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婚、晚生,甚至不婚、不生,是現代人的趨勢,舉世皆然,但在台灣,這個問題似乎更為嚴重。根據主計處統計,2008年我國新生兒數再破新低,首度少於20萬人、僅19萬6,486人;每對夫婦的生育率更低至1.1人,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新生兒變少,更令人憂心的是,新生寶寶由「高齡產婦」產出的比例卻在持續增加中,去年就有2萬6,389名新生兒是由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產出,比率已由前年的8%飆升至13%。
這群熟齡媽媽年近中年才懷孕生子,原因各有不同,但她們都必須面對較年輕婦女嚴苛數倍的懷孕及生產風險;如何爭取生理時鐘的最後年限,達成「做人」成功的心願,更是她們公認最困難的關卡。
清晨七點半,台北市東區某家知名的不孕症診所早已人滿為患,許多女性病患正趕著利用上班前的空檔來報到。她們有人是為了來打排卵針誘發卵巢排卵,有人則忙著抽血、照超音波來檢查卵泡的成長速度,以配合進一步的人工生殖療程。
這群急於求子的婦女有個共同特色:穿著入時、打扮得宜,多半已是事業有成的中階主管。然而再怎麼精緻的妝容也掩不住歲月風霜,因為她們多數已接近35歲,甚至年過40者也大有人在;願意忍受皮肉之苦、不惜花費鉅額支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儘快一圓「當媽媽」的夢想。

2005年美國試管嬰兒懷孕率及活產率/資料來源:不孕症專科醫師劉志鴻
追趕生理時鐘
這群熟齡婦女必須靠外力來幫助自己儘快受孕,是因為她們的卵巢、輸卵管或子宮有病變,才不能像其他夫婦般,以自然、正常的性生活,完成「生寶寶」夢想嗎?
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她們不易受孕的最大癥結,其實是因為不敵生理時鐘的催逼。即使外貌看起來年輕、體力也維持在極佳狀態,無奈身體內部卻依照人類千萬年來的演化腳步兀自老化,再也沒辦法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隨時提供品質健康的卵子來孕育新生命。
「年齡對女性生育能力的影響,是極為明顯的『負相關』,」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榮指出。有別於男性精子是由睪丸隨時「無限大量製造」,即使到五、六十歲,生育能力還可能「親像一尾活龍」;而女性卵子則是「有限庫存」的概念,隨著年齡增長將逐漸消耗。
女性早在娘胎時,卵巢就存放了近700萬個卵子,出生時約留存200萬個,其後在成長發育的過程還會持續減少,等青春期開始,大概就只剩下25∼30萬個,並隨著月經周期再繼續折損。
黃建榮強調,女性隨著年齡漸增,除了卵子減少、卵巢功能與卵子品質老化,生殖器官也較容易出現病變,例如常見的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阻塞等,都會影響到成功受孕的機會。因此女性的最佳受孕年齡集中在25至30歲,年過30以後,生育能力就會緩步下降。等過了35歲,生育能力更會以每年15%的速率直線下降。

國內知名的不孕症專科醫生劉志鴻,診所內最引人注意的角落,就是這面貼滿新生兒照片的「寶寶牆」,他笑稱這些寶寶都是他與現代人工生殖科技所「幫忙製造」的。
錯失生子良機
生理時鐘對生育能力的影響如此驚人,但多數女性卻不了解、也不在意箇中的嚴重性,她們在年輕時或因打拚事業、或因沒有機會認識理想對象、或因經濟條件不佳、或因夫婦倆都想多享受幾年自由自在的「頂客」生活而拒生小孩;等到年紀漸長,發現自己什麼都有,就差一個血脈相連的寶寶時,卻驚覺早已錯過最佳生育時機,只得付出更多代價,才有機會一圓夢想。
今年41歲的戴小姐在科技業任職,由於工作繁忙、生活圈窄,加上自己的眼光很「挑」,因此一直尋覓不到感覺合拍的Mr. Right,拖到38歲,才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大她4歲的老公。
結婚第一年,這對單身已久、早已習慣悠閒度日的夫妻,對生小孩仍抱持著可有可無、先避孕再說的態度,但有次戴小姐參加同事父親的喪禮後,卻改變了原有想法。
「那是個只有子女及至親出席、場面極為冷清的喪禮,我突然想到自己年紀已經不小,日後往生時,若連安排後事的子女都沒有,那就太淒涼了!」
從此戴小姐開始認真考慮生個寶寶,並且說服老公,一起為「做人」努力。但那時戴小姐已屆39歲「高齡」,不管她再怎麼量基礎體溫、算排卵期、排定時間表和老公一起「做功課」,但肚皮始終沒有動靜,努力了8個月後,她只好求助不孕門診。
「醫生說我的子宮、輸卵管都正常,不易懷孕的唯一可能就是年紀大了,」戴小姐苦笑地說,過去她一直以為只要有月經就可以順利懷孕,而且也常聽到某某名人、哪個遠房親戚都能在40幾歲懷孕,「從來沒想到,這些人其實都是特例!」
在醫生建議下,戴小姐總共嘗試了一次人工授精、兩次試管嬰兒,經過1年多的痛苦療程才順利懷孕,目前已懷孕近4個月的她,想到肚子裡這個得來不易的寶寶,忍不住說:「早知道年紀大了會生不出來,我會重新考量自己的人生規劃!」

相較於隨時可「無限大量製造」的男性精子,女性卵子則是珍貴的「有限庫存」,因此更要把握生育的黃金年齡受孕。圖為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的誕生」特展,像蝌蚪般的眾多精子,正奮力游向目的地──卵子。
生殖科技能力有限
像戴小姐一樣輕忽年齡對生育負面影響者,其實大有人在。
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所助理教授許甘霖,曾在2006年進行「台灣地區25∼44歲民眾生育知識與態度」的大規模調查,接受訪談的千餘名民眾中,當被問及「幾歲」時生育能力會開始明顯下降,竟有近4成回答「不知道」或「50歲以後」(正解為35歲);亦有近3成認為「40歲以後再去做試管嬰兒,仍有50%以上成功率」(正解為41∼49歲者,接受療程後的平均懷孕率僅15.5%)。
答錯的受訪者,更以教育程度在大專、研究所以上者居多。許甘霖分析,高教育、高社經地位的民眾,年輕時通常以「衝刺事業、享受生活」為首要目標,是否結婚生子,對他們來說是次要的,自然會疏忽生育議題的相關討論。
此外,這群人通常屬科技至上、人定勝天論者,對現代醫學容易抱持不切實際的信心,所以會很直覺地認為:晚一點也無所謂,到時候總有辦法的。」
有趣的是,當調查再進一步追問「若知40歲時懷孕率會大幅降低,是否會想要提早懷孕?」,則有高達75%的受訪者立刻選擇「會」,顯示除了「工作」、「找不到對象」、「經濟壓力」等因素外,「無知」才是許多民眾延遲生育的最主要原因。

2005年美國試管嬰兒懷孕率及活產率/資料來源:不孕症專科醫師劉志鴻
懷孕難,「活產」更難
民眾的生育知識匱乏、態度偏差,追根究柢,國內知名的不孕症專科醫生劉志鴻認為,媒體「未傳達正確資訊」難辭其咎。
「很多女性都被眾多名流、影視明星高齡產子的新聞給『騙』了!」劉志鴻說,常有病患一來診所劈頭就說,吳淡如44歲產女、林青霞46歲產下次女、企業名人陳由豪的太太更在56歲生下龍鳳胎,「而我才40歲,當然也可以生!」
但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劉志鴻分析,首先,這些名人為了生下一子半女,不知投資了多少金錢在不孕治療上(國內人工授精的療程每次約2萬元、試管嬰兒則約10萬元),忍受無數次的「槓龜」失望才達成夢想,一般受薪階級,是否負擔得起呢?
另一個極少公開討論的關鍵,則是這些高齡生產的名人,很可能「用的不是自己的卵子」。
劉志鴻拿出2005年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數據指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在42歲時的「懷孕率」為15.1%,但因她們卵子品質較差,胚胎較易流產,因此最後成功生下寶寶的「活產率」,大約只有一半(8.4%);若再晚個兩年至44歲時,懷孕率和活產率分別只剩下8.3%和2.6%;47歲的懷孕率更跌至1.1%,活產率則為0%。從這些數據顯示,多數女性超過45歲後,要以自己的卵子完成生育夢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媒體報導這些名人軼事時,從不曾提出她們很可能是『借卵生子』的質疑,當然會讓民眾產生錯誤期待,」他說。
推估「生育大限」
劉志鴻更強調,每名婦女的生育能力縱有個別差異,但通常在停經的前5年,月經週期就會開始混亂,而生育力急遽下降的時間,更早在月經混亂前的四、五年就開始。「臨床上,絕對不是『某某某 40歲都能生,當然我也可以』,因為別人可能50歲才停經,但妳卻可能45歲就byebye了,」劉志鴻苦笑說,這樣講很無情,卻是事實。
雖然目前尚無任何檢查能精密確認每名婦女的「最後生育年現限」,但有幾個簡單的指標,可供自我檢測。其中之一,是觀察自己的月經周期。若年輕時月經是28∼30天一輪,年過35歲後突然縮減為25∼26天,就要有所警惕。「月經頻繁、周期縮短,很可能代表妳的卵巢功能已經開始老化、逐漸走下坡。」
母親、姐妹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只要當中有人的停經時間特別早,自己就有1/3機率步上後塵;其他如有抽煙習慣、卵巢曾開過刀,或曾有惡性腫瘤病史而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的婦女,也要有心理準備──自己的生育能力會下降地比一般人更快。
「身體狀況、家族史和周邊環境,都足以提供相關資訊,只要仔細觀察,就有機會掌握『和生理時鐘賽跑』的先機。」
雖然如此,劉志鴻還是奉勸每一位女性,如果擁有自己的寶寶,是妳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選項,那麼就千萬不要蹉跎,不要心存僥倖,儘快在「對的時間」努力,才是避免遺憾終身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