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中,中藥鋪、草藥店一直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人們常光臨的地方。儘管現在西醫發達,情況有了改變,但仍有不少人愛吃中藥,「西藥太利,中藥較溫和」是中藥擁護者的理由。
除了藥效讓人有所偏好,其實中藥還提供了視覺的美感,而藥材的製作也是一門學問,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每屆歲末,到迪化街採辦年貨,是台北人一個愉快的購物經驗。走在這南北貨齊全的老街上,眼睛總是滴溜溜地轉個不停,深怕遺漏了什麼。
經過老中藥店,一股醇厚的藥香味傳來,它不像圓環西藥房那麼「冷冽」,也沒有萬華青草店嗆鼻的生鮮草味,自有沉穩香甘的餘韻。
放眼一看,各種稀奇古怪的藥材如穿山甲、馬結石、海狗鞭、龍骨及黃連、使君子、當歸等安穩地放在櫃台後的木質小抽屜裡,大小磁罐則另外裝著各式膏丹丸散,有的則由陶甕裝盛,還是古董級的呢!講究一點的老闆,則在烏沉沉的櫃台供著一盤清幽的水仙,讓自己和客人賞心悅目,來這兒抓藥果真是比上西藥房有趣多了。
但是,要想站在這櫃台後為客人抓藥,可不簡單喔!用「多年媳婦熬成婆」形容這行倒也真貼切。

一盆炭火上面扣著一隻大菜鍋,上面烤著附子的切片,這種傳統的炮製過程,現已不多見。(黃麗梨)
百年老店,才學得多
人說,名師出高徒,像「乾元行」這種百年老店就是學徒們心所嚮往的地方之一。
原因很簡單,這裡大嘛!
「乾元行」的曹明憲表示,現在人工很貴,小藥房為求利潤,多半只做銷路好和高貴藥材,才划算,其他較冷門的藥就來乾元行這類大行號批發。「我的爸爸、祖先就是什麼藥都賣,我也就這麼做下來囉!」老闆陳鳳揚理所當然地說。因此來這媟篿ヴ{的,因為什麼藥材都得處理,一旦出師,自然也變成「見多識廣」了。
乾元行的黃木欽有點今非昔比的感覺:「以前學徒來學還要拿香拜師呢,現在可沒這規矩了。」新來的人多做些雜事如掃地、裝藥,和切一些便宜的草藥。黃木欽回憶道,當年常清晨起來背「本草備要」,十分用功,經過半年多,對藥有了基本認識,才開始學炮製。老師傅在顯身手時,小徒弟就站在旁邊學習;只要伶俐勤快點,老師傅就多透露些看家本事。
「炮製」是處理中藥很重要的過程,學藝精不精,就看這門功夫了。
就像食物必須經過烹調才能合於人類的脾胃一樣,成為中藥材的動、植、礦物,也必須經過一些祖先流傳下來的處理方法,才能成為治病救人的藥物,而這過程,就叫做「炮製」。

到藥店常可以看見各種稀奇古怪的藥材,海馬也是其中之一。(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每種藥材製法不一
根據中國歷代有關炮製書籍的記載,炮製的方法可大分為水製、火製及水火共製三大類。但每種藥料藥性不一,因此炮製程序也不一樣,必須「因材施教」。
所謂水製,就是用水漂洗或浸潤藥物,為的是減低它的毒性和不好的氣味,使它潔淨、柔軟,便於切片和加工。迪化街乾元行的曹明憲舉例說,像附子,如果生吃會使人變成啞巴,必須浸在加了明礬的水中廿多天,才能去除它的毒性。但芳香性及含油的藥材如肉桂,只需用水濕潤即可,不宜浸泡,否則藥效大減。
至於火製法呢,就如中國菜的煎煮炒炸,它也分為——炒、炙、煅、煨、焙等五法。同仁堂的張家馴醫師表示,炒法中的乾炒,通常不加其他輔料,依據時間、溫度的不同有炒黃、炒焦(焦褐色)、炒炭(炭黑色)之分,它們不但顏色有別,藥效也不一樣,以蒲黃為例,炒黃的蒲黃可使血液順暢,炒炭的蒲黃則可止血,由此可見炮製時分寸拿捏的重要。
而穿山甲、虎骨等動物藥材就得用砂炒,首先將洗淨的河砂炒熱,再放入藥物,直至它酥鬆、呈深黃色為止。
「拌炒」就是加輔料一起炒,如醋炒柴胡、酒炒當歸、鹽水炒黃柏等,醋、酒等輔料可幫助藥性快速達到生病的臟腑經絡,收到療效。至於麩炒、米炒,顧名思義就是用麩皮、米粒與藥材一起炒,可除去雜質、臭味等。
黃木欽表示,「炒藥」是所有炮製法中最累人的,必須常常翻動,而且有些藥味不好聞,如杜仲嗆鼻子、蒲黃則會使人涕淚縱流,令人坐立難安。就因為這些工作粗重又辛苦,所以自古以來藥行少見女學徒。
至於「炙法」有蜜炙、酒炙、薑汁炙等,是將藥材與液體輔料共同加熱,使輔料炙入藥物內部,至其表面微黃、乾爽不黏手、色澤鮮明為止。像延胡索內有「延胡索鹹」,用醋炙後才能溶於水,以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
而將藥物放在火上的鐵篾上或砂鍋裡燒,叫做「煅法」。主要是為了讓藥材容易壓碎,以便於製成藥劑,如磁石、自然銅就是用這種方式處理。
「煨法」就是用濕潤的麵粉包裹藥材,然後在炒熱的滑石粉鍋內煨至外皮焦黃為止;或用紙張層層包裹、加熱,以除去藥材的油質,讓藥效發出來,如煨木香、煨肉豆蔻。
水蛭、虻蟲等看來很嚇人的藥材,就直接放入鍋內,隔紙用微火焙製,待表面微黃、內部乾燥為止,即為「焙法」。

很多生藥必須煮過,才能去除毒性。(黃麗梨)
炮製可減毒性增療效
蒸法、煮法、燀法及淬法,是經由水火共同加熱炮製,所以稱為「水火共製蒸法」。有清蒸的或加醋、酒、薑汁等一起蒸。而附子等毒性高的藥物泡水後,還須水煮去毒。曹先生表示,煮法往往須加其他配料,分量的多少,就是炮製的工夫所在,「但很多學徒疏忽這點。」而「燀法」,就是先將適量水煮沸,再將藥物投入沸水中翻動片刻,至表皮脫落為止,再漂清水、曬乾,如杏仁、桃仁就是這種作法。
「淬法」,以治療下瀉、止血的禹粮石為例,先洗淨稍打碎,置於無煙炭火上煅至紅透,迅速倒入醋中淬酥,才能使用。這個方法多用於金石類及貝殼類等較堅硬藥物,可使之酥鬆及氣味改變。
這些從漢代流傳,不斷增益、改善的炮製法,大多仍為傳統的中藥房所遵行,作法或有小異,但總不脫離古法。古人的經驗告訴後人,如何減少藥物的毒性、副作用,不但可增強它的療效,並且便於貯藏。
學會了炮製,接下來就學切片,「切貴重的藥如人參,要有經驗才切得好!」黃木欽強調必須能力夠了,膏丹丸散這些中藥的成藥,才可以開始做。

藥材炮製後,必須保持乾燥才能維持藥性。(黃麗梨)
膏丸散丹,作法各異
膏劑常用蜂蜜加藥物煎熬而成,多是滋補之用,因為它能迅速溶化、易吸收,像滋補肝腎的「桑椹蜜」,潤肺止咳的「枇杷膏」等都是。
一位師傅表示,這種含較多黏液汁或營養豐富的植物,最適宜做成膏劑。
至於丹劑大致分二種,一種如道家的煉丹,用重金屬化合物製成,如「三仙丹」;一種是用植物製成的丹。「現在大概只有我們這家會做丹了」,曹先生說,因為煉丹非常麻煩。像紫雪丹、紫金錠,就是這家店的心血結晶。
丸劑在體內的作用緩慢而持久,藥力可維持較長時間。因蜂蜜易黏著,故多做成蜜丸服用,「糖尿病的人得吃水丸,水沒有黏性,所以最看得出工夫深淺了。」黃師傅說,製水丸時要特別注意「揉工」,否則藥會散開。
散劑就是將藥磨成細末混合而成,它不易變壞,在體內的吸收速度較湯藥、藥酒慢,相對而言便能維持較長的藥性。但散劑因接觸面積大,收效極速,適合外服。
酒劑就是藥酒,多用性較純烈的高粱、黃酒等浸泡藥材,老年人喝酒,喜歡喝藥酒,他們請藥房炮製為了是滋補健身。而露劑就是用蒸餾法提煉藥物的液體,大多是解熱的清涼藥,量少質精效力大,如地骨皮露等。

做藥丸用機器代勞,可省了不少氣力。(黃麗梨)
煎藥有學問
古人針對藥性、病情發展出這麼多種劑型,真令對中藥不了解的人驚訝,因為一般人的觀念中,中藥就是「煎藥」的代名詞。
煎劑的應用這麼普遍,也是其來有自。因為它是水溶液,易吞嚥、易吸收,治急病最有效,缺點就是入口較苦澀,小孩子常受不了。其次中醫講究因人、因病對症下藥,而煎劑在抓藥時可隨時因應狀況增減,不像藥丸成分已固定,比較沒有彈性「空間」。
「可是,一般人都不懂得如何煎藥」,曹明憲解釋:每種藥材的熔點不一,照理要稍加分類,不要一次全部放下,才能「藥盡其用」。如龍骨、石膏應先放,過一段時間再放其他藥。有揮發性的如茵陳、薄荷等,用沖的就可以了,不能煎,否則效果就差了。
煎藥的溫度,是能不能從中藥提取有效成分的關鍵。煎藥時如果一開始用大火,藥中的蛋白質會凝固,因而阻礙其他成分溶於水。所以最好在煎藥前先用冷水浸十五分鐘,使蛋白質先溶解,再用小火煎,藥性即可慢慢釋出。
在製藥房做二年,資質不差的大概就可以坐上櫃台了。每天接觸的客人不同,又可看許多的藥方,自然比做藥有趣多了。「看藥方,就可以知道是老中醫、書呆子或自己翻書開的藥」,研究中藥十餘年的曹先生提供秘訣,最簡單的檢查是看藥單是否按「君臣佐使」排列。如果主藥副藥跳來跳去,表示此人是翻書而來,並沒有底子;此外寒病用熱藥治,寒熱、虛實不分,那一定是剛出道的。

生元行的這位老師傅,切藥已切了五十年。(黃麗梨)
看藥方知病情
人說「久病成良醫」,這些藥店的師傅病人、藥方看多了也多會看些病,下處方。江仁福就頗得意他在當兵時,朋友扭傷、感冒、內傷等都是他醫好的。曹明憲也有類似的經驗,他在服役出操時常以指壓穴道,急救了不少人。「中醫實在很好用」是這些藥行師傅共同的信仰。但是,這些可不能隨便下手,真要有點底子才行。
目前台灣除了一些大藥房自己做藥外,有不少藥店是向藥廠批發。藥廠良莠不齊,有的為了利潤,會用較低劣的藥材,炮製過程也較隨便,如熟地要反覆蒸九次,藥廠通常只把它蒸黑而已。此外藥材用低溫乾燥對藥性保存較好,他們為了省時自然用高溫。甚至有人送藥去研磨,若屬高貴藥材,還會偷換。藥粉尤其容易魚目混珠,就曾有人用黃柏粉來替代黃連粉,在這種情形下,藥效自然打了折扣。

現代人生活忙碌,所以中藥店有代客煎藥的貼心服務。(黃麗梨)
不肖藥商,魚目混珠
現今台灣用藥,多是從大陸進口的,每家都號稱是「地道藥材」,且不管是否地道,倘若製藥過程輕忽,以致藥效不彰,甚或殘留毒素,受害的可就是消費者了。
「很多中醫只會開藥方,不會看藥材好壞」,黃木欽師傅說。看來,只有內行的老師傅才能辨別炮製的好壞了。因此,慎選中藥行,比較保險。
不過,當你對藥的製作有了較多了解後,下次去中藥房若提出深入的問題,掌櫃的除了對你刮目相看外,抓藥時,也就不敢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