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負笈在美多年,一直不斷地把他在國外的所見、所聞、所思,以活潑幽默、獨樹一幟的筆調,配上生動有趣的漫畫,傳達給國內的同胞。旅居國外之時,趙寧對國、對家從未敢一日或忘。因此,他在文章中,就自然地流露出一股誠摯的愛國情懷,字字句句都像在催促自己:「不如歸去!」一年半前,趙寧回來了,他說:「我做了一首詩,我認為最能說明我及所有回國留學生的心境。」詩題為「祖國」:
你是
清曉待發的帆
我是
天涯飄泊的嵐
我要癡癡地纏在你的後邊
催你向前
日日月月
歲歲年年
一日正午時分,台北一家餐廳走入一名彪形大漢,身高起碼超過一八○,體重嘛,大約七十幾公斤,鼻樑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嗯,確實是「質樸中不失溫文,粗獷中略帶瀟灑」。大漢四面張望一番,即朝友人坐處走去,大家圍桌坐定。餐廳小妹送來菜單,大漢說要點份量少一點的,因為他中午吃的不多。忽聞小妹說道:「你不是吃的很多嗎?」大漢很詫異:「我?吃得很多?我沒有來過這裡呀!」小妹溫文一笑,沉著地說:「你的文章不是說過,一餐要吃七十多個餃子嗎?」此話一出,在座者又驚又羨,齊問:「妳也看他的文章?」小妹回以「看啊,每一篇都看過的。」
原來這名大漢不是別人,正是「趙寧留美記」的作者趙寧。原來趙寧一向愛在文章中「表現自己」,曾自封為「餃子大王」,吐露他吃餃子的因緣與心得。
圖為趙寧和學員一起彩排餘興節目的情形。(歐陽芷汀)
青春不再,壯志猶存
然而時間會改變許多事情。如今趙寧已年近四十,不再是當年一口氣可吃下七十多個餃子的年輕小伙子了。一方面固然因為早已過了發育年齡能吃的階段,另一方面則自稱正在實施節食計畫,以期減少幾分身上的「五花肉」(這也是他自己說的)。然而,趙寧對寫作的胃口倒是絲毫未減。目前除了已出版的「趙寧留美記」、「起風的時候」、「趕路者」、「三兄弟」之外,還有兩本書正在排印中。
許多人看了趙寧「嘻笑怒罵」的文章和「頭大身小」的人物漫畫,常會把趙寧想像成短小精幹、玩世不恭的模樣。沒想到他不但長得高頭大馬,而且個性頗為拘謹內向,平時沉默寡言,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樣。但是一旦興緻突發,說起話來又滔滔不絕,時有驚人之語,聞者莫不為之捧腹。「亦莊亦諧」四個字可說是他最好的寫照。
其實細讀趙寧的作品,可以發現他「文如其人」,都是「粗中有細」。無論是逛個街、吃頓飯、一朵雪花、幾棵植物,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趙寧信手拈來,舞文弄墨、文白夾陳一番,即成佳作一篇,令讀者看得興味昂然。
對於作品如此受到歡迎,趙寧自己的看法是這樣的:我常常想,寫文章的人,有時似乎和飄泊江湖賣膏藥的差不多。賣膏藥的人總要先來一場鑼鼓,然後耍一套把戲,或者表演一下中國功夫,吸引大家圍過來看。待表演到高潮時刻,再擺出膏藥來賣。但是把戲只是手段,膏藥才是目的;就像我的文章表面上嘻皮笑臉,實際上背後常隱含著一個嚴肅的主題,想要傳達出積極進取的訊息。
那段青澀的少年時期
若要瞭解一位作家的性情及文風,往往必須追溯到他的童年。趙寧小時候住在左營的一個海軍眷村裡,家裡有個大院子,栽種了各樣的果樹。趙寧的母親很喜歡看書,經常要家裡的女佣到書店租些小說、傳奇之類的書,看過後擺在一旁,小小年紀的趙寧就順手拿過來看。有一天,女傭突然宣佈她要結婚不做了,大家都覺得訝異:「她平時不大出門,要嫁給誰呢?」後來才曉得,原來她要嫁的,就是租書店的老闆。
小學到初中時代,趙寧的身材一直十分「嬌小」。班上按高矮排座位,他排來排去總是不離貴賓席(第一排),以致於上課時如果畫興大發,在教科書上繪個老師肖像,就常被逮到。此外,和同學比腕力也沒贏過,打籃球時只有撿球的份。
所以說趙寧的童年可說是相當「憂鬱」的。他經常面對著美麗的花朵和夕陽,感嘆人生的不如意:「我為什麼老長不高?長不出鬍子呢?」為了長鬍子,趙寧偷偷地打聽各種偏方,還曾用生薑猛塗下巴。
看文藝小說,編愛情故事
趙寧的個性內向而早熟,他最喜歡躲在家裏看小說。在讀翻譯小說「飄」的時候,他還曾為情節所感而紅了眼眶。他並且跟著母親背了許多古詩詞。因此,每次上作文課的時候,無論老師出的題目是多麼論說性的,趙寧都有辦法把它寫成抒情文;而且還喜歡編小說,甚至編些愛情故事,把老師看得暈頭轉向。那時小學的功課對他來說,簡直得心應手,獎狀也像壁紙一樣,貼滿了整面牆壁。
上了高雄高中以後,趙寧的身材後來居上,就像吹汽球一般,愈來愈具規模。食量也愈來愈大,在校中素以帶的便當特大而聞名。到了高三,終於成為全班最高的,一償在籃場上「出人頭地」的宿願。
由於從小愛寫愛畫,大學時代,趙寧曾得過教育部大專散文獎、救國團朗誦詩寫作獎。大三時,還曾經得過救國團時事漫畫比賽的冠軍。並且在當時即以「烏鴉口」的筆名,在公論報上寫「風言風語」專欄。民國五十五年,大華晚報擴版後,趙寧的名字便經常在新增的漫畫專欄「詩畫展」中出現,每天發表詩畫三幅,圖文並茂,廣受讀者喜愛,已在文壇初露光芒。
民國五十七年,趙寧赴美進修,開始在大華晚報連載轟動一時的「趙寧留美記」。他以章回小說的文體,把留美生活的酸甜苦辣,描寫得淋漓盡致、笑淚相融。同時,他也在皇冠雜誌上寫「自說自畫」專欄,都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趙寧至此知名度大增,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作家。
身在異國,心繫家園
對一個初出遠門的留學生來說,語文上的障礙、經濟上的壓力、以及生活習慣上的種種不適應,常會把人壓得透不過氣來。儘管如此,趙寧始終以「老中除了英文差一點之外,沒有什麼比不上老美的地方」給自己打氣。他在「日子不美麗也要美麗」的原則下,把在美國的見聞一律以活潑俏皮的方式記錄下來。但是無論他在文章中如何地「苦中作樂」,卻仍隱藏不住深藏心中的苦悶與彷徨。
從在美國十年來的所見所聞中,趙寧深深覺得,人是環境的動物,而美國又是個物質文明與民主政治高度發展的國家,確有許多他國所不及的優點。人在美國待久了,無論心理上或言行上,難免會認同美國,但是骨子堣揮悀ㄓF自己的國家。於是心中難免會產生許多的矛盾與衝突。
趙寧一連寫了好幾篇寓言式的文章,隱喻留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所經歷的掙扎與痛苦。在「人魚記」一文中,他說:「世上萬物,只要有變化就會有痛苦。人魚在變化中有時人性發作,就覺得魚一無是處;有時魚性發作,就覺得人萬惡不赦。所以雖然一心想變魚,有時又不能忘情於人。」
趙寧以為海外留學生就常處於這種「人變魚」的情境中,許多人在國外入了籍、置了產;有些聲明與政治劃清界線,以「世界主義者」自居,做為留美不歸的藉口;有些則一時不察,受到台獨或左派份子的蠱惑,言行思想都日趨偏激,竟以詆毀自己的國家為職志。但是多數的留學生,無論他們是留在美國或回國服務,心中還是對自己所生長的地方寄予深情。因為大家心中都很清楚:雖然自由中國台灣還有許多不符理想之處,但畢竟是中國人所建立的一個最好的地方。
何不自不切實際的理論上落實下來?
趙寧自稱,他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還說:「如果我生在清朝末年,一定會去參加義和團。」
時代畢竟是不同了,如今大家的知識水準已普遍提高,有足夠的智慧與能力去選擇一條可行的報國之途。並且知道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多做一些對國家民族有所增益的事。趙寧自稱會參加義和團的譬喻,旨在表達他對我們國家深摯不移的情感。
與趙寧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的,是有很多優秀的學人,他們在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已成為拔尖分子,於是喜歡標榜是「世界主義者」。他們以為,自己在學術上鑽研努力的成就,已足以被世人肯定,至於是何國籍,已不再重要。因此他們喜歡說:「我一向用心研究,從來不管政治。在學術界真能出類拔萃,就不怕別人不尊重你。」這個論點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但「人」畢竟是群體動物,果真能不群、不黨、甚至不要國家?
趙寧說:「我以為所謂世界主義,毋寧說是一種理想主義。就以在美國來說,我就見過不少第一流的中國科學家,他們除非肯入美國籍,否則就無法參與尖端科學或國防上的研究工作。此外,中國人無論有多麼優秀,對美國有多麼認同,要打入美國的上流社會,仍是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見,連自由開放如美國,也難免會有國族界限的觀念。再說,如果真的是有世界主義思想,為什麼不學史懷哲一般,到落後的非洲去造福黑人?而是留在高度文明的都市裡呢?因此,我以為標榜不管政治、不懂政治的人,是不切實際的,最終還是走不通的。從另一方面來看,拔尖的學者到底只是少數,是得靠天賦、環境、機遇、努力於一身,才可能造就成功的。而我們的子子孫孫有多少能擁有這些條件?如果他們無法成為極其傑出的學者,他們就不大可能在國際舞台中受到尊重。如果我們因為自己已建立了自我,即以為可以超越國界而生存,卻不肯也想想其他千千萬萬的同胞,這恐怕有自私、短視之嫌吧?」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因此在趙寧看來,與那些世界主義者相比,成天叫嚷、批評的還比較好些,因為他們多半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急於看到國家進步、壯大,形諸於內的焦慮,發諸於言語和行為之中,因而讓人有一種「偏激」感。但是,再進一步來說,批評不如建議,建議不如服務,國家是由我們大家所組成的,我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都腳踏實地,盡心貢獻一份力量,國家才會走上強盛之途啊!
許多留學生的家長,在子女出國前,都會千叮嚀萬囑咐:「好好念書,少參加政治活動。」趙寧也認為,學生應該務本為先,應以讀書為第一要務。但是一旦遇到自己國家受人誤解、民族尊嚴遭到侮辱時,身為一位受國家栽培教育十數年的青年,就不能保持緘默,應挺身而出,抗辯到底。
趙寧說:「數年前,明尼蘇答有位美國編輯走馬看花訪台後,在報紙上寫了一篇荒謬無比的報導,我像往常一樣投書去抗議。因為怕他們不登,就致函人權協會等十數個單位,並請了假親自去見他們,最後報社只有無可奈何地登了。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不能再退縮、忍讓了,『能忍則安』的哲學已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別人一拳打過來,我們要立刻還擊回去,為自己爭取公平的待遇。」
據理力爭,知其不可而為之
在美國,趙寧和多數的留學生一樣,會碰到一些惡意詆毀中華民國政府的人,他們的偏頗言論,常把老中一個個氣得瞠目咋舌、捶胸頓足。趙寧說:「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有理說不清,此時有勇無謀就不夠了,還要懂得駁斥的技巧。我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無奈自己亦無多大辯才,所以也常落敗。但是無論自己的口才有多差、或是再勢單力薄,縱使在冷嘲熱諷、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的情況下,還是要堅定立場,據理力爭。」
聽過許多台獨、左派人士的言論,趙寧覺得,他們始終提不出一套足以服人的理論,只是把重點放在醜化中華民國政府,或是用歷史事件來分化離間。例如台獨份子常喜歡提「二二八事件」,左派人士則愛舉「西安事變」。趙寧以為,這些根本沒有意義,那些陳年舊事發生的時候,如今的青年人要不是還未出生、要不就是還年幼無知,弄不清事情的始末。如果這一代也得為這些歷史事件負責,那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的恩恩怨怨,要怎麼來算呢?因此,大家不如把心思放在眼前和未來,為中國尋找一條最好的出路。
化愛國之心為具體行動
趙寧本性其實相當內向,他並不喜歡「拋頭露面」,但是他在美國參加了許多愛國活動,還發起留學生慶生會,這是因為深受父親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他說:「我的父親(海軍少將趙錦龍)半生戎馬、自奉甚儉,對國家抱著始終如一的忠誠。他每次來信,總會提醒我:我們是軍人世家,無論身在何處,一定要多為國家做一點事。我每次收到父親的信,都會想到自己從小就是吃軍糧長大的,應該有點具體的行動,替國家盡心獻力。」
「但是有一陣子,我也曾覺得心灰意冷。因為我平時辛辛苦苦工作,課業負擔也很重,但仍是儘量把握每一個為國家做事的機會。反觀有許多家世很好的留學生,他們在外生活悠閒適意,卻搖擺不定,常被人利用做打擊我們政府的工具。但後來我還是想通了,我告訴自己:我所愛的,是我們的國家,而不是某些大人物,更不是他們的子女。我所全力以赴的,都是為了國家!這個大前題抓住了,其他枝枝節節的事就不再重要,也不再會影響我愛國、報國的熱誠。」
喪父之痛,益增奮發奉獻之志
趙寧很早就想回國服務,一方面也因為父親的健康狀態不佳,想要回來好好陪他幾年。但當趙寧把工作辭掉,整裝就道時,在一個午夜,接到父親病危的電話。等他愴惶驚恐地從美國趕回,已經慢了廿七個小時。趙寧抱著滿腔的悔恨與悲痛,因此立下重誓,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將更加努力,為要對得起父親,對得起家國。
趙家共有五個子女,趙寧有一個妹妹,三個弟弟,一家人父慈子孝,手足情深,全家極其和樂。趙寧初到美國時,有一次二十多天沒有寫信回家,令家人非常擔心。有一天,趙寧來信了,只見二弟趙怡把房門一關,在裡面猛磕頭,家人都覺得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趙怡曾許了願,如果哥哥平安來信,將磕響頭一萬個還願。家人將擔心掛念的情形寫信告訴趙寧,趙寧心中既感動又愧疚,立即回信,並在信上畫上全家福漫畫一幅,以表告罪之意。如今敬愛的父親去世了,趙寧嘗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回國後,趙寧事母至孝,每天都儘量回家陪母親吃晚飯,以償去國十年未能承歡膝下之憾。
為即將出國的留學生成立「大鵬營」
去年夏天,趙寧和幾個回國服務的留學生聚在一起,談到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的留學生赴美,可以想見他們將會遭遇到自己所經歷過的各種難題,應該舉辦個活動,讓他們事先有個心理準備,將來才好應付裕如。他們幾個人將這個構想提供給教育部,於是成立了「大鵬營」。
大鵬營和教育部舉辦的另一個活動「留學生講習會」不同的地方,是大鵬營並非強制性的,而是自由報名參加,而且必須繳納食宿費用。每年分數個梯次舉辦,每個梯次的參加人數約一兩百人,全由留美歸國的學人現身說法,義務擔任輔導員。在為期一週的活動期間,大家共聚一堂,設想去美國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提出討論,溝通意見。大家也因此建立了友誼,出國之後,還可以互相照應。
由此可見,大鵬營是個自由開放的活動,只要是有意出國留學的大專畢業生,都可以報名參加。而它的目的,也只不過想把留學生的力量結合起來,增加對國家的向心力。至於效果如何,得向赴美的留學生去看。
去年十月,趙寧率領華視「第六攝影棚」的外景隊到美國拍外景,看到老中的國慶遊行隊伍浩浩盪盪而來,心中頗感欣慰。尤其隊伍中有許多曾是大鵬營的學員。其中一位青年,身穿中式對襟上裝,衣上寫有「龍的傳人、勇往直前」八個大字,並畫有一個漫畫人物,正是「趙老師」的傑作。衣上還簽了那一梯次所有學員的姓名。當時大家曾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在美國如果參加遊行,可以穿上這件簽有全體學員姓名的衣服,就像大家都在你身邊支持你一樣。」想不到他真的這樣做了。
自稱乏善可陳,唯願繼續多方努力
趙寧是美國明尼蘇答大學的視聽傳播學博士,在美國也一直從事相關的工作。回國後,他在中華電視台擔任顧問,在中國時報擔任主筆,在師範大學任教,並繼續在皇冠雜誌寫專欄。他很謙虛地表示,自己不過是個平凡的人,回國後做了許多「雜事」,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作為。目前他只想在寫作、漫畫、政治、傳播四大興趣中,靜下心、沉住氣,一點一滴地做下去。他也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雖小,累積起來,一樣會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回到國內一年多,趙寧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在觀念上有許多改變,他們多半比較現實,很早就理出了頭緒,知道自己想做些什麼,也知道如何去做,減少了許多在象牙塔裡作夢的時間—這同時說明,我們的社會正走向美國那樣高度工商化、競爭激烈的社會型態,而這種社會型態,往往會造成個人主義的過度發展。因此,趙寧常喜倡議:在這種潮流下,「人治」已不敷所需,必須集思廣益,制定各種完善的法令與規章,以「法治」來約束個人主義所可能造成的偏失。而有了明確的制度,大家可以減少許多「自由裁量」的無謂爭執,節省時間與精力,工作效率就會大增。
除此而外,回到國內這麼些時候,趙寧的感覺是:「真好!」他說,每當他走在紅磚道上,看到一個個相同膚色的同胞,一張張充滿活力、信心的面孔,心中就會覺得無比的溫暖與踏實,亦因此對國家生出無比的信心與希望。而這種踏實、篤定之感,是在外多年,一直夢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