乾脆自由活動。一位建校籌委會的委員索性自己做實驗,試試全天班的可行性。他規定二個孩子下午背書,包括論語、唐詩和英文九百句型等,每天驗收成果;還和太太說好,這三個月內不開冷氣、不睡午覺,孩子若覺得熱便要他們去洗臉(現在僑校學生每人帶毛巾),看看在盛夏學習的耐力。
三個月下來,證明學習能力不會受當地的氣溫影響。「現在兩個孩子滿口子曰子曰,還會用論語來對罵呢」,他太太笑著表示。
由這段小插曲,以及他們建校的效率,可以看出當地台商們確是有心人。

為免於天氣炎熱打瞌睡,下午多半是體育活動。(邱瑞金)
迷你小學志向高
新成立的「檳城台灣僑校」目前租用當地華校韓江中學後側的一排樓房,包括校長室、電腦室、圖書室、教師休息室共廿四間。除校長外、有十六位教師、六位職員及一百三十二名學生,是個不折不扣的迷你小學。
從小生長在檳城,有廿一年的執教及掌校經驗,且精通中、英及馬來文的校長陳彥宗表示,台灣僑校有三項宗旨——提供中文母語教育,使台商子女在異國居留,不忘母國語文;提供與台灣相同的教育水準;提供技藝教育,使僑校學生能適應國際化。因此,校內開設英文及電腦課程。
安全問題也特別受重視。主因是台商屬於經濟環境較好的階層,而且目標明顯,當然小心為上。而且,「畢竟我們身處國外,雖然檳城治安不錯,大家還是覺得要注意」,一位家長會委員說。因此在上課時間,僑校大門深鎖,並有職員巡邏;上、下學有校車接送,由老師輪流值班,確定每個小朋友都已搭上校車或父母來接之後,才能下班。

檳城是個美麗小島,深獲各國投資者喜愛。(邱瑞金)
跟著台灣進度走
在沒有四季之分的大馬,四月天的氣溫高達攝氏卅度以上,或許是為了通風,每間教室連門窗也省了,只以一堵矮牆遮斷孩子往外看的視線。
檳城台灣僑校每天早晨八點廿分開始上課,中午一點吃午飯休息;孩子們中間若餓了,可以花個六角馬幣買罐菊花茶,或是吃個三角錢的三明治、二角錢的夾心餅乾。一點到二點半的午休時間,韓江中學福利社的阿伯會挑個擔子送便當來,因為天熱食物易壞,所以這些便當都是現做的。
「父母們都非常寶貝他們的小孩」,陳校長表示,僑校家長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對教育十分重視,生活細節自然也不例外。
家長們更重視教育品質,第一個要求便是師資——在台灣受過大學教育的大馬華人,或是從台灣去有大學學歷者,共佔了九成。在教學方式上,僑校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學進行教學合作,除了在八十年七月聘請北師附小的校長、老師等四人至檳城,為大多原為中學老師的僑校教員進行小學教學示範外,以後雙方將使用同一試卷、同日舉行考試,以比較僑校學生的學習效果。
「小朋友必須通過北師附小的考試,以及本地英文中學的入學考,才能算真正畢業」,畢業於成功大學、嫁作華僑婦的五年級導師施明說。陳彥宗校長則表示未來還將增設電視、錄影機等教學器材,使上課更生動。

電腦老師還沒來,先打一局電動玩具吧。(邱瑞金)
同學少,壓力不小
這些未來的主人翁適應得如何呢?
「每個小孩都聰明伶俐!」陳校長似乎同時感到欣慰與壓力地說。的確,許是優生學加上環境優渥,這些小孩個個天庭飽滿、眼睛晶亮,膚色白堻z紅,神色間透著自信,對著來訪的客人侃侃而談。
「比起來,本地小孩多半較憨、純樸;台灣來的孩子較皮、也勇於和老師溝通、辯論」,也曾在當地華校任教的施明說。
「僑校學生用的顏色較柔和,本地生比較強烈」,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曾敏潔老師則指出,若讓他們自由發揮,本地生多畫居家附近的馬來風光、人物,而台灣小孩偏愛忍者龜及太空船等想像意味較濃的題材。
孩子想像力倒沒有受僑校緊張的課業壓力影響!
「今年暑假要到八月才能放囉」,陳彥宗校長解釋,由於學校二月才成立,為了下學年開始時能和台灣同一進度,一年的課程七個月就得上完。「這堭虴馱@課考一課,比台灣考試還多」,才一年級、現正換牙的于子峻口齒不清地抱怨。
對於特別班(已在台灣念國中,欲進入當地英文中學,現在僑校衝刺準備考試者)的艾可芹等四人來說,壓力就更大了。「英校不收超過十五歲的學生」,十三歲的艾可芹煩惱地說,筆試和口試又都很難。她來大馬才四個月,仍夢想著偷機票回台灣。「這兒只能穿夏天的衣服,一點也沒有變化,又買不到金莎巧克力」,不脫稚氣的艾可芹不時看著手錶,想像台灣的好朋友在上什麼課。

如此的教室隔間,通風又消暑。(邱瑞金)
國際人才基礎班
學業負擔、適應新環境是僑校學生最大的煩惱;而對當地英文小學來說,卻面臨更直接的競爭壓力。「有些英文小學擔心我們搶走它的學生,也打算開設華文班了」,陳校長笑著透露。
民國八十年七月,台灣僑校已在台正式立案,學制及學歷都經教育部承認,無論在什麼階段,孩子回國都可以立即接續教育。看到台灣僑校辦得有聲有色,吉隆坡的台商要求檳城台灣僑小委員會辦分校,赴泰國投資的台商也打算跟進……。
小小的僑校,看起來不起眼,在這麼多有心人的栽培下,或許是未來國際人才的基礎班呢!
〔圖片說明〕
P.116
聰明活潑,是台灣僑校學生給人的總體印象。
P.117
第一座由台商在海外投資設立,學制完全比照國內的台灣僑校,今年在馬來西亞檳城成立。
P.117
新舊建築物並列,是檳城的特色之一。
P.118
為免於天氣炎熱打瞌睡,下午多半是體育活動。
P.118
檳城是個美麗小島,深獲各國投資者喜愛。
P.119
電腦老師還沒來,先打一局電動玩具吧。
P.120
如此的教室隔間,通風又消暑。
P.121
僑校家長愛子心切,常至學校與校長溝通、交換意見。
P.121
檳城住民百分之七十為華人,近幾年已成為全球台商投資密度最高的地方。

僑校家長愛子心切,常至學校與校長溝通、交換意見。(邱瑞金)

檳城住民百分之七十為華人,近幾年已成為全球台商投資密度最高的地方。(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