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你想讓孩子在課外學藝,本刊推出的此一系列報導,你不可不讀;假如你想讓孩子學英語,下面內容針對你想瞭解的各種問題提出解答:
安安的爸爸是家民營企業的高階主管,公司預備明年派他赴美掌管分公司。他放心不下家眷,又希望讓女兒安安見識國外環境,便決定舉家暫遷國外。
安安今年六歲,為使她出國後能銜接教育,爸媽便送她到時興的「兒童英語補習班」,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
進了英語班後,安安變得比以前活潑,經常用半生不熟的語調,哼唱英語童歌;也常指著周遭的東西,比手劃腳地說:「這是apple,那是table」……,早晨起來,還會用稚嫩的聲調向家人說:「Good morning」。
過了幾個月,安安說英語的能力更為流暢,但有時說中文也會出現:這是一筆、杯是小的、媽媽是美麗的、他落下來了(他跌倒了)……等不合中文語法的奇怪語句,安安的媽媽覺得好笑,並不怎麼在意。
有天,安安的媽媽讀到一篇有關小孩學英語的報導,談到小孩因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不易瞭解英語的結構及語意;一邊學國語,一邊學英語,會互相干擾,兩種都學不好,還會造成認知失調等問題。
她聯想到安安近來的言語,不禁開始擔憂:讓安安現在學英語是否太早?繼續學下去會產生什麼影響?中止學習,以前的教育投資是否浪費了?

何時學英語最恰當?
據語言學家研究:兒童聲調柔和,具高度模仿力和好奇心,學習語言的能力比成人約強三倍。美國心理學家威修曼也實驗證明,擁有二或三種語言能力的成人,多半在三至十四歲即開始學習外語。
師大英語系主任黃自來指出,兒童在一至十五歲期間,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期間學習語言能力強、反應快,過了這個階段,學習能力便逐年遞減。
目前國內的兒童英語班,大部分招收小學生,少數以托兒所或幼稚園型態經營,稱為英語幼稚園。
英語幼稚園,顧名思義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的一般課程之外,還教授兒童英語,但每個幼稚園的英語課程所佔比重不同。有的每天只有一、二個鐘頭的英語兒歌教唱;有的用半天時間教英語;有的則從早晨入園的第一句話「hello」開始,直到放學說「goodbye」,其間的任何活動,如做遊戲、講故事、吃餐點時,都用英語。
既然兒童時期適宜學外語,那麼,從幼稚園、小學即開始學英語是否恰當?

小學三、四年級始可進英語班
「除非有出國移民、遷徙等特殊需要,否則在學齡前就教孩子學英語是不恰當的」,語言學家王津平指出:「所謂宜從三歲起學外語,是指在環境中自然學習,並非刻意到課堂學習。因為這時小孩的年紀太小,尚未養成聽講習慣,不耐煩久坐,自然影響學習意願及效果。有了不好的開始,恐怕日後對英語學習,再也提不起興趣。」
「更何況,目前英語幼稚園水準良莠不齊,絕大部分的師資、教材、設備都未達專業水準,不能提供小孩良好的學習環境。」王津平說。
從事英語教育多年、有「鵝媽媽」之稱的趙麗蓮博士也指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對本國語言尚未瞭解,就學習外國語,很容易忽略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即使把英語學得很好,但中文很差,也是捨本逐末。所以她主張:「小孩學英語年齡不可太小,應在能以中文詞彙表情達意、並有清楚國家意識時,才開始學英語。」
綜合專家意見,國內小孩學英語最適宜的年齡,是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

專業化「兒童英語中心」較有效果
近年來,國內兒童學英語風氣蔚為時尚:各類兒童英語圖書、錄音帶盛行,電視、廣播也闢有兒童英語教學節目;許多教會的外籍神職人員,也在寒暑假開辦短期兒童英語班;一些成人英語補習班見獵心喜,紛紛附設兒童英語教室;亦有家長將老師請到家裡授課;還有許多專為兒童開辦的英語語言中心。
究竟那一種方式最理想?
專家以為,上述方式都未盡完善,各有不同的缺點:利用英語圖書、錄音帶「自修」,無老師示範;教會開辦的英語班,授課時間嫌短;成人班附設的兒童英語教室,教師欠缺兒童英語教學的專業背景;……因此學習效果都有限。而語言學習除個人反覆練習,也需同伴間互相模仿、競爭,以刺激進步,因此家教方式也不理想。
「最適合小孩、又有學習效果的,是專為兒童設立的英語中心,而且最好每班人數在十至十五人之間。」偉格兒童英語中心主任蘇起銓指出:「如此進行分組討論、群體朗誦時,能有較熱烈的氣氛,老師也能顧及每個學生。」
為配合小學生作息,大部分的兒童英語班,上課時間多在周三、六的下午或周日。通常每週上課四小時,以二至三個月為一期,每月收費從二千到五千元不等。

家長的心態要正確
兒童英語班的收費不便宜,但大部分補習班皆生意興隆。
這是因為國人生活水準日高,一般家庭經濟環境改善;且現代家庭孩子較少,每個子女都能得到充分的照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毫不吝惜。而英語又是國際通用語言,不管日後出國旅遊、留學、閱讀英文書報或與外人溝通,都會用得到。良好的英語能力,確實對升學、就業、進修都有助益。因此許多家長都願意及早送小孩進英語班。
但難免也有些家長是抱著趕時髦、崇洋的心理;或因自己當年英語不佳,以一種「補償心理」,強迫子女去學。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影響所及,也可能使小孩的價值判斷有偏差。
王津平指出:「對於學英語,家長與孩子都應有健康、正常的心態。」

中外籍師資相輔相成
許多兒童英語班以全由外籍老師授課為號召,學生家長趨之若鶩,但專家不以為然。
趙麗蓮博士指出,學習母語與外國語的方式不同:在英語系國家,有充分練習、表達的環境,毋須再學習日常會話用法;文法反應也常「習慣成自然」,不用再刻意強調。洋老師生長於外國,對英語的使用,一切視為當然,不易確知中國小孩的學習困難及需要。還有些外籍老師的發音帶有地方口音,中文表達能力又不佳,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但與外籍老師接觸,一切以英語溝通,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運用單字、片語,並能熟悉外國人說話的速度、語調與習慣用法。因此,漢聲英語中心主任何嘉仁指出,較理想的教學方式是「中西合璧」制,這也是目前大部分補習班採用的方式。
以布穀鳥兒童英語班為例,每週兩小時課程,由中、外老師分別任課:前一小時為中國老師,後一小時為外籍老師。中國老師多採用與兒童生活經驗結合的教材,並講解文法,教學內容十分實用;外籍老師則著重矯正發音,訓練小孩適應外國人說話的腔調及語氣等。
布穀鳥英語中心老師吳明珠指出,小孩學習英語多由聽、說開始,再進行讀、寫。聽與說的教材,就是讀與寫的依據。因此,不管中外籍老師,都需發音正確、說話流暢,還需熟悉教學內容、懂得教學方法、瞭解兒童心理,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才能算是好老師。

「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面對五花八門的兒童英語班宣傳廣告,家長要如何選擇呢?
專家建議,較保險的方法是向有經驗的家長打聽。口碑好、歷史久的補習班,教學經驗豐富,較可信任。其次要實地觀察。
一個好的語言教室應明亮、寬敞、空氣流通,讓學生有愉快的學習環境。較具規模的補習班,班別、程度分級嚴謹,課程排列、課表劃分、師資分配都能在佈告欄裡一目了然,桌椅佈置也乾淨、整齊,……這些都是好英語班應具備的條件。
近年來,兒童英語教育已由背誦式的填鴨教學,轉為注重與兒童生活經驗結合的啟發式教學。家長在選擇時宜注意:有用心設計的課程、正確的教學觀念、懂得教學方法的老師,才能發揮啟發式教學法的功效。

何謂啟發式教學?
輔仁大學英語系主任賀永光指出,以往中國學生學英語,多由字母開始,再跟隨老師逐字逐句地朗誦課文,然後譯成中文,講解其中的意思。這種「學一字是一字、學一句是一句」的教法,使學生每聽到、看到英文,必先翻成中文,以中文去思考;如果需要反應,也是以中文想出答案,再翻成英語說出。這種方式因為隔了層中文,每當要說英語時,只能慢慢會意,說話因此結結巴巴。
為彌補傳統教學反應過慢的缺失,現代兒童英語教學強調小孩的直覺反應。例如:老師教單字apple時,就拿個蘋果或一張畫著蘋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建立蘋果與apple間的關係。此外,初學者不必背單字,只學聽、說和認字,也稱為直覺教學法。
吳明珠說:「這種方式一來不必透過翻譯,二來減少小孩恐懼背書的心理,可提高學習興趣。最好等到小孩學英語的第二、三個月後,認字較多,也能正確寫出廿六個字母時,再開始學拼字。」
開口說,趣味多
除了採直覺教學,啟發式教學法還利用師生課間活潑的問答、輕鬆有趣的遊戲、編印精美的教材、多樣化的教具與視聽器材,來輔佐學生學習。
初上英語班的小孩,對書上五顏六色的貓、狗、書桌、潛水艇……等圖片,都很感興趣,也願意去記熟它們的「名字」,老師便利用這些名詞,造出簡單、鮮活的句子,如:「這是狗」、「狗在這兒」、「這是只棕色的狗」、「這隻狗很好看」……,逐步教給小朋友,小朋友在無形中瞭解語法的應用,因此能將英語說得又快又好。
瑞皇外語中心外籍老師何瑞元說:「中國小孩多半較含蓄,不太敢開口,懂得教學方法的老師,常製造機會讓學生說話。」
他舉例,小孩多半愛吃糖,上課時他常準備一堆包裝得五顏六色的糖果,用英語問:「想吃糖的請舉手?」學生紛紛舉手後,他便問:「要什麼顏色的糖呀?要幾顆?」說得出顏色與數字的,他就按對方期望把糖發給他。在酬償刺激下,大家都想盡辦法說得正確。
何瑞元指出,這種教法十分有效,因為它使學生無形中敢開口說話,是從「零」到「有」的關鍵,接著便能從「有」到「一些」,從「一些」到「許多」,愈說愈順暢,也愈有興趣。
小孩愈來愈愛講話後,老師也適時教授日常會話,像早安、謝謝、你好嗎、別客氣……等,小朋友回家賣弄幾句,得到父母的稱許,更會興致勃勃地想再多學一些。老師便「打鐵趁熱」,教授更多的單字、片語、句子,也開始教音標、拼字。
以直覺法教發音
好的英語班,會在用心設計的課程中,讓小孩有效率地學習。例如教發音,傳統對照教法直接教小孩音標,由學生將音標與單字,跟著老師的示範練習。學生因尚未熟悉英語語音,無法一下子將複雜的單字與音標組合,只好自己發明一套注音符號,以記住發音,如wash注成「襪洗」,happy注成「哈比」,念出的英語難免怪腔怪調。
現代英語教學法,先不教音標,而將學生曾學過的、某一音節發音相同的字彙,集合起來,讓學生反覆練習,以加深印象。
例如,教「a」的發音,老師會告訴學生有長音、短音兩種發法,並分別教導。老師舉出許多學過的單字,如cat、fat、hat、pat、……等短音字,及cate、make、date……等長音字,讓學生相互比較;經多次練習後,很自然便熟悉「a」字不同的發音,同時也學會拼字。
「這種方式能使初學者習慣英語字原有的語音性,依直覺反應來發音。學生只要跟著老師示範,說多了,以後遇到同類字,便能舉一反三。」何瑞元說。
經驗豐富的老師,會利用機會指導學生發音。例如老師會拿著筆記本用英語問:「這是什麼?」有人回答:「book」,老師說:「對了一半」,學生繼續猜,終於有人說出「note book」,老師知道有些學生發不好「t」音,便說:「我聽到有人說no book,no book是沒有書,應該念note book,注意『t』的發音。」
有些專家不主張初學英語的小孩學音標,認為小孩會把發音符號和字母混淆,反而干擾學習。但大部分英語班仍主張在小孩學習字彙、句型稍有基礎時,亦即在進英語班三、四個月後,開始教音標。這時小朋友已從不斷練習中熟悉英語發音,適時教他們一套輔助發音的工具(音標),會讓他們把音發得更準確。
寓教於樂
為加強學生記憶,老師常用各種遊戲或分組競賽方式,不著痕跡地「強迫」小朋友學習。如將字母寫在木板上,和學生玩填字遊戲;或以雙手耍玩兩個布偶,將剛學過的句子,讓兩組學生互相對話;還讓學生以英語演話劇、說故事、看圖說話……,學生常在不自覺中記熟字彙與語句。
下課前,老師會利用短時間教唱節奏分明、旋律簡單的英語童謠,讓孩子哼唱,在歌聲洋溢中結束一堂課。
老師上課儘量寓教於樂,但時刻不忘作機會教學。在與學生用英語對話時,教會學生日常用語的表達,如:「我要去洗手間」、「我家在南京東路」、「我要搭巴士回家」、「等一下媽媽會來接我」……等。
中斷學習會不會造成浪費?
啟發式教學法的優點在易學、易記,學生能很快學會簡單的聽與說,並培養濃厚的興趣。但因較少花背誦、記憶的功夫,一旦離開充滿英語的環境,較易忘記。因此許多家長擔心,如果中斷學習,是否會前功盡棄?
偉格兒童英語中心蘇主任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學語言像學其他技藝一樣,稍加接觸即能在心中埋下種籽,日後即使中斷,再接觸時又能逐漸喚起記憶。
兒童英語班多以程度分為六至十二級,以二到三個月為一期,約三年可學完包括聽、說、讀、寫的課程。一般估計,此種「密集訓練」若講求教學效果,讀完全部兒童英語課程後,可達國中二年級以上程度,表達能力則更強。
等他們上了國中,正式學英語時,因為基礎好,學來輕鬆省力,成績多半會較好,並因此有了榮譽感與好勝心,日後較願在這門課上求好的表現。
培養熟諳英語能力的中國人
語言學習是日積月累的功夫,專家以為,家長在小孩進英語班時,便可選些適合兒童閱讀的英語漫畫、童話故事、淺顯的知識性書刊,讓孩子能利用另一種語文工具來汲取知識,並可逐步提高英文讀物的程度。孩子們如能一直保持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習慣,則英文能力自能不斷進步。
王津平指出,良好的兒童英語教育,不僅讓小孩成為一個個熟諳英語的「小約翰」、「小瑪麗」,重要的是,藉著語言的提前教育,使小孩能善於表達、充滿自信、樂於求知且有樂觀進取的心。長大後亦能善用語言能力,較易對世界新知、外國文化與資訊的互動有一通盤瞭解,應能有助於社會的開明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