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身台灣的導演李安因完成「中國家庭三部曲」而大放光芒,《喜宴》更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因而進入好萊塢。圖為李安與台灣影迷面對面記者會。(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吸血鬼能抗拒新鮮的血嗎?」三年前當華裔導演李安、吳宇森相繼在美國拍攝《理性與感性》、《斷箭》時,美國新聞周刊報導說,在娛樂活動漸趨全球化的今日,好萊塢「注定會發現香港。」

擅長描述男性情誼的香港動作片導演吳宇森以《英雄本色》受到國際影壇矚目,不過經過日前美國高中校園發生少年持槍殺人事件後,吳宇森說不想再拍太暴力的電影了。圖中吳宇森指導美國演員尼可拉斯凱吉演出《變臉》,會成為絕響嗎?(張家振提供)(張家振提供)
說是「發現香港」,不如說是「發現東方」、「發現華人」,因為這一波進軍好萊塢的導演、演員,包括了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的電影人。只不過,香港一向擅長的警匪動作片顯然位居好萊塢借將的主流。

洛杉磯獨立公司製片人摩根與華語電影有二十多年淵源,曾監製李小龍生前最後一部電影《龍爭虎鬥》;二十多年後他又將華裔電影工作者洪金寶、唐季禮等人引薦進入美國電視電影圈。(薛繼光)
當華語電影年產二百部的盛況不再,人才「向西走」是華語電影低迷時期的新出路嗎?華裔人才投入美國影視大機器中,能激起什麼樣的漣漪?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一百年前英國作家易普林在詩作中這麼形容東西文化的距離。時空已然不同,東西文化融合的景象就出現在電影世界中。
全球電影最大產出工廠所在地──美國加州洛杉磯,陽光依然燦爛,是出外看明星、看電影的好天氣。好萊塢大道上的中國戲院,是洛杉磯著名的觀光景點,這裡有瑪麗蓮夢露、克林依斯威特、史恩康納萊等不同時期,世界各地巨星的手印、腳印、簽名烙印在石塊上,因此又被稱為星光大道。
外表似東方廟宇的中國戲院,其實和中國的關係並不大。一九二○年代好萊塢的戲院業者認為,美國民眾才從戰爭傷痛中恢復,帶有娛樂效果的電影院如果蓋得像王宮一樣華麗,也可以安撫迷惘的民心,於是好萊塢出現以埃及、中國為名的戲院。中國戲院因建築形式「很東方」而得名,戲院前有一座大鑼,戲院鋪著手織地毯,天花板上的龍紋更是著名。
戲院像東方,電影中也能看到不少熟悉的東方影像。
星光大道前好萊塢星球餐廳旁掛著一幅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黑俠》海報,這部李連杰三年前在香港拍攝的舊片,如今重新配音在此上映;兩條街遠的一家錄影帶出租店前掛著大幅的成龍看板,吸引影迷上門。

李小龍像慧星般崛起又殞落,然而他卻幻化成永恆不滅的華裔英雄象徵。(本刊資料)(薛繼光)
好萊塢的新打仔
在一個不斷需要新創意、新題材的娛樂行業中,「新面孔」自然也是出奇致勝的招數。歐洲因為地緣與歷史淵源,最早被好萊塢發覺,如今風水似乎轉到亞洲來了,先由動作英雄出征。
十九年前香港動作巨星成龍也曾有個進軍好萊塢的美夢,但實力與時機都不對。鎩羽而歸後,成龍回到亞洲專心耕耘他的招牌──要打就來真的,耍滑稽不能下流。
三年前,成龍主演的《紅番區》在北美二千家戲院同時上映。打進主流後,他開始遊走太平洋兩岸拍片。去年完成美國「新線」電影公司投資的《尖峰時刻》,描述中國駐美國的大使千金被歹徒綁票,中國派來著名的李探長和美國警方一同辦案的故事。
好萊塢因為賣座而不斷推出續集的動作片,常發生不知如何「打」出新意的問題。去年時代雜誌分析,好萊塢動作片已呈現青黃不接,史蒂芬席格似乎已過氣,尚克勞范達美在走下坡,阿諾、史特龍的價碼太高,東方英雄進軍西方正是時候。
功夫皇帝」李連杰以《黃飛鴻》紅遍亞洲後,就被拍攝《致命武器》系列的導演看中,結果《致命武器》第四集在北美地區票房高達一億二千五百萬美金,導演理查唐那說:「我知道我請來了一位武術天才。」拍了十八集的情報間諜片「○○七」系列,也找到香港少數能打的女明星楊紫瓊飾演「龐德女郎」。

集演員、導演、監製於一身的「胖打仔」洪金寶動作俐落、喜感十足,主演的電視影集《過江龍》被評選為最受歡迎的美國電視影集之一。(華視提供)(華視提供)
英雄向西看
不只香港明星受到好萊塢青睞,華裔電影創作人才在新大陸更是備受重視。
在香港電影界有二十多年資歷的導演吳宇森,一九八六年以《英雄本色》名震江湖掀起了男性情誼英雄片風潮。之後,吳宇森又拍了《喋血街頭》、《喋血雙雄》等多部英雄與警匪在街頭槍林彈雨中衝刺飛躍,讓觀眾情緒陷入歇斯底里,久久無法平復的同類型電影。
一九八九年的一天,吳宇森的經紀人張家振接到一通來自好萊塢「三星」電影公司編劇打來的國際電話,探詢他們願不願意到美國工作?然而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正處於黃金時期,吳宇森的反應是,「誰需要好萊塢?」
十年後吳宇森在洛杉磯的住處已經成為香港電影人聚會的處所。去年四月英文亞洲周刊以吳宇森為封面人物,介紹這群離鄉背景打天下的電影工作者。吳宇森說,會到好萊塢發展是因為他在香港有「卡」住的感覺,演員、拍攝的地點、有限的資金、達到極限的技術,都讓他感到疲乏。
出身香港的吳宇森在好萊塢連續完成《終極鏢靶》、《斷箭》和《變臉》等三部動作片而闖出名號。出身台灣的李安則以細膩的人性刻畫見長,先後完成了《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與魔鬼共騎》等三部好萊塢大片。

每年生產數百部影片的好萊塢如何創造聲勢?首映會就是能吸引媒體目光的方式之一。圖為資深英國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新片《本能》(Instinct)在奧斯卡演藝學院舉行首映。(薛繼光)
「打」進好萊塢
吳宇森、李安,一在西岸、一在東岸,一文一武各擁一片天,兩人已列入好萊塢一級導演名單中。
有所差別的是,從台灣到美國發展的台灣導演至今只有李安,但香港導演從吳宇森後,陸續又有徐克、唐季禮、于仁泰、黃志強、林嶺東、陳可辛等導演赴好萊塢拍片,向新大陸發展似乎已成香港電影界的新趨勢,其中也以動作片導演佔多數。
「動作片比較具有國際語言,」長年與亞洲巨星成龍合作,執導過成龍主演的《紅番區》、《簡單任務》多部影片的導演唐季禮分析,動作片之所以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是因為香港六百萬人口市場太小,必須仰賴其他地區的票房回收成本。但文藝片在其他國家很難賣,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愛情觀、幽默感,從二十歲跨入香港電影界至今已十九個年頭的他,一直就在這樣的製片環境中成長。
「如果你了解香港的電影環境,就可以知道美國、香港的動作片有很明顯的差異,」唐季禮說,他們拍戲時要在街上開槍爆破殖民政府既不會幫忙封街」,也不會批准,「我們只能在碼頭或倉庫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裡開打。但兩隻手腳一分鐘什麼招都出完了,而一部戲要打四十幾分鐘,逼得我們去動腦筋。所以香港拳腳功夫的花樣比美國電影多,身體的動作也最強。」
香港電影人才被美國相中,除了獨特的動作性,某些特質相近也是原因之一。比較兩岸三地電影體質,影評人黃建業認為,香港電影業的商業性最接近好萊塢,「電影工作者的敏感度、實際操作的靈活程度也比台灣強很多,尋求外援做得最成功的正是香港,往好萊塢『推』的意識也會越來越清楚。」
香港電影人到美國發展的前提是,有電影公司請他們來拍戲;但原在香港擁有一片天的閃閃紅星和大牌導演們,為什麼願意拋下在香港打出的地盤,到一個觀眾並不太認識他們的國度,千里迢迢另起爐灶?

一九二七年開幕的中國戲院是好萊塢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因屋頂高聳直上天空、造型看似東方廟宇而得名。(薛繼光)
香港電影垮了?
「六、七年前覺得香港電影秩序不大對勁,」香港電影界人稱「大哥大」的洪金寶說,幾年前香港黑社會也進入電影業,電影系統被破壞,「乾脆不要拍了」。
「香港電影已經破產,」與香港電影界有深厚淵源的好萊塢獨立製片人摩根說,太多原因造成香港電影走下坡,如不斷重複炒作的創意盜版錄影帶、影碟吃掉電影應有獲利;亞洲某些國家仍有電檢制度;加上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許多國家貨幣大跌,電影票房獲利縮水……,種種原因拖垮了香港電影。
從特技演員入行、演過一百四十部電影,爾後轉任幕後工作的洪金寶說,他本來已是半退休狀態,想先到紐約投資牧場,後來哥倫比亞電視公司要拍一部有功夫的華裔警察電視劇集,找他當男主角,他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被導演唐季禮遊說了三個月才答應。
不料去年二十二集的《過江龍》播下來,這部由一百多公斤(二百三十磅)大胖子主演的影集被美國「電視指南」雜誌評選為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之一,下一季的節目已在籌備中。
這部以中國警察為主角的電視影集已經在國內電視台播出,近日回台灣宣傳時,洪金寶談到在美國拍戲的最大壓力是,「快五十歲了還要練功,真慘;又要記那麼多英文對白,連睡覺都夢見在說英文。」
不過電視公司顯然很滿意他的表演,拍到一半就調高演出費,並且和他簽下六年合約。唐季禮記得第一天歌倫比亞電視公司總裁來看他們錄影,看到肥胖的洪金寶從車頂翻滾下來的俐落身手,目瞪口呆,推著導演唐季禮的肩膀問:「你看到他剛才的動作嗎?」

好萊塢星光閃耀,但能在中國戲院前的好萊塢大道印下手印、腳印、簽名的明星不到二百人,誰會是第一個在星光大道上烙下手印的中國人?(薛繼光)
銀幕後的故事
除了市場票房等現實因素,「創作者願意去好萊塢是因為可以獲得百分之百的資源,」黃建業說,尤其近幾年大陸港台地區的電影市場都出現惡化的訊號。大陸、香港盜版問題嚴重,台灣市場創作題材太過狹隘尋找出路幾乎是必然的。」
更現實的狀況是,只有美國電影可以在全世界一百八十幾個國家看得到,「不管李安電影拍得多好,沒有好萊塢的發行網,資金不可能回收,」黃建業說
摩根喜歡以賭牌局來做比喻,賭城有五十元、一百元、一千元等籌碼不同的牌局,「香港電影從一百元的桌子開始玩,賺錢以後自然想到一千元的桌子玩,現在則是進入貴賓室。 」
一九七二年越戰年代,大學主修中文的摩根來到亞洲,到才成立九個月的嘉禾公司暫時工作,認識了才從歐洲拍完《猛龍過江》返港的李小龍。爾後嘉禾公司決定和美國電影公司合作拍片,將李小龍推向國際電影舞台,他就擔任香港方面的談判代表,李小龍生前最後完成的作品《龍爭虎鬥》也由摩根監製。
一九八四年他離開嘉禾公司回到美國,成立自己的獨立製片公司。當香港電影人擁抱好萊塢時,摩根的製片公司就成為香港和好萊塢大片廠的聯繫管道。
不只是文化問題
雖然好萊塢吸力超強,但不論港台的電影規模、文化思想都與好萊塢相去甚遠華裔電影工作者在好萊塢仍有許多侷限。
台灣製片人徐楓出資的《霸王別姬》得到柏林影展金熊獎後,男主角張國榮國際聲名遠播,但他堅持留在香港,並且希望能在公元二千年達成他的導演夢想。
他說,中國人在好萊塢電影裡的角色總是脫離不了唐人街,女性角色更是卑微,常常是妓女。「中國演員這幾年在世界影展發光發熱,素質不比美國演員差,為什麼要貶低中國演員的地位?」最近周潤發和茱蒂佛斯特合演新片《安娜與國王》,舊題材新拍十分引人注目,但張國榮卻認為,安娜與國王這個故事當年由尤柏連納主演時叫做《國王與我》,現在片名顛倒,角色孰輕孰重很清楚。
「我同意機會並不公平,」摩根說,長久以來美國電影業由白人控制,電影主要是拍給主流白人看的,「這不只是文化、歷史問題,還是數學問題。」
他解釋,美國二億四千萬人口,亞裔佔百分之十,少數族裔也許沒有被公平對待,但同時也沒有那麼多亞裔從事表演工作,更沒有那麼多亞裔編劇為他們寫劇本。「我常告訴我的亞洲朋友,你們應該拍、演大家要看的故事,」摩根說,不要只在亞裔成長經驗的主題上打轉。
「好萊塢面貌改變的速度也許不夠快,但這種改變總是由小水滴開始,」摩根說,一九七一年李小龍到香港,是因為美國的電視公司不讓他演《功夫》,二十七年後不用李小龍的電視公司,用了洪金寶。
律動不同
華人演員在好萊塢的發展仍有待突破,導演也有需要適應的差異。
改編自十九世紀小說的《理性與感性》,是李安第一次和好萊塢片廠合作的作品,他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演員。英國演員水準高,而台灣教育對發表意見的訓練又較差,在英國拍片,從大事到小事他都要把自己想法解釋清楚。「好萊塢找外國導演並不奇怪,比較奇怪的是找中國導演,」李安說,也是因為前例少,在信心上需要自我鼓勵。
此外,在工作型態上,兩地也有很大差異。正如摩根所說,香港有香港的律動,好萊塢有好萊塢的律動。
香港的作法是,成龍的電影向來排在<春節檔,檔期出來後,才去構思<劇本。於是唐季禮想出故事大綱,就去加拿大看外景,八月開拍,一月拍完,二月初就要交最後成品,後製作只有二星期時間,《簡單任務》就是這麼完成的。
「而好萊塢卻願意出錢、花時間去培育劇本,」唐季禮說劇本沒寫好不可能開始找工作人員,後製作可以「磨」半年;此外一級、二級演員很多劇本不一定要為某位演員量身打造。
打進主流後
不過,「好萊塢完整的工業系統,可能泯除個人創作力,因為主導權並不掌握在個人身上,而在於龐大的商業體系,」黃建業說。
才完成導演史提芬史匹柏電影公司「夢工廠」投資的《情書》導演陳可辛坦承,「好萊塢是個大機器,我們小螺絲釘很難改變它。」但他認為,可以用這套制度將自己個人的事業推到高峰,然後拍獨立製片公司的影片,也可以選擇很另類的故事。他舉例,今天的吳宇森、李安已經可以這麼做了。
完成票房大賣的動作片《變臉》後,吳宇森曾說,「不想再拍大片,很想拍美國獨立製片的戲。」他希望自己在主流路線站穩腳步後,能開始拍些具有個人風格的電影。
而李安則是一直刻意和好萊塢「保持距離」。即使完成《理性與感性》這部俊男美女快樂結合、符合主流品味的作品,他還是認為自己「沒有走進好萊塢主流。」除了拍片心態很不一樣外,他一直採取「在國外(如英國)拍,回紐約剪」的製作方式。
《理性與感性》之後他選擇了一個更「冷」的題材──《冰風暴》,描述美國七十年代家庭價值瓦解,主題和好萊塢隔得更遠了,「算是預算超支的藝術電影,老闆最怕的那種,」李安說。
華裔電影工作者前仆後繼往好萊塢走,成功失敗如何衡量?
像跳舞一樣優雅
一九八○年時,成龍也曾進軍好萊塢但成績不佳,重回亞洲懷抱;十年後他再次衝鋒,美國時代雜誌為他冠上「真正的動作英雄」頭銜。兩年前,香港導演徐克在美國完成兩部電影,也因為票房不盡理想,回到香港。
以票房來衡量電影人的價值,也許不盡公平,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柏的電影也不是部部賣錢,去年一部以販賣黑奴為主題的電影賣座就很悽慘,沒有幾個國家上映。
不以票房論英雄,那麼在年產四百多部的美國電影圈,十個指頭數得出來的華裔電影人才能掀起什麼樣的波浪?答案也許就在影片中。
由基諾李維主演的《駭客任務》是今年暑期強片,拿下美國票房連續三週冠軍,六月上旬也在國內上映,電視預告中基諾李維穿唐裝兩手慢慢上下擺動的架勢,是不是很眼熟?《駭客任務》的武術指導,正是拍過《醉拳》、設計出「黃飛鴻系列」經典招式的香港知名武術指導袁和平。
袁和平談到影片製作過程時表示,好萊塢融合「東方武術」和「西方特效」的構想很吸引他。開拍前半年,他就帶著助手到美國,從壓腿、踢腿、一字馬、紮馬等基本功開始訓練演員。導演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我們真的愛死了香港電影的慢動作,看起來很優雅、很詩意。」
不再是孤兒
東西合一的景象被電影技術巧妙融合,香港電影界「一個拉一個」的策略似乎也在好萊塢奏效。
陳可辛的《情書首映會時,會場上星光閃耀,約翰屈伏塔、華倫比提、史匹柏等大明星、大導演都來參與盛會。「他們來都沒有成龍來讓我高興,對美國人來說,看到兩個中國人在一起,代表很多,這不只給美國人看,也給香港人看,」陳可辛說。
張家振和吳宇森合組的製片公司以中國的「石獅」命名,愛煮菜給香港同胞打牙祭的吳宇森,每到超級市場買龍蝦,一買就是十隻。陳可辛明亮的辦公室,偶爾聽得到英文夾雜廣東話的聲音,原來隔壁就是唐季禮的辦公室。
團結的香港電影人在好萊塢應該不是孤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