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等於多少,你算得出答案嗎?當然,在陸上這或許難不倒人,到海底去試試看怎樣?
這是潛水教練測試學員在海裏的「緊張度」時,經常出的考題。四面環海的臺灣省海底景緻十分可觀。到了夏天,「潛水迷」紛紛出動。
能吸引全球二億人的潛水活動,究竟怎麼個妙法?
微風、驕陽,濱海公路澳底站,放眼無邊際的太平洋中,白浪自在地翻湧。
岸邊的海蝕平臺上,十幾個接受潛水訓練的學員,手忙腳亂地穿潛水衣、套蛙鞋、戴面鏡。教練則早已挑定一處浪小的下水地點,好整以暇地等待學員一切就緒。
教練喊「跳」時,有人踟躕著;直到教練做勢要推他們下海,才勉勉強強躍下水去,但在游泳池受過的訓練——下水的姿勢,早已拋在腦後。

「魚兒魚兒水中游」,台灣海域常見的熱帶魚,穿梭珊瑚礁中。(花長生攝)(花長生攝)
海底見,誰怕誰?
「第一次下到深不見底的海裡,腳無法著地,又背了廿幾公斤重的裝備,心裡直擔心萬一有可怕的情形發生怎麼辦,那還管得了跳水姿勢好不好!」一位剛從海裏上來的學員說。
驚魂甫定之餘,卻也掩不住興奮。因為「水裏面真棒!五顏六色、數不清的魚群,在身邊游來游去,觸手可及;鮮豔繽紛的水藻如垂柳搖擺,長得奇特的魚、龜等更是吸引人……。」
初下水的人,上岸後表現的興奮,常被老手戲稱為「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十五歲就學潛水的姚若芬,第一次下水是在有海底公園之稱的龍洞。她形容那地方的大片鐵杉林,比在陸上看到的任何森林都美。有一回,她由離岸一百公尺處往下直潛,和一塊硬石似的東西撞個滿懷,等看清楚原來是隻大海龜時,海龜也正好覷著她,彼此都愣了一愣,背道而逃。
喜歡冬天爬山、夏天潛水的林明和,卻鍾情於海中無重力、似太空漫步的感覺,「每想到冬天爬山用盡體力,在海底卻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飛簷走壁』,便多愛潛水一點」,他說。

暗處中,身體會發光的海鞘更晶瑩奪目。(夏國經攝)(夏國經攝)
澎湖附近有世界最大的海底珊瑚林
潛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一項戶外活動。據統計,全世界有二億人潛過水;目前它在自由中國臺灣也很流行,有十七個潛水俱樂部,下過水的至少有二萬人。每年四到十月不吹東北季風,沒有巨浪、寒流,是國內潛水盛期。
臺灣四面環海,除西部因是沙岸,水質混濁,能見度不佳外;其餘各處都是潛水的好地點。加上沿岸的海底礁石,多有藻類生長,形成食物鏈,海中生物可觀。
潛水人數集中的據點則有北海岸的石門富貴角、金山、萬里野柳岬、基隆八斗子、瑞芳深澳;東北海岸的鼻頭角、龍洞、蚊仔坑、澳底、卯澳、三貂角;臺東的三仙臺;及以軟珊瑚出名的屏東南灣、恆春;未受汙染,保有豐富迴游生物的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等離島。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東南方海域,還發現目前全世界最廣大的海底珊瑚林。
下水多深,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觀?
「水會吸收光線,陽光只能射至廿公尺左右,再深的海域,少了陽光,再美看起來也只是灰藍一片。因此,十五至廿五公尺是公認的理想深度」,中華潛水公司董事長謝新曦說。

潛水訓練班的學員在游泳池練習背滾式下水。(鐘永和/花長生/謝新曦/夏國經)
海底二樂事:獵魚與攝影
事實上,人也不能無限制地往深處潛。水的壓力很大,正常人的極限是卅公尺,這也是國際潛水協會對業餘潛水者的深度限制。
「越界」潛水會有頭昏、不能集中注意力等「潛水病」的癥兆。嚴重的,還會有「氮醉」的現象——氮氣溶入人體,對神經系統發生麻醉作用,使人自製力、判斷力降低,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像喝醉酒一樣。
如何控制所在的「深度」呢?
謝新曦說:「潛水衣有浮力,潛水前得帶鉛塊配重帶,幫助下沉;反之,若將身上所穿的救生衣充氣、增加浮力,便可不費力地上升。」
只要練習幾次,有了在水裏行動自如的本事,就可以追趕游魚了。
對散佈在世界各「海角」的潛水人來說,手持魚槍,與游魚比快,然後滿載而歸,是項極過癮的活動。
也有不少人因「殺戒」開多了,於心不忍,像國內潛水好手謝新曦、花長生、林明和等,不到幾年全改了行,以相機代替魚槍,攝取美麗的海底鏡頭。

檢查空氣筒、救生衣等裝備是下水前不可少的步驟。(鐘永和/花長生/謝新曦/夏國經)
海中「作客」須入境問俗
人類如此侵疆犯土地大肆活動,難道不會遭到大白鯊或大章魚攻擊?
「一般說來,這只有在遠離岸邊的外海,或某些特定的危險區,才會發生」,擁有國際潛水教練執照的花長生指出:「臺灣海域至今未出現過此類大型動物,而且海中生物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潛水者可放心。」
但不具攻擊性,並不表示它們就沒有危險性,許多色彩繽紛的海底生物,身懷利刺或劇毒。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計畫助理王玉懷有回在海底收儀器,因儀器置於沙中,一時找不到,他便用手去摸,結果摸到藏在沙堆的魟魚(皮上有細齒),為此痛了一整天。
「人到了海裏算是『作客』,還是應入境問俗,不要亂拿『別人家』的東西」,花長生說,否則招惹了有毒的蝦兵蟹將,可是自討苦吃。
最常發生的意外,是潛水者伸手進洞穴摸龍蝦、石斑或九孔,不小心摸到海蛇、獅子魚或石狗公,被咬一口。他們都帶有劇毒,延誤求醫,會有生命危險。

下水前先點名,免得上岸後「怎麼少了一頭牛」。
人在海裏的應變力較差
好在海底生物多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名士脾氣,「例如被海蛇或魟魚跟蹤,只要不理它們,它們就會覺得無趣地走了」,謝新曦說:「所以若與海中生物有了正面衝突,只要沉著應付,大概都可安然脫身。」反之,如果太緊張,往往一點小意外,即會釀成嚴重後果。
「人畢竟不是生活在海底的生物,不能完全適應氣壓、水流,所以在海底時的應變能力較差,再加上緊張,常就不能做正確的反應」,謝新曦說。
不少潛水訓練班為測試學員在水中的緊張程度,教練在水下廿公尺處,以防水板、筆寫上類似「20×30=?」「現任行政院長是誰?」一類的考題。別看這些題目簡單,還常有人考鴨蛋。
另一項在海底最危險、也最令潛水人緊張的情況是——裝備、尤其是空氣筒出問題。

有海灣或岬角圍住的地方,無巨浪、海流,是下水的好地點。(鐘永和/花長生/謝新曦/夏國經)
「水肺」問世,潛水起步
如何在水中呼吸,是人類下海活動的根本問題。因此雖然遠古以來,人類素有「羨魚」之念,也有用麥管突出水面呼吸;頭戴鋼盔,盔上管線接連船中壓縮空氣的人工幫浦等方法,但直到一九四二年,被稱為「水肺」的空氣筒發明,潛水運動才算真正起步。
空氣筒裝的是陸上經過壓縮的空氣,一桶廿公斤重的氣瓶,可壓縮三公斤空氣。依在水中活動量的大小,所在地位的深淺(每深十公尺,氣壓增加一倍,對空氣的需求、損耗也多一倍。),可用四十到八十分鐘。
空氣筒上有殘壓錶,潛水者隨時可知筒內還有多少空氣,以決定是否返回水面。
潛水裝備中,比空氣筒更早被發明的是面鏡,人們很早就知道不要讓水直沖入眼睛,才能看清水中世界。

一個僻靜的海灣是潛水的最佳地點。(鐘永和/花長生/謝新曦/夏國經)
不合身的潛水衣,等於沒穿
等背上廿公斤重的空氣筒,人能潛的更遠、更深、更久時,腳力卻跟不上,有人見青蛙靠著一雙大腳輕鬆地在水中嬉戲,激發了靈感,幫助推進力的蛙鞋接踵問世。
潛水衣(又稱防寒衣),是為了避免在水中待太久引起失溫,和保護皮膚免被礁石割傷、水母螯傷而發明。
潛水衣的質料是強力海綿狀的合成橡膠,下水後,會吸收少量水,合身的潛水衣,使進入的水受體溫影響變暖,不會與外面的冷水對流。若穿不合身的潛水衣,過多的空間使冷水能隨時進入,等於沒穿。
除了空氣筒、面鏡、蛙鞋、防寒衣外,其他裝備還有救生衣、配重帶、套鞋、潛水帽、手套、呼吸管、殘壓錶、深度錶等,一身行頭,售價在新臺幣四、五萬元之譜。
潛水裝備都泡在海水裏使用,容易受損,一定得細心保養。
林明和記得有一回潛到廿多公尺時,空氣筒上的調節氣忽然阻塞,「只好快快鳴金收兵」。後來檢查,發現是上回用過沒清洗,鹽分殘留在開關處,造成生鏽。
「因此任何裝備用後,都得用清水泡過,去除鹽分與汙物,且儘量放在陰涼處。若冬季來臨,幾個月用不到,最好將裝備晾乾、放入塑膠袋收起來。」林明和說。

兩隻黑白分明的「清潔蝦」,在與其「共生」的海葵上游走。(夏國經攝)(夏國經攝)
浮潛「淺嚐即止」
潛水需要專業知識、技能,無法「無師自通」。因此,不論國內外,潛水者都得由俱樂部或訓練班受訓畢業,並領到合格潛水員證明。
國內外每個潛水器材店、訓練班、俱樂部在出借器材,或為顧客的空氣瓶灌氣時,都會先查核來者的合格證明。
目前大部分的潛水訓練班一期為二周,收費約二千元。依規定,學員必須具有游二百分尺的能力,才能學潛水。
正式上課,先在教室「紙上談兵」——瞭解器材構造、學習使用,及認識海洋中海流、潮汐、水壓、危險生物……等,然後到游泳池熟練裝備、適應水性,再實地到海域學習應付緊急狀況。
潛水可分浮潛、深潛,須先學前者。
浮潛只須戴面鏡、著蛙鞋,利用呼吸管;或以游泳閉氣方式,幾分鐘抬頭換一次氣,通常可潛三至五公尺。

穴居的魚好奇的探頭出洞來開開眼界。(夏國經攝)(夏國經攝)
海面巨浪滔天,水下風平浪靜
學過「淺嚐即止」的浮潛後,就要「全副武裝」下到十幾公尺的水域,也就是深潛。
茫茫海中世界,一望無際,各種生物聚集,也恐裝備臨時故障……,所以國際潛水協會規定深潛必須二人以上相伴活動。
有同伴在,潛水的出事率一定降低;即使沒事,在深海中有個伴心情也篤定些。潛水人幾乎都有一群潛水伴,彼此之間也有默契,知道緊急時如何相互支援。
拿「共生」為例:當一個潛水者在水深卅公尺處,空氣筒用罄或掉了時,同伴須將自己的空氣筒分對方使用,一人吸一口,一起慢慢游回水面。
在水中,潛伴得保持看得見對方的距離;若遇到強烈海流,得以「同伴繩」相係,避免被沖散;萬一不知不覺中失去對方蹤跡,則在附近尋找三至五分鐘,找不到就浮升水面,雙方會合後再下水。
「伴潛的雙方『生死與共』,都會結成很好的朋友」,謝新曦說。
除了如何伴潛及海底活動外,選擇「落點」也很重要。
「長了厚青苔和有大浪沖擊的地方,容易發生『削蕃薯簽』的情形——滑倒或被浪打入水裡,刮到岩壁,不適合下水」,花長生說:「有岩石或岬角擋住的岩溝最理想。」

獅子魚形狀奇特,色澤鮮麗,但鰭上充滿劇毒。(謝新曦攝)(謝新曦攝)
新手怕浪,老手怕流
「仔細觀察海浪,可以發現它有一定的變化頻率,如『二大二小』、『三大二小』等,潛水老手多半能眼明手快,利用浪小的空隙下水」,中國潛水公司的教練林瑞安說。
新手則往往看不準浪勢、沒有耐性、或沒料到看起來不怎麼樣的浪有那麼大威力,常演出「削蕃薯籤」鏡頭。
「新手怕浪,老手怕流」,林瑞安解釋:「經驗豐富的老手,常常放心、忘我地拍照、打魚,玩累時,才發現早不知被海流帶到何處了。」
碰到這種情況,只能靠指北針確定方向,慢慢游回原來的地方;否則只好浮升水面等待魚船搭救。
海流是可以感覺得出來的,「當自己覺得離目的地愈來愈遠,或怎麼游都游不到目的地,大概就是遇到海流了」,林瑞安說。目前並沒有可供潛水者測量海流的儀器,欲避免被它「流」走,最好是下水前,先向當地漁民打聽,避免到有強流之處。

有蝶型鰭的獅子魚,展開美麗如蝶的「翅膀」。(謝新曦攝)(謝新曦攝)
全球十分之七的景觀,捨得不識?
水底壓力大,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會承受不住;有中耳炎、鼻竇炎的人無法平衡水壓,會導致耳朵內外疼痛,甚至出血、耳膜破裂,都不適合潛水。
對沒有這些病症的人,潛水不僅是項運動,也能拓展視野。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被海洋覆蓋,多少好景深藏水下,若不一探,豈不有負在地球上停留數十載?

年幼的管叉石珊瑚,還未長出如牛角般的管叉來。(花長生攝)(花長生攝)

小丑魚安穩的依在共生的海葵傍休息。(林明和攝)(林明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