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點半,萬物猶在沉睡,大地一片闃靜,而海邊的一隅,只見燈火點點,漁船一一靠岸了,滿艙的鮮魚被一條條吊起,送往岸邊的廣場。那堣H群熙攘,有扛魚的、有推冰車的、有看磅秤的、有叫價拍賣的、有各地趕來買魚的,吆喝聲此起彼落。廣場外圍停滿了小貨車和摩托車,蒸騰著香氣的早點攤也在一旁做生意……。漸漸的,受到漠視的黑夜終被熱鬧和喧譁逐走,陽光悄悄地照臨大地。八點左右,魚賣掉了,人散去了,聲音也沒有了,東港漁市場一天的作業於此告一段落。
東港的落日把海水染成一片金黃,在沿岸捕魚的漁船,這時一艘艘陸續駛回泊岸。
一個典型的漁鎮
東港,是一個典型的漁鎮,因位於下淡水溪(高屏溪)之東而得名。下淡水溪、東港溪和後寮溪在此會合出海而成一天然良港,與小琉球嶼隔海相望,是屏東縣的第二大鎮(第一為潮洲)。
在三百多年前,東港原為平埔番人所居,稱為放索社。到鄭成功來台時,一些漢人才從東港登陸,他們和平埔番經過一場激戰後得以居住在此,並開始經營漁業,漁村的雛型從此建立。
當時的東港是位於今天的新園鄉鹽埔村附近,後來因洪水泛濫、市街受損,才遷移至現在的位置。
清朝以後,東港成為貿易港口。那時附近加苳鄉(今之佳冬鄉)的砂糖、米、落花生、胡麻、藤及潮州的砂糖等農產品,大部份都集結這裡轉運出口到大陸的上海、廣州、廈門等地,而大陸進口的百貨,也經由此地分銷各地,水陸駁運川流不息,曾是南台灣百貨吞吐的咽喉。
東港當年亦為海防上的要隘,清康熙年間,滿清政府在這裡設巡檢署,置水師(即海軍)以資防備。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四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巡台時,在此築砲台以鞏固國防。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之役,我國即以此為攻守要塞。
清晨三點多鐘,漁夫們從艙底吊起一條條剛捕回的鮮魚,要送到漁市場拍賣。
東港居民曾寫下抗日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到了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失利,割台灣、澎湖予日以圖和平。但台灣軍民不屈,曾據守東港奮力抵抗日軍,戰況非常激烈,是台灣同胞抗日史上重要的一頁。
今日滄海桑田,雖然砲台及日本人所遺留下的神社早已傾圮殆盡,新建起的樓房市街,已不見舊日砲火下的斷垣殘壘,但先人英勇的事蹟,卻仍被一代又一代的傳述著。
當東港為重要貿易港口時,可以想見千帆高舉、商旅相呼、市集人潮密織的情景。但曾幾何時,由於港口泥沙淤積,加上高雄國際港的開闢,東港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了,如今只是一個單純的漁港。
東港大部份的居民,都是靠漁業為世代維生的活計。儘管三百多年來,海浪卷去了多少少壯的生命,多少漁婦佇立碼頭空待未歸的漁船;數不清的狂風暴雨,忘不掉的生死搏鬥,然而,討海人仍是討海人,他們承繼血統中特有的冒險氣質,仍舊出海捕魚。
漁民出海的時間不定,時而清晨曉霧時,時而黃昏日落時。
各地來的魚販,圍在一排排的鮮魚旁,聆聽漁市場拍賣員的叫賣,準備在合意的價格下買下來。
送走漁船,盼滿載魚蝦歸
出航前,漁家上上下下忙著補魚網、打冰、貯油、貯放足夠的食物、淡水和瓦斯等工作。一切準備妥當,漁夫們便悠閒的靠著船舷,談天、抽煙,或對著遠方的海天默禱,寄予滿載而歸的希望,等候船兒出航。
到了黃昏,一艘艘的漁船,依次通過了報關手續,乘風破浪而去。出航的隊伍,也帶走了港口相送親人的叮嚀和祝福。
過去,捕魚純靠人力和風力,漁船小、走得不遠,而且危險大。現在捕魚的方式進步了,船較大,人力改成了動力馬達,加上氣象預測較過去準確,船上又裝有許多測量及通訊儀器,使得漁人作業推展到遠洋。
目前東港漁港擁有動力漁船一千二百多艘,而其中二十噸∼五十噸的漁船,就佔了半數以上。東港因受港口吞吐量的限制,漁船作業分為兩種:一種是沿岸作業,作業時用的是塑膠筏和舢舨,晨出晚歸或晚出晨歸。另一種是近海作業,用的大都是三十噸左右的動力漁船,現也有五十噸的漁船。
在高屏沿岸一帶作業,主要的漁產為:白帶魚、皮刀魚、加納魚、黑口魚和其他雜魚。在琉球、恆春外海、巴士海峽、太平洋區漁場作業的漁產,則大部分為鮪魚、鰹魚、鯊魚、旗魚、鬼頭刀魚等。其中鮪魚大部份外銷日本,作成日本人愛吃的「生魚片」,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
各地來的魚販,圍在一排排的鮮魚旁,聆聽漁市場拍賣員的叫賣,準備在合意的價格下買下來。
烏魚來時,帶來財富
每年冬至左右,是烏魚群潮湧而至的時刻,幾乎漁家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出動幫忙,竟日守備著烏魚的訊息。一艘艘裝備齊全的漁船排列在海灘上,如待發的箭矢,空氣中洋溢著緊張和興奮。
掛著網,兩艘成一單位的漁船羣在夜裡出海,拂曉時,一陣哨音傳來了烏魚出現的消息,一群銀白的烏魚頓時落入了牢固的漁網,這些魚群,為漁民們帶來了大筆的收入。
根據漁會漁市場的統計,六十九年漁產供銷量為四萬三千零七十二公噸,拍賣金額為新台幣十九億四千二百九十萬元。
東港的漁船以近海作業為主,一次出海大都十∼十五天,較大型,五十噸左右的漁船則達三十五天。漁民的收入隨漁獲量大小而定,通常的算法是:盈餘由船主和船員各得二分之一,船員們再將所分得的二分之一,依人數與階級作公平分配。
這裡的漁民們說,一回十幾天的作業,運氣好、價錢高時,每人可分到新台幣十幾萬元;而平常情況下,一回大概也有一、兩萬的收入。出海所得加上家裡養殖副業的補貼,東港漁民生活都過得相當富裕。
漁婦們忙著曬蝦米、魷魚,這些魚貨曬乾了就要銷往全台各地。
生活富裕,漁民住宅乏人問津
東港漁會曾為漁民興建過漁民住宅,但興建一期後就不再繼續了,漁會工作人員解釋說:「因為漁民們自己蓋的房子要比漁會蓋的漂亮得多。」
東港區漁會是漁民職業團體,已有六十幾年的歷史。這個團體組織的目的,在於保障漁民權益、提高漁民知識、技能、增加漁民生產收益、改善漁民生活、促進漁業現代化……等。
東港漁會的會員分為甲乙兩類,甲類是直接從事漁業勞動者,大部份是漁夫。乙類則是雇用他人從事漁業經營的漁船主、魚塭主或兼業漁民。現共有會員五千二百四十人。
漁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漁市場的經營。東港漁市場設有拍賣場三處,分別拍賣魚蝦和介類。為保持魚介的新鮮和清潔,拍賣場設有冷凍庫、濾水塔各一座,另外為便利拍賣,還設有地磅及供應幾十輛四輪手推車。
漁會就在漁市場中代理漁主拍賣漁貨。每天清晨三點半,返港的漁船靠到岸邊,由搬運工人協助船員卸魚,卸下的魚先過磅,由漁會工作人員將其重量單貼於魚背上,隨先後次序排列整齊,然後由拍賣員按順序叫價拍賣,由承銷人出價,出價最高者承購。
拍賣員叫價的聲音高亮,速度很快,自成一種韻律,加上手勢,遠望似是在說書,近聽,若非內行還真聽不懂!
漁婦們忙著曬蝦米、魷魚,這些魚貨曬乾了就要銷往全台各地。
成立漁會,保障漁民權益
為了保障漁民權益,交易講成後,漁貨主當日即可先向漁會領取賣魚款,然後再由承銷人至漁會繳錢,或由漁會派員索款。
因為漁市場內的搬運工人、過磅員、拍賣員……等,均為漁會所雇員工,因此漁會按規定,每筆交易收管理費千分之二十五,這些錢,除用於行政管理費外,餘額均作為漁業改進及漁民福利設施的經費。
在漁業改進方面,漁會除成立漁港修護委員會,專責維護漁港工程及配合協助政府的漁港擴建工程外,更辦理漁民購船貸款,以及發給補助費獎勵漁民購置設備完善的新式漁船。
另外,漁會鑑於近年來漁業急速發展,漁船日益增加,船員不敷甚多,為儲備船員以供所需,特配合東港國中成立漁業技能訓練班。他們調查就讀三年級的學生,不想繼續升學而畢業後志願從事漁業工作者,編入漁訓班,施以專業教育,並透過漁船船員訓練中心輔導上船實習,以便畢業後可以隨船出海作業,以提高船員素質。
在辦理漁民福利事業上,有興建漁民醫療所、辦理漁民托兒所、漁民保險、遭難救濟金、漁民子弟獎學金……等項目。
坐在塑膠筏上,在大鵬灣裏搖呀搖,這是東港南平里的少年人特有的休閒活動。
漁村景像,純樸有趣
東港的居民除了三分之一是漁民外,有另三分之一的人亦從事著和漁業有關的行業,如造船廠、冷凍廠、制冰廠、食品廠、漁具製造工廠……等大小工廠八十餘家。
其餘的則是農人和從事其他行業者。東港的農產包括:稻米、甘蔗、豆類、蔬菜和香蕉。
東港市街,兩旁已建起現代化的高樓,但街道沒有大都市的繁華與擁擠,因此,給人一種輕鬆與閒適之感。一陣陣魚腥味隨著海風飄蕩在空中,頭戴斗笠的婦女們,提著一籃籃的魷魚,一條條鋪在網架上,這些經過處理的魷魚曬乾了,就要銷往全台各地。漁家門口,多掛著一張張雪白的漁網,婦女們拿著針線,正一針一針的縫補著斷裂之處。河邊的涼棚裡,沒有出海的漁人三五成群下著象棋,喝著啤酒,腳板子還隨著收錄音機播出的音樂打著拍子。
東港由於位居河川會流入海處,所以鎮內河流、池塘很多,橋也多。各處水面上總可看到各種漁船和塑膠筏。發動馬達,由粗塑膠管組成的塑膠筏立刻撥開水面,急速向前。抓起筏上的網,擺好架勢,吆喝一聲,劃破一水的寂然,白色的網立刻張開臂膀,擁抱住藍色的水,然後再一把拉起,鱗光閃閃,跳躍的魚兒已逃不出去了。
到今天,雖然捕魚的方式很多,但撒網無疑還是最能表現力與美的一種。年輕力壯的漁民們常在閒暇,聚於河海交口處,輪流架著塑膠筏做撒網捕魚的比賽。他們不但比漁獲量,更比撒網的姿勢和網面張開的形狀。他們常常練習,認真比賽,觀眾則屏息欣賞,然後給予熱烈的喝采。
滿籮筐的蚵仔,替東港居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大鵬灣值得開發
東港南邊有個南平里,是隱落在一大片果園之後的一個世外桃源。那裡處處顯示出濃鬱的熱帶林區特性,有「臺灣夏威夷」之稱。
南平大部份地方都闢成了魚塭,其餘則種植較易收成的香蕉、椰子、甘薯等經濟作物。過去,成列的椰子樹臨風搖曳,和日光下金色的海波相輝映,不知醉倒過多少遊客。前年,賽珞瑪颱風吹倒了整排的椰子樹;而今天老椰子樹已枯黃,新苗尚未長大,海於是孤寂了許多。
南平有一個極富開發價值的港灣,稱大鵬灣。這港灣成囊狀,腹地廣大,沿海岸線有天然狹長的沙洲為港灣的屏障。東港鎮民正積極擬定開發工程計畫。來日,大鵬灣港口興建完成,勢必會給南平帶來更多的發展與繁榮。
現在大鵬灣內養殖著大量的蚵仔,成列的竹竿下,吊著一串串帶殼的蚵,飄浮在港灣內,綠油油的水草也附著在一起。每逢下午時分,採蚵者則駕著電動塑膠筏在水中穿梭往來。
南平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很勤勞:男的大部份都出海捕魚,婦女們則常全身包裹著衣物,戴著斗笠,在灣內採蚵。婦女們採蚵後,搬把凳子,坐在屋前,一面熟練的剝著蚵殼,一邊閒話家常。
在大鵬灣的另一邊,是綿長的沙岸,海浪永不止靜的拍擊著,這堥S有海水浴場的熱鬧與喧譁,沒有身著各色泳裝花蝶般的人潮,寂靜之中,海水、海灘更美了。
女們敲開蚵殼,取出蚵肉。
養殖業特別發達
東港的養殖業很發達,主要有鰻魚、草蝦、蟳、虱目魚、鰹魚……等,現在擁有魚塭四三四.七公頃,而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從事養殖業者都知道,必需以科學方法做育種、繁殖的工作,收益才會大。他們這方面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大都來自台灣省水產試驗所的東港分所。
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成立於民國五十七年,所長廖一久博士是水產增養殖學專家。十幾年來,在廖博士和一群研究工作人員孜孜不倦的試驗研究下,已先後確立了七種重要經濟海產蝦類及一種淡水長腳大蝦的繁殖技術,並領先世界各國完成烏魚人工繁殖試驗。試驗所的規模雖小,但已被公認為頗具成果的水產研究機構。
試驗所研究成功的繁殖技術,不但立刻教給養殖業者,更成立「水產養殖推廣室」,解答業者養殖上的各種疑難問題。參觀東港漁塭時常會聽到養殖業者滿懷感激的說:「廖博士經常來看我們,教給我們許多養殖的新方法…。」
學術機構和民間業者充分聯繫與合作,無怪乎東港的養殖業要聞名全台。除了研究機構外,東港還有一所省立東港高級海事職業學校,專門培養海上作業及水產養殖人才。
漁船出海前,漁婦們需先將漁網補好。
鎮上寺廟特別多
廟宇多是漁村的特色,尤以東港為最。在這個居民不到五萬的小鎮,竟有五十九間寺廟。
根據心理學和社會學家分析,漁民祭拜神明特別虔誠是有原因的:漁民一旦出海,船的四圍環繞著海洋,它時而寧靜,時而怒吼,全然無法控制,漁民將生命設諸其中,就等於交付給未知數一樣。他們因此敬神也畏神,期望在不能控制的環境中得到庇護,因此宗教信仰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份。
相傳媽祖娘是漁民們的海神,備受漁人們的尊敬,然而在東港,香火最盛的,卻是東隆宮所供奉的溫王爺。關於王爺和東隆宮的由來,東隆宮沿革志上有這麼一段記載:
溫王爺正名溫鴻,出生於唐代貞觀年間,自幼聰穎,及長,文武兼備。在皇帝李世民一次微服出巡遇險時,和其他三十五名好漢捨身救駕,皇帝賜封他們為「進士」,並與之義結金蘭。後逢兵亂,溫鴻統率軍隊進剿匪穴,大勝而回,皇帝又策封為「王爺」。
三十六進士後又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人全部罹難。據當時生還的水手與侍從說,他們遇難不久,海上即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他們認為三十六進士已經成神。
東港的漁網工廠現已全部採用機械化作業。
王船的由來
皇帝得此消息,痛失功臣之餘,亦信其成神之說,乃下令建造一艘大船,賜名「王船」。船內供奉三十六名進士靈位,送入大海,指派他們代天巡守,稽查人間善惡。
清乾隆年間(西元一七○六年),在今東港鎮海堛近海灘,一夜之間漂來一大批木材,上面書有「東港溫記」字樣。有居民謂溫王爺托夢,指示建廟,漂來木材乃建廟用的木料。居民於是擇日興建「東隆宮」,並將漂來的一段樟木雕刻成神像供奉祭祀。
「東隆宮」後因屢遭海水衝擊,曾行遷建新址。到去年,當年的「新廟」已然度過二百七十周年。「東隆宮」祭典委員會認為廟宇年久失修,決定再予拆除重建,並將神像暫時供奉於臨時搭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築裡。
「東隆宮」最重要、最受矚目的活動,是三年一度的燒王船祭典。最開始的習俗是,每三年,東隆宮建造一艘漂亮的王船,上頭置放神位和素香,供民眾祭拜後,放入海中,任其漂流,稱為王爺出巡。但後來,因船所到之處,民眾即大事拜拜,勞民傷財,於是改為燒王船送神出巡。
東港一家造船廠的景觀。
「燒王船」是東港重要的祭典
在燒王船祭典的前一年,先由廟主卜卦決定日期,再通知全台的王爺廟,前來參加盛會。祭典的前幾天,各地信奉王爺的善男信女都陸續來到東港,使得整個小鎮充滿了歡樂與喧鬧。各類攤販聚集,各種民間戲劇,包括歌仔戲、布袋戲……等,也都搭起棚子,在路邊各顯身手。
祭典的高潮就是燒王船送神。在祭典最後一天清晨約三、四點鐘時,由道士先引導王船至海邊。王船長二十公尺,是一艘帆船,帆是木板和紗質布料製成的,船身也是木板做的,外面漆上鮮艷的色彩,並畫上美麗的圖案。船堸擺有三十六王爺的神位外,還置放各種釣具和日用品。據東隆宮管理員說,建造一艘王船,要花費新台幣十幾萬元。
王船搬運至海灘後,置放在信徒們所奉獻堆積成小山丘的冥紙上,到了事先選定的吉時,一支火把便點燃了冥紙與王船。熊熊的火燄在海邊沙灘上飛騰著,火舌吞噬著王船的一樑一柱,背後海濤依舊洶湧,似乎在替這儀式打著節拍。
燒王船的習俗很早就流行在大陸沿海各省。台灣西部沿海地帶奉王爺的廟宇也很多,但保留燒王船習俗的,卻只有東港的東隆宮。因此,每回燒王船祭典時,都會引來大批的信徒和觀光客。
除了東隆宮,東港其餘五十幾間供奉不同神明的廟宇,諸如媽祖、土地公、關公……等,也都香火鼎盛。每天一大早,就有善男信女前往燒香,有祈求出海平安的、有祈求出海滿載而歸的、有祈求平安歸來的,當然也有祈求早生貴子的……,香煙繚繞的廟宇,是信徒們精神的寄託。
朝隆宮溫王爺廟是東港香火最盛的廟宇,「燒王船」是該廟三年一次的大祭典。
價廉物美的海鮮引人垂涎
漁港的海鮮最是有名,來到東港的人,必然要到海鮮店大塊朵頤一番。東港的海鮮名菜有:烏魚子、蟳、大龍蝦、烤鰻魚、生魚片、海鮮粥、鮮蝦等,非常新鮮,確實價廉物美。
東港沒有縱貫鐵路經過,過去從高雄往東港,都必須先到屏東再轉車,費時一兩個鐘頭。前兩年,沿海公路開通了,現在從高雄坐公路局班車往東港只需三十幾分鐘。東港鎮公所表示,他們正計畫開發大鵬灣,將之與墾丁公園、佳洛水連成一線性的遊樂區,東港也將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風景勝地。
東港的媽祖廟。
椰子樹和廟宇之多,是東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