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是令人嚮往的知識殿堂。本刊在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學之後,將視野轉向國外著名大學,由「光華」的編輯實地採訪,將各校特色與風采呈現給您。
這次我們走訪了「音樂之都」維也納。她讓世界覺得,她是因為音樂而誕生、存在,更吸引了各國有志專攻音樂的留學生,我國學生自然也無法避其魅力。本期我們就為您介紹維也納的音樂院校及習樂環境。
嚴冬降臨之前,維也納的一場初雪,使市中心公園地上刻的高音符記號更為突顯;草地盡頭,「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塑像卓然而立。無以數計的音樂家,曾用樂譜和樂器,在此地留下他們的歷史音符。

音樂會是留學生的「課外必修」學分。圖為維也納音樂廳。(鄭元慶)
音樂頌
維也納向有「音樂之都」的美譽,其萬種風情,使得無數聞名於世的音樂家,以能在她的石榴裙下演出為榮;更讓後進晚輩以至此遊學、一瞻風采為平生首願。
由於在維也納習樂者眾,漫步於石板鋪成的街道巷弄之中,不時可聽見兩旁百年老屋中傳出間夾著生澀與醇厚的樂音,那是師生們正在研究某一曲調。城裡地鐵、電車、馬路上,更是隨處可見提著樂器、挾著樂譜的學生來去匆匆。
這些習樂者大概可分為兩類:一是經正式入學考試的學生;二是業餘習樂者,他們或在學校附屬的音樂補習班上課、或隨私人老師學習。
科班習樂有三個學校可選擇: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國立維也納音樂及表演藝術大學(簡稱國立維大)、次為市立維也納音樂學院(簡稱市立音樂學院)、最小的是舒伯特音樂學院,一般學生皆以國立維大為第一志願。
上述三所學校共約有五千名學生,其中四分之一為來自五十餘國的留學生。留學生以鄰近的德國最多,次為在伯仲之間的中、韓、日三國。我國留奧學生總數約三百人,其中有八十六位在國立維大就學。

瞭解歐洲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習慣之後,才能對他們的音樂更為融入。(鄭元慶)
維也納的「魔笛」輕奏
維也納何以能吸引這麼多外籍學生?誠如國立維大校長蕭滋所分析:當地優良的師資、設備和教學環境,不間斷的藝術活動、世界級的音樂會和能親身感受傳統音樂的氣氛等,都是原因。
除此之外,市立音樂院校長繆勒認為,只需極少數的學費和校方會安排演奏機會以增加實際經驗,也是重要誘因。
這些像磁鐵般的吸引力,來自學校設備和師資兩大部分。
以國立維大為例,校舍分散於市內十五棟屬於古蹟級的百年建築內。這些形制、時代風格不同的建築,本身即有其文化背景。在格局、氣魄雄偉的殿堂堣W課,「像已融入歷史的時空、能感覺當時音樂的生命」,最近偕奧國夫婿返國開演奏會,主修長笛的廖嘉齡說。
為了維修這些校舍,校方每月得花費近十萬美元的費用。幸好拜奧地利教育政策之賜,在政府負擔所有費用的原則下,學生免除了學費的重擔,仍可享受世界一流的設備。

學校各級樂團提供了學生上台演出的機會。
你也能是音樂家
在軟體方面,該校數以百計的教授,從因材施教為出發點,大部分都是「一對一」的教學。「除了表達原作曲家的風格,還要有自己的性格及對該曲調的見解」是教授們最普遍的要求。
但由於國內習樂者向來著重技巧上的訓練,所以初到維也納的留學生,對教授要求用自己的風格詮釋樂曲,多半無法適應。
「『只要諳熟技巧,就可成為音樂家』是國人長久以來對音樂的錯誤觀念;殊不知僅有技巧,充其量只是一部沒有生命的音樂機器」,專攻聲樂伴奏、現為舒伯特音樂學院伴奏助教的馮孝慈說。
如何培養詮釋樂曲的能力呢?馮孝慈認為,除了音樂之外,還得瞭解西方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學、詩詞和生活習慣等,這得花上一段時間,並且驅策自己,持之以恆。另外,打入奧國人的社會和參加音樂活動也有幫助。

從精緻的唱片廣告櫥窗,可以感受到「音樂之都」的氣氛。(鄭元慶)
隨樂音成長
由於奧國高中教育採雙軌制,不少人除了主修的專業學門外,選擇音樂為輔修。環境加上教育的結果,一般民眾都有相當的音樂水準,他們也就是音樂活動的支持者。
「良性循環」的結果,使得奧國音樂活動更為興盛,每年音樂季節長達十個月,演出三百多場,其中芭蕾廿多部、歌劇五十多出,質佳量多的音樂會,正是維也納對外國習樂者的吸引力之一。
主修小提琴,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廖嘉弘認為,對習樂者而言,聽音樂會是「課外必修課程」。
至於門票花費,不少廳院有專為學生提供的特價票,也有些設有站位,在演出前賣票。對窮學生而言,排上半天隊買便宜但享受較差的站票是家常便飯,此時還常會碰到一些「樂癡」,可聽到他們對音樂人與事獨特的見解。
在音樂會進行時,「比較不同音樂家對相同曲目的不同風格、評斷音樂會的良窳,都對習樂者助益甚多」,廖嘉弘說。音樂會次日,報上多會有樂評,正好拿來和自己的看法作比較。
外籍學生共試一堂
要到這絕佳的環境中學音樂並不容易,外籍學生更是角逐者眾,競爭激烈。
以我國留學生來說,行前須先學習德語、通過教育部舉辦的語言考試,才能取得留學生護照及入奧簽證。到了維也納、通過入學考試,然後方能成為音樂學校的學生。
入學考試,包括語文與術科,其中語文只要求簡單的聽寫;術科成績則是能否上榜的關鍵。在三所學校中,又以國立維大最難考。以該校鋼琴演奏科為例,我國去年有十一位學生應試,結果全軍覆沒。
對這些應考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自認程度不錯,但好壞是相對的,在國內頂尖;到國外,尤其是維也納,就不一定佔上風。
也有人懷疑這可能是該校政策有所轉變,因為蕭滋校長曾表示,該國財政部認為,奧國每年在每位學生身上投資一萬多美元,到底值不值得?為什麼不將這個名額讓給「自己人」?雖然奧國官方並沒有證實將限制外籍學生數量的傳聞,但留學生多認為,未來當地學校對留學生的審核會愈來愈嚴格。
要選對「路標」
而已獲錄取的留學生,最大的問題通常還是語言能力。雖然通過了入學考試,但實際溝通時多半仍有困難,因此校方常要求學生頭兩年加修德文。
我國留奧學生的共同經驗是,赴奧就學的前兩年進步較慢、挫折感大,那是由於對教學工具——語言的不適應。等語言流利之後,對奧國的文化、歷史和人際關係也會隨之增進。「像土生土長的學生一樣瞭解歐洲的音樂和文化傳統」,市立音樂院繆勒校長讚許我國留學生赴奧兩年後漸入佳境的情況。
租房子是第二個問題。任教於國立藝專的宋茂生教授,在維也納留學八年,共搬了六次家。
通常習樂者租房子,房東都會先訂好條件——練習時間限在上午八至十二時、下午三時至晚上十時。原因無他,乃是維也納有太多人從事與音樂有關的活動,若不加以約束,保證全城不得安寧。
維也納的生活水準不低,我國留學生的花費依租屋地區和所聽的音樂會票價而不同,通常每月花費平均在五百至一千美元之間,學費雖將近沒有,但當地也禁止打工。
要練,但不誤入「悲愴」
留學生日常生活三部曲是:上課、練習和聽音樂會。
上課方式幾乎都是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可獲得充分的指導,但上課時數不多,學生通常得花很多時間於課前預習和課後練習。
練習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已取得國立維大指揮及作曲文憑、正攻讀碩士的趙郁深表示,人類能夠全力集中精神在某件事上的時間有限,所以每次練習時間不要太長。
由於每個人課程、練習的時間不一,加上住處分散各處,我國在維也納的留學生要聚在一起也不容易。
尋找演出機會也是留學生努力的目標之一。臨場經驗對音樂家的養成不可或缺,在人才輩出的音樂之都,也只有透過演出,才有機會成名。因此,三個音樂院校都設有從初級到最高級的三到五個樂團,並定期舉行成果發表會,讓學生上台表演。
其中國立維大每年還赴各國巡迴演出,去年該校主要的劇團在歐洲各地共演出歌劇「魔笛」五十六場,經費由政府負擔,學生則是義務參加演出。
近年來由於國內音樂風氣漸盛,音樂會次數漸多,故高年級的留學生通常可獲邀回國演出,也增加磨練機會。
不譜「未完成交響曲」
修業年限依系別而定,一般是四至八年,畢業前得通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如果沒通過,很可能被退學;成績好的則可跳級。
在校主要分檢定、升級和畢業三種考試。若主修科目的指導教授認為某學生在學期或學年內的功課落後太多,可要求該生接受檢定考試,由全系教授共同決定該生之去留。所以在未畢業前,隨時有「出局」的危險。
升級時有升級考試,佳者可跳級,成績不及格者退學。考生修完規定課程,即可參加畢業考。演奏科分對內與對外雙重考試,對內即為系內考試,通過後二周內舉行對外演奏會,再通過才算畢業。對內考試有兩次機會,失敗了就遭退學,自此與文憑永別。
我國留學生最弱的還是在人際關係方面,不太能與當地人打成一片,這固然不是單方面的因素,但必須認定的是「西方音樂是歐洲的產物,只有進入他們的生活圈,才能對整個歐洲文化有更多的瞭解,給自己更多的成長機會」,馮孝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