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光華》報導〈新經濟的魔法棒──文化創意點石成金〉中舉例,紐約自由女神像因翻修工程而產生的廢料,原本不值一文,但經過加工重造成迷你自由女神像紀念品後,卻創造出350萬美元的獲利。
文創產業鏈包含核心的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到電影、電視、建築等應用,以及衍生出來的出版、廣告和觀光,只要運用創意得當,就能點石成金。
報導中專訪了包含法藍瓷、雲門舞集、食養山房、霹靂布袋戲等知名團體與多位學者,林懷民說:「談文創,先談文化,再談產業。」;霹靂布袋戲董事長黃強華則說:「要從流行的角度看傳統,從商業的角度看藝術。」這些見解經過10年,仍然受用。
發展文創,必須先累積文化資本,台灣有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際遇,欠缺的是「鑑賞力」。《光華》在同年10月刊出〈尋找台灣美感地圖〉報導,點出台灣雖然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但在公共空間卻看不見美感。《光華》攝影團隊全台走透透,拍回台灣各地公共空間與藝術結合的照片,希望拋磚引玉,為台灣社會注入更多美感。
經過10年努力,台灣公共空間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成果,在國際上有目共睹。2016年,台北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台灣的文化與設計美感,將進一步提升。

文化創意能讓廢料變黃金,也能將廢墟變鬧區,華山文創園區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化創意能讓廢料變黃金,也能將廢墟變鬧區,華山文創園區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化創意能讓廢料變黃金,也能將廢墟變鬧區,華山文創園區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化創意能讓廢料變黃金,也能將廢墟變鬧區,華山文創園區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