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光與遊憩一向被視為無煙囪工業;但是,沒有「煙囪」,並不代表沒有「汙染」、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台灣地區風景區的開發,像一道無解的數學公式。
一個風景優美、人煙稀少的地方被發現後,首先,旅遊業、傳播媒體大肆宣傳;接著人潮、攤販、小店一窩蜂湧來;人工橋、水泥桌椅、公路、停車場也跟著完成。
然後,觀光客留下垃圾,帶走植物、石頭……不久,大家發現風景區變「醜」了,又忙著去發掘另一個風景區……。
問題是,我們有多少風景區可供揮霍?如何停止這種惡性循環?有沒有其他開發風景的「公式」可代替?

藍天綠水,我自馳騁。限制人數進入自然山水,遊客才能得到最佳的休閒。(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我們的風景資源不足?
根據台灣省旅遊局統計,過去三年,政府投資了新台幣卅六億元以上開發全國風景區,但在旅遊旺季,風景區仍常人滿為患。
另一份調查報告則指出,國人平均每天從事室內休閒活動時間高達六小時,戶外休閒只有十六分鐘。意思是,國人的戶外遊憩潛力還未顯現,只要減少一些室內活動,現有戶外資源馬上捉襟見肘。
雖然有人以為「台灣風景雖美,但地方太小,觀光據點少,應多鼓勵國人向國外發展」;卻有更多專家認為,假日風景區老是爆滿,和我們「使用資源方法不當」關係更為密切。
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曾經一再提醒,我們常把風景區的觀光活動和遊樂區的遊憩活動混為一談,因此自然資源的開發往往就走了樣。

)若人數不加限制,破壞自然環境,連垃圾筒也要說:「你們儘管逍遙,我可累了!(張良綱)
牛頭不對馬嘴
以擁有特殊海蝕地形的野柳為例,它的海底景觀不遜於岸上。
十多年前,經建會准許私人在此將近十公頃的海岸填成陸地,後又鼓勵私人於此興建海洋公園,一時間遊客爆增。
但因腹地狹小,缺乏停車場,由野柳到北海岸的公路老是塞車,遊客又大量減少,不久海洋公園就門前冷落,留下「慘不忍睹」的硬體設施。足令國人自誇的海底景觀也從此消失,喜愛玩水弄潮的人不再親近它。
「每次去都要心疼許久」,觀光局規劃課技正江惠珍形容說,野柳得了「風景區癌症」,現在如何補救,都無法使之起死回生。「社會成本損失不貲,對遊客也不公平」,她指出。
「不是不能建海洋公園」,江惠珍接著表示,若要填海造公園,以人為設施提供遊客活動,並不需要選擇在具有豐富天然美景的地方。
日本狄斯奈樂園是蓋在海埔新生地上;我們選擇在森林茂密、清幽靜謐的烏來山區蓋雲仙遊樂園,「就顯得有些愚蠢了!」江惠珍說。
根據觀光局調查,我們的遊客喜歡「安靜、自然」的地方。

怪石嶙峋的海岸景觀,需善加保護。若反其道而行,就會像。(張良綱)
觀光四部曲
事實卻有待斟酌,「到了風景區,真正利用當地資源的人很少,大部分都從事與當地資源不相干的活動」,台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說,國人很少會靜靜面對海洋,或在溪畔坐一天。
許多人到風景區,只是進行「下車、上廁所、買東西、上車」的觀光四部曲。風景,對一般人而言並無特殊意義,只是「到此一遊」。
觀光局局長遊漢延卻表示,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層次」都一樣,只要吹吹風、聽聽鳥叫就能滿足。
事實上,觀光和遊憩有時也很難分清界線。因此,張石角以為,戶外遊憩除了以人工設施取勝的人文活動,如遊樂場、觀光花園……,還可分為純欣賞自然風景,和利用自然資源從事如游泳、登山、潛水等兩類的活動。

(上)野柳海蝕景觀,被填成停車場。(張良綱)
一樣「公園」,兩樣觀念
台灣有水、有山、有樹的地方很多,不可能都以純看風景為訴求。而不論第一或第二類活動,多少還是需要一些人為設施。
「但要想在自然美的地方加上『人工美』,還要使它保持原來的自然美,確是件難事」,王鑫曾為文指出,因為國內風景區大部分是由地方管轄,目標多在充實地方「財源」,規劃方式難免有所偏差。
台灣自然景觀劃分為三,一為內政部管理的國家公園、一為林務局轄區的森林遊樂區,其餘則屬觀光局、省旅遊局管轄。
國家公園以保育為主,森林遊樂區以自然號召,也是儘量避免硬體、商業化。觀光局和旅遊局由於管理地區最多樣,目標、性質又不同,問題也最多。風景區又多在「地方」,加起來不到一百人的觀光、旅遊局只能負責督導、訓練等行政工作,實際開發仍由縣市政府操刀。
目前情況是,除非兩局補助當地開發,否則根本沒有插手管理的權利;即使補助,最多也只能修改地方送上來的規劃圖。
但地方政府因財務、保育觀念較薄弱……等因素,無法太重視自然環境,過去又都把旅遊業稱做無煙囪「工業」,當成「經濟建設」,風景區常因大興土木而變了形。
「地方政府想像中的風景區和中央想的有很大差距」,王鑫在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央想到的是國家公園、自然山水;地方看到的是台北公園、假山假水。「這不是絕對如此,但的確有這樣的現象」,觀光局東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師劉志正也指出,這多少會影響風景區規劃後的面貌。

裝幾個吊床,也頗受遊客喜愛。(張良綱)
「路」如利劍,「橋」幫倒忙
中國人又習慣逢山開路、遇水造橋,逢湖就做條環狀道路,這對風景區「很傷」。
台大森林系教授陳昭明打了個一針見血的比方:「對自然景觀而言,路就像一根利劍直刺心臟。」
多年前,台東縣成功鎮外海的珊瑚礁離島「三仙台」,為了是否要建一座橋而聲名大噪。
三仙台景觀特殊,但它與海岸隔了一道一百多公尺的低地,退潮時水位約在成人膝蓋,漲潮時足以使人滅頂。地方政府為開發觀光,使遊客能安全抵達三仙台,決定在離島和本地間建一座八仙洞型的大橋。
以過去的經驗,風景區建橋、開路、交通方便後,大批遊客一湧到,景觀遭破壞,品質必定日漸低落,因此專家學者都不同意建橋。
大橋終在地方人士堅持中完成,事實卻證明瞭學者們的話,大批遊客撿走了此地特有的「角閃石」,島上二百多種植物也因旅客烤肉,被煙火燻燒而逐漸消失。
「不是要斷地方的財路」,當年大力反對建橋的江惠珍表示,島上其實「沒什麼」,因為懂得純欣賞植物、石頭的人很少,搭座橋方便遊客湧至,無異殺雞取卵,縮短三仙台的壽命罷了!

風景優美的山林中蓋遊樂區,就像焚琴煮鶴般大殺風景。不如像松園。(張良綱)
聰明地使用強過不用
「對自然資源,我們要『聰明地使用』」,也曾反對建橋的張石角解釋,就是依其環境、地形、地物來設計。
例如以繩索或木頭小船接駁﹐代替築橋,解決三仙台漲潮的問題亦是可行之道。遊客可乘小船或進行較富刺激的水上活動,如此一來,即使不把遊客送上島,他們也能滿足,「景觀不被破壞,此地也才能永遠被利用做風景區」,劉志正說,「永續利用」不只適用在國家公園,風景區也一樣要以此為目標。
「要動腦筋」,江惠珍也說,好的設計,有時比完全不動它的效果都還好。
譬如翡翠水庫是「水源保護區」,因此沒有編列垃圾筒、廁所等公共設施預算;但它早就是台北地區大專院校學生辦活動的主要地點之一。水庫建好後,來玩的人還是多不勝管,無處可去的垃圾、穢物,都被丟進水庫。
你不准他靠近湖,他又非來不可,不如請他搭乘只能遠觀、不能近湖的空中覽車當空掠過;或投資不需燃料發動的船載客遊湖。他們滿足了玩的慾望,管理處也藉此掌握住遊客的活動範圍,汙染源也可受到控制。
過去我們總認為要遊客配合,才能保持風景區原貌;但要教育國民守法實在太慢了,現在規劃師都以設計技巧來保護環境。

為小人國風景區,。(張良綱)
「對不起荷包」的風景區
近來許多國家在他們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內,也都以各種方法,如抬高步道,使遊客沒有機會踐踏到地面植物,也不會造成土質堅硬,將人群對生態的干擾減至最低。
遊客人數「承載量」的觀念,近來也廣被應用來控制遊憩區的品質。但它至今並無一套標準,「因為自然資源的管理不像工商業管理那麼單純」,玉山國家公園保育課長陳玉峰說,目前大都依靠經驗豐富的規劃者或管理者自行設限。
國內最早實行控制遊客人數的,大概是位在陽明山的私人風景區「松園」,園區規定每天超過一千人就不准入園了。每逢假日,松園還得派人在外面公路上轉告遊客,人數已滿,請調頭回去。

為九族文化村。(張良綱)
鍾鼎山林,各有喜好
「很對不起遊客,也很對不起『荷包』」,原來在觀光局國際組任職的松園總經理何聖欽開玩笑說:「但沒辦法,經營風景區也要像經營企業,看長遠,不能打了就跑。」
為保護風景,也為使遊客能享受不同需求的遊憩體驗,國外有人將旅遊體驗分為六級,並依此來設計風景區。
針對想體驗原始情趣、享受安靜的人而設立的風景區,通常會有某些限制。例如,一大片湖泊裡,可能只准許一、二個人,或一艘獨木舟存在;這樣的設計,自然比只要有湖,就塞滿船,結果連轉身都困難要理想得多。
它所考慮的是遊客的「心理承載量」,就像登山活動有大眾化路線,供給體力較差、喜愛輕鬆的人走;也要保存一些地方做「探勘」路線,供性喜冒險的人前往。
「風景區最好能訂出目標」,劉志正以為,除非面積許可,否則盡可能避免一魚多吃。為想招待兒童設遊樂區、又想蓋人工湖供情侶流連、又要吸引釣客……,風景區就會大亂。要能「狠心」淘汰一些旅客,讓他們到適合他們的地方去玩。
有人以為,經營三仙台最好的辦法是保持原貌。讓那些會冒著漲潮而來的釣魚、潛水、游泳者盡情在此享受;至於那些穿高跟鞋、打花傘或西裝革履的人,盡可謝絕參觀。
遊客也需要學習。「是你適應環境去玩,不是改變環境來遷就你」,江惠珍表示。
只管收票,不管採花
要風景區壽命遠源流長,除良好規劃,還需要做好維護管理的後續工作。所謂管理,不是只管遊客有沒有買門票,卻任其採花、丟垃圾;也不是沒有遊客,就不需維護了。
「所謂的維護,應該是維護當地景觀」,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課長黃文卿說,如此才能使來過的人還想再來。
劉志正以為,許多風景區因為是公營,管理者沒有經濟誘因而效果不佳。「但地方政府確有其困難」,台灣省旅遊局技正王育群替地方抱不平。
各縣市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風景區,觀光局、旅遊局不可能都攬起來管,地方政府限於財力和地方開發意願強烈,即使有心管理,也心餘力絀。
以惡地形聞名的高雄縣月世界就是任人「糟塌」的風景特定區。商人把惡地形推平蓋商店、旅社,地理、地質學者憂心如焚,省旅遊局只能去函請地方政府注意,月世界前途堪憂。
本來,私人想經營風景區,因為不受政府財力限制,可以好好放手投資。「但主管風景區規劃的都市計畫處,常擔心環境會被破壞,而不敢放膽讓私人大力經營」,江惠珍指出。但是話說回來,即使主管單位鼓勵私人投資,也往往無法為他們規劃一套不耗損資源的辦法。
世外桃源忽見觀光飯店
例如有商人在以鄉村景緻聞名的草嶺風景區蓋觀光大飯店,其實是一種錯誤投資。這不但破壞景觀,又因進入草嶺的路況不佳,時常崩塌,飯店生意清淡,血本無歸。
商人經營的遊樂區也往往面積有限,規模太小、設施不足。花樣無法逐年更新,不出幾年,就因遊客人數遞減而關閉,形成投資與土地資源浪費。
也有人乾脆違法到處開發。最近在雲林縣就發生商人違法在山坡地開闢大型觀光花園的事。
「不如大方點」,江惠珍說,找些沒有珍貴特殊自然資源、面積大的地方,鼓勵私人投資以不同人文體驗的遊樂區來吸引遊客,目前私人經營的亞哥花園、小人國就頗為成功。
國土規劃,未雨綢繆
觀光是服務業,讓這些地方把服務人數提高,不僅可減輕自然風景區的遊客壓力,人口大量往此集中,「風景區不夠」的說法也就不成為藉口了。
只是,那裡要做「大眾化路線」,供人開發遊樂區;那裡要做「探勘路線」,只做些簡單的軟體設施;那裡又是碰不得的保護區……?這些問題,都得及早未雨綢繆,先有個藍圖。
「每次我們想投資開發觀光,學者才站出來說,這裡都是珍貴植物,碰不得」,台東縣成功鎮鎮公所秘書王河盛抱怨。
張石角以為,根本解決之道,唯有做完善的「國土規劃」。近來宜蘭縣南澳鄉為開發觀光資源,就請台大森林系陳昭明教授做規劃,他依南澳鄉土地現況,將之劃分為許多地區,至於那一區可開發、那一區要保護,都有詳細的分析可供參考。
事實上,國內自然資源的破壞,並不是全因觀光造成;經濟開發的罪嫌更大。如採礦業破壞了高雄壽山的鐘乳石地形,魚塭、九孔池破壞海岸景觀、水泥業者把山剷平了……。
讓觀光、遊樂各得其所
「要避免這種窘況,只有詳細對每塊土地作調查規劃」,張石角在今年國建會環保小組會議上大聲呼籲。當然,國土規劃牽涉土地如何使用問題,錯綜複雜,不可能完全依規劃藍本行事。
但如果有一事實根據,可以使大家客觀地討論如何利用每塊土地,就可將土地誤用情形減到最少。
「這也許是我的一個夢想」,張石角說,要去進行多年沒做的事當然有困難,但有個目標在,總是好的。至少它能讓我們看到一幅美景——在觀光、遊樂各得其所下,土地還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