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非法捕漁第一線
目不轉睛盯著漁貨的,除了買家,還有漁業署的檢查員。已經有6年經驗的易智健,是帶隊檢查官,他帶領6人一組的檢查員,在漁船準備開艙卸貨前到達現場,架好二組攝影機,從頭到尾監看卸魚作業。他強調:「我們同時會出動這麼多人,就是這艘運搬船同時轉載台灣多家漁船的漁貨,卸魚時兵分多路,同時上了不同冷凍貨櫃車或卡車,我們必須確認這些車輛確實過磅,並且統計是否有過度捕撈有配額限制的魚種,例如太平洋是大目鮪、印度洋是黃鰭鮪。」
檢查員先確認船首的國際識別編號與中英文船名,符合原先申請卸魚的船隻,確保沒有冒用身分的問題。另一組人則在貨艙,確認艙蓋是上鎖的情況下開啟貨艙,同時查察船艙內沒有禁捕的花鯊、黑鯊等魚種。
易智健一年前還是漁業署隨著台灣遠洋漁船出航半年至1年的觀察員,從漁船開始投繩、揚繩,日夜記錄漁獲紀錄,包括魚類的體長與體重,除了提供學界研究與遠洋漁業漁獲資料的準確資訊,得以判斷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的演變外,同時具有監督遠洋漁船是否有誤捕海鳥、海龜等混獲物種、違法轉載漁獲(又稱「洗漁」)、超量捕魚(又稱「過漁」)等情況。
登船檢查,似乎勾起了易智健海上執勤的回憶,他說:「每位觀察員第一次隨船出海半年,回來沒有不瘦下10公斤的,我們戲稱上『海洋減重班』,主要是水土不服,不是天生的討海人,船上不是吃罐頭就是很辣或是油炸的魚,愈吃愈瘦。也常端上一大『鍋』的生魚片(他補充:不是一盤),不過通常是吃鯊魚吃剩的部份。」
「我還遇過補給延遲1個月,船上吃得什麼都不剩,只有白米,還有大海裡的魚,當補給船來臨,吃到台糖的冰棒時,當下我真的感動的都要哭了。」出勤5年之間,易智健跟過100噸的鮪延繩釣漁船,與印尼漁工擠一間8人房,床寬只有十幾公分的通鋪。久而久之,不僅熟悉漁船作業,體會海上3班制、24小時捕魚的艱辛,尤其在兇險未知的海上,監控漁撈作業,與船長站在對立的位置十分不易。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台灣是名列全球前 20 名的漁業國家,南方澳漁港也是遠洋漁業的重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