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怳誚~,歲次丁丑,牛兒仰首道喜。
台灣話說,屬牛的人會「做一世人」(辛勞一輩子)。牛的「個性」──拚命幹活、不計較、不多言,讓牛與中國人生活長期來合而為一,一耕五千年。
但在機械成為農作主力,牛兒被取而代之後,命運也逐日反轉。在台灣,今天火車過嘉南平原,往外再望不到耕耘、沐浴水塘的牛。觀牛鬥、騎牛背、燒牛糞,也逐漸成為遙遠的經驗。「有客呼牛君亦應,是我是牛兩何憑?」則是過去的人疼惜牛。在今天的世界,活生生的牛在式微,不吃牛肉的台灣老農也在式微。
當「稻米文化」中的要角──牛,從人們身邊抽離,不再扮演「伙伴」的角色後,淪為食物鏈上優質蛋白質的提供者。
牛兒地位淪喪,我們失去的卻更多──孩童不再懂得「牛角掛書」的辛勤苦讀;大人忘了「只問耕耘」的處世哲學,社會風氣投機暴戾,去年底幾件重大殺人命案,直叫人感嘆,「鼠」輩橫行到幾時!
這一個牛年,來得正是時候。在牛與人的關係逐漸消逝的今日,提醒我們,牛的美德值得品味與深思。
p.121
台南
鐘永和攝
p.122
嘉義
卜華志攝
p.123
澎湖
鐘永和攝
p.124
花蓮•光復
邱瑞金攝
p.125
花蓮•吉安
張良綱攝
p.126
台南
卜華志攝

嘉義 卜華志攝photo by Pu Hua-chih。

澎湖 鍾永和攝photo by Chung Yung-ho。

花蓮.光復 邱瑞金攝photo by Diago Chiu。

花蓮.吉安 張良綱攝photo by Vincent Chang。

台南 卜華志攝photo by Pu Hua-c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