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不清潔,是蛀牙和牙周病的導火線,而刷牙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該挑選一把好牙刷。
一般說來,牙刷的毛宜外長內短,長毛用來刷清牙縫和牙齦邊緣的齒垢,短毛則清潔牙面。此外,經過特殊處理的牙刷毛,頂端呈圓形,較不會傷牙齦和牙齒的琺瑯質。好牙刷造型須完全配合牙床的彎曲弧度,才能刷清一般牙刷刷不到的後臼齒區。
牙刷柄的末端通常有個突起的橡皮錐,很多人不知它的用途。標準答案是它可以清潔牙縫(牙周病人牙床萎縮,牙縫較大,可用軟錐清除食物殘渣),同時可按摩牙齦,幫助血液循環,醫生建議儘量採用此種牙刷。
有了一把「利器」已經成功了一半。但人們雖然天天刷牙,可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刷牙。正確的刷牙方式是:
一、牙刷毛置於牙齒與牙齦交接處,與牙齒呈四十五度角。
二、牙刷在牙齦溝做小圓周刷動、牙齒與牙齒的縫則上下刷;不要左右橫刷,上排牙齒,牙刷往下刷;下排牙齒則朝上刷。
三、每次只刷二、三顆牙齒,前後裡外都須清潔。
四、牙刷毛垂直放入咬合面(臼齒有溝紋的表面),作來回小圓周刷動。
五、門牙的裡側上顎臼齒是牙結石易沉積的「死角」,要特別仔細清理一下。
六、刷牙時間約在三到五分鐘之間,牙齒刷完後,別忘了刷一下舌頭,可使口氣清香如蘭。
一般人刷牙只注重牙齒表面而忽略了牙齦溝,其實,位於牙齒與牙齦交接的這條「護城河」,才是牙菌斑聚集之處,也是牙周病最先發生的部位。
因為牙菌斑肉眼看不見,所以刷牙時得藉助特殊的「牙菌斑顯示劑」(在藥房可買到)。它是一種可食用而無害的紅色素(有液狀和粒狀),服用後色素會均勻分佈在口腔中,然後漱口。這時牙齒上牙齦邊緣有紅色的部分,就是被染紅的牙菌斑。以正確的方式刷牙刷到不留紅色痕跡,即大功告成。通常醫生會利用它指導病人如何刷牙,有了好的開始,接下來的診療就容易多了。
常看人吃飽飯後,悠哉遊哉地挑著根牙籤剔牙,其實牙籤如果質地太過尖硬,加上使用不當,很容易傷及牙齦和牙床。一般而言,木製牙籤較竹製的好。
但大部分的醫生主張使用「軟牙籤」——牙線。牙線比牙刷、牙籤更容易清除牙縫中的食物。
有人問:一天該刷幾次牙?
多數人的習慣是起床、睡前各刷一次——這種時機並不能「切中要害」。
因為吃完東西十分鐘內,細菌所分泌的酸質達到最高量。如果不盡快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殘渣、細菌,就會形成牙菌斑。所以醫生建議,吃東西後就應刷牙。但事實上,三餐後能刷牙的人,就已算是不錯的;如能再加早晚各刷一次,那就可封為「模範生」了。