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室裡,十幾個學生正低聲討論書上的個案。
年輕的企業管理博士司徒達賢教授一出現,室內頓時安靜下來。
老師開始點名。「李焜耀怎麼沒來?」
「他出國談生意了」,底下出聲回答。
突然,有人匆匆閃入,「抱歉!有個客戶太難纏,耽擱了一點時間。」
——這是什麼班?盡是些「不務正業」的學生!
非也,這些學生正是「務正業」去了。
他們是一群特殊的學生。從背後看去,與一般研究生無異——一樣的短袖襯衫、西裝褲、皮鞋;從正面,卻能發現他們的不同處——歷練的神態、銳利的目光,及悄悄透露身份的絲質領帶、小牛皮公事包、名牌金筆……。
這是政治大學「企業家管理發展進修班」上課的情形。課堂上「排排坐」的學生,出了教室大門,尤其回到自己的「地盤」——公司,可都是舉足輕重的「董事長」或「總經理」。
目前國內這類學生還不少。除政大外,臺灣大學、東海大學、成功大學等校,及中國生產力中心、許多企管顧問公司都開有類似課程。

圖1.:生產力中心是國內管理訓練班的「開山始祖」。圖為該中心總經理石滋宜。(鐘永和)
生產力中心「始作俑者」
中國生產力中心是其中的「始作俑者」。
自民國四十四年創立以來,中國生產力中心便不斷舉辦各種管理課程。截至去年底,已訓練了十五萬五千人次。
然而創始之初,生產力中心卻頗為寂寞。因為當時正是戰後的繁榮時期,只要生產,就有市場,很少人重視管理。直至近十年來,許多企業「腹背受敵」——外則競爭日益激烈,內則組織規模逐漸膨脹,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尤其近年來國內產業環境改變——不再具勞力低廉的優勢、技術掛帥又未成氣候,產品的外銷競爭力減弱。要想保持利潤,唯有在管理上下功夫。
但是,「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很少是管理科班出身。能維持公司營運良好的,對管理都有點心得;但那多半只是憑著點小聰明,或零零碎碎聽來的管理常識。只有實務經驗,而無理論基礎,不易觸類旁通。」中國砂輪總經理林心正表示。
學的是醫事技術,現為常春藤公司總經理的蔡光賢舉例說:「兩個沒學過武術的人打架,力氣大的就贏。可是一旦和有武功的人相對,勝負立判。因為會武功的人懂得攻、防、守的技巧。管理就是商場上的『武功』,以前大家都不講究也就罷了,現在許多企業已注意到管理,再不重視的就危險了。」
即使是政大企管系畢業的陳德正,也會有「離開學校十幾年,所學與現況差距已經很大,必須再去『充電』」的感覺。

圖2.:政大企研所所長劉水深指出:「開設企業家班,由改變企業主持人的觀念『下手』,是促使國內經濟脫胎換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鐘永和)
從企業家「下手」為強
因此,近幾年來,各種管理訓練班,尤其是為企業主持人而設的專班蓬勃興起,學校、企管顧問公司紛紛開班。
「企業家上學去」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政大企管研究所所長劉水深說:「國內企業家族色彩太濃,剛出爐的MBA,根本打不進管理核心、展現長才。等熬個七、八年夠資格參與決策時,所學又已過時。因此,由改變企業主持人的觀念與做法下手,可能是促使國內經濟脫胎換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最近,生產力中心更想出一個「釜底抽薪」之計,將於八月份開辦「繼承人班」。
顧名思義,繼承人班招收各大企業的第二代。「許多白手起家的老闆,面臨了接班人的問題」,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說:「國內企業多是『兄終弟及』、『子承父業』。而第二代並未嘗過胼手胝足的創業過程,也沒有時間與企業一起成長,必須『未雨綢繆』,才能順利接掌第一代的事業。」
但並非所有企業家的第二代都能參加「繼承人班」,因為「有些人本性就不適合當領導者」,石總經理說。
因此,繼承人班對學生還精挑細選,必須先通過性向測驗及口試,才能正式參加。生產力中心若發覺某個第二代性向太不適合,還會主動勸第一代企業家重新考慮交棒對象,以免將來子女痛苦、事業也受累。

圖1.:引導學生由各種角度,抽絲剝繭地分析個案,是司徒達賢教授的拿手絕活。(鐘永和)
能知未必能行
籌備中的「繼承人班」將以日本中部產業聯盟「中小企業接班人」的課程為主,配合國內個案,讓學生在摹擬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資源、計畫行動、診斷評估等。
對企業進行客觀的診斷、評估、提出改善意見,原是企管顧問的主要功能。但這項服務業在國內萌芽不過廿年,大部分公司還沒有聘請「企業家庭醫師」的習慣,許多企管顧問公司遂以舉辦講習為主要業務。
他們的課程偏向短期、密集、實用,聘請業界知名人士或外國學者授課,學費則較一般學校高。
雖然企管顧問公司一再「自圓其說」——開班傳遞管理觀念,也是提昇企業管理的有效方式;企業主注重管理,企管顧問也才有生意上門。但若上課有效的話,企業還需要委託顧問公司作診斷嗎?
「能知未必能行」,哈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洪良浩說:「很多企業確實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及解決辦法,只是下不了手。這時就需要我們來充當『劊子手』。上過課的企業家觀念與我們一致,我們所提的改革方案更易得到支持。」

圖2.:企業家「下班後,上課去」,已蔚為商場新風氣。(鐘永和)
政大企業家班角逐激烈
招收企業家學生還有個好處:他若對課程滿意,通常以後會派幹部來受訓。這不但可使上下做法一致,也已成為公司激勵員工士氣的「福利」之一。
在各種企業經理人管理訓練班中,創於民國七十年的政大「企業家班」最具特色:它的修業年限最長——二年半;學分最多——四十個;學生素質最整齊——大學以上學歷;課程最完整——與企研所碩士班的課程完全一樣。
「在這裡,可以有系統地得到管理知識,將平常斷斷續續聽到、用到的方法,做個歸納」,曾參加過許多講習班,現為政大企業家班二年級學生的信立化學公司總經理吳益仁說。
許多在別處上過課的企業家也抱持同樣想法。因此每屆雖只招生廿名,卻有一百多人申請。「僧多粥少」,入學審核極為嚴格。
審核標準有五:職位高低與得分成正比;年齡在卅到四十歲間得分最高;所主持的公司規模愈大,分數愈高;學歷須在大學以上(因為要上研究所課程);若有著作,或得過國內外獎章者,可加分。
寒窗二年半,五味俱全
「錄取率只有五分之一,上了榜還真有點金榜題名的喜悅」,許多學生都表示。
然而漫漫二年半的學習過程,卻是五味俱全的。
首先要調適的是心態。在公司開會時,坐慣了主席的位子,習慣有力、決斷地下指示;而課堂裡,在座位上就先「矮了半截」,隔鄰又都是資歷相當、虛實莫測的商場好手;老師在上大聲講課,還動不動就叫人起來回答問題……。
而且,企業家班的上課時間在下午和晚上,「學生」通常都是由會議桌、公文堆,或與客戶周旋中匆匆脫身。倏然間「角色改變」,常常還停留在前一個情境中回不來。
「所以,我儘量抽出幾分鐘換衣服」,臺灣美吾髮公司總經理李成家說:「在辦公室,我一定穿西裝、打領帶,上課時則穿運動衫、牛仔褲;藉衣著的改變,幫助自己由一個情境過渡到另一個情境。」
縱使已有當學生的心理準備,但「年紀大了,臉皮總是薄一點,而且同學都是商場的朋友,要是老師問了答不出來,那有多尷尬」,中國砂輪公司總經理林心正說。
因此大部分企業家學生都相當認真。他們表示:一小時的課通常要花兩個小時來準備,尤其是個案討論,事先更要研讀三遍以上,否則上課被老師問到,什麼意見都說不出來,太沒面子。
學生緊張,老師也緊張
一般而言,企業家班的出席率相當高。以今年四月底才畢業的林心正來說,兩年半僅因有回到金門勞軍,才缺課六小時。其他人也除非出國、有確實調不開的重要會議或應酬,否則不輕言請假。
學生已如此「委屈求全」,老師卻毫不容情。
「很多學生進來後就發現,這兒可不好『混』,校方對他們的要求和正規研究生一樣,所以該補考的就要補考,該『當』的還是會被『當』。」劉所長攤攤手說:「通常一班進來廿人,結業時只剩下十四、五個。」
「他們很怕我,因為我隨時問問題,而且『當』人時六親不認」,司徒達賢教授——學生口中「殺得最兇的司徒大俠」說。
「為了求知,我們只好『逆來順受』了」,現在一年級的自由日報總經理高泉旺說:「上課的壓力很大,跟螺絲釘一樣被上得緊緊的。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愈難念的書念起來也愈有成就感。」
老師對成績雖掌有生殺大權,上課時卻也非真的那麼好整以暇。
「企業家班學生都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劉所長說:「他們反應快、問題多,又有實務經驗做為判斷的依據,教這種學生,很具挑戰性。」
教授們強的是理論基礎,弱點則是實務經驗往往不及學生。因此劉所長要求所內老師平時與企業界保持接觸,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課堂上,常可見到學生們為了某一觀點彼此激烈地辯駁;不同意老師的看法時,也會「當仁不讓」地「大放厥辭」。
「這種訓練使我們獲益匪淺」,信立化學總經理吳益仁說:「在辦公室裏自己身為總經理,不成熟的意見不能亂說;在課堂上大家都是同學,可以沒有任何顧忌地暢所欲言,也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觀點。這使我們以後考慮事情時更客觀、周密。」
「忠言逆耳」,在公司裡,即使老闆做錯了也沒人敢或願意指正。「經過課堂上的討論,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看法的缺失」,曾在臺大、美國加州大學及菲律賓亞洲管理學院上過課,現任濟業、宏業兩公司董事長的謝來發說:「在班上,我不但跟老師學,從同學處也獲益良多。」
「而且,我在班上交了許多朋友。彷彿只要是同學,大家的關係就不一樣。不論利害、不設防線,彼此坦誠相待。這種情誼在商場上彌足珍貴,所以結業後,我們班還定期開同學會,大家交換心得。」
政大企業家班第二屆四位同學林昌和、馬家麟、李正忠和陳德正,為他的話作了最好的見證。他們在課堂上相識、相知,進而合夥成立一家貿易公司。
學而「實習」之
由於企業家班學生多有良好的實務基礎,很能將上課所學「現學現賣」。
吳益仁說起他自己的經驗:以前總覺得開發新產品牽涉到技術問題,所以將這個重任交給生產部門;上課後學到現在是「市場導向」的時代,要視消費者的需要而生產,所以應由業務部門蒐集顧客意見,主導產品開發。結果成績十分良好,他們新近開發的絨布產品極為暢銷。
有時他們在課堂吸收了一個新觀念,也會覺得豁然開朗。
「以前公司偶爾被倒賬,我心裡就很不舒服,總覺得事情沒做好。有一次上課才知道:沒有倒賬的公司經營方式必定太保守,可能會因而錯失許多賺錢的機會。做一百五十元的生意,被倒了廿元,還是比只做一百元的生意強。因此,我現在做決策時,不會只以『安全』為第一考慮,該冒險的時候,也放手去做。」通用電子公司財務經理邱嶺梅表示。
企業家上學,眾人受益
有了理論的支持,行事比較果敢,對屬下也較能授權。
事實上,不授權也不行。
「剛入學的新生,常對公司放不下心,利用電話『遙控』,指示個不停」,劉所長說:「後來我不准他們再打電話,因為老闆不能事事躬親;要對屬下授權,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高層次的問題上。」
效果呢?「他們的部屬都成長啦!」劉所長幽了一默:「你看美吾髮的李成家現在時間太多,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最近還當選百貨公會理事長呢。」
「企業家上學去」的另一受益者,是這些企業家的太太。先生為了念書,常推掉許多不必要的應酬,反而比平時更早回家。家中的書香代替了酒香,子女也在無形中受到良好的影響。
劉所長認為,有念書習慣的企業家較重視社會責任。
司徒教授則解釋:「經由學理的探討,他們更能瞭解一個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及採取什麼行動,才符合人類的整體利益。」
文憑在營業額上
唯一的遺憾是,當他們結束二年半苦讀、好不容易修完和正規研究生一樣的學分後,卻拿不到碩士文憑。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考試入學,不合教育部頒授學位的規定。所以除非這些企業家在結業後通過研究所入學考試,再補繳一篇碩士論文,否則就不能拿學位。
「但企業家強的是實務理念,在背誦國文、三民主義及企管理論上,比不過剛畢業的小伙子,以同樣的題目來考他們並不公平」,劉所長說。
其實,目前大部分學生對是否有文憑並不在意。「文憑?你沒看到嗎?」一位企業家班學生說:「就在我公司的營業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