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初級中學教育,廿年來變化甚多:十六年前實施九年國教,由考試入學變成免試直升,使國民教育水準普遍提高。但又因國中生入學未經篩選,資質良莠不齊,導致教學與管理困難。教育當局面對新情勢與現實情況,採行一連串的改善措施,如設立輔導室,注重生活與心理的輔導;教學走向多元化,以配合學生性向、資質的差異;教法也講求活潑生動,並設法與生活結合;……在在使國中教育展現了新面貌。
中午時間,學生們都在吃便當、聊天,在校園和操場上活動,萬華國中的陶瓷教室裏也正熱鬧著。
同學們興致勃勃、聚精會神地拉坯、修坯,當一團團泥土逐漸成形,並經修飾為各種器皿——瓶、罐、碗、碟、煙灰缸……時,製作者臉上露出得意、欣喜的笑容。
從謀求普及,到顧及個別的差異
他們是萬中陶瓷技藝訓練班的學生,平時所上的課與一般國三學生相同,每週另加八小時的陶瓷課。
「平常他們都不是用功的學生」,一位老師說:「但在上陶瓷課時都非常認真、用心,興致高昂的程度有時會令人吃驚。他們常匆匆吃完便當,就一頭鑽進陶瓷教室,有人做不完,就利用下課十分鐘繼續來修整;做完的人也會跑來撫摸、欣賞自己的作品。」
陶瓷教室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陶土、轆轤、釉料、模型等一應俱全;隔鄰還有個燒窖,在專任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在此完成「一貫作業」,將構想化為具體的成品。
教室內陳列著許多樸拙可愛的瓶瓶罐罐,都是陶瓷班同學的心血結晶。
萬中的陶瓷技藝訓練班,是目前國中職業教育的項目之一,還有許多學校開有不同的職教課程,例如和平國中的木工技藝訓練、蘭雅國中的西點製作訓練等,是特別為對普通課程沒有興趣、學習不良或有心就業的學生,開拓的另一條可供選擇、發展之路。
國中職教課程的出現與發展,為我國初中教育廿年來循序漸進的具體成果之一——先求普及,再求為不同性向與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輔導。
延長國教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但初期也有些配合不佳的問題
廿年前,初中必須考試入學。那時國小的孩子就得承受升學壓力,五年級時就開始補習,小小的身子,被大大的書包、重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
晚幾年出生的人就幸運多了。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將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小學生再也不必考初中,可直升國民中學。
「九年國教」政策,使國民受教育的機會增加,有效提高全民的知識水準。實施以來,已見績效。
據統計,民國五十七年時,國內初級中學共有474所,至今已增為669所,國小畢業生的升學率也自55.14%升至99.81%。
提高國民普遍的教育程度,是追求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九年國教的實施,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實施初期,因事先準備、規畫做得不夠周全,產生了若干配合與適應不佳的問題。
例如:免試入學後,學生人數大增,教室與師資不夠,只好將班級擴大,每班人數達六十人以上;科班出身的教師不夠分發,由教育部另行甄試錄用,由於需求量多,難免良莠不齊;由於入學學生未經篩選,資質、程度不一,造成教學與管理上的困難……。
各項問題都已逐步改善
經教育當局不斷地努力,這些問題如今都已大幅改善:
校舍大量擴建,各校教學設備,如自然科學實驗儀器、工藝美勞器材及視聽設備(如幻燈機、閉路電視)…等,均較以往齊備。
隨著大學師範教育質與量的提高,使科班出身的教師人數增加;還有,教師甄試辦法的修訂,使甄選教師的素質也普遍提高。
目前國中平均每班人數為四十八位;每班平均的老師數,也由民國五十七年的1.29人,增至1.99人。
至於前述目前國中生全可免試入學,因為未經篩選,而產生素質不齊的問題,則比較棘手。國中是義務教育,無論「智愚賢與不肖」都收,他們的背景、程度、性向、追求的目標……都不同,教學與管理上都比過去困難。
為了便於教學與管理,目前國中除一年級實施常態分班外,國二後就按學科成績分為前段班與後段班,其中前段班又有學業成績最佳的「明星班」。
能力分班帶來不少問題
雖說教育的目標應是「有教無類」,但許多實際的問題不可不顧,教學的效果亦不可不講求。
將程度相若的學生聚在一起上課,實有其必要。否則老師上課顧得了程度好的,程度差的就跟不上;配合程度較差的,又抑制了程度較佳者的發展。但前、後段班一分,不免在同學間製造了「階層」,也產生了許多難以避免的問題。
被編在後段班,對學生心理來說,想必是個很大的打擊及挫折。覺得自己不如人,不受重視,難免喪失信心及價值感,也容易自暴自棄。一群不愛念書或書念不好、又覺得自己被「歧視」的孩子在一起,很容易怨天尤人,彼此互相影響,許多逃學、逃家、加入不良幫派、惹事生非、甚至青少年犯罪事件,都由是發生。
不僅後段班問題重重,在精英群集的前段班、明星班同學,也有他們的困擾。社會上多以升學率來判斷學校的好壞,前段班就負有「為校爭光」的使命。在升學競爭的壓力下,許多學校加重課業輔導、密集考試,使孩子的心理與生理均不堪負荷,導致體能不佳、情緒焦慮、得失心特別重、心理不平衡等問題。
面對問題,逐項疏解
這些問題,都已不是傳統的訓導工作所能涵蓋與解決。因此民國六十年,各校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設立「輔導室」,「我們希望藉積極的輔導,為孩子解決問題,幫助他們過得充實、愉快,以取代消極的事後處罰。」前教育廳長黃昆輝說。
萬華國中輔導室主任王澤玲表示:「輔導室和訓導處都是學生的『保母』,只是訓導處通常扮演『黑臉』,我們唱『白臉』。」
輔導老師多是科班出身,以其教育心理的專業知能推動工作,主要有:建立學生個人資料檔案;透過各種心理、性向及能力測驗,讓學生「認識自己」;對各班導師或訓導處轉來的個案,個別輔導;根據實際需要,主動提供學生知識、心理、職業……等方面的諮詢服務或協助。
例如輔導室會提供學生各高中、高職、五專的資料,以協助他們選擇報考;安排參觀工廠,以作選擇就業的參考;教給同學:「面對聯考時,如何減輕心理壓力?」「投考軍校需具備那些條件?」「車床、木工在做些什麼?」……總之,同學有了任何困難,都可向輔導室求助。
各校也分別成立「改過、銷過委員會」,讓曾被記過的同學有自新的機會。同學若自認被記過後已經「知錯能改」、「素行優良」,就可向委員會申請,經委員會考核後,若確認已改過遷善,可以註銷不良記錄。
「正本清源」之道在「因材施教」
然而,以管理、輔導的辦法,紓解學生的困難、苦惱,使其少犯錯、不犯錯、甚或犯錯後改過,畢竟只是治標之法;正本清源之道,須使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在學校裏覺得有發揮的餘地,並因此而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及建立判別是非善惡的觀念。
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張春興指出,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注重個別差異,因材施教。讓不同資質性向的學生,上同樣的課、用同一套教材,就有如讓各種身材的人,穿尺寸一致的衣服,一定會有人太寬或太窄。應該多做幾種尺寸,讓不適合標準尺寸者有選擇的機會。
廿年來,初中教育也的確朝此方向努力,課程安排逐漸走向多元化。現在已有很多學校為個別差異者,及預備就業者特別開班,給予不同的輔導。
特殊教育廣為施行
所謂個別差異,包括資賦優異生(又分智商130以上的普通能力資優生,和音樂、美術或舞蹈等特殊才能優異者)、智能不足和殘障者,都應接受特殊教育。
據統計,國中為普通能力優異學生設立的資優班共有38班,為音樂、美術及舞蹈等特殊才藝者而設的有104班,啟智、啟能、啟聰班共164班。
還有些學校為準備就業的同學,開設種種職業教育班,如:打字、電子、木工、機工、西點麵包製作、陶瓷技術……等,使其能依自己的興趣選擇,學得一技之長。
例如前面提及的萬華國中,是在民國六十二年成立陶瓷班,校長劉玉春表示,陶瓷班中表現優異的同學,在還沒畢業時,就被淡水、鶯歌一帶的陶瓷業者「預約」了,不愁將來沒有工作。
讓國中生亦可選修學科
此外,最近教育部經過審慎研究、計畫後,已決定適度修正現行的教材單一化制度。此項改變有幾個重要考慮因素:
國中生所受皆為基礎教育,所以任何科目都不可偏廢;但對某些資質較差、無法跟上課程進度者,與其讓他們痛苦地在後追趕,不如換一份較淺、較能瞭解、吸收的教本,他們才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學習。
而且,有些學生打算國中畢業即就業,或繼續念高職、五專,他未來的方向已經決定,對某些與未來從事工作無大關聯(如史地對念高工者)的科目,如果本身也沒有興趣,就不必逼他們花太多的功夫去鑽研。
因此,新制度將學生較頭痛的英、數、理、化等科目,改為有限度的選修方式。例如:從二年級開始,同學可依過去一年的學習心得及成績,選修符合己身興趣和程度的科目。有的還可以「半修」——全部是四堂課,可只修二堂,另二堂自特殊才藝科目(如美術、音樂、舞蹈)或職業科目(如打字、電子、木工)中,自行選修。
家長的觀念亟需更新
這套制度將於今年八月起試辦,加上教育當局最近研議的「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辦法,可為準備就業或念職校的學生,開拓一條廣闊的大道,也可促使我國初級中學教育更合理、更適合不同的學生。
然而,可以預見的,是選修制度的推行必有許多困難,例如:學校師資調度不易,課程安排較前複雜,設備須大幅擴充……,而最大的阻礙,恐怕會來自學生家長。
很多國人還存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希望子女升學,而升學必須考試,為應付考試,則再深奧、頭痛的科目都應下苦功。而且家長總認為孩子書讀不好,即使選修職業科目或特殊才藝科目,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其實讀書固是一條較穩當的路,但並非唯一的路。在今日的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其價值,只要精勤努力、認真執著,都可成為一行的翹楚,在物質與精神上也都會有收穫。
拋開「行行出狀元」的老話,我們可以較實際的立場來看孩子的學習過程,如前所述,若他無法瞭解、吸收,不但浪費了時間、精力,而且還會有反作用——徒然覺得挫折、懊惱,甚而演變成自暴自棄。不如莫要「貪多嚼不爛」,讓他學習能夠吸收、瞭解的項目及內容。
極重視實驗課程
除了教學內容走向多元化,教學方法也日益生動活潑,各校的教學器材設備較前充足,使用率也提高了。「過去實驗室是『門雖設而常關』,十分可惜」,介壽國中校長林輝指出:「實驗設備是國中科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工具,許多抽象的理論,都能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瞭解其真義。我鼓勵師生多利用實驗器材,即使毀損率高也在所不惜。」
此外,許多學校的老師也費盡心思,以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及加深印象。以中正國中為例,生物老師帶領同學到植物園觀察植物的形狀、構造與生長環境;上歷史課時,則常去故宮博物院參觀固有文物;公民課時,將最新時勢或國家大事穿插講授;地理課介紹至某地時,則輔以當地風景圖片、影片或文章;英文課教學生會話、唱英文歌…。
教學方面另一個值得一書的,是有關性教育的教學已有突破。
「性別教育」領域廣大,是實用的生活教育
以往健康教育老師講至性教育的章節,多叫學生回家自己看,或避重就輕、態度曖昧,反而使學生覺得更加神秘與好奇。有的則從其他管道獲得一些錯誤、或一知半解的「性知識」。
隨著社會愈來愈開放,老師對性教育也不再規避,講課時還配合幻燈片、人體模型或閉路電視教學。但專家學者以為,光講二性生理結構或有關懷孕、避孕之類的知識還不夠,應將範圍擴及到「性別教育」(或稱「適性教育」)。
「性別教育」的內容還包括:與異性交往的態度、儀節,及如何發乎情、合乎法、止乎禮;交友、戀愛及擇偶應注意的事項及判斷準則;夫妻間相處之道、吵架的藝術及子女教養方法……等。
「性別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可促使兩性相處更合理、和諧。」師大衛生教育系教授晏涵文說。
多學會一個技能,多一分生活的便利與情趣
美勞、工藝及家事等方面,則儘量做到「與生活相結合」。
例如:師大附中國中部規定男女生一同上工藝課和家政課,讓男生有機會拿起鍋剷炒菜,女生也會做燈罩、書架等。該校國中部主任黃福說:「讓同學學習這些手藝,並不是要他們日後以此為業,而是可應用在家庭生活中。現在多學一項,將來就多一分能力,生活也就多一分便利及情趣。」
提供充分發揮自我的管道
「廣泛提供學生成功的機會」,也是目前國中教育上的一個特色。北投國中校長鄭顯三說:「某些孩子學科成績不佳,卻在其他方面,如田徑、游泳、歌唱、舞蹈等有傑出表現的,我們除為之輔導課業外,並儘量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例如:派擅長體育活動者參加各項運動比賽;由老師帶領能唱擅跳等有才藝的學生,去校外參加比賽或表演,還可去養老院、孤兒院慰問;圖畫畫得好、字寫得好的同學,鼓勵他們參加比賽,也請他們製作校內壁報;……讓他們由種種活動中,獲得滿足感與價值感。」
下一代會比上一代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的良窳,可決定國民的素質,也是影響國家興盛、經濟繁榮、社會祥和的關鍵因素。
綜觀廿年來的初級中學教育,確實在不斷改善、進步之中,因此我們可以樂觀地預期:我們的下一代將比上一代強,國家社會也將有更多、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